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arded g8
LLC回复. 又来造谣
!!!
anti China dogs, read the article before say shit. if you still have problems, than your whole families retarded..
anti China fuckin doggs, forgot take your psycotic meds today . real bad hallucinations too, must take whole bottle at a time....
#####
°
™
注意:这则报道是10个反华媒体的联合力作。所以,要往反方向解读。
Don\\\'t leave any comments, these fucking anti China dogs begging for more comments, fuckin 1cent income for these two legged crazy doggs .
don\\\'t fall to that . without any comments these anti China dogs don\\\'t even have shitts to eat. NbmSL all anti China fuckin crazy doggs...
小编就是个狗娘养的,总是想方设法把各类反华文章拼凑到一起,然后打着相对中立媒体的名义,进行污蔑祖国的勾当,留园网实为反华造谣网站,大家要提高免疫力,坚决反对其各种造谣污蔑。
g8 LLC回复
又来造谣
近期,关于港口集装箱堆积如山、不少出口企业停止招聘的消息受到热议。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我国贸易景气度持续低迷,订单数量下降较快,与去年上半年较为火热的贸易市场落差较大。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中国订单仿佛“一夜蒸发”,出口萎缩速度为何远超预期?
(1)深圳盐田港码头冷清,空箱堆积空卡停运;上海港、宁波港、广州南沙港均爆集装箱空置情况。
有数据显示,中国2023年春季外贸订单总体下降40%,其中传统产品订单下降超过50%。
从网友发布的视频看,大量空箱和空卡车整整齐齐地摆放在道路两旁,附近也没有了以往匆匆忙忙、热火朝天装箱装车的司机和工人。
此外,据网友爆料,出现“空港”现象的不只深圳盐田港,上海港、宁波港、广州南沙港都出现了这种情况。2月14日,据财新网报导,一名上海港码头操作人员表示,“码头的空箱都堆满了,现在很多都堆到太仓去了,这种景象很多年都没见过了。”报道称,不仅是上海,空货柜堆积如山的现象正在广州等各大港口、港外堆场及货柜制造厂上演。
(2)长三角外贸加工和电子制造等行业出口企业减少甚至停止招聘
梳理网友上传的信息和视频后可以发现,2023年元宵节后,很多企业并没有出现往年外贸加工行业恢复正常运转的情况,而是减少甚至停止招聘、缩小规模,放慢运转。
例如,有深圳网民上传的一段视频显示,一工厂正在按年龄招聘员工,等候面试的都是些年轻男女。一位招聘人员对着站立的应聘者,大声吆喝着“只招1986年以后出生的人”:“86年以上的可以走了,可以离开了。”
另有网民说,在另一个经济活跃的“长三角”地区,九成以上的出口加工企业在今年的元宵节后,已经停止招工,即使企业有空缺,十个职位有上百人应征。而在江苏、长沙等地,多家企业甚至不再招聘日结工资的临时工。在西南地区重庆、云南,大部分企业正在缩小生产规模,以维持运作。
此外,有网民在抖音平台列出10大电子厂暂停招聘的列表,其中包括长沙比亚迪、苹果昌硕科技、苏州立讯等。2月23日消息,一位女士致电成都富士康咨询招聘信息,对方说只招高中刚毕业的年轻人,但没有住房补贴:“高中毕业,两千元底薪加上加班工资,加夜班补贴,然后加小时补贴。一个月多的时候有五到六千元,没有津贴房租。”
一位在苏州从事外贸加工女士反映,受到中美贸易战和疫情封控影响,企业加速了供应链外移的步伐,国内出口商接到的订单同比下降百分之九十左右。她说:“这次(美国)肯定是要(跟中国)脱钩了,对业内冲击蛮大的。”许多老板因亏损原因,已经停止赞助大学的科研或学术项目。”
其实,加工制造业的不景气,从去年下半年就显露出来了,数据上却是有滞后的。
2022年9月消息称,东莞和深圳两家公司下辖的四家企业,近期先后宣布解散和停业,倒闭原因均与订单缩减有关,其中深圳威利马电器是一家三十多年的老牌港资企业。业内人士认为,因订单缩减造成企业关停的现象,将进一步向珠三角甚至江浙一带蔓延。
(3)更多新闻显示外资企业持续撤离中国,转移到印度等东南亚、欧洲国家。
随着美国为首的联盟国家将中国排除在全球产业链分工“朋友圈”之外,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陆续撤离中国,将产能转移至印度、越南等东南亚国家。
天津的电视厂是三星在国内唯一的电视生产厂。2018年底,三星就将自己的智能手机工厂转移到越南、印度等国家,并于2019年年底关闭了惠州的智能手机厂,2020年7月关闭最后的电脑生产厂。
2019年欧盟投资东南亚61亿欧元,2021年,欧盟投资东南亚265亿元。
2021年,87家日企从我国撤离,包括已入华20年的东芝。2021年,日本东芝集团表示将于9月底关闭位于中国大连市的工业马达生产基地,并将工厂转向越南和日本。此外,日本东芝将在中国的24个城市33家工厂与研发机构都将会在今年的12月底关闭,其中,研发机构与精密零部件生产将会返回日本,电器业务全部转往越南。索尼将把在中国的产能的90%移往泰国。
2021年开始,瑞典时尚品牌Marc O’Polo,便将中国供应商转换成土耳其、葡萄牙的工厂;西班牙时装品牌Mango也减少在中国市场的占比。
2022年3月以来,印尼出口同比增速超过了40%;越南超过30%,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都超过20%,订单正在快速向东南亚转移。
越南2022年GDP增长8.02%,制造业增长8.1%,服务业增长9.9%
2022年四季度开始,美国向中国进口大幅度下跌,跌幅超过20%,同期从加拿大和东盟等国进口大幅增长,不过2022年美国进口总量并未下降。
2022年,中国再次经历了一大波外资撤离潮,包括苹果、三星、索尼等公司逐渐把产业链外迁。
2022年,苹果公司宣布Apple Watch将在越南量产。Apple Watch的主要组装商立讯精密在中国和越南都有生产线,并且从Apple Watch 7就开始就从越南出货。预计Apple Watch 8从越南出货的比重会大幅提升到60-70%。2022年6月,苹果公司又首度将部分平板计算机iPad生产移出中国,转移至越南,且比亚迪协助苹果在越南建立产线。另外,有消息人士透露,除了比亚迪外,富士康现在也打算在越南为苹果代工生产更多的iPad。
此外,印度成为苹果生产和营收的新增长点,产能将由现在的5%~7%增长到25%,东盟和印度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配套供应链成型。
2023年2月,日本软银集团旗下的中国企业近期裁员了近百人。据路透社2月12日报道援引三位知情人士称,日本软银集团旗下的半导体IP技术厂商安谋科技(Arm中国,又称安谋科技)上周裁员了90至95人,以应对今年充满挑战的业务前景与情况。报道称,此次Arm中国被裁员的大多数是研发工程师,主要涉及SoC、HPC两个团队,并且这两个团队的业务负责人也在被裁范围内,其余的研发团队也将有小范围的裁员。
戴尔公司宣布将在2024年弃用中国产芯片,并准备再2025年把一半的产能移到印度和越南。
今年2月14日,中国欧盟商会发布2023/2024年度《上海建议书》。报告显示,受去年疫情管控冲击,高达92%欧商因供应链中断而出现营收亏损,间接重创上海的营商环境。该商会去年的发布《商业信心民调》显示,只有12%的受访欧商会员企业愿意在上海设立总部,已有500家欧企转往新加坡设立总部。报告中,欧盟商会预估上海封城结束后,有25%的德国人离开上海,法国人和意大利人数量也各减少了20%,上海多所国际学校的跨国师资去年都出现40%的流动,远高于2021年约30%的流动率及新冠疫情爆发前约15%相对偏低的流动率。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海经济中,外企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商会副主席Bettina Schoen-Behanzin说,外企占上海经济增长的25%,所缴交的税赋占全市的33%,制造的工作机会也占全市的20%,内外销量和工业产值更分别占全市的66%和30%。
中国的订单都去哪里了?东南亚和欧洲已经逐步承接来中国订单,产业链转移或已成定局。
那么,这些从中国突然消失的订单,究竟去哪里了呢?我们先从数据上看,反映贸易景气度的BDI等指数显示,全球需求都在滑坡,中国并非特例。
2023年以来港口运价指数持续下跌
由于全球主要经济体出口增速均下行,中国对美出口降幅已超2009 年;美国从中国进口下滑幅度远超其从全球进口,这是近30 年来除了中美贸易战时期罕见的。自去年四季度以来,对美欧出口的下降是中国出口增速下行的重要拖累。
对美欧出口的下降是中国出口增速下行的
不过,服装等低端消费品和电子产品出口大幅下滑,是体现我国低端消费品产业链外迁的佐证。数据显示,去年四季度以来的出口增速下滑,主要是由纺服、机械和电子出口的下行所拖累,而这些细分行业却构成中国出口产品的主力,对中国出口打击之大可想而知。
纺服、电子等消费品出口的下行拖累中国
长时间以来,美国从中国的进口依赖度高,是我国第一大出口对象国,但疫情后伴随中美贸易战的爆发,中国对美国出口金额占比有所下滑,但仍保持高位。2022年,我国对美国出口总额为5368亿美元,占总出口额比重仍达到16.2%,位居各国首位。
不过,去年四季度美国对我国进口出现的大幅下滑,去年12月中国对美国出口额同比下降至历史低位-19.5%,成为拖累我国出口增速的主要因素。
过去20年中美贸易持续攀升,后疫情时代
去年四季度以来中国对美国出口增速大幅
那么,美国究竟是哪些商品对中国进口少了呢?如果拆分中国对美出口商品种类来看,近3个月来,纺织服装、鞋帽、家具、玩具、皮革箱包等成为了美国从中国进口增速的最大拖累。而众所周知,上述出口产品均属于中低端消费商品,属于中国制造和出口的强项,但美国偏偏就这些品类大幅减少对进口数量,可见对中国出口打击之大,这也与前述的全国各地工厂出现关闭潮、订单似乎一夜之间蒸发的情况是相互印证的,这是其一。
其二,当前中美贸易战的焦点是围绕遏制中国进行芯片、高端制造等与美国形成正面竞争的产业升级展开的,但从目前美国与中国贸易情况看,美国连中低端普通消费品也与中国“脱钩”,说明美国即使继续忍受可能加剧的高通胀,也要全方面大幅度切断与中国的外贸联系,这对中国出口的打击不能不说是“釜底抽薪”式的,对中国出口全方位的围堵。
从数据上看,自2020年以来,美国从中国以外的亚洲地区(如东南亚、日韩等)和加拿大进口占比持续攀升,而从中国进口占比呈现下滑趋势,而从欧盟进口占比从2022年末开始回升,说明美国已经逐步摆脱对中国出口的依赖。
欧洲方面,纺织时尚品牌欧企转移生产线的情况比较明显。如英国皮靴制造商马汀大夫持续降低在中国的生产制造。越来越多欧洲时尚品牌陆续将中国供应商,转换成葡萄牙、土耳其等距离欧洲市场较近的国家。部分欧盟投资者更为青睐东南亚国家,部分供应链还会到了东欧,如波兰、克罗地亚等国家,这对我国的出口强项纺织服装业也会形成较大压力。
总之,中国制造业的外迁趋势,其背后是欧美“印太经济框架”战略的落地。2022年5月,拜登启动“亚太经济框架”,有包括日韩澳在内的13国加入。这是造成我国外贸订单“一夜蒸发”的根本原因,而且这很有可能只是序幕而已。
2022年外贸顺差很可能被高估,引发市场对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不翼而飞”的热议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逐渐被排除在全球主流国家的产业链体系之外后,不仅损害了我国加工制造业在全球贸易分工体系的低位,而且也对我国外汇储备也形成了较大的压力。
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数据,从2022年全年来看,由于我国的出口贸易表现较好,全年经常项目顺差达到4175 亿美元,仅次于2008 年的4205 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顺差6856 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2022年底,我国储备资产累计增加1000 亿美元,其中,货币黄金储备增加35 亿美元,外汇储备增加982 亿美元。截至2022年12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1277亿美元,较11月末上升102亿美元,升幅为0.33%。
不过,令人费解的是,根据我国海关总署统计口径,2022年中国外贸进出口顺差8776 亿美元,同比增长31%。而根据央行统计口径,2022年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下降1225亿美元。如果将央行口径下的外汇储备与海关总署口径进行比较,2022年我国在贸易巨额顺差情况下,外汇储备规模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1225 亿美元,二者负缺口近万亿美元。
那么这万亿美元是如何“不翼而飞”的呢?事件引发市场热议。对此,有机构(中银国际)解释,可能是以下原因导致数据结论的误差:
(1)外贸进出口并非一国对外经贸交往的全部,可能有统计漏项;
(2)海关口径和商务部口径的数据,与国际收支口径的相关数据都存在较大差异,不能拿来直接用;
(3)贸易投资跨境资金进出也不直接对应外汇储备规模变动;
(4)净误差与遗漏负值不等于非法资本外逃。净误差与遗漏负值既可能是经常项目顺差高估,也可能是资本项目外流低估,现实中无法对此进行区分。
不管统计口径存在何种计算误差,万亿美元的误差值占我国全部外汇储备的比例高达32%,误差比例如此之高,仅仅从统计口径去解释,不但缺乏信服力,可能使得市场对不同部门的统计指标信度可能也会产生质疑。因此,对于真实的外贸情况,可能反映外贸活动的高频指标,如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CDFI)、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altic Dry Index,缩写BDI)等更能准确体现外贸景气度。
截至2月17日,外贸高频指数显示,我国出口方面整体需求表现不佳。各类数据的进出口同环比均为负值,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CCFI)、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SCFI)均延续下跌趋势,同比跌幅达到70%~80%,指向我国出口状况不佳。
另据德迅 (Kuehne + Nagel)物流人士称,2022年第4季货柜海运形势已非常不乐观,2023年1月的出口形势可类比2020年2月疫情刚刚爆发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