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武汉解封,全国人民都在为“江城重启”而振奋。但同样也在4月8日,人民日报发出这样一则消息:黑龙江绥芬河口岸进境2443人确诊84例,127例无症状感染。
据记者了解,因为疫情原因,从俄罗斯飞往中国的航班大幅减少,所以中俄边境唯一开放的口岸——绥芬河就成了在俄打工人员回来的通道。
寒地黑土上的微光
Northeasterner
“目前为止,没有出现从绥芬河、从黑龙江偷偷转车、转飞机、转高铁到其他地方的,我们没有给其他省市添麻烦...”
一直默默无闻的东北老大哥,最近因为输入病例成了中国抗疫的“新焦点”。
但,同样让人惊讶的是:
二次封城、对边境线24小时全覆盖巡逻、100%登临检疫、所有小区封闭管理、不到0℃的气温下守夜人坚守在每一个社区入口......
迅速动作、硬核巡检,黑龙江绥芬河这个小小的县级城市居然死守住了国门。
网上其实有不少骂声,“一个十八线小县城不但让海外的人回来了,还自杀式付出把人都留下了,沽名钓誉。”
东北老铁回复,那是同胞,在国外打工的同胞要回来,你让我们把人撵出去?
又硬核又满怀赤诚的真情,东北人都这样?
在3月一部悄悄上线的纪录片里,我们找到了答案。
这部共5集的纪录片,每集30多分钟,用十组故事,致敬了黑土地上最平凡的百姓、最平凡的人生。
所有幸福、快乐、豁达与坚强汇聚于此,虽不惊天动地,却也动人心魄。
凌晨三点,零下30度,一群裹得只能看见眼睛的东北大叔们摸黑出发了,他们的目的地是呼兰河。
呼兰河,巨大的采冰场,东北城市冰雪节的冰雕来源地。
今天是冰雪节的最后工期,还差500块冰要取出。
喊着“一二一二”的整齐号子,他们卯足了劲儿,手持钢铁制成的冰镩用力向下透冰。
这是个力气活,采冰小队的大叔们呼出来的哈气都结成了冰霜挂在围脖上。
零下30度真的太冷了,冰层又厚,刚撬开的冰缝容易被冷水冻住,他们得一遍遍的重复着这个极费力的透冰动作。
此时,等待拉冰的车子已经排成长队。
看着队员们一个上午都没透开厚厚的冰层,队长李春武急得上了铁锤。
铁锤助力,冰面终于开了,但对于采冰小队来说这并不意味着结束,因为他们还有更危险更辛苦的工作:
切冰,然后把巨大的冰块从河水里拽出来。
在深达十几米的冰冷河水中央,切冰的大叔要双脚踩在漂浮不定的冰块上,脚底一个打滑,就容易掉下去。
但他们还是要加快切冰的速度,因为在城市的另一边,冰雕现场在等待着他们的冰块。
“你冰供不上人家怎么干活,我活得干好,我不能让人说我,我这人就是这人。”
再铁打的汉子,如此高强度的连续作业也劳累无比,可为了不延误工期,他们只能咬着牙开始拉冰上岸。
安全起见,大型的起重设备没法进入冰面中央,因此,重量高达700公斤以上的冰体都要人力拖拽。
水中的吸附力很大,队员们甩开膀子,把拖冰的绳子负在身上,拉着巨大的冰块用力一点点往上拖。
“使劲啊”“使劲!”“稳住!”
每一块超700斤的冰体都是他们这么拽上来的,然后队长再仔仔细细的丈量冰块大小,因为他们的收入,都是根据冰块的尺寸进行计算的。
为了养家糊口,这群职业采冰人常年奔走于各大采冰场,每趟出来一个月,平均每人能挣五千块钱。
“谁都想在家呆着,那你没有收入,怎么生活。”提起这项异常劳累辛苦的工作,中年东北男人撂下这么一句话。
每天完成要求的工作量后,这群东北汉子才能休息,一起去吃上一口热乎的饭菜,咂上一口小酒。
“吃饱了喝足了不想家。”队长说完,一桌的汉子都安静了,提起酒杯,大家一起碰了个杯。
工作结束几天后,大叔们去了冰雪节,像小孩一样,他们摸一摸自己取上来的冰,心里美滋滋的。
“这冰是我取的。”
看着孩子们在冰雪世界快乐的玩耍,采冰汉子们心里倍感安慰。
明明最普通不过的东北汉子,干着最辛劳的力气活,也仍然向往着依靠自己的双手让家人过上好生活。
这弥足的“坚韧”就像那一月间掠过东北平原的寒风,凛冽又强尽。
采冰人是《大地情书》纪录片十组故事中的一个,不得不说,片子中的每一个主角都是再平凡不过的普通人。
摘野生松子的跑山人
但在东北的真实世界里,这群平凡的人却对生活保持着最直白的热情。
就像徒手爬70米高树摘野生松子的跑山人,卖掉松子后回家给爷爷拎一兜水果都挺满足:
“咱也没想啥大富大贵,一步一个脚印,不愁吃不愁穿挺好了。”
太实在不过的大白话,不整那虚的,却格外真诚。
或许是这种直爽性格的影响,东北人在感情上也爱憎分明,对于“爱”,他们表现得格外强烈直白。
绥化有个地方叫安达,那里有一大片湿地草原。
50岁的马倌老王和他的两个小伙计在这个远离城市喧嚣的地方养马,放牧。
“媳妇那个时候急眼了,说你要不跟马过,要不跟我过!我懵了真的”外表彪悍的老王,学起媳妇说话的语气满眼笑意。
老王爱马,有事没事就骑着马在草原上驰骋一番,有时候在马场呆的晚一点或者不回去了,媳妇就酸了:
“咋的,还跟你的马在一起呢,你别回来了,跟你的马在一起吧”
只要听媳妇这么一说,他就忙不迭的赶紧承认错误,别看咱是硬核东北汉子,内心可细腻着呢。
虽说媳妇总这么唠叨,但老王心里却挺暖和,有人在乎嘛这是。
这面老夫老妻拌着嘴,那面两个20来岁年轻的小马倌也聊上了:
“你喜欢什么样的?”25岁已经有女朋友的王浩发问了。
“我比较喜欢腼腆型的,温柔一点的,太泼辣的驾不住”24岁的小力笑得害羞,但说出来的话还挺直爽。
听到王浩说每天晚上跟女朋友视频,小力又抱起肩膀,往旁边瞟了一眼,
“他有女朋友,但我目前还单身,这一点让我很是嫉妒。”
话一说完,俩小伙子都憨憨的笑了起来。
年轻东北小伙子提起感情还有点羞涩,但年长的东北汉子已经给他们打样了。
绥化菜市场上,酱人老赵和媳妇正卖着自己家做的大酱。
刚开始做酱的时候,老赵弄了两千斤,但失败了。
下酱是个手艺活,就是干到第三年的时候,老赵下50缸还扔了20多缸。
老赵夫妻俩
夫妻俩闹心啊,妻子眼泪都下来了“这一年的收入没了,家里都指着这大酱了。”
毫不犹豫把没下好的酱扔了,老赵自己心里轻松了,就是有点对不起跟着一起起早贪黑的媳妇:
“跟我结婚没过什么好日子,东抓一把西抓一把的。”
三十几年了,俩夫妻也互相搀扶着走了过来,如今每天起早去菜市场卖酱,还会给彼此整理整理衣服,一起出发。
而这头发都白了的俩夫妻,也没咋轰轰烈烈的谈及爱情,就是把下辈子都商量好了而已,
“我们俩说过,来世还做夫妻。”
听听这情话,东北汉子质朴的深情简直动人。
不过,也别小瞧了东北女人,她们说起爱情也理直气壮。
北林,因为插秧机坏了,种水稻的老丁只能和媳妇一起弯着腰人力插秧。
俩人配合默契,一个扔一个插,很快绿色的秧苗就覆盖成片。
天黑得看不清了,终于插完3亩秧苗,腰也酸得直不起来了。
但一想到秋天这里变成金灿灿的一片,变成大米,自己就能销到市场,让它们变成钱...老丁心里美滋滋的。
跟着老丁在黑土地上一起宅了半辈子的妻子,提起自己家的老伴儿直笑:
“我觉得应该是我喜欢他多一点,要不然这日子就没法过了”说完哈哈哈笑了一通,又加了一句:
“他多幸运啊娶到我这么好的老婆!”
这片土地上,一帮直接的人凑在一起,真诚地爱来爱去,可太动人了。
突然想起作家迟子建的那句感慨:
“因为有了寒冷,有了对寒冷尽头温暖的永恒的渴望,有了对盐那如同情人般的缠绵和依恋,我想北方人的泪水会比南方人的泪水更咸。”
寒地黑土之上,极端环境考验着东北人却也塑造着他们,他们喝最热辣的酒,也表达着最炙热的爱:不论是对爱人、对家人、还是对自己热爱的事。
“只要我能动弹,我宁可唱死在台上。”
上舞台前,马三在角落里把整整四片止疼药扔进嘴里,嚼碎了、咽下去。
上了舞台,他就神采奕奕的给大家表演二人转,听大家哈哈哈的大笑。
一直为当地部队官兵、敬老院、各乡镇义演
没错,二人转,众人口里上不了台面的东西,没人称它是艺术,就连一些东北人关起自个家门来也觉得这玩意跌份。
但在这个“老破小”的剧团里,二人转却成了一群癌症患者的“光”。
剧团演员48岁的王实玲:“我这病,北京的医生说了,如果再不做手术就容易瘫痪。”
剧团领队65岁的刘婶:“自从我这大脑手术以后,脑袋不好使,词记不住,还没背就忘了,不如回家掰苞米算了。”
剧团演员58岁的赵晓敏:“我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得了宫颈癌……我只有在唱戏的时候才会哭。”
剧团演员57岁的马三:“实际上我早就应该死,现在活五年,不错了。”
马三:肠癌晚期
二人转被黑化成什么样,大家心里不清楚吗,清楚。
“咚咚咚”跪在热爱的舞台上磕了几个响头,台下的观众欢呼鼓掌,台上的马三,眼里却隐有悲意。
就是痴迷,他太爱这个舞台了。
拍《大地情书》的时候,马三已经是肠癌晚期了,今年3月影片上线播出首日,导演给剧团发信息让大家留意收看的时候才知道,马三已经走了。
“我俩在台上合作的时候说了,咱俩要走一堆儿走,要不走单了到那头唱戏也费劲...”
笑着笑着,仍在忍受宫颈癌化疗痛苦的赵晓敏湿了眼眶。
台下的老百姓乐呵,他们在台上也演得乐呵,上台前因为病疼得直哼哼,但只要一上台,一个比一个精神。
这就是这群年过半百的二人转老演员的热爱。
而东北人骨子里的乐观坚强,让他们这一腔炽烈的热爱可以直达生命尽头。
“谁能知道,我看个纪录片看的一顿哭。回不去东北,最想念的东北。”
“5岁离家读书,从东北到江南又到岭南,今年31岁。总想的是离开了那个半年寒冷又发展缓慢的小城,如今却无比想念那里的人情味、烟火气和一望无边的黑土地。下个假期,大概会回家吧!”
“为什么我的眼里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我无法控制的爱这片土地,就好像人不可能不爱自己的母亲一样…”
看过纪录片后,不少东北孩子留下了思念,可以看得出,很多人已经离开了这片寒地黑土。
送走一批又一批在这里成长的孩子,失落东北一直沉默,就连偶尔上个热搜也是因为房价过于便宜。
但不能否认的是,哪怕离开故土,东北人骨子里的坚韧蓬勃也是割舍不掉的。
至于选择留在这里的人,或许在外人看来,没有多么高大上的人生理想,但对于他们自己来说:
活在当下,每天在扬起的笑脸中有足够多的真诚,就是理想生活。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虽然如今身处疫情的风口浪尖,但在最凛冽寒风里成长起来的东北人,从没轻易认输过。
而这,也是大家对疫情中挣扎的黑龙江最坚定的信念。
4月8日,武汉解封,全国人民都在为“江城重启”而振奋。但同样也在4月8日,人民日报发出这样一则消息:黑龙江绥芬河口岸进境2443人确诊84例,127例无症状感染。
据记者了解,因为疫情原因,从俄罗斯飞往中国的航班大幅减少,所以中俄边境唯一开放的口岸——绥芬河就成了在俄打工人员回来的通道。
寒地黑土上的微光
Northeasterner
“目前为止,没有出现从绥芬河、从黑龙江偷偷转车、转飞机、转高铁到其他地方的,我们没有给其他省市添麻烦...”
一直默默无闻的东北老大哥,最近因为输入病例成了中国抗疫的“新焦点”。
但,同样让人惊讶的是:
二次封城、对边境线24小时全覆盖巡逻、100%登临检疫、所有小区封闭管理、不到0℃的气温下守夜人坚守在每一个社区入口......
迅速动作、硬核巡检,黑龙江绥芬河这个小小的县级城市居然死守住了国门。
网上其实有不少骂声,“一个十八线小县城不但让海外的人回来了,还自杀式付出把人都留下了,沽名钓誉。”
东北老铁回复,那是同胞,在国外打工的同胞要回来,你让我们把人撵出去?
又硬核又满怀赤诚的真情,东北人都这样?
在3月一部悄悄上线的纪录片里,我们找到了答案。
这部共5集的纪录片,每集30多分钟,用十组故事,致敬了黑土地上最平凡的百姓、最平凡的人生。
所有幸福、快乐、豁达与坚强汇聚于此,虽不惊天动地,却也动人心魄。
凌晨三点,零下30度,一群裹得只能看见眼睛的东北大叔们摸黑出发了,他们的目的地是呼兰河。
呼兰河,巨大的采冰场,东北城市冰雪节的冰雕来源地。
今天是冰雪节的最后工期,还差500块冰要取出。
喊着“一二一二”的整齐号子,他们卯足了劲儿,手持钢铁制成的冰镩用力向下透冰。
这是个力气活,采冰小队的大叔们呼出来的哈气都结成了冰霜挂在围脖上。
零下30度真的太冷了,冰层又厚,刚撬开的冰缝容易被冷水冻住,他们得一遍遍的重复着这个极费力的透冰动作。
此时,等待拉冰的车子已经排成长队。
看着队员们一个上午都没透开厚厚的冰层,队长李春武急得上了铁锤。
铁锤助力,冰面终于开了,但对于采冰小队来说这并不意味着结束,因为他们还有更危险更辛苦的工作:
切冰,然后把巨大的冰块从河水里拽出来。
在深达十几米的冰冷河水中央,切冰的大叔要双脚踩在漂浮不定的冰块上,脚底一个打滑,就容易掉下去。
但他们还是要加快切冰的速度,因为在城市的另一边,冰雕现场在等待着他们的冰块。
“你冰供不上人家怎么干活,我活得干好,我不能让人说我,我这人就是这人。”
再铁打的汉子,如此高强度的连续作业也劳累无比,可为了不延误工期,他们只能咬着牙开始拉冰上岸。
安全起见,大型的起重设备没法进入冰面中央,因此,重量高达700公斤以上的冰体都要人力拖拽。
水中的吸附力很大,队员们甩开膀子,把拖冰的绳子负在身上,拉着巨大的冰块用力一点点往上拖。
“使劲啊”“使劲!”“稳住!”
每一块超700斤的冰体都是他们这么拽上来的,然后队长再仔仔细细的丈量冰块大小,因为他们的收入,都是根据冰块的尺寸进行计算的。
为了养家糊口,这群职业采冰人常年奔走于各大采冰场,每趟出来一个月,平均每人能挣五千块钱。
“谁都想在家呆着,那你没有收入,怎么生活。”提起这项异常劳累辛苦的工作,中年东北男人撂下这么一句话。
每天完成要求的工作量后,这群东北汉子才能休息,一起去吃上一口热乎的饭菜,咂上一口小酒。
“吃饱了喝足了不想家。”队长说完,一桌的汉子都安静了,提起酒杯,大家一起碰了个杯。
工作结束几天后,大叔们去了冰雪节,像小孩一样,他们摸一摸自己取上来的冰,心里美滋滋的。
“这冰是我取的。”
看着孩子们在冰雪世界快乐的玩耍,采冰汉子们心里倍感安慰。
明明最普通不过的东北汉子,干着最辛劳的力气活,也仍然向往着依靠自己的双手让家人过上好生活。
这弥足的“坚韧”就像那一月间掠过东北平原的寒风,凛冽又强尽。
采冰人是《大地情书》纪录片十组故事中的一个,不得不说,片子中的每一个主角都是再平凡不过的普通人。
摘野生松子的跑山人
但在东北的真实世界里,这群平凡的人却对生活保持着最直白的热情。
就像徒手爬70米高树摘野生松子的跑山人,卖掉松子后回家给爷爷拎一兜水果都挺满足:
“咱也没想啥大富大贵,一步一个脚印,不愁吃不愁穿挺好了。”
太实在不过的大白话,不整那虚的,却格外真诚。
或许是这种直爽性格的影响,东北人在感情上也爱憎分明,对于“爱”,他们表现得格外强烈直白。
绥化有个地方叫安达,那里有一大片湿地草原。
50岁的马倌老王和他的两个小伙计在这个远离城市喧嚣的地方养马,放牧。
“媳妇那个时候急眼了,说你要不跟马过,要不跟我过!我懵了真的”外表彪悍的老王,学起媳妇说话的语气满眼笑意。
老王爱马,有事没事就骑着马在草原上驰骋一番,有时候在马场呆的晚一点或者不回去了,媳妇就酸了:
“咋的,还跟你的马在一起呢,你别回来了,跟你的马在一起吧”
只要听媳妇这么一说,他就忙不迭的赶紧承认错误,别看咱是硬核东北汉子,内心可细腻着呢。
虽说媳妇总这么唠叨,但老王心里却挺暖和,有人在乎嘛这是。
这面老夫老妻拌着嘴,那面两个20来岁年轻的小马倌也聊上了:
“你喜欢什么样的?”25岁已经有女朋友的王浩发问了。
“我比较喜欢腼腆型的,温柔一点的,太泼辣的驾不住”24岁的小力笑得害羞,但说出来的话还挺直爽。
听到王浩说每天晚上跟女朋友视频,小力又抱起肩膀,往旁边瞟了一眼,
“他有女朋友,但我目前还单身,这一点让我很是嫉妒。”
话一说完,俩小伙子都憨憨的笑了起来。
年轻东北小伙子提起感情还有点羞涩,但年长的东北汉子已经给他们打样了。
绥化菜市场上,酱人老赵和媳妇正卖着自己家做的大酱。
刚开始做酱的时候,老赵弄了两千斤,但失败了。
下酱是个手艺活,就是干到第三年的时候,老赵下50缸还扔了20多缸。
老赵夫妻俩
夫妻俩闹心啊,妻子眼泪都下来了“这一年的收入没了,家里都指着这大酱了。”
毫不犹豫把没下好的酱扔了,老赵自己心里轻松了,就是有点对不起跟着一起起早贪黑的媳妇:
“跟我结婚没过什么好日子,东抓一把西抓一把的。”
三十几年了,俩夫妻也互相搀扶着走了过来,如今每天起早去菜市场卖酱,还会给彼此整理整理衣服,一起出发。
而这头发都白了的俩夫妻,也没咋轰轰烈烈的谈及爱情,就是把下辈子都商量好了而已,
“我们俩说过,来世还做夫妻。”
听听这情话,东北汉子质朴的深情简直动人。
不过,也别小瞧了东北女人,她们说起爱情也理直气壮。
北林,因为插秧机坏了,种水稻的老丁只能和媳妇一起弯着腰人力插秧。
俩人配合默契,一个扔一个插,很快绿色的秧苗就覆盖成片。
天黑得看不清了,终于插完3亩秧苗,腰也酸得直不起来了。
但一想到秋天这里变成金灿灿的一片,变成大米,自己就能销到市场,让它们变成钱...老丁心里美滋滋的。
跟着老丁在黑土地上一起宅了半辈子的妻子,提起自己家的老伴儿直笑:
“我觉得应该是我喜欢他多一点,要不然这日子就没法过了”说完哈哈哈笑了一通,又加了一句:
“他多幸运啊娶到我这么好的老婆!”
这片土地上,一帮直接的人凑在一起,真诚地爱来爱去,可太动人了。
突然想起作家迟子建的那句感慨:
“因为有了寒冷,有了对寒冷尽头温暖的永恒的渴望,有了对盐那如同情人般的缠绵和依恋,我想北方人的泪水会比南方人的泪水更咸。”
寒地黑土之上,极端环境考验着东北人却也塑造着他们,他们喝最热辣的酒,也表达着最炙热的爱:不论是对爱人、对家人、还是对自己热爱的事。
“只要我能动弹,我宁可唱死在台上。”
上舞台前,马三在角落里把整整四片止疼药扔进嘴里,嚼碎了、咽下去。
上了舞台,他就神采奕奕的给大家表演二人转,听大家哈哈哈的大笑。
一直为当地部队官兵、敬老院、各乡镇义演
没错,二人转,众人口里上不了台面的东西,没人称它是艺术,就连一些东北人关起自个家门来也觉得这玩意跌份。
但在这个“老破小”的剧团里,二人转却成了一群癌症患者的“光”。
剧团演员48岁的王实玲:“我这病,北京的医生说了,如果再不做手术就容易瘫痪。”
剧团领队65岁的刘婶:“自从我这大脑手术以后,脑袋不好使,词记不住,还没背就忘了,不如回家掰苞米算了。”
剧团演员58岁的赵晓敏:“我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得了宫颈癌……我只有在唱戏的时候才会哭。”
剧团演员57岁的马三:“实际上我早就应该死,现在活五年,不错了。”
马三:肠癌晚期
二人转被黑化成什么样,大家心里不清楚吗,清楚。
“咚咚咚”跪在热爱的舞台上磕了几个响头,台下的观众欢呼鼓掌,台上的马三,眼里却隐有悲意。
就是痴迷,他太爱这个舞台了。
拍《大地情书》的时候,马三已经是肠癌晚期了,今年3月影片上线播出首日,导演给剧团发信息让大家留意收看的时候才知道,马三已经走了。
“我俩在台上合作的时候说了,咱俩要走一堆儿走,要不走单了到那头唱戏也费劲...”
笑着笑着,仍在忍受宫颈癌化疗痛苦的赵晓敏湿了眼眶。
台下的老百姓乐呵,他们在台上也演得乐呵,上台前因为病疼得直哼哼,但只要一上台,一个比一个精神。
这就是这群年过半百的二人转老演员的热爱。
而东北人骨子里的乐观坚强,让他们这一腔炽烈的热爱可以直达生命尽头。
“谁能知道,我看个纪录片看的一顿哭。回不去东北,最想念的东北。”
“5岁离家读书,从东北到江南又到岭南,今年31岁。总想的是离开了那个半年寒冷又发展缓慢的小城,如今却无比想念那里的人情味、烟火气和一望无边的黑土地。下个假期,大概会回家吧!”
“为什么我的眼里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我无法控制的爱这片土地,就好像人不可能不爱自己的母亲一样…”
看过纪录片后,不少东北孩子留下了思念,可以看得出,很多人已经离开了这片寒地黑土。
送走一批又一批在这里成长的孩子,失落东北一直沉默,就连偶尔上个热搜也是因为房价过于便宜。
但不能否认的是,哪怕离开故土,东北人骨子里的坚韧蓬勃也是割舍不掉的。
至于选择留在这里的人,或许在外人看来,没有多么高大上的人生理想,但对于他们自己来说:
活在当下,每天在扬起的笑脸中有足够多的真诚,就是理想生活。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虽然如今身处疫情的风口浪尖,但在最凛冽寒风里成长起来的东北人,从没轻易认输过。
而这,也是大家对疫情中挣扎的黑龙江最坚定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