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普通人努力才能上名校 是美国精英最大的谎言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2年11月7日 22点30分 PT
  返回列表
71145 阅读
30 评论
INSIGHT视界

美国高校的录取,也玩起了“饥饿营销”。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今年破纪录地收到了149,813 份申请,申请的人数比南卡罗来纳州的哥伦比亚居住人口还多。但真正被录取的学生只有12825位,录取率仅为8.6%。

芝加哥大学在1993年的录取率为77%,29年后的今天,录取率只有7%左右。

并且,越是精英的大学,录取率就越令人生畏——

在1980年代后期,像哈佛、普林斯顿和耶鲁这样的“藤校”佼佼者录取了大约 15% 到 20% 的申请者。而今年秋天,哈佛的录取率只有3.19%。

3.19%的录取率创了哈佛历史新低

现实便是,申请者在逐年激增,但各大美国高校的录取率却在不断缩水。

这种饥饿的状态,是很多原因共同影响下的结果,例如人口的增加,因疫情推迟入学造成的名额挤占,同时申请多所学校的操作越来越便利等等。

并且,低录取率也是一些学校所追求的。

因为对于部分有声望的美国名校而言,低录取率是一种炫耀的权利,一种品牌的工具,一个“血统”的标志。

当美国高校的申请变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受波及最小的是谁?

还得是精英阶层。

在关于美式精英教育的说法中,“公平入学”听上去很诱人,但其实上名校很大程度上是一场金钱游戏。

精英阶层用财力和人脉给那座独木桥做了加宽加固。

2019年3月,当美国的高中毕业生们正在等待大学录取结果时,联邦检察官宣布了一条举国哗然的消息——

33名富有的父母被指控为子女“购买”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名校的新生入学资格。

这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起高校招生舞弊丑闻。骗局主谋是个名叫威廉·辛格的教育咨询顾问。他通过各种手段(如修改考试答题卡、造假体育特长生等)来提升学生成绩,帮他们获得名牌高校录取通知书。

抛开此类的非法行为不说,捐款也是富人会选择的上名校的途径。

特朗普的女婿贾里德·库什纳成绩平平,最后却被哈佛大学录取,只因为他身为地产商的父亲向哈佛大学捐赠了250万美元。

而特朗普本人在其子女就读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期间,也向该校捐赠了150万美元。

富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上名校,甚至会给孩子开具残疾诊断证明,以获得额外的加时。在康涅狄格州郊外的一个富人区,18%的学生得到患有残疾的诊断,是全美国平均水平的6倍多。

当然,这么说好像把精英阶层的孩子塑造成了不学无术的形象,他们也勤奋好学,并且一个残酷的真相是:家庭越富裕,学生分数可能越高。

就比如之前因为威廉·辛格分别进入耶鲁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Sherry Guo和赵雨思,这两人同为中国富豪之女,如果不是花钱买名校,从小接受到的教育资源也足够给予她们与众不同的光环——

在丑闻被曝光后,Sherry Guo的高中校长还在镜头前真诚地称赞 Sherry 是个“出类拔萃的艺术家”,而且才华横溢,成绩非常好。

而赵雨思裸考托福就取得了111分(满分120)的成绩,ACT 33分(满分36)的成绩。虽说硬实力算不上绝顶拔尖,但进个TOP30 没什么悬念。

哈佛教授桑德尔曾在《精英的傲慢》里说过一个数据:

如果你来自年收入超过20万美元的家庭,那么你(“美国高考”)得分超过1400分(满分1600分)的概率是20%;如果你来自贫困家庭(年收入不到2万美元),那么你的这一机会是2%。

除了富裕家庭可以提供的一般教育优势外,大部分考试都是可以借助培训的,而在曼哈顿等地,一对一指导的收费高达每小时1000美元,对于年收入不到2万美元的贫困家庭而言,给孩子上20个小时课,他们需要不吃不喝工作一年。

事实上,常春藤名校学生中超过2/3的学生来自收入前20%的家庭。在普林斯顿和耶鲁,来自全美前1%富裕家庭的学生比来自全美后60%家庭的学生还多。

举个最直观的例子:在哈佛大学的录取率为5%的时候,如果申请人是校友子弟,那么录取率超过33%.

当精英成为了一种“世袭制”,“上名校越来越难”这句话,或许只对普通人有效。

精英对于知识是崇拜和迷恋的。

一项关于总统用词的研究发现,特朗普的词汇量只有四年级水平,但并不妨碍他在公开讲话中坚持表示自己是个天才,并且他也非常爱提起自己那个曾是MIT教授的叔叔,以证明自己有非常好的基因。

图源:dailymail,“也许我应该成为一名医生”:特朗普吹嘘他在科学方面的“天生能力”,因为他的“超级天才叔叔”是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

特朗普并不是特例。

在被要求说出自己的大学和在班上的成绩时,拜登也急了——

“我想我的智商可能比你高得多。我是靠全额奖学金上的法学院,也是班上唯一一个拿到奖学金的人。并且,我的成绩还在班上名列前茅...”

事后被证实,拜登只获得了部分奖学金,成绩还在班上垫底。

高学历高智商,是精英阶层的一块遮羞布。当精英们掌握社会大部分话语权时,他们所奉承的“优绩主义”正在慢慢以「真理」的存在改变着社会形态。

就好比在美国,大约2/3的美国成年人没有大学文凭。

但在美国国会中,95%的众议员和100%的参议员都读过大学,有大学文凭,这意味着有文凭的少数人统治着没有文凭的多数人。

“优绩主义”也很好理解,它肯定了功绩 、优点,是对个人成就的认可,也认为只要人凭借自身的才能和努力,就能获得较好的社会地位和财富。

有人或许会说,这没什么,站在高处难道不是“最优秀和最聪明的人”应得的嘛?

如果这么想,那说明我们或许已经被“优绩主义”给“征服”了。

“优绩主义”并非完美无瑕。

既然努力就能成功,那是不是在说,如果你没成功,就说明你没有好好努力,而大多数人努力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学习。

当我们认为一事无成是因为我不好好学习时,其实就是在将大部分问题都归结于教育出了差错,这样很容易陷入一种自责:不平等是我个人的失败,与制度无关。

当这种偏见成为一种社会“常识”,不知不觉中也在削弱社会对那些没有好文凭的人的认可和尊重。

最令人意外的发现是,那些被社会看不见瞧不起且没有接受过那么好教育的人,他们似乎也对自己社会空间和话语权的挤压表示认可。

精英阶层是“优绩主义”的既得利益者,他们当然鼓吹这套,但“优绩主义”带给普通人的,是迷失、是挫败、是为什么我明明很努力了却还只是个普通人。

发现没有,“优绩主义”还会将人和人之间的阶级差距越拉越大。

“优绩主义”看似是一种平等的工具,因为“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嘛,但在实践中,它往往成为了不平等的理由。

它让成功者变得狂妄自大;带给失败者的却是屈辱和怨恨。

当不同阶级之间的鸿沟被不断加深,社会在撕裂中也会伴随着阶级的固化,这意味着在充满美国梦的社会里,跨越阶级是一件无比艰难的事。

鼓励更多人上大学固然是件好事,但我们需要解决的,是如何让收入普通的人更容易上大学。

但更多的时候,教育只是被当成解决大部分社会问题的根源,精英挤占着社会资源,没人告诉普通人应该如何突出特权的重围。

其实有时候也不能怪谁,因为那些本就出身在罗马的人,把去罗马这条路想得太简单了。

在“优绩主义”之下的大多数人都不好受。

是的,这其中也包括那些奉行这套理论的精英们。

大家都知道美国青少年滥用药物或者患抑郁症的比例偏高,但你们可能想不到,那些最有问题的青少年,通常都来自富裕家庭。

是什么导致了富裕家庭的年轻人遭受过度的情绪困扰?

答案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优绩至上竞争的逼迫——马上执行、取得成绩、追求成功。

他们从小就被告知通往终极幸福的道路有且只有一条——拥有金钱,而这条路得从进入名牌大学开始。

精英阶层之所以更脆弱,是因为他们找不到自我价值感,似乎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让父母、老师、招生委员会满意,从来都不是为了自己。

疲于盲目奋斗的他们,甚至都没有时间去向内探索,思考自己究竟是谁,想要的又是什么。

在一个用表现、地位来定义一个人价值的世界里,“完美自我”变成了所有人都追求的目标,但让我们静下心来思考,“完美自我”真的有必要吗?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努力追求“完美自我”其实是在给自己缝制一件华美的外衣,而外衣只是穿来给别人看的。

那么,对于普通人而言,“优绩主义”带来的是什么呢?

很可能是迷失。

Sharon同家人一起移民到美国后,SAT成绩优异的她成了美国人眼中的“模范少数族裔”,也成了“别人家的孩子”。

Sharon有时候也喜欢这种状态,尤其是在自己考到好成绩,同学投来羡慕眼光时。

她能感受到妈妈对自己的期待:“你要努力学习,考上好大学,将来找份好工作,要赚很多钱。”

为了让Sharon更好地投入学习,妈妈为她扫除了生活上一切的障碍,她甚至连洗衣机都不会用,生活只有学习,目标只有考入名牌大学。这与“优绩主义”不谋而合。

当Sharon拿到斯坦福的全额奖学金时,妈妈高兴坏了,但只有Sharon自己知道,为了维持着表面上的“完美”,她从幼儿园开始就不停埋头于教科书和作业,一刻也不敢松懈。

“我才是名副其实的‘小镇做题家’吧。”

夜晚是Sharon最害怕的时刻,她需要借助药物来进入那本就不多的睡眠。

失眠焦虑折磨着她,更让她痛苦的是,进入大学后她发现那条被别人规划好的人生轨道,消失了。看着同学们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Sharon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喜欢的又是什么。

一次次迷失的体验,日积月累就形成了严重的隔阂,让Sharon觉得偌大的校园里除了自己都是人生赢家。

开学23天后,Sharon决定从斯坦福退学。

她做出了让所有人都惊讶的决定,重新准备SAT,因为只有重回刷题生活,Sharon才能找到认同感和自信。

但很快,第二次考试来临,结束考试的Sharon甚至感受到了一丝失落,她又要回到那个不知道要干什么的大学校园了。

Sharon也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要干什么,但她觉得自己“应该会享受在一些规训下做一些机械的事情...在机械的工作中我可能甚至会做得比别人好一点。”

无论是精英还是想靠成绩出人头地的普通人,每个人都在默契地顺从精英的社会结构。

当是否取得好成绩逐渐被用来界定一个人的自我价值与优劣时,那大部分人的努力方向只有“优秀”,而不是找到并成为「自我」。

一味追求拔尖儿的弊病,是自我探索和创造性的缺失。

大家发现没有,世界上那些真正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但凡做出真正伟大事业的人们,共性是都有创造性和好奇心,并且都敢于藐视既有的规则。

而优绩至上实则是在划定一条统一的轨道,一直在既有的轨道上行走,最好的结果也不过是比普通人好一点。

但他们大概率不会真正成为最独特的「自己」。

不要压制孩子对世间万物的好奇心,更不要让孩子在社会框限好的轨道上跑个不停。

无论在什么时候,找到自我都比取得好成绩要珍贵的多。

我们的人生,本不该如此狭隘干瘪和局促的。

灯塔路
1 楼
玩不起 改个规则就行
m
mrp
2 楼
所一定要通过平权法案,不能让昂撒变色,民主易帜!
寂寞de心
3 楼
学校就招1000人!你几十万份申请,招收比率当然低了!作者是傻还是疯了?
孤独不苦2
4 楼
学生可以申请很多学校,所以这边没录取,可能到另一个好学校去了,说这些统计数据来说明录取率低,没啥意义,
r
rxl
5 楼
用作者的观点,它的工作职位应该让给小学没毕业的人?
l
lids
6 楼
中国高考是公平的。美国只有钱是公平的。
a
alien
7 楼
这是民主党带风鼓吹读书无用论的文章。这一个例子进入Stanford 不知道干什么然后退学的人 看到其他学生生活多姿多彩自己却不知道干什么的不是她拼命读死书的结果。导致这原因的是孩子父母缺乏能带领孩子或指导孩子将来能干什么或者说父母不能看透社会的需求,所以父母才叫孩子读书死读书有好成绩读名校就对了。 但是父母完全缺乏在孩子读大学时期的引导,孩子在大学就发现选择太多,迷茫了。读书不知道为了什么。 其实找一个career counselor 定期指导就把问题解决。 这父母和孩子都完全缺乏对市场工作的了解, 这文章把个人兴趣和生活提升为一个点,有兴趣的工作才有动力。这是极端理想的状态下或者极其富有的情况才可能实现。 作者是把理想和现实脱离才会有这文章。 我去纽约地铁摆摊表演的人问了问,很多都喜欢做那些表演,但收入少,冬天冷,没保险。这样的生活就是作者所描写的那样把兴趣当工作的。大部分这样的人都基本温饱解决的景况 [2评]
c
charlie19eyes
8 楼
不要在这撒谎了, 公开鼓动读书无用的是共和党,Tucker Carlson 就在节目中公开劝别人不要上大学 因为上了大学变聪明了就不好洗脑了
c
charlie19eyes
9 楼
这就是为什么biden 给大学生贷款的 loan forgiveness 但是共和党会反对
p
ppplu
10 楼
不明白文章中的那个女孩子为什么要从斯坦福大学退学?大学里不是由你玩四年,而是同样有科业要求可以证明你是"做题家",不是这样吗?
成熟社会
11 楼
这个INSIGHT视界是目前冲锋在最前线最不要脸的自媒体公众号大外宣之一。力图挑战“北留”的五毛大外宣头把交椅的地位!这种忽悠墙国韭菜的话鬼才信。我们公司的一个UCLA毕业父母来自广州的ABC小伙就不同意!孙子交的本来就是加州州内学费,是外州全额学费的三分之一,又因为家庭收入低学费全减免,拿着学生贷款付生活费从UCLA毕业。他从小在CHINATOWN长大,低收入,从没上过补习班。民主党忠实信徒。BLM,甚至是AA法案支持者。最近被我带得向中间派靠拢。
学术大湿
12 楼
这意味着有文凭的少数人统治着没有文凭的多数人 —— 有知识的人统治没知识的人,这不是很正常吗。难道你觉得像中国这样,小学水平的习猪统治全国,是最好的?
v
visible
13 楼
私校要的是钱和影响力。富家的人就是来镀个金。实际上没有学历它们照样能赚大钱
j
jolly11
14 楼
小编标题没取好,“才能”应该改成“就能”,否则一点错都没有
夜来风雨
15 楼
感谢中国政府提供的优质大学都是公立且平等面向民众,让有才华的穷人孩子也上得起大学。最重要的根本在于公有制的国家教育投入,不至于让优质大学变成富人们的舔狗,有钱就能进的。 这一点,在高等教育领域,是西方国家无法比拟的。 也正因如此,改革开放后,中国大学生比例日益增长,成为国家栋梁 接下来,请狗粮开始喷粪表演 [2评]
性虎变
16 楼
何止是学校,从政毕业如此?普通人再努力,也不用想一人一票有你的份儿
c
cloct
17 楼
看样子你既没有上过大学,也不是体制内的人,才能说得出这么傻逼的话。
a
alien
18 楼
其实我不是就说民主党。共和党极右派就是狂烈鼓吹读书无用。民主党极左是用另外一个形式鼓吹读书无用(就是不用努力读书,靠兴趣就行)。结果就是大部分人的兴趣是不用读书打劫抢就可以。 两面都不是人。 共和党温和派和民族党的保守派都是很好的读书支持者。
a
azkaban
19 楼
作者骗到了这么多点击,一点都不傻。
h
hhz
20 楼
红、富x代都送孩子去西方上大学 中国大学生们都在抗议封控 有能力的一毕业就往西方跑 剩下的被红x代剥削 至于你嘛 应该是在狱里求减刑
a
amlrdf
21 楼
小编脑子里进屎了。哪有看比例不看绝对录取人数是不是增加的
南方兔儿爷
22 楼
3%-5%也不少了,在亚洲可能更少。中国九十年代的艺考,一个专业上千人报名只要八个学生。设计专业本科两个班收十六个学生,考生就超一千八百人,这些是进入专业复试的。还不带之前提交申请和预考被刷掉的申请到录取率低于1%。这些大学的录取率不低了。
南方兔儿爷
23 楼
是的,考生是可以同时申请许多大学的所以报考的时候要错峰面试和参加考试,往往跑几个考场。在中国的话这本身就是对机率和社会活动的考验,必须到外地自己找考场自己住宿登记,在考前摸底学校的要求和以往的范例考题。不是靠嘴和钱就能买进去的。你爸是省长也没用,专业考不过你都没有高考的资格。就算考完也永远从高分要起,这么多华人出国是因为靠不上啊!
p
piggy_piggy
24 楼
 我们一条街20来户的邻居,都不算是富人,富人也不屑住在这里,但是几年来有7个上耶鲁的,有钱就能进不假,但必须非常有钱,舍得捐几千万。99%的学生还是像我们邻居的孩子们靠自己的努力进去的 [1评]
t
txxm3100
25 楼
还99%?好像进耶鲁的学生背景和门道被你这阿猫阿狗调查得一清二楚了一样
c
charlie19eyes
26 楼
: 我的观点就是学习要有兴趣,现在我是美国top1% 收入的人群 你去看美国大部分顶级富豪都是叫你追逐你的兴趣做事情,而不是保守 美国高知识分子大部分都是支持民主党的 大农村的没文化大部分都支持共和党,这些都是有数据支持的
和平奖
27 楼
考试成绩弄虚作假的还是少的,富裕家庭更能够培养出成绩优异的孩子,在中国这叫做赢在起跑线。
w
wilburwang
28 楼
本来这种不限制申请的制度就是一边割韭菜一般浪费资源。新加坡高中毕业去美国的平均一人申请都是10+所,报名费每所100-300刀不等,差的申请100所也没屁用,好的炫耀自己拿了10个名校offer也挺蠢的。
秃尾巴狼
29 楼
前几天看了一下朱莉娅音乐学院的费用,一年需要七万多美金。两个孩子不是需要十几二十万一年,要是家里没钱,怎么上得起?
郑长仁
30 楼
肥大美帝国务卿昭告世人:“我们撒谎,我们造谣,我们偷窃。。。” =》 我们无恶不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