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记者看到的一份湖北省广水市二医院紧缺物资需求清单显示,该院医用防护面罩、医用护目镜、防护鞋套等许多物品的库存数量都是“0”。广水市是随州市下辖的县级市之一。
广水市二医院后勤物资保障负责人向记者确认,这是广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两家定点医院之一,需求清单里的情况是真实的。“我们只能把用过的护目镜、面罩消毒重复使用,鞋套自己找人加工。一次性手部消毒液到处买不到,只能用酒精自制。”
他告诉记者,广水二医院共有100多名医护人员,医用物资“都是东拼西凑”,没有N95口罩等急用的必需品。
连日来,来自湖北省随州市的医院求助信息在社交平台传播。2月5日下午,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从随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和随州市中心医院等渠道了解到,目前随州已收到部分捐赠,但因为物流原因,医用防护物资仍处于紧缺状态。
截至2月4日24时,湖北省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16678例,其中随州706例。随州市的常住人口为220多万,与其他城市相比,确诊病例占比处于高位。
2月3日,随州市唯一的三甲医院——随州市中心医院发布接受社会捐赠的公告,列出的紧缺防护物资耗材清单有“医用外科口罩、N95口罩、一次性医用口罩、医用防护服、隔离衣、一次性手术衣、防护面罩、防冲击眼罩、医用鞋套等”。
随州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当地已陆续收到社会捐赠的款物。2月4日起,随州市在城区禁行私家车、网约车、出租车,“为了尽量把大家都隔离在家里”。指挥部另一位参与物资保障工作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随州市已向湖北省委、省政府报告,2月5日,湖北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晓东已到随州协调解决问题。
在网上发布的众多求助信息中,其中一则称,“随州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全省比较落后,医疗资源匮乏,只有随州市中心医院一家三甲医院。随州仅有内蒙古一支4人医疗队增援……急需医疗队、物资支援和政策帮扶。”
随州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工作人员介绍,截至2月5日,当地确实只有一支来自内蒙古的4人医疗队前来支援。这支医疗队于1月31日到达随州。随州市前几日感染者数量迅速增加,一个原因是外来专家来了比较先进的仪器,检测出了许多疑似患者,目前新增确诊病例人数已在逐渐下降,2月4日新增65例确诊病例,较前一天新增的183例已有下降。
随州市中心医院办公室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该院最短缺的是防护服、口罩和护目镜,特别是防护服。为了节约防护服,医生和护士连续上一天班而不更换,只能穿成人纸尿裤以解决内急。
她介绍,求助信息发布后,该院陆续收到一些捐赠物资,物资紧缺状况得到一定缓解,但其中许多不符合医疗标准,“有很多(口罩)都是一次性的,他们(医护人员)都用不了”。
她告诉记者, 随州市中心医院“把所有的医护人员全部都调动起来了,从大年三十起就没休息,许多后勤人员也去一线了”。
在物资供应上,一个实际困难是物流不畅。随州市中心医院这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前几日只有顺丰和中国邮政两家物流公司提供服务,近两日顺丰也停运了。该院负责后勤物资的另一位工作人员介绍:“我们也在努力地给供货厂商做工作,因为有好多物资从运输上面有困难,沟通好了他不一定能进来”。
顺丰速运客服表示,目前寄往随州的快件限重3公斤,因陆路交通已停运,只能走航运。
此外,有在随州市基层医院联系物资采购的知情人士介绍,随州下辖县级市的医护人员和医疗物资也面临缺口,除了口罩、防护服、护目镜这类物资,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常用的红外体温检测仪也不足。
据湖北当地媒体报道,2月5日,湖北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晓东在随州市、孝感市检查指导疫情防控工作。针对基层反映的医疗技术力量不足、医疗物资缺口较大等问题,王晓东现场调度有关部门立即解决,并叮嘱要科学合理调配使用,确保把有限资源用在刀刃上,努力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死率。
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医用口罩和防护服储备不足有两大教训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工信部统计全球50%的口罩都生产自中国,为何面对此次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竟然掀起了全民抢口罩,武汉各家医院紧缺医疗防护物资的情况?《证券日报》记者近期采访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医疗器械分会秘书长陈红彦,她表示,生产企业面临春节停工、物流运输不畅以及非理性购买等因素,导致了近期防护物资的匮乏现象。
陈红彦介绍,医院的医疗防护用品需求量在平常并不大,一些疫情防护用品都是感染科等科室专门使用,而其本身的造价也比民用级防护用品高,因此工厂的节前储备并不充分。
作为协会组织,陈红彦春节期间一直在联系上下游企业积极恢复生产,几乎没有一刻休息。但在春节期间,谈恢复生产十分不易,她说:“不要小看口罩和防护服,民用级别还好,一旦涉及医用级别,其生产工序会进一步细分,但工厂历年来的习惯是在春运前期陆续安排工人放假,而节前疫情尚未严重又无库存,面对激增的物资需求,工厂只有满是机器的厂房,却找不到熟练工人上岗。”
除了用工有困难,陈红彦春节期间更多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原材料的协调调拨,口罩和防护服作为低值耗材,其毛利低微,导致生产企业的原材料储备并不丰富。很多企业生产出医用防护用品后,却又苦于没有包装企业承接,厂家在春节期间支出大量加班费生产的防护设施,因为包装材料不够,只能使用大包装,但这又不符合医院的包装使用标准,只能用于普通民用,陈红彦不住叹息“节前工厂准备不足。”
在物流运输环节也是面临放假早、人员少的困境,物流也严重影响了防护用品的调拨能力。即便是现在,由于防控传染导致部分地区限制人员流动,“许多生产企业依然不能满负荷运转。”陈红彦表示,“一个较好的现象是,过去一些停止生产或转型的低值耗材医护用品企业,纷纷尽全力开工生产市场紧缺的防护用品,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物资的匮乏,而一些企业积极通过各种渠道购买防护用品,支援了物资紧缺的武汉地区。”
如复星国际成立了全球医疗物资调拨工作小组,在全球范围内采购疫区最急缺的医疗级防护服和口罩等重点物资,该全球医疗物资调拨工作小组成员来自集团医药、医疗器械、战略、公共事务、外事以及各主要国家(地区)首席代表和业务团队。复星医疗集团总裁陈玉卿对记者表示,疫情发生以来,各团队通力协作,安排所有环节24小时轮流值班,衔接医疗物资运抵国内。
截至2月1日晚,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国内生产企业累计向湖北发送医用防护服13.6万件,已抵达11.7万件;N95口罩发货13.4万个,已抵达11万余个;发送护目镜及医用隔离面罩18.8万个,已运抵11万多个。此外,工信部通过国内出口加工企业向湖北紧急调拨了部分欧标防护服,部分进口及海外捐助的欧标、日标防护服也已分期分批地运抵武汉。
随着春节结束和工厂大规模复工,陈红彦表示,已经感觉到压力在减小,医疗物资不断充裕的情况下,她每天电话不断的日子终于可以结束了。但同时陈红彦也在担忧,很多工厂出于企业社会责任都在贴钱生产,而一旦口罩、防护服等用品充斥市场,将对本就利润微薄的行业产生更剧烈的价格变动,尤其是很多企业进入这一行业后会加剧竞争。
“口罩和防护服产品也有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但国内很多企业生产偏向中低端,经过此次教训,一方面企业要随时准备好应对突发情况,另一方面也应进一步提高自身产品的技术含量,以应对接下来的市场竞争。”陈红彦说。
2月5日,记者看到的一份湖北省广水市二医院紧缺物资需求清单显示,该院医用防护面罩、医用护目镜、防护鞋套等许多物品的库存数量都是“0”。广水市是随州市下辖的县级市之一。
广水市二医院后勤物资保障负责人向记者确认,这是广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两家定点医院之一,需求清单里的情况是真实的。“我们只能把用过的护目镜、面罩消毒重复使用,鞋套自己找人加工。一次性手部消毒液到处买不到,只能用酒精自制。”
他告诉记者,广水二医院共有100多名医护人员,医用物资“都是东拼西凑”,没有N95口罩等急用的必需品。
连日来,来自湖北省随州市的医院求助信息在社交平台传播。2月5日下午,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从随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和随州市中心医院等渠道了解到,目前随州已收到部分捐赠,但因为物流原因,医用防护物资仍处于紧缺状态。
截至2月4日24时,湖北省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16678例,其中随州706例。随州市的常住人口为220多万,与其他城市相比,确诊病例占比处于高位。
2月3日,随州市唯一的三甲医院——随州市中心医院发布接受社会捐赠的公告,列出的紧缺防护物资耗材清单有“医用外科口罩、N95口罩、一次性医用口罩、医用防护服、隔离衣、一次性手术衣、防护面罩、防冲击眼罩、医用鞋套等”。
随州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当地已陆续收到社会捐赠的款物。2月4日起,随州市在城区禁行私家车、网约车、出租车,“为了尽量把大家都隔离在家里”。指挥部另一位参与物资保障工作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随州市已向湖北省委、省政府报告,2月5日,湖北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晓东已到随州协调解决问题。
在网上发布的众多求助信息中,其中一则称,“随州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全省比较落后,医疗资源匮乏,只有随州市中心医院一家三甲医院。随州仅有内蒙古一支4人医疗队增援……急需医疗队、物资支援和政策帮扶。”
随州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工作人员介绍,截至2月5日,当地确实只有一支来自内蒙古的4人医疗队前来支援。这支医疗队于1月31日到达随州。随州市前几日感染者数量迅速增加,一个原因是外来专家来了比较先进的仪器,检测出了许多疑似患者,目前新增确诊病例人数已在逐渐下降,2月4日新增65例确诊病例,较前一天新增的183例已有下降。
随州市中心医院办公室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该院最短缺的是防护服、口罩和护目镜,特别是防护服。为了节约防护服,医生和护士连续上一天班而不更换,只能穿成人纸尿裤以解决内急。
她介绍,求助信息发布后,该院陆续收到一些捐赠物资,物资紧缺状况得到一定缓解,但其中许多不符合医疗标准,“有很多(口罩)都是一次性的,他们(医护人员)都用不了”。
她告诉记者, 随州市中心医院“把所有的医护人员全部都调动起来了,从大年三十起就没休息,许多后勤人员也去一线了”。
在物资供应上,一个实际困难是物流不畅。随州市中心医院这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前几日只有顺丰和中国邮政两家物流公司提供服务,近两日顺丰也停运了。该院负责后勤物资的另一位工作人员介绍:“我们也在努力地给供货厂商做工作,因为有好多物资从运输上面有困难,沟通好了他不一定能进来”。
顺丰速运客服表示,目前寄往随州的快件限重3公斤,因陆路交通已停运,只能走航运。
此外,有在随州市基层医院联系物资采购的知情人士介绍,随州下辖县级市的医护人员和医疗物资也面临缺口,除了口罩、防护服、护目镜这类物资,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常用的红外体温检测仪也不足。
据湖北当地媒体报道,2月5日,湖北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晓东在随州市、孝感市检查指导疫情防控工作。针对基层反映的医疗技术力量不足、医疗物资缺口较大等问题,王晓东现场调度有关部门立即解决,并叮嘱要科学合理调配使用,确保把有限资源用在刀刃上,努力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死率。
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医用口罩和防护服储备不足有两大教训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工信部统计全球50%的口罩都生产自中国,为何面对此次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竟然掀起了全民抢口罩,武汉各家医院紧缺医疗防护物资的情况?《证券日报》记者近期采访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医疗器械分会秘书长陈红彦,她表示,生产企业面临春节停工、物流运输不畅以及非理性购买等因素,导致了近期防护物资的匮乏现象。
陈红彦介绍,医院的医疗防护用品需求量在平常并不大,一些疫情防护用品都是感染科等科室专门使用,而其本身的造价也比民用级防护用品高,因此工厂的节前储备并不充分。
作为协会组织,陈红彦春节期间一直在联系上下游企业积极恢复生产,几乎没有一刻休息。但在春节期间,谈恢复生产十分不易,她说:“不要小看口罩和防护服,民用级别还好,一旦涉及医用级别,其生产工序会进一步细分,但工厂历年来的习惯是在春运前期陆续安排工人放假,而节前疫情尚未严重又无库存,面对激增的物资需求,工厂只有满是机器的厂房,却找不到熟练工人上岗。”
除了用工有困难,陈红彦春节期间更多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原材料的协调调拨,口罩和防护服作为低值耗材,其毛利低微,导致生产企业的原材料储备并不丰富。很多企业生产出医用防护用品后,却又苦于没有包装企业承接,厂家在春节期间支出大量加班费生产的防护设施,因为包装材料不够,只能使用大包装,但这又不符合医院的包装使用标准,只能用于普通民用,陈红彦不住叹息“节前工厂准备不足。”
在物流运输环节也是面临放假早、人员少的困境,物流也严重影响了防护用品的调拨能力。即便是现在,由于防控传染导致部分地区限制人员流动,“许多生产企业依然不能满负荷运转。”陈红彦表示,“一个较好的现象是,过去一些停止生产或转型的低值耗材医护用品企业,纷纷尽全力开工生产市场紧缺的防护用品,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物资的匮乏,而一些企业积极通过各种渠道购买防护用品,支援了物资紧缺的武汉地区。”
如复星国际成立了全球医疗物资调拨工作小组,在全球范围内采购疫区最急缺的医疗级防护服和口罩等重点物资,该全球医疗物资调拨工作小组成员来自集团医药、医疗器械、战略、公共事务、外事以及各主要国家(地区)首席代表和业务团队。复星医疗集团总裁陈玉卿对记者表示,疫情发生以来,各团队通力协作,安排所有环节24小时轮流值班,衔接医疗物资运抵国内。
截至2月1日晚,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国内生产企业累计向湖北发送医用防护服13.6万件,已抵达11.7万件;N95口罩发货13.4万个,已抵达11万余个;发送护目镜及医用隔离面罩18.8万个,已运抵11万多个。此外,工信部通过国内出口加工企业向湖北紧急调拨了部分欧标防护服,部分进口及海外捐助的欧标、日标防护服也已分期分批地运抵武汉。
随着春节结束和工厂大规模复工,陈红彦表示,已经感觉到压力在减小,医疗物资不断充裕的情况下,她每天电话不断的日子终于可以结束了。但同时陈红彦也在担忧,很多工厂出于企业社会责任都在贴钱生产,而一旦口罩、防护服等用品充斥市场,将对本就利润微薄的行业产生更剧烈的价格变动,尤其是很多企业进入这一行业后会加剧竞争。
“口罩和防护服产品也有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但国内很多企业生产偏向中低端,经过此次教训,一方面企业要随时准备好应对突发情况,另一方面也应进一步提高自身产品的技术含量,以应对接下来的市场竞争。”陈红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