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支柱!遭受洪灾的黑龙江,对中国到底有多重要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3年8月14日 7点21分 PT
  返回列表
76478 阅读
11 评论
地道风物

在中国,只要爱吃米,几乎没有人不知道五常。这是一座位于中国东北角的小城,在白山黑水的滋养下,五常因大米而名扬世界,这里产出的大米香中带甜,颗颗油润,即便空口吃也不觉乏味,甚至可以说是中国最好吃的大米,没有之一。

今年五常再次出现在人们面前,却并不完全因为大米。在台风杜苏芮的影响之下,自8月2日起,五常市连续多日降雨量超过100毫米,沿河稻田被淹,据8月7日央广网的报道,“五常大米减产已在所难免”。更可惜的是,五常大米减产只是一个缩影,在洪水影响下,据不完全统计,尚志市、绥芬河市等多个粮食产地,都受灾严重。

被淹的黑龙江稻田。摄影/黄宇 供图/三联生活周刊

去年,黑龙江粮食产量共计7763.1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1.3%,连续13年位居全国第一,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粮食第一大省。

东北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5,黑龙江粮食产量占东北的1/2。制图/任东

油润的五常大米、黏牙的肇州糯玉米和香醇的大豆,以黑龙江为代表的东北粮食,以一己之力提高了中国粮食风味的天花板,让粮食不仅仅能填饱肚子,还能让人们享受温饱之上的粮食的美味。

是时候让更多人知道,粮仓黑龙江,对中国有多重要了。

东北,中国粮仓的“压舱石”。摄影/刘琴

连续13年位居全国第一!

有黑土地,中国人吃饭真香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一首《松花江上》是富饶黑龙江的最好见证。

去年,黑龙江的粮食产量远超第二名河南近1000万吨,依旧稳居全国第一,这些粮食,平均分给中国人,每人可拥有近111斤粮食——当然,黑龙江人也的确这么做了。以中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北大荒为例,70多年来,北大荒累计交售了1万亿斤商品粮。如今这里粮食商品率超过95%,远超国内平均值,每年调出量稳定在400亿斤以上,可以满足1.6亿人一年的口粮供应。

丰收时节的黑龙江粮食产地。摄影/刘琴

除了稳定的口粮供应,黑龙江这个大“粮仓”,每每在关键时刻都会站出来,提供最安心实在的粮食支援。2003年非典期间,北大荒仅用7天时间,就向北京发运了2万吨大米,缓解北京的粮食紧张;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0年西南五省旱灾,北大荒分别调运大米2400吨和1.05万吨;2020年新冠疫情,北大荒和益海佳木斯粮油紧急调运3000吨优质大米捐赠给湖北。

黑龙江的七千万吨粮食,一直都是中国人的坚实后盾。

一望无际的东北平原。摄影/刘琴

抛去产量,黑龙江粮食品质同样傲视全国,中国是大豆原产地,现在世界上其他国家种植的大豆,大都是直接或间接从我国传播过去的。其中,东北可以说是一个“大豆原乡”,考古证据显示,早在数千年前,黑龙江就有驯化大豆种植的传统。至今,东北仍有上千种野生大豆资源,尤其是天然的优质非转基因大豆,豆香浓郁、香醇无比。黑龙江培育的新品系大豆蛋白含量甚至可高达47.96%,超过国家一级大豆标准的3%。

还有大米,相比南方一年可以种三茬的籼米,东北的粳米一年只能收获一次,但对应的是支链淀粉含量高,蒸煮后米饭油光可鉴,更软更粘,柔软可口,售价最高甚至可高达199元一斤。

丰收时的黑龙江,一片黄色海洋。摄影/邱会宁

黑龙江粮食为何能兼具产量丰和品质好,让我们想起那句东北俗语“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答案便显而易见。黑土地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世界四大黑土带之一,就位于中国的东北地区,同处黑土带的乌克兰大平原被称为“欧洲粮仓”,美国中北部的密西西比平原,被喻为美国的面包篮。而中国的黑土带分布在我国东北松辽流域、三江平原地带,总面积高达109万平方千米,其中黑龙江的黑土总面积就占了一半。

黑龙江的黑土资源占了全国的1/2。制图/刘耘硕

黑土地的肥沃不仅展现在丰产和好味道上,单是看着脚下那黑中带亮的沃土,就会觉得那“一两土二两油”的形容所言非虚。如果有机会到东北,除了走进“重工业”烧烤店,钻进“轻工业”浴池,一定要踏上那东北的黑土地里看看,钻进河流边的玉米地,蹲下手捧一把黑土,再站起身抬头望向那无际的东北平原,黑土地的深沉和踏实,才是东北去除浮华后真正的样子。

肥沃的黑土,“插双筷子也发芽”。左图摄影/刘琴,右图/视觉中国

从北大荒变成北大仓,

黑龙江是怎么做到的?

虽然拥有如此优良的先天基础,但相比于长江、黄河两岸自古的富饶,黑龙江粮食的真正崛起,重点还要看这百年间。1949年,黑龙江的粮食总产量不过542万吨,是什么让黑龙江的粮食产量在70多年间翻了14倍?

黑龙江粮食产量自建国翻了14倍。制图/任东

答案是天意和人为。黑龙江坐标中国东北部,中国的最北端漠河和最东端抚远都在这里,冬季天气寒冷。黑龙江、松花江、牡丹江多条河流在此奔腾,带来了丰富的水源,但历史上也曾出现多次大洪水。对于当时的人类和技术水平来说,偏僻、寒冷和多灾,黑龙江在古时甚至都不算是一个宜居的地方,电视剧中被贬之人常被“流放宁古塔”,而宁古塔现在的所在地,就是黑龙江牡丹江市海林市。

但冷湿的气候条件,同时也是黑龙江拥有如此大量黑土地的前提,黑土的形成是地表植被在冷湿的气候条件下,经过长期腐蚀形成腐殖质后演化的土壤,而这一切条件,黑龙江刚好满足。

黑龙江河流众多,也是粮食丰产的基础。图/视觉中国

黑龙江气候寒冷,一边可以让农作物拥有更长的生长周期,即便一年一茬,但累计更多的风味物质,味道更好。一边还可以抑制病虫害,让农作物健康生长,黑龙江粮食种植,一开始就站在了非常坚实的基点上。

漫长的冬季,让黑龙江拥有丰富的黑土资源。摄影/傅鼎

让黑龙江成为中国粮仓的决定性因素,其实是人与科技。大规模开发黑龙江北大荒是在清末,清政府开始实行移民实边,开垦黑龙江广袤的黑土地。再后来,因为朝鲜族移民、日本侵占东北等诸多复杂因素影响,东北大米版图开始有所发展。但真正的崛起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数万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挺进北大荒,用双手双脚,将荒原变成良田,才完成了从“北大荒”到“北大仓”的转变。

大雪覆盖下的黑龙江粮仓。图/视觉中国

还有值得让更多人知道的北大荒“水稻之父”徐一戎,自1956年徐一戎开始在黑龙江试种水稻,先后研究出20多项寒地水稻栽培成果,让黑龙江水稻种植面积从1984年的27万亩,变成如今的1000多万亩。另一位“稻花香之父”田永太,经过几十年的培育和改良,培养出的“稻花香2号”,成为如今五常大米的主要品种与支柱。

同时,黑龙江粮食的机械化率同样居全国前列,春耕时用安装北斗导航的无人驾驶系统播种,夏管时用无人机喷药防虫,秋收时收割机、打捆机、深翻旋耕机、联合整地机,各种机械轮番上场,综合机械化率稳定在98%以上。

黑龙江农业种植机械化位居全国前列。左上摄影/苏云鹏,右上图/视觉中国,左下图/视觉中国,右下摄影/邵国良

黏玉米、红高粱、非转基因大豆,

黑龙江好粮食不只大米

说起黑龙江的粮食,人们第一个想起的,一定是大米,但黑龙江粮食宇宙不止有大米,在黑龙江年产的七千万吨粮食里,有跟水稻一起占了黑龙江粮食产量99%的玉米和大豆,也有油润的小米、出沙清香的绿豆和大个头的土豆,毫不夸张地说,种啥啥香。

黑龙江粮食宇宙,不止大米。制图/刘耘硕

响水大米、阿城大米、龙江小米,

东北好米不止五常

很多离乡的黑龙江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吃不惯外面的大米。想吃好米只能网购,或者让家里人买了寄来,虽说快递费可能比米还贵,但值得。

油润的黑龙江大米,吃过一次终身难忘。图/视觉中国

黑龙江大米以五常最出名,但其实黑龙江大米却不止只有五常好,黑龙江好米分布在黑龙江、嫩江、乌苏里江、松花江等流域,绥滨大米、富锦大米、泰来大米、肇源大米,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当家大米,各个出挑。

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东北大米空口吃就很好吃,或者做成夏日的水饭,和鸡蛋酱、土豆泥一起包成大饭包,清凉解暑。

饭包,东北家庭夏日大米最常见的吃法。图/图虫·创意 摄影/littlepainful

黏黏黏,黑龙江玉米到底有多香?

“热乎黏苞米咯!”

这是东北秋日街头最常听见的吆喝,秋季是黑龙江玉米大批量上市的季节,清晨早市里的玉米五元钱3根,街头遍布烀玉米的清香。黑龙江玉米多数是黏玉米,黏牙甚至能拉丝,吃过一次就再也难以忘怀。

玉米,在东北也被叫做“黏苞米”。图/视觉中国

黑龙江玉米的好,一方面取决与黑土地带来的好品质,一方面也取决于玉米的新鲜程度,玉米从采摘到入口的时间越短,就越好吃,所以最好吃的玉米,是刚从玉米地里刚掰出来,现烀的新鲜玉米,这种美味,只有亲到东北才能尝到。吃不完的玉米怎么办?东北人民会把玉米放在院子里晒干,再掰成玉米粒,每个村里长大的黑龙江人都有过空手掰玉米粒的体验。

晒干后的玉米会放在仓库里储存。摄影/邱会宁

晒干后的玉米则会用机器打碎,打成大块的玉米粒可以做成碴子粥,打成粉的玉米面可以熬粥,也可以做成铁锅炖里的贴饼子吃,这样的碳水与美味,是捱过漫长冬天的支撑。

玉米,也是东北常见的主食之一。图/视觉中国

大豆,东北人餐桌最重要的元素

大豆可能是最被人忽略的东北粮食了,炒菜用的大豆油、做菜用的豆腐、炒菜用的豆芽、凉菜毛豆,都需要大豆。

毛豆和大豆,其实是同一个物种的不同阶段。图/视觉中国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野生大豆资源丰富,在更广阔的角度来看,黑龙江的大豆物种,对全世界的物种保护也有很大的意义。

丰收时节采摘、晾晒的东北大豆。图/视觉中国

如果将目光缩小,大豆对黑龙江家庭饮食最大的影响可能是大酱。前一年秋天收成的大豆储存一冬天,等到来年开春农历二月十八烀豆做酱块,晒两个月之后农历四月十八下酱,随后每天捣酱发酵。做好的大酱,变成了东北人饮食中最重要的调味元素,炖菜、炸鸡蛋酱、蘸酱菜,东北美食一半的美味,都离不开大豆。

做大酱,曾经东北家庭每年的必修课。图/视觉中国

如今黑龙江的洪水尚未完全结束,另一个台风“卡努”的残余环流又开始影响东北地区,或再将迎来强降雨。这片黑土地上的人民习惯了千年来的寒风,经历过落寞与辉煌,世事变迁,东北人如今依旧守护在这片富饶的土壤上,提供给全国人民优质的粮食。

作为中国粮仓的“压舱石”,黑龙江一直在这里。

秋收时节,在玉米上扑腾的小孩和大鹅。

树枝孤鸟
1 楼
遭受洪灾的黑龙江,对中国到底有多重要 。 80年代以前很重要 。 现在不重要 。 而且是累赘 。 东北三省的人口一直在负增长 。 为什么 。 因为谁也不愿意待在一个没有希望的地方 [1评]
c
collins
2 楼
能有中南海重要?
y
yuanfangzhi
3 楼
说这话的估计不知道,中国很大一部分粮食供应来自东北三省。南方人多地少,根本没有多少耕地。 [1评]
p
playatom
4 楼
拼命夸奖黑龙江,难道河那边的土地忽然就贫瘠起来了?就没有遍地的大豆高粱,油润的大米了?割让的外兴安岭比黑龙江更加富饶和更多的矿产
树枝孤鸟
5 楼
我说的是事实 。 如果你要杠 。 你自己去看看 。 南方的超市里面卖的有多少是中国产的大米? 。 如果只吃中国的粮食 。 南方人早就饿死了
s
slimane
6 楼
全世界誰知道這種垃圾,俄羅斯土地比黑龍江還好,俄爹都沒有吹過大米。如果那麼好早就種了出口。如果五常大米那麼好,全世界都沒有頂級餐廳用這米。 國產糧食比西方貴,比東盟貴,逼臉都不要l 黑龍江這種窮逼賤逼,罰款占財政收入比例最大,遠遠高於糧食
l
liebsh
7 楼
这年头还有谁天天吃大米! 都以面粉制品为主食 尤其是北方人,整体吃白面粉,一个个肥头大耳,极不健康
y
yuba
8 楼
必须收复海参崴让东北有出海口
I
IAMPI
9 楼
包子有特供,跟包子的雄安比算个屁
帅哥
10 楼
黑龙江操你妈逼了
雁过留言机
11 楼
十年执政两茫茫 党指定 红二郎 貌似合理 国运陷泥塘 奈何草包根底浅 瞎折腾 不自量 怨声一浪高一浪 脸皮厚 不下岗 路在何方 傻逼挂倒挡 百姓家国无希望 混不吝 耍流氓 才疏学浅不自量 大撒币 指方向 千年大计 雄安事荒唐 无奈老天不作脸 淹涿州 灌廊坊 天灾人祸不敢当 指责任 躲迷藏 一带一路 几成烂泥塘 内外交困无法章 二百斤 也能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