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担忧,中国凭借廉价大生产优势,将会威胁到德国产业的根基,德国政界必须尽快采取行动避免去工业化。《新苏黎世报》则刊发客席评论,指出尽管专制中国屡次打击民主运动,但是人类的自由的渴求永远不会被扼杀。 杜塞尔多夫出版的德国《商报》以"德国正面临来自中国的休克威胁"为题,刊发了由慕尼黑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Dalia Marin撰写的客席评论。作者指出,大量进口中国商品曾经导致美国本土工业的没落,从而为特朗普入主白宫铺平了道路;而如今,德国也面临相似的命运。 作者注意到,中国汽车出口额已经在去年超越德国,今年即将超越日本,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消费者,对德国汽车的兴趣正在下降。"和拥有先进电池、传感器技术的比亚迪、蔚来汽车相比,德国产的电动汽车近乎过时。几十年来,德国工程师在内燃机领域精益求精,但是电动车革命正在威胁德国汽车产业的总体技术优势。" "鉴于汽车业是德国重要的就业引擎,德国经济正面临来自中国的休克威胁。美国等国已经经历过一次'中国休克':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许多西方厂商面临中国企业的强有力竞争;先是服装、家具等低价值产品,再是电脑、电子器件等更复杂产品。2000年到2010年间,中国制造商品在美国进口总额中的占比增加了25个百分点,这加速了美国'铁锈带'的去工业化,还为2016年特朗普入主白宫铺平了道路。种种迹象表明,现在德国也在经历自己的'中国休克':2022年,德国从中国进口的汽车数量首次超过了向中国出口的汽车。……机械制造领域也有相似的趋势。" "这真是历史性的讽刺。中国的快速工业化进程,最初还要归功于来自德国的大量进口汽车和机械设备。过去30年间,德国通过与中国在当地设立合资工厂,培养了整整一代中国技术工人。中国政府将这种形势的技术转移设定为市场准入的条件。" "如今的中国已经崛起为工业大国。与德国相比,中国有两大优势:首先,他们在电动车时代不需要在内燃机领域'补课';其次,中国巨大的规模让大量生产成为可能,从而快速压低了成本。现在,中国已经是锂离子电池领域的全球市场领军者,还将很快研发出钠离子电池。" "多个因素让过去的德国免受'中国休克':来自中国的商品主要和土耳其、希腊等低工资国家的商品形成竞争,后者因此遭受了就业岗位流失之苦,而德国则不受影响。此外,德国企业将其产业链拓宽到东欧国家,这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多年来,德国还受益于中国经济腾飞,毕竟中国市场对德国高端汽车与机械产品的需求长年增长。" "但是,德国不再能避免其他国家已经经历过的负面效应。尽管乌克兰战后重建有望为德国企业提供类似冷战后红利的机遇,但是其前提却是战争结束。而在短期内,这场战争不太可能结束。不过,德国政界依然有机会避免美国那样的去工业化。德国应当积极吸引中国电池厂商、亚洲半导体企业、以色列初创公司前来直接投资,开办合资工厂。这有助于德国工程师补上知识短板。对于今后汽车市场的竞争而言,这至关重要。" 瑞士《新苏黎世报》以"自由的呐喊还没消逝 - 习近平加大镇压力度,但是中国异议人士依旧在抵抗"为题,刊发奥地利经济学家Amos Michael Friedländer撰写的客席评论。作者指出,一个专制政权固然可以压制民众、消灭对手,但是自由精神并不会因此消逝。 "多年来,中国一直在扩建其歇斯底里的监控体系,摄像头和中心数据库正在监视着本国的民众,每一个个人的所有信息都会被记录下来。但是,即便是这样一套体系,也无法摧毁异议人士的抵抗。原因很简单:一个政治活跃人士是故意公开自己的身份的,政府监控体系日趋严密并不能改变前者的态度。此外,政治活跃人士也准备接受监禁甚至更糟糕的结果作为抵抗的代价,监控体系同样也不能改变这一点。" 作者指出,从文革结束至今,中国经历了包括六四在内的一系列民主运动。"它表明,专制政权确实可以压迫其民众,迫害并消灭其对手。但是人类对自由的渴望以及个人为之奋斗的意愿却无法因此被扼杀。"
《商报》担忧,中国凭借廉价大生产优势,将会威胁到德国产业的根基,德国政界必须尽快采取行动避免去工业化。《新苏黎世报》则刊发客席评论,指出尽管专制中国屡次打击民主运动,但是人类的自由的渴求永远不会被扼杀。
杜塞尔多夫出版的德国《商报》以"德国正面临来自中国的休克威胁"为题,刊发了由慕尼黑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Dalia Marin撰写的客席评论。作者指出,大量进口中国商品曾经导致美国本土工业的没落,从而为特朗普入主白宫铺平了道路;而如今,德国也面临相似的命运。
作者注意到,中国汽车出口额已经在去年超越德国,今年即将超越日本,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消费者,对德国汽车的兴趣正在下降。"和拥有先进电池、传感器技术的比亚迪、蔚来汽车相比,德国产的电动汽车近乎过时。几十年来,德国工程师在内燃机领域精益求精,但是电动车革命正在威胁德国汽车产业的总体技术优势。"
"鉴于汽车业是德国重要的就业引擎,德国经济正面临来自中国的休克威胁。美国等国已经经历过一次'中国休克':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许多西方厂商面临中国企业的强有力竞争;先是服装、家具等低价值产品,再是电脑、电子器件等更复杂产品。2000年到2010年间,中国制造商品在美国进口总额中的占比增加了25个百分点,这加速了美国'铁锈带'的去工业化,还为2016年特朗普入主白宫铺平了道路。种种迹象表明,现在德国也在经历自己的'中国休克':2022年,德国从中国进口的汽车数量首次超过了向中国出口的汽车。……机械制造领域也有相似的趋势。"
"这真是历史性的讽刺。中国的快速工业化进程,最初还要归功于来自德国的大量进口汽车和机械设备。过去30年间,德国通过与中国在当地设立合资工厂,培养了整整一代中国技术工人。中国政府将这种形势的技术转移设定为市场准入的条件。"
"如今的中国已经崛起为工业大国。与德国相比,中国有两大优势:首先,他们在电动车时代不需要在内燃机领域'补课';其次,中国巨大的规模让大量生产成为可能,从而快速压低了成本。现在,中国已经是锂离子电池领域的全球市场领军者,还将很快研发出钠离子电池。"
"多个因素让过去的德国免受'中国休克':来自中国的商品主要和土耳其、希腊等低工资国家的商品形成竞争,后者因此遭受了就业岗位流失之苦,而德国则不受影响。此外,德国企业将其产业链拓宽到东欧国家,这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多年来,德国还受益于中国经济腾飞,毕竟中国市场对德国高端汽车与机械产品的需求长年增长。"
"但是,德国不再能避免其他国家已经经历过的负面效应。尽管乌克兰战后重建有望为德国企业提供类似冷战后红利的机遇,但是其前提却是战争结束。而在短期内,这场战争不太可能结束。不过,德国政界依然有机会避免美国那样的去工业化。德国应当积极吸引中国电池厂商、亚洲半导体企业、以色列初创公司前来直接投资,开办合资工厂。这有助于德国工程师补上知识短板。对于今后汽车市场的竞争而言,这至关重要。"
瑞士《新苏黎世报》以"自由的呐喊还没消逝 - 习近平加大镇压力度,但是中国异议人士依旧在抵抗"为题,刊发奥地利经济学家Amos Michael Friedländer撰写的客席评论。作者指出,一个专制政权固然可以压制民众、消灭对手,但是自由精神并不会因此消逝。
"多年来,中国一直在扩建其歇斯底里的监控体系,摄像头和中心数据库正在监视着本国的民众,每一个个人的所有信息都会被记录下来。但是,即便是这样一套体系,也无法摧毁异议人士的抵抗。原因很简单:一个政治活跃人士是故意公开自己的身份的,政府监控体系日趋严密并不能改变前者的态度。此外,政治活跃人士也准备接受监禁甚至更糟糕的结果作为抵抗的代价,监控体系同样也不能改变这一点。"
作者指出,从文革结束至今,中国经历了包括六四在内的一系列民主运动。"它表明,专制政权确实可以压迫其民众,迫害并消灭其对手。但是人类对自由的渴望以及个人为之奋斗的意愿却无法因此被扼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