东北大学6名学生遇难的新闻,最开始是吴静的朋友转发给她的:“当年我们实习时,老师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今年刚毕业的吴静和6名学生一样,来自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现在在山东的一家国有矿企工作。
据新华社消息,2025年7月23日,东北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6名大三学生,在中国黄金集团内蒙古矿业有限公司乌努格吐山铜钼矿选矿厂参观学习浮选工艺过程中,因格栅板脱落坠入浮选槽。经全力施救,6人被救出后,医护人员确认已溺亡。
关于这场事故的详细原因,目前未有官方通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已成立事故调查组,对这起事故提级调查。
据《中国新闻周刊》了解,事故发生后,煤矿、电力等行业公司收到通知,尽量减少非专业人士进入厂区参观,并立即启动对厂区安全设施的专项排查,重点检查高空平台、深坑边缘、设备通道等区域的防护栏、格栅板等隐患。
行业内人士认为,各行业都需要借此次事件反思,是否把安全管理真正落到实处。一位受访者表示,受成本压力等影响,一些行业对安全心存侥幸,部分行业管理安全也倾向形式主义。真正需要的是,每个人尽力去识别、规避看得见的隐患和潜在的风险,及时制止,主动纠偏,真正把安全工作落到实处。
AI插画/adan
危险的格栅板
付天骄从来没想过,危险来自脚下的格栅板。
他是河北一所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大三学生,跟东北大学遇难的6名学生同属一个专业、一个年级。大二时,付天骄专门学习了一门专业课叫“选矿厂安全风险辨识”,老师系统讲解了选矿厂的设备、工艺和人员管理的安全要点,唯独没提到过,铺在选矿厂地上的格栅板会出现危险。
付天骄读大二时,学院组织了一次去选矿厂的实习参观。厂子在河北一个偏远村镇,进厂前,工厂管理人员给学生发放了安全帽,要求女生盘起头发,还强调,进厂后要跟着工人带的路线走,不能随意走到其他地方。当时一共是2名老师带着18名学生,在副厂长、车间主任和安全员的陪同下进入浮选厂,5个人把学生夹在中间。付天骄走过浮选槽上方的格栅板,他觉得除了有点硌脚,跟走在地板上没什么区别。
为什么浮选槽上方会设计行走通道?西南某高校矿物加工系教授杨利雄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浮选的原理是把从矿山里开采出来的原矿磨碎,借助浮选药剂,使目标矿物上浮,实现目标矿物的富集。这个过程中,工人需要在现场观察浮选槽里矿浆泡沫的形态、浓度等,调节生产情况,来达到最好的选矿效果。
他说,早期,浮选设备以小型浮选机为主,工人站在浮选机旁边的过道上观测,不存在坠落风险。但随着工业化生产规模扩大,大型选矿厂会引进体量更大的浮选槽。于是,工厂把过道架设到浮选槽上方,用格栅板铺设成路面,工人站在上面,就可以观察下方浮选槽里的矿浆情况。
涉事选矿厂车间主任李春爽描述了事发时的学生活动细节。据澎湃新闻报道,李春爽接受采访时说,“我正在给前面的老师学生讲解,后面的学生也想看,可能直接从后面绕过去了。在进场之前,我们维护了现场秩序,但是参观通道上面,没有进行安全秩序维护”。55名师生集中走进声音嘈杂的车间参观,李春爽说,当时没人跟他说需要分组,“反正大家都集合在一块,都列队,我带领大家从现场走了一圈”。
(视频截图)事故发生后,中国黄金集团内蒙古矿业有限公司乌努格吐山铜钼矿选矿厂的部分车间禁止入内。
杨利雄也曾带领学生参观选矿厂。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规范情况下,学生在车间要列队行走,间隔半米到一米。他介绍,选矿厂的噪声非常大,结合事发时人员活动状态,他推测,学生或许是为了更清楚地听到带队工人的讲解,不自觉地围上去,造成局部人群密集,超出格栅板的承重极限,引发脱落。
那么,格栅板的承重极限是多少,有无相关标准?王伟是陕西一家电力研究院的技术人员,他对《中国新闻周刊》分析,格栅板通常为钢制结构,在火电厂、选矿厂等普遍使用。他根据媒体去事发现场拍摄的视频推测,事发地应该是高密度人群行走通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黑色冶金行业标准 YB/T 4001.1-2019》,此处的格栅板均布荷载应该不小于7.5kN/㎡(约750公斤/立方米)。而7个人(6名学生加1名老师)的重量在430—490公斤,这个重量是小于格栅板均布荷载的,不应该发生坠落。况且7个人应该不会挤在一米见方的区域内,事发时有5块格栅板发生坠落,他猜测,相比于格栅板超负荷,更有可能是格栅板之间拼接的焊接缝有问题。
除了格栅板为何脱落成为此次事故的核心争议点,伴随而来的是:格栅板是如何进行维护的?
以吴静所在矿企为例,每个车间至少配备2到3名检修班组的工人负责机器检修,此外还有安全管理员负责监督、复查检修结果。“按理说常规的检查也足以防止日常的一些事故,但确实很少有人专门去对格栅板进行维护。”吴静说。
赵楚是澳大利亚一家矿企的电气工程师,曾在地下金铜矿和露天煤矿工作。她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国外大型矿企的每个机器和设备都有各自的维护策略。这些策略会统一录入系统,如什么时候建好的、隔多久维护或更换一次、花费多少等。公司可以调取相关设备上一次的维护时间、维护人员、检测报告以及是否达标等信息。“一旦出现事故,有这些数据,更容易找到根本原因。”
此外,日常巡护和发现安全隐患也是每个员工的KPI。“隐患无论大小都要上报,至少证明你在关注安全。”在赵楚看来,格栅板是属于每天都要关注的设施,因为每天都会有人走,如果有员工发现它老旧或者松动了,会马上向管理层和工程师反映,系统会给矿上所有人发邮件,各个层级的人员都会立即采取措施。
同样在外企工作的刘奕,是某外资石油服务企业的安全总监。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如果格栅板的承重能力确实有限,管理方有责任在现场明确告知使用者,严禁人员集中站立,或者在现场设置标识,清楚地把格栅板最大承重标识出来,如果没有做到,那就是工厂安全管理不到位。
参观路线安全吗?
王福是东南地区某高校化工学院的辅导员,当看到东北大学6名学生遇难的新闻时,他的第一反应是:坠落点应该是工人操作和观察浮选工艺的核心区域,为什么会作为学生实习的参观路线开放?
王福有多次带领学生到化工企业参观的经历。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与这次东北大学学生进入一线车间不同,他带学生一般参观的是企业的中控室和展厅,基本不会进入存在安全风险的一线生产区,因为现在化工企业的生产现场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已经非常高了。
在他看来,让没有经过系统安全培训、缺乏应急处置能力的学生走进一线车间,是非常冒险的安排。
王伟有着同样的疑问。格栅板下面就是环境极为复杂的浮选槽,距离浮选液面只有几米高度,应该事先判定为重大风险区域并实施管控,如挂警示标志、上锁、限制人数、出入要登记等,至少也要拉警戒线。在火电行业中,这样的区域属于外人的绝对禁区,他不理解企业为什么会安排师生走进这样的核心危险区域。
刘奕所在的石油服务企业规定,如果访客只是走马观花式参观,就不安排访客进入生产作业区,而是专门为访客开辟一条参观通道。这个通道是绝对安全的,工人在这个区域也不需要穿戴劳动防护用品。但是,一旦访客要进入生产工作区,那么必须按照工厂要求,穿上工作服、安全鞋、安全帽、安全眼镜等全套劳保用品,接受安全培训,“这既是企业的规定,更重要的是保护访客的生命安全”。
不过,在付天骄等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学生看来,实地参观浮选工艺非常有必要。付天骄回忆,大二那年学校组织实习参观选矿厂,他第一次见到真实工业场景中的浮选槽,“特别大,我被震撼到了”。
吴静也表示,浮选工艺是选矿环节最核心的工艺,上课时老师只会理论地讲解如何通过矿浆状态判断工艺进展,但实地参观后,她才真正理解了浮选工艺的运行方式。“如果连实习都不去看的话,毕业之后直接进工厂(却上不了手),不是更危险吗?”
刘奕认为,走浮选槽上方的通道并不一定有错,关键在于,这个过程中,没有人做好安全管理。在他看来,如果工厂没有意识到这个区域的危险,没有做好安全检查和防护,哪怕是工人自己,早晚也会出事。
事发后,网上出现浮选槽中矿浆具有腐蚀性、高温等说法,涉事企业选矿部部长王瑞否认了这些说法。王瑞介绍,乌山铜钼矿的矿石主要成分有黄铁矿、黄铜矿、辉铜矿、辉钼矿、石英等,生产中,在磨矿作业环节,添加了浓度约8%的石灰乳,用来调节矿浆pH值到9左右。在浮选环节,添加了两种捕收剂和起泡剂松醇油,这些都是安全绿色药剂。温度上,采用的是常温浮选工艺,体感推测矿浆温度应在36℃以内。
杨利雄认同企业方的说法。他说,铜钼矿的浮选过程会用到石灰、黄药等药剂,黄药有微毒,但对人体的危害较小,这些药剂没有腐蚀性,一吨矿石也只需配用几十克药剂。温度上,机械搅拌可能会有散热,会把矿浆温度在室温基础上提高几度,但不至于是高温。
但救援依然困难。杨利雄说,人掉进矿浆里和掉进水里不一样,矿浆里有大量药剂,还裹有大量矿石,密度很大,人掉进去后如果没有抓手,基本不存在自救的可能。人掉进浮选槽,工厂首先要立即停机,然后才能施救,但普通工人根本没法救,矿浆面距离格栅板一般有5—6米的距离,不是伸手就能把人拽上来的。
不过,救援有难度,不代表施救可以延误。
据中国之声报道,7月23日上午10时20分左右,师生在参观浮选车间时发生了坠落事故。听到学生喊有人掉入了浮选槽之后,现场工作人员采取施救措施。10时58分,公司的矿山应急小队抵达现场。12时01分,第一名坠落人员被救出;12时40分,最后一名人员被救出。不幸的是,坠落的6名学生均已遇难。
被问到为什么应急小队在事发38分钟后才到场时,内蒙古矿业主管安全生产的副总经理赵春波说,首先要关停设备,现场第一时间施救,并通知附近工友,这是最快的。出事之后,报到厂长那个级别就要通知应急小队,再报到公司主管领导、董事长,就要研究预判,要不要启动大的应急预案。
舆论对于此次救援时间的延宕有所质疑。吴静也觉得这次事故的救援时间有些长,她说,一旦有人员出事,按照规定,附近的工作人员应立刻提醒,并通知应急管理小组和安全小队。“厂里都配备了应急管理小组,一个选矿厂面积再大,10分钟也是可以赶到的。”
赵楚指出,国外小型矿企的各部门都有救援人员,大型矿企还有专门的救援队,工人在做停机维护的时候,救援队会在旁边待命。在工作开展前,也会提前制定救援报告,保证最快速度的救援。
如何确保实习安全?
据中国之声报道,此次东北大学的学生前往企业,是为了完成为期两周的“生产实习”。浮选生产实习是一门2学分的必修课,在暑期组织实施,其中一周安排在现场实习。
2025年7月26日,东北大学、中国黄金集团、中金黄金官网页面显示黑白,悼念在内蒙古矿业有限公司乌努格吐山铜钼矿选矿厂溺亡的6名学生。
什么是生产实习?杨利雄说,在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培养体系中,学生从大一到大四会依次参与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其中,生产实习通常安排在大二或大三,要求学生在已经掌握一定的专业课知识后,到企业实际动手操作,时间一般为两周左右。这与大一时仅让学生了解行业和工作环境、不需要动手操作的认识实习极为不同。
杨利雄说,学校对接实习企业,其实大多依赖老师的人脉资源,比如跟企业合作过科研项目,或者是校友资源。一般优先选行业内有影响力的大企业,它们的生产工艺更加成熟、成体系,适合学生去全面系统地学习。
对想要从事这一行的工科生来说,每一次现场实习都有不同的意义。付天骄记得,大二参与认识实习时,老师对他们说,“同学们,这就是真实的选矿厂,大家好好感受一下,如果觉得受不了这种工作环境,可以趁着最后一次转专业机会转走”。后来,班里的同学从27名变成了18名。但付天骄没有离开,因为他被真实的选矿厂震撼到了,那是他在学校的实验室里体会不到的壮观。
不过,现实中,很多企业担心出安全事故,并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杨利雄说,一般是与学校关系密切、校友资源丰富的企业,才会允许学生去实习。另外,据他观察,近年来,企业会在接收学生实习之前,跟学校签订保证协议,明确学校要给学生购买保险,实习期间如果发生事故,由学校自负。
事实上,企业不放心,学校也不放心。杨利雄所在高校已经大幅降低生产实习的时长和参与度,改成走马观花式参观,学生只能看,不能摸,时长也被压缩到3—5天,与认识实习没有太大的区别了。
其中还有经费压力。杨利雄所在高校分配到每位学生头上的实习经费不超过1000元,要覆盖交通、住宿、餐饮和保险,实际上也只能支持5天左右的行程。
山西某高校采煤系一名老师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们学校分配给学生的实习经费更少,每人只有300元。企业还需要为接收学生来实习倒贴钱,管吃管住,车接车送,一次下来要倒贴几万元。
楚明是西部一所高校矿物加工专业的老师,也曾多次带学生去企业实习,安全问题始终是他最为担心的。有一次,包括他在内的4名老师组织60多名学生去一家矿企实习,学校给的实习经费比较紧张。为了省钱,老师包了一辆便宜的大巴车,结果行至中途,车坏了,学生老师不得不下车,等了一下午,才等来另一辆车把他们接走。当时楚明非常担心学生在半路出事。到企业后,每个环节他也紧盯着,晚上在矿区住宿,环境相对复杂,他要求学生按时归宿,不得擅自外出。
“但有些突发的安全风险依然预判不了,像这次格栅板突然脱落,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恐怕都无法提前意识到。”他说。
此次事件发生后,吴静所在企业召开了紧急安全培训,工厂随后要求,尽量减少非专业人士进入厂区参观,并立即启动对厂区安全设施的专项排查,重点检查高空平台、深坑边缘、设备通道等区域的防护栏、格栅板等潜在隐患。
电力行业的王伟则提到,近期刚好有一支学生团队申请参观他所在单位,事故发生后,单位内部发通知称,要加强参访活动审查,他坦言,这样一来其实自己也不太愿意接待了,于是取消了这次参观接待。
多位受访高校教师也称,事发后,他们所在高校启动统计各学院本科生、研究生在外实习和实验情况,不少学院群里发布了加强学生实习安全意识的通知。
学校和企业都对工科实习有所顾虑,工科实习何去何从?
叶佳是一名地矿系学生,她很担心,接下来全院的生产实习会全部取消,改成线上播放视频或者PPT。叶佳说,实习对她的专业来说比较重要,学生去到野外,练习使用地质三大件(锤子、罗盘、放大镜),沿路敲有价值的标本岩石,学习分析岩石的岩性。野外是千变万化的,跟课本学习截然不同,实习是不可或缺的训练机会,特别是对于计划从事本专业的学生。
按照既定教学安排,杨利雄所在高校将在8月组织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学生去企业开展生产实习。杨利雄同样认为,学习工科不能只看书,要理论结合实践,哪怕去工厂参观一圈,看看课本上的设备在真实工业场景中的运转状态,也比不去要好。通过实践将课本知识学深悟透,这是所有工科教育者的共识。
事故发生后,他所在的专业教师群里,没有关于取消实习的讨论,大家更多的是关注如何加强实习安全保障。“8月的实习应该会按照计划开展,前提是校方、企业方应把能落实的安全措施真正落实好。”
东北大学6名学生遇难的新闻,最开始是吴静的朋友转发给她的:“当年我们实习时,老师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今年刚毕业的吴静和6名学生一样,来自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现在在山东的一家国有矿企工作。
据新华社消息,2025年7月23日,东北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6名大三学生,在中国黄金集团内蒙古矿业有限公司乌努格吐山铜钼矿选矿厂参观学习浮选工艺过程中,因格栅板脱落坠入浮选槽。经全力施救,6人被救出后,医护人员确认已溺亡。
关于这场事故的详细原因,目前未有官方通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已成立事故调查组,对这起事故提级调查。
据《中国新闻周刊》了解,事故发生后,煤矿、电力等行业公司收到通知,尽量减少非专业人士进入厂区参观,并立即启动对厂区安全设施的专项排查,重点检查高空平台、深坑边缘、设备通道等区域的防护栏、格栅板等隐患。
行业内人士认为,各行业都需要借此次事件反思,是否把安全管理真正落到实处。一位受访者表示,受成本压力等影响,一些行业对安全心存侥幸,部分行业管理安全也倾向形式主义。真正需要的是,每个人尽力去识别、规避看得见的隐患和潜在的风险,及时制止,主动纠偏,真正把安全工作落到实处。
AI插画/adan
危险的格栅板
付天骄从来没想过,危险来自脚下的格栅板。
他是河北一所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大三学生,跟东北大学遇难的6名学生同属一个专业、一个年级。大二时,付天骄专门学习了一门专业课叫“选矿厂安全风险辨识”,老师系统讲解了选矿厂的设备、工艺和人员管理的安全要点,唯独没提到过,铺在选矿厂地上的格栅板会出现危险。
付天骄读大二时,学院组织了一次去选矿厂的实习参观。厂子在河北一个偏远村镇,进厂前,工厂管理人员给学生发放了安全帽,要求女生盘起头发,还强调,进厂后要跟着工人带的路线走,不能随意走到其他地方。当时一共是2名老师带着18名学生,在副厂长、车间主任和安全员的陪同下进入浮选厂,5个人把学生夹在中间。付天骄走过浮选槽上方的格栅板,他觉得除了有点硌脚,跟走在地板上没什么区别。
为什么浮选槽上方会设计行走通道?西南某高校矿物加工系教授杨利雄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浮选的原理是把从矿山里开采出来的原矿磨碎,借助浮选药剂,使目标矿物上浮,实现目标矿物的富集。这个过程中,工人需要在现场观察浮选槽里矿浆泡沫的形态、浓度等,调节生产情况,来达到最好的选矿效果。
他说,早期,浮选设备以小型浮选机为主,工人站在浮选机旁边的过道上观测,不存在坠落风险。但随着工业化生产规模扩大,大型选矿厂会引进体量更大的浮选槽。于是,工厂把过道架设到浮选槽上方,用格栅板铺设成路面,工人站在上面,就可以观察下方浮选槽里的矿浆情况。
涉事选矿厂车间主任李春爽描述了事发时的学生活动细节。据澎湃新闻报道,李春爽接受采访时说,“我正在给前面的老师学生讲解,后面的学生也想看,可能直接从后面绕过去了。在进场之前,我们维护了现场秩序,但是参观通道上面,没有进行安全秩序维护”。55名师生集中走进声音嘈杂的车间参观,李春爽说,当时没人跟他说需要分组,“反正大家都集合在一块,都列队,我带领大家从现场走了一圈”。
(视频截图)事故发生后,中国黄金集团内蒙古矿业有限公司乌努格吐山铜钼矿选矿厂的部分车间禁止入内。
杨利雄也曾带领学生参观选矿厂。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规范情况下,学生在车间要列队行走,间隔半米到一米。他介绍,选矿厂的噪声非常大,结合事发时人员活动状态,他推测,学生或许是为了更清楚地听到带队工人的讲解,不自觉地围上去,造成局部人群密集,超出格栅板的承重极限,引发脱落。
那么,格栅板的承重极限是多少,有无相关标准?王伟是陕西一家电力研究院的技术人员,他对《中国新闻周刊》分析,格栅板通常为钢制结构,在火电厂、选矿厂等普遍使用。他根据媒体去事发现场拍摄的视频推测,事发地应该是高密度人群行走通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黑色冶金行业标准 YB/T 4001.1-2019》,此处的格栅板均布荷载应该不小于7.5kN/㎡(约750公斤/立方米)。而7个人(6名学生加1名老师)的重量在430—490公斤,这个重量是小于格栅板均布荷载的,不应该发生坠落。况且7个人应该不会挤在一米见方的区域内,事发时有5块格栅板发生坠落,他猜测,相比于格栅板超负荷,更有可能是格栅板之间拼接的焊接缝有问题。
除了格栅板为何脱落成为此次事故的核心争议点,伴随而来的是:格栅板是如何进行维护的?
以吴静所在矿企为例,每个车间至少配备2到3名检修班组的工人负责机器检修,此外还有安全管理员负责监督、复查检修结果。“按理说常规的检查也足以防止日常的一些事故,但确实很少有人专门去对格栅板进行维护。”吴静说。
赵楚是澳大利亚一家矿企的电气工程师,曾在地下金铜矿和露天煤矿工作。她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国外大型矿企的每个机器和设备都有各自的维护策略。这些策略会统一录入系统,如什么时候建好的、隔多久维护或更换一次、花费多少等。公司可以调取相关设备上一次的维护时间、维护人员、检测报告以及是否达标等信息。“一旦出现事故,有这些数据,更容易找到根本原因。”
此外,日常巡护和发现安全隐患也是每个员工的KPI。“隐患无论大小都要上报,至少证明你在关注安全。”在赵楚看来,格栅板是属于每天都要关注的设施,因为每天都会有人走,如果有员工发现它老旧或者松动了,会马上向管理层和工程师反映,系统会给矿上所有人发邮件,各个层级的人员都会立即采取措施。
同样在外企工作的刘奕,是某外资石油服务企业的安全总监。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如果格栅板的承重能力确实有限,管理方有责任在现场明确告知使用者,严禁人员集中站立,或者在现场设置标识,清楚地把格栅板最大承重标识出来,如果没有做到,那就是工厂安全管理不到位。
参观路线安全吗?
王福是东南地区某高校化工学院的辅导员,当看到东北大学6名学生遇难的新闻时,他的第一反应是:坠落点应该是工人操作和观察浮选工艺的核心区域,为什么会作为学生实习的参观路线开放?
王福有多次带领学生到化工企业参观的经历。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与这次东北大学学生进入一线车间不同,他带学生一般参观的是企业的中控室和展厅,基本不会进入存在安全风险的一线生产区,因为现在化工企业的生产现场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已经非常高了。
在他看来,让没有经过系统安全培训、缺乏应急处置能力的学生走进一线车间,是非常冒险的安排。
王伟有着同样的疑问。格栅板下面就是环境极为复杂的浮选槽,距离浮选液面只有几米高度,应该事先判定为重大风险区域并实施管控,如挂警示标志、上锁、限制人数、出入要登记等,至少也要拉警戒线。在火电行业中,这样的区域属于外人的绝对禁区,他不理解企业为什么会安排师生走进这样的核心危险区域。
刘奕所在的石油服务企业规定,如果访客只是走马观花式参观,就不安排访客进入生产作业区,而是专门为访客开辟一条参观通道。这个通道是绝对安全的,工人在这个区域也不需要穿戴劳动防护用品。但是,一旦访客要进入生产工作区,那么必须按照工厂要求,穿上工作服、安全鞋、安全帽、安全眼镜等全套劳保用品,接受安全培训,“这既是企业的规定,更重要的是保护访客的生命安全”。
不过,在付天骄等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学生看来,实地参观浮选工艺非常有必要。付天骄回忆,大二那年学校组织实习参观选矿厂,他第一次见到真实工业场景中的浮选槽,“特别大,我被震撼到了”。
吴静也表示,浮选工艺是选矿环节最核心的工艺,上课时老师只会理论地讲解如何通过矿浆状态判断工艺进展,但实地参观后,她才真正理解了浮选工艺的运行方式。“如果连实习都不去看的话,毕业之后直接进工厂(却上不了手),不是更危险吗?”
刘奕认为,走浮选槽上方的通道并不一定有错,关键在于,这个过程中,没有人做好安全管理。在他看来,如果工厂没有意识到这个区域的危险,没有做好安全检查和防护,哪怕是工人自己,早晚也会出事。
事发后,网上出现浮选槽中矿浆具有腐蚀性、高温等说法,涉事企业选矿部部长王瑞否认了这些说法。王瑞介绍,乌山铜钼矿的矿石主要成分有黄铁矿、黄铜矿、辉铜矿、辉钼矿、石英等,生产中,在磨矿作业环节,添加了浓度约8%的石灰乳,用来调节矿浆pH值到9左右。在浮选环节,添加了两种捕收剂和起泡剂松醇油,这些都是安全绿色药剂。温度上,采用的是常温浮选工艺,体感推测矿浆温度应在36℃以内。
杨利雄认同企业方的说法。他说,铜钼矿的浮选过程会用到石灰、黄药等药剂,黄药有微毒,但对人体的危害较小,这些药剂没有腐蚀性,一吨矿石也只需配用几十克药剂。温度上,机械搅拌可能会有散热,会把矿浆温度在室温基础上提高几度,但不至于是高温。
但救援依然困难。杨利雄说,人掉进矿浆里和掉进水里不一样,矿浆里有大量药剂,还裹有大量矿石,密度很大,人掉进去后如果没有抓手,基本不存在自救的可能。人掉进浮选槽,工厂首先要立即停机,然后才能施救,但普通工人根本没法救,矿浆面距离格栅板一般有5—6米的距离,不是伸手就能把人拽上来的。
不过,救援有难度,不代表施救可以延误。
据中国之声报道,7月23日上午10时20分左右,师生在参观浮选车间时发生了坠落事故。听到学生喊有人掉入了浮选槽之后,现场工作人员采取施救措施。10时58分,公司的矿山应急小队抵达现场。12时01分,第一名坠落人员被救出;12时40分,最后一名人员被救出。不幸的是,坠落的6名学生均已遇难。
被问到为什么应急小队在事发38分钟后才到场时,内蒙古矿业主管安全生产的副总经理赵春波说,首先要关停设备,现场第一时间施救,并通知附近工友,这是最快的。出事之后,报到厂长那个级别就要通知应急小队,再报到公司主管领导、董事长,就要研究预判,要不要启动大的应急预案。
舆论对于此次救援时间的延宕有所质疑。吴静也觉得这次事故的救援时间有些长,她说,一旦有人员出事,按照规定,附近的工作人员应立刻提醒,并通知应急管理小组和安全小队。“厂里都配备了应急管理小组,一个选矿厂面积再大,10分钟也是可以赶到的。”
赵楚指出,国外小型矿企的各部门都有救援人员,大型矿企还有专门的救援队,工人在做停机维护的时候,救援队会在旁边待命。在工作开展前,也会提前制定救援报告,保证最快速度的救援。
如何确保实习安全?
据中国之声报道,此次东北大学的学生前往企业,是为了完成为期两周的“生产实习”。浮选生产实习是一门2学分的必修课,在暑期组织实施,其中一周安排在现场实习。
2025年7月26日,东北大学、中国黄金集团、中金黄金官网页面显示黑白,悼念在内蒙古矿业有限公司乌努格吐山铜钼矿选矿厂溺亡的6名学生。
什么是生产实习?杨利雄说,在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培养体系中,学生从大一到大四会依次参与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其中,生产实习通常安排在大二或大三,要求学生在已经掌握一定的专业课知识后,到企业实际动手操作,时间一般为两周左右。这与大一时仅让学生了解行业和工作环境、不需要动手操作的认识实习极为不同。
杨利雄说,学校对接实习企业,其实大多依赖老师的人脉资源,比如跟企业合作过科研项目,或者是校友资源。一般优先选行业内有影响力的大企业,它们的生产工艺更加成熟、成体系,适合学生去全面系统地学习。
对想要从事这一行的工科生来说,每一次现场实习都有不同的意义。付天骄记得,大二参与认识实习时,老师对他们说,“同学们,这就是真实的选矿厂,大家好好感受一下,如果觉得受不了这种工作环境,可以趁着最后一次转专业机会转走”。后来,班里的同学从27名变成了18名。但付天骄没有离开,因为他被真实的选矿厂震撼到了,那是他在学校的实验室里体会不到的壮观。
不过,现实中,很多企业担心出安全事故,并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杨利雄说,一般是与学校关系密切、校友资源丰富的企业,才会允许学生去实习。另外,据他观察,近年来,企业会在接收学生实习之前,跟学校签订保证协议,明确学校要给学生购买保险,实习期间如果发生事故,由学校自负。
事实上,企业不放心,学校也不放心。杨利雄所在高校已经大幅降低生产实习的时长和参与度,改成走马观花式参观,学生只能看,不能摸,时长也被压缩到3—5天,与认识实习没有太大的区别了。
其中还有经费压力。杨利雄所在高校分配到每位学生头上的实习经费不超过1000元,要覆盖交通、住宿、餐饮和保险,实际上也只能支持5天左右的行程。
山西某高校采煤系一名老师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们学校分配给学生的实习经费更少,每人只有300元。企业还需要为接收学生来实习倒贴钱,管吃管住,车接车送,一次下来要倒贴几万元。
楚明是西部一所高校矿物加工专业的老师,也曾多次带学生去企业实习,安全问题始终是他最为担心的。有一次,包括他在内的4名老师组织60多名学生去一家矿企实习,学校给的实习经费比较紧张。为了省钱,老师包了一辆便宜的大巴车,结果行至中途,车坏了,学生老师不得不下车,等了一下午,才等来另一辆车把他们接走。当时楚明非常担心学生在半路出事。到企业后,每个环节他也紧盯着,晚上在矿区住宿,环境相对复杂,他要求学生按时归宿,不得擅自外出。
“但有些突发的安全风险依然预判不了,像这次格栅板突然脱落,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恐怕都无法提前意识到。”他说。
此次事件发生后,吴静所在企业召开了紧急安全培训,工厂随后要求,尽量减少非专业人士进入厂区参观,并立即启动对厂区安全设施的专项排查,重点检查高空平台、深坑边缘、设备通道等区域的防护栏、格栅板等潜在隐患。
电力行业的王伟则提到,近期刚好有一支学生团队申请参观他所在单位,事故发生后,单位内部发通知称,要加强参访活动审查,他坦言,这样一来其实自己也不太愿意接待了,于是取消了这次参观接待。
多位受访高校教师也称,事发后,他们所在高校启动统计各学院本科生、研究生在外实习和实验情况,不少学院群里发布了加强学生实习安全意识的通知。
学校和企业都对工科实习有所顾虑,工科实习何去何从?
叶佳是一名地矿系学生,她很担心,接下来全院的生产实习会全部取消,改成线上播放视频或者PPT。叶佳说,实习对她的专业来说比较重要,学生去到野外,练习使用地质三大件(锤子、罗盘、放大镜),沿路敲有价值的标本岩石,学习分析岩石的岩性。野外是千变万化的,跟课本学习截然不同,实习是不可或缺的训练机会,特别是对于计划从事本专业的学生。
按照既定教学安排,杨利雄所在高校将在8月组织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学生去企业开展生产实习。杨利雄同样认为,学习工科不能只看书,要理论结合实践,哪怕去工厂参观一圈,看看课本上的设备在真实工业场景中的运转状态,也比不去要好。通过实践将课本知识学深悟透,这是所有工科教育者的共识。
事故发生后,他所在的专业教师群里,没有关于取消实习的讨论,大家更多的是关注如何加强实习安全保障。“8月的实习应该会按照计划开展,前提是校方、企业方应把能落实的安全措施真正落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