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官媒新华社7月18日报道称,受“长江2020年第2号洪水”影响,三峡水库加大出库流量,对洞庭湖产生顶托作用,洞庭湖出湖控制站——城陵矶站水位出现复涨。此外,针对近日关于三峡工程防洪能力的质疑,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副总工程师陈桂亚进行了回应。
新华社的报道指,根据从湖南省水文局等部门了解到的信息,洞庭湖区目前有16个水文(水位)站水位超警戒,81个堤垸、1771.6公里堤防水位超警戒,防汛形势比较严峻。湖南省水文局提供的数据指出,18日8时至18时,受长江来水影响,长江入洞庭湖的四口水势明显加大,洞庭湖平均入湖流量达2.5万立方米/秒,平均出湖流量达2.4万立方米/秒,洞庭湖增加水量1.1亿立方米,城陵矶站水位上涨0.04米。水文部门预计,19日至21日,洞庭湖水位将呈缓慢上涨趋势。防汛部门提醒,洞庭湖区已经维持半个月的高洪水位,长时间被高洪水位浸泡,堤岸出险等级加大。
此外,针对近日关于三峡工程防洪能力的质疑,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副总工程师陈桂亚回应指,三峡工程是长江防汛体系中的骨干工程,地位重要、效益巨大,但并不能“包打天下”。他表示,今年长江防汛紧张主要是长江流域尤其是中下游降水多导致的。今年以来,长江流域平均降水量750毫米,较常年偏多近两成。特别是进入主汛期以来,长江流域共发生9次明显降雨过程,基本无间歇,流域降雨量较常年偏多四成,长江中下游较常年偏多六成,排名1961年以来第1位。
陈桂亚说,“长江2020年第1号洪水”发生发展期间,三峡水库连“踩”5次“刹车”,下泄流量从3.5万立方米/秒降至1.9万立方米/秒,有效避免了城陵矶站超保证水位。6月以来,三峡水库等控制性水工程已经为减轻中下游防洪压力发挥了巨大作用。即使按静态分析,也就是水库水位超过汛限水位的量计算,截至18日18时三峡水库已拦蓄洪水近100亿立方米,相当于700多个西湖的水量。
陈桂亚说,有了三峡工程并不意味着长江中下游防汛就可以高枕无忧。三峡工程本身有明确的防洪任务,主要是为了将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由堤防本身的10到20年一遇提升到100年一遇,提高城陵矶附近地区的防洪能力,减少分蓄洪量。三峡工程拦蓄洪水的能力并不是无限大,其本身防洪库容为221.5亿立方米,而汛期长江上游来水多年平均有3000亿立方米,拦蓄洪水的同时,需要择机下泄腾库。七八月份,三峡水库要留出充足的防洪库容来应对上游可能发生的更大洪水。
陈桂亚续称,长江流域即将进入“七下八上”的防汛关键期。流域降雨仍在继续,初步预计此轮洪水缓退后,三峡水库又会迎来新一轮来水。据介绍,长江委已下发调令将三峡水库的下泄流量由3.3万立方米/秒提升到3.7万立方米/秒,控制库水位上涨幅度,以迎战上游可能发生的洪水。长江中下游干流汉口以上江段、洞庭湖出口附近水位已经开始波动转涨。据中长期水文气象预测分析,7月下旬,长江上游、中下游干流附近降雨仍将偏多。
陈桂亚说,当务之急,仍是要做好巡堤查险工作。目前,长江中下游堤防经过长时间的洪水浸泡,一般险情有可能增加,亟须压紧压实责任,全方位动员力量,进一步充实提高巡堤查险力量,加强重点水库、堤防等巡查防守频次,做到险情早发现、早处置,保障防洪安全。同时,要防范强降雨引发的局地洪涝灾害。
另据了解,中国应急管理部19日发布未来三日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预警提示:预计20—22日,南方雨势减弱,主雨带北抬,淮河流域将有强降雨过程,干流防洪风险进一步加大,部分中小河流可能发生较大洪水。山西东南部、河南中东部、山东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等地暴雨洪涝灾害风险高,四川东北部、重庆北部和贵州等地山洪地质灾害风险高。
中国长江汛情严峻 专家答对三峡大坝质疑
中国南方多地暴雨引发洪涝灾害。中国专家回答公众对三峡大坝质疑。
2020庚子年长江面临严峻汛情,中国南方多地暴雨引发洪涝灾害。中国专家回答公众对三峡大坝质疑。
庚子年防范洪涝灾害成为中国媒体的一个新闻焦点,引发一些公众对曾经号称可防“万年一遇”洪水的三峡大坝作用的质疑。
7月份以来,中国南方全面进入防汛期。长江、太湖流域出现强降雨,长江中下游洞庭湖、鄱阳湖212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其中72条河流超保证水位,19条超历史水位。太湖持续超警状态。
长江1号洪峰和2号洪峰接踵而来,中下游一些支流(包括江苏的秦淮河,安徽的巢湖水系)水位都超过或者接近历史最高水位之际。海外媒体引用卫星图片称,三峡大坝持续防水。
中国一些公众质疑三峡水库是否加剧了重庆、武汉等上下游的洪灾。
2020年汛期,重庆綦江一座楼房底层已经淹没在洪水中。
但中国官方媒体援引专家学者表示,如果没有三峡大坝,长江流域的洪水问题会更加严重。
中国三峡大坝目前是世界最大水电站,但因为这项工程规模浩大、耗资巨额及存在多方面的弊端,它在设计建设的过程中,一直引发过巨大的争议。
主流和支流
中国工程院院士、水文学与水资源学家王浩表示,三峡水库只能保长江中下游主流河道的防洪安全,不能解决支流洪水的问题,支流的洪水只能靠支流上的水库来调控。此外,长江中下游很多地区的严重内涝,暴露出自身的排涝系统跟不上,不能归咎于三峡大坝。
他说,三峡水库的泄洪是在中下游主流河道的安全保障水位之下进行,不可能影响这些地区向长江干流的排水,更不可能造成泄洪的水倒灌到这些地区。
中国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副司长王章立表示,历史上湖北荆江大堤溃口平均10年一次,2003年三峡投运后,保证了江汉平原安全,大大减轻了长江中下游地区防洪压力。
担心和云监控
长江下游钱塘江水位超过警戒,钱塘江流域启动防汛Ⅰ级应急响应,转移安置超过5.7万人。
因为庚子年讯情严重,加之在三峡工程建设之际曾出现过质量问题,大坝混凝土裂缝等报道,中国一些公众担心三峡大坝的安全。
中国官方媒体说,网络上出现的一些三峡大坝不稳的消息、照片、视频完全是谣言,呼吁公众不要信谣传谣。
在庚子年汛情严峻的形势下,针对三峡大坝变形、即将溃坝论的言论,中国三峡大坝主管公司与中国中央电视台合作,在7月份开通了三峡大坝“云监控”网络直播。
这个项目在三峡大坝库区安装六个视频直播点位,目前已经安装完毕的五个点位可以从正面、侧面、对面等多个角度观看三峡大坝水库航道、水位、船闸等情况。
中国官媒新华社7月18日报道称,受“长江2020年第2号洪水”影响,三峡水库加大出库流量,对洞庭湖产生顶托作用,洞庭湖出湖控制站——城陵矶站水位出现复涨。此外,针对近日关于三峡工程防洪能力的质疑,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副总工程师陈桂亚进行了回应。
新华社的报道指,根据从湖南省水文局等部门了解到的信息,洞庭湖区目前有16个水文(水位)站水位超警戒,81个堤垸、1771.6公里堤防水位超警戒,防汛形势比较严峻。湖南省水文局提供的数据指出,18日8时至18时,受长江来水影响,长江入洞庭湖的四口水势明显加大,洞庭湖平均入湖流量达2.5万立方米/秒,平均出湖流量达2.4万立方米/秒,洞庭湖增加水量1.1亿立方米,城陵矶站水位上涨0.04米。水文部门预计,19日至21日,洞庭湖水位将呈缓慢上涨趋势。防汛部门提醒,洞庭湖区已经维持半个月的高洪水位,长时间被高洪水位浸泡,堤岸出险等级加大。
此外,针对近日关于三峡工程防洪能力的质疑,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副总工程师陈桂亚回应指,三峡工程是长江防汛体系中的骨干工程,地位重要、效益巨大,但并不能“包打天下”。他表示,今年长江防汛紧张主要是长江流域尤其是中下游降水多导致的。今年以来,长江流域平均降水量750毫米,较常年偏多近两成。特别是进入主汛期以来,长江流域共发生9次明显降雨过程,基本无间歇,流域降雨量较常年偏多四成,长江中下游较常年偏多六成,排名1961年以来第1位。
陈桂亚说,“长江2020年第1号洪水”发生发展期间,三峡水库连“踩”5次“刹车”,下泄流量从3.5万立方米/秒降至1.9万立方米/秒,有效避免了城陵矶站超保证水位。6月以来,三峡水库等控制性水工程已经为减轻中下游防洪压力发挥了巨大作用。即使按静态分析,也就是水库水位超过汛限水位的量计算,截至18日18时三峡水库已拦蓄洪水近100亿立方米,相当于700多个西湖的水量。
陈桂亚说,有了三峡工程并不意味着长江中下游防汛就可以高枕无忧。三峡工程本身有明确的防洪任务,主要是为了将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由堤防本身的10到20年一遇提升到100年一遇,提高城陵矶附近地区的防洪能力,减少分蓄洪量。三峡工程拦蓄洪水的能力并不是无限大,其本身防洪库容为221.5亿立方米,而汛期长江上游来水多年平均有3000亿立方米,拦蓄洪水的同时,需要择机下泄腾库。七八月份,三峡水库要留出充足的防洪库容来应对上游可能发生的更大洪水。
陈桂亚续称,长江流域即将进入“七下八上”的防汛关键期。流域降雨仍在继续,初步预计此轮洪水缓退后,三峡水库又会迎来新一轮来水。据介绍,长江委已下发调令将三峡水库的下泄流量由3.3万立方米/秒提升到3.7万立方米/秒,控制库水位上涨幅度,以迎战上游可能发生的洪水。长江中下游干流汉口以上江段、洞庭湖出口附近水位已经开始波动转涨。据中长期水文气象预测分析,7月下旬,长江上游、中下游干流附近降雨仍将偏多。
陈桂亚说,当务之急,仍是要做好巡堤查险工作。目前,长江中下游堤防经过长时间的洪水浸泡,一般险情有可能增加,亟须压紧压实责任,全方位动员力量,进一步充实提高巡堤查险力量,加强重点水库、堤防等巡查防守频次,做到险情早发现、早处置,保障防洪安全。同时,要防范强降雨引发的局地洪涝灾害。
另据了解,中国应急管理部19日发布未来三日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预警提示:预计20—22日,南方雨势减弱,主雨带北抬,淮河流域将有强降雨过程,干流防洪风险进一步加大,部分中小河流可能发生较大洪水。山西东南部、河南中东部、山东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等地暴雨洪涝灾害风险高,四川东北部、重庆北部和贵州等地山洪地质灾害风险高。
中国长江汛情严峻 专家答对三峡大坝质疑
中国南方多地暴雨引发洪涝灾害。中国专家回答公众对三峡大坝质疑。
2020庚子年长江面临严峻汛情,中国南方多地暴雨引发洪涝灾害。中国专家回答公众对三峡大坝质疑。
庚子年防范洪涝灾害成为中国媒体的一个新闻焦点,引发一些公众对曾经号称可防“万年一遇”洪水的三峡大坝作用的质疑。
7月份以来,中国南方全面进入防汛期。长江、太湖流域出现强降雨,长江中下游洞庭湖、鄱阳湖212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其中72条河流超保证水位,19条超历史水位。太湖持续超警状态。
长江1号洪峰和2号洪峰接踵而来,中下游一些支流(包括江苏的秦淮河,安徽的巢湖水系)水位都超过或者接近历史最高水位之际。海外媒体引用卫星图片称,三峡大坝持续防水。
中国一些公众质疑三峡水库是否加剧了重庆、武汉等上下游的洪灾。
2020年汛期,重庆綦江一座楼房底层已经淹没在洪水中。
但中国官方媒体援引专家学者表示,如果没有三峡大坝,长江流域的洪水问题会更加严重。
中国三峡大坝目前是世界最大水电站,但因为这项工程规模浩大、耗资巨额及存在多方面的弊端,它在设计建设的过程中,一直引发过巨大的争议。
主流和支流
中国工程院院士、水文学与水资源学家王浩表示,三峡水库只能保长江中下游主流河道的防洪安全,不能解决支流洪水的问题,支流的洪水只能靠支流上的水库来调控。此外,长江中下游很多地区的严重内涝,暴露出自身的排涝系统跟不上,不能归咎于三峡大坝。
他说,三峡水库的泄洪是在中下游主流河道的安全保障水位之下进行,不可能影响这些地区向长江干流的排水,更不可能造成泄洪的水倒灌到这些地区。
中国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副司长王章立表示,历史上湖北荆江大堤溃口平均10年一次,2003年三峡投运后,保证了江汉平原安全,大大减轻了长江中下游地区防洪压力。
担心和云监控
长江下游钱塘江水位超过警戒,钱塘江流域启动防汛Ⅰ级应急响应,转移安置超过5.7万人。
因为庚子年讯情严重,加之在三峡工程建设之际曾出现过质量问题,大坝混凝土裂缝等报道,中国一些公众担心三峡大坝的安全。
中国官方媒体说,网络上出现的一些三峡大坝不稳的消息、照片、视频完全是谣言,呼吁公众不要信谣传谣。
在庚子年汛情严峻的形势下,针对三峡大坝变形、即将溃坝论的言论,中国三峡大坝主管公司与中国中央电视台合作,在7月份开通了三峡大坝“云监控”网络直播。
这个项目在三峡大坝库区安装六个视频直播点位,目前已经安装完毕的五个点位可以从正面、侧面、对面等多个角度观看三峡大坝水库航道、水位、船闸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