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古法造400㎡家:盖房子,中国人99%是美盲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2年11月27日 8点55分 PT
  返回列表
81492 阅读
40 评论
一条

赵一豪,建筑师、古建营造专家,

他的自宅位于杭州五云山下,

400平,两层半,

目前与太太和一只柴犬住在这里。

他花了3年时间,

以“古人的智慧”造房,

榫卯、夯土墙为脉络,

天圆地方、一窗一景为血肉。

最与众不同的是,

这栋房子在改建过程中没有产生任何建筑垃圾——

他利用两台搅拌机,

将所有建筑废料混合后,

重新变为房屋的一部分。

搬来之后,

夫妻俩极大地改善了“城市病”,

审美之外,

这栋房子或许带来了更多的思考。

他们的家,是克制、谦虚的,

没有任何华丽的装饰语言,

中国人当下的居住空间,

应该围绕身心健康来设计:

房子会呼吸,才是居住的根本。

自述:赵一豪

编辑:谭伊白

之前我们住在市中心,我太太一直有鼻炎,我也因为在设计行业30年忙忙碌碌,养成了不少的城市病。我们就想着住出来,离开市区又不离城,能过上一种半隐生活。

而我和太太都是建筑师,其实最难做的就是自己的家,我们希望完全围绕向往的生活状态来打造,于是花了三年时间改造这个房子。

它背靠五云山,前面是钱塘江,带有一个小院子。

我是浙江东阳人,土生土长在建筑之乡,自唐宋以来东阳帮赴京营建都城,故宫三大殿都是东阳人监制的,我的血液里也流淌着这种工匠精神。

所以无论是审美还是技法,我都希望以“古人的智慧”来造房——

贯穿三楼的中庭

“和合为家”

中国传统建筑都是以“和合”为理念,以前是宗族制,大家围聚在一起,而我们家作为一个独立空间,也要以“和”为核心。

房子最重点的结构就是一个中空的合院,打通一层到三层。以这个中庭为核心,两边是房间。这就像一个中央枢纽,贯通左右和上下,我太太在一楼做饭,做得差不多的时候,喊一声“下来吃饭啦”,我们就围聚起来,一个家的概念就融在一起了。

三楼书房,玻璃为顶

这个建筑的纵深比较长,中庭还能解决采光和上下空气流通的问题。上面的房顶北边都是玻璃顶,铺着金属卷帘,无论是下雪天、下雨天,或是晴空万里的时候,坐在餐桌下边,看看上面都是一幅美景。

入户玄关处

一进门有一个月洞窗。中国的建筑讲究天圆地方,所以从这个窗里看进去,背后的一幅画是方的,倒过来从里往外看,外面的入户大门也是方的,都是圆中带方。

茶室(上)、书房(下),位于玄关两侧

我对于空间布局,也在传统空间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利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现在客人来家里,我们经常会喝喝茶,而我作为设计师书房的使用频率最高,所以我把这两个空间放在朝南的位置,最靠近门口。沙发区相对用得比较少,就放在里边一点。

一楼是公共区域,二楼则是围绕中庭有四个房间,三楼是一个开放式的书房。

所有的空间都是开放的,无论是前厅、客厅、茶室,包括餐厅都是全开放的,然后用虚隔断来区隔,视觉上有一个空间的转换。

现在市场上在做的大别墅也好、大平层也好,都是封闭空间的叠加。每一层人跟人之间隔绝开的时候,它就丧失了很重要的围合的概念。一家人住在一起,以和为贵,才会和气生财、家族兴旺。

“丈室和气窗”

现在的人都追求大面积,住别墅的人恨不得地下室挖个几千方,但我们觉得还是要节制。

古人都说“丈室”,特别是卧室,更不需要大的。所以我们家的几间卧室都很小,要接着地气,因为人其实是跟着太阳走的,到了晚上体温会下降,应该需要一个小的空间来采暖。书房、茶室这些就可以反而大一些。

现代建筑大多的门窗体系,都是密闭的,而我觉得一个好的建筑是可以呼吸的。

门上的气窗

我们看古人造房的架构,里边的空气永远是跟外边对流的,门窗上面有一扇是通风的,所以我们的家里,也在每间卧室上开了气窗,一家人住在一起,还是可以增加隐私性,同时空气流通。

为什么城市里的人睡十几个小时睡不醒?就是因为建筑密闭,你在呼吸自己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碳,所以醒来都是昏昏沉沉的。但是住在我这个建筑里边,你可能睡6个小时,醒来之后精气神就够了。

“就地取材”

我做建筑行业这么多年,最大的感受就是在建造的过程中产生了太多的垃圾。

传统的古法是就地取材,做的都是可持续的建筑。我想把这些技法运用到我们的房子里,我想,等若干年之后,我的建筑也能给后人留下点什么。

将废料建成夯土墙

于是在改建的时候,我把所有拆下来的砖块、瓦片,都通过两台粉碎机搅碎了,然后和建筑下边原本的黄泥一起,拉到乡下做了一年多的实验,最后将它们还原成夯土墙,重新作为建筑的一部分被利用起来,没有产生任何的建筑垃圾。夯土墙45公分厚,它还起到采暖、保温隔热的作用,比砖墙节能一倍。

杭州多雨、潮湿又闷热,所以房子下面我做了架空层,用二三十公分的竹炭,然后再铺一层白石灰,再铺黄泥,再铺碎石骨料,这样湿气也没了,虫子也不会进来了,整个房子冬暖夏凉。

外围的走廊、屋顶全部是用榫卯结构来做的,不需要钉子,采用的是非洲柚木、榉木。

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智慧,而作为建筑师,我觉得如果能实践一些古人的道理,就能共同给后人留下一个绿色的地球。

我父亲是一个油漆师傅,爷爷是当地的画家,从小受他们的影响比较大。

我在东阳学木雕手艺的时候,完全是师徒制,在学校学三年,车间做三年,然后再到工艺美术研究所设计研究木雕好几年,最后我转到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现代设计。

作为匠人来说,我是根正苗红的,但建筑师来说其实是半路出家的,很多事情也都是自己摸索。

我的作品不多,其中最重要的一件可能就是山西大同凤临阁了。

山西大同凤临阁,赵一豪中国古建筑设计作品

它迄今已经有500年的历史,明朝正德皇帝“游龙戏凤”的故事就出自这个楼,一直以来是历代名人雅士云集、美食家乐聚的地方,而我在2001年受到业主齐永贵先生委托来对它进行改建。这是一个很大的工程,最终,7年时间设计,10年时间建造,可以说我青年到中年的时光都给了它。

做这个项目的过程其实很痛苦的,一开始我想按照现代中式建筑来设计,但是业主觉得不是很理想,他说古人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多智慧,这么多精美的古建筑,我们这一代人如果不能超越他们,至少能不能把它继承下来?这句话深深打动了我,我就提出了两个条件。

我说,一,不限制设计时间,二,不限制工程造价,因为我当时也还是个学徒,我得消化学习整个过程。木雕、砖雕、石雕、刺绣、彩绘、琉璃,在每一个领域,每一种中国传统营造技艺,我都得钻进去。我把原来的建筑拆了三遍,拆了改,改了再拆,花了将近10年时间才把它弄通。

木雕工艺制作过程。

上排依次是:设计-取料-毛坯-修光-打磨-油漆

下排为成品,以此是:浅浮雕、深浮雕、透雕、根雕、圆雕

凤临阁复建过程中很多工艺都没了,我就去把同学沈巩强找出来,他原来一直在做欧美的雕塑,我说你来钻研一下砖雕,在当地找了个窑厂,做实验烧琉璃、烧砖雕,然后才刻制。遇到其他我不懂的工艺,就去找老专家,三顾茅庐把他们请来,就是这么一步步做出来的。

像日本的很多设计大师,比如隈研吾、矶崎新等,他们吸取的营养是从日本传统文化根基里边,提炼了很多设计语言,然后再做时尚化的应用,符合当下人的生活美学、生活方式。

义乌双林寺,赵一豪中国古建筑设计作品

我近期的一件作品,是义乌的双林寺,也做了三年了。

当下的寺庙要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能让年轻人也愿意去寺庙,是最大的挑战。我希望每一个窗口看出来,都能是一幅画面。我想做成中国最美的寺庙,在每一个窗前打坐,都能有“顿悟”的机会。

寺庙里边的禅室、茶寮、僧寮,都不需要太优越的条件,当代设计会用一些现代的材料,比如说水磨石、格子的屏风、吊顶的语言来做,但我希望把它简化掉,从古建里提炼出造型和线条,再加上一些光影处理手法,空间就能富有美感。

在我看来,现在中国文盲不多,但在居住空间的设计上,美盲可能有99%。

还是很多人用欧美建筑奢华的、娱乐性的材料比如大理石、玻璃等,来装修自己的房子。他们认为把钱贴在墙上,才能体现荣誉感、成就感。

曾经有个山西煤老板邀请我去北京做他一个大别墅的设计,我进去之后就懵了,前厅就有七八百方,家里住了三四口人,保姆五六个,冬天进去之后大家都还裹着个大棉衣,因为建筑体量太大了,完全不集气,是不适合居住的。

但当下我认为,居住空间要围绕你自己的身心健康来设计,每个角落是通的,建筑才有灵魂。你住在房子里,能够安静下来,成为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住着会很少生病,这些才是居住的根本。

半隐生活开始之后,我其实整个人的身心健康就上来了。以前我经常在外奔波,也常在外面住,但有了这么一个美好的家之后,可能我凌晨一点都赶回来住,回来才觉得踏实。

我现在早上五六点就起来了,会收拾一下花园,拔拔草,后背一出汗,一天的气脉就通了。我在专注拔草的同时,会有许多“顿悟”和设计灵感。

现在女儿出去读书了,我和太太两个人,既在一起生活也在一起工作,我们会尽可能让生活充实一点。

吃完早饭后,会一起去后面的茶园遛遛我们一只叫咕噜的柴犬,然后回来开始工作。有时候,太太会在顶楼的书房里弹琴、写字,我就在旁边看书。

我做设计也快30多年了,我就觉得很多优秀的设计师,其实都是在一种忘我的状态下才能做出好的作品。搬到这里之后我也少了很多社交,希望能真正潜下心再做一些作品。

做一个建筑作品肯定会留下很多遗憾,当然这个房子也不是没有缺点。

比如我希望尽可能环保,所以门窗都是实木做的,虽然保证了它的透气性,可能就不够密封,在冬天也会有一些变形的问题。

但其实我的家就像一场实验一样,如果能让之后的人吸取一点经验,留下些什么,我就满足了。

o
oldoldcandy
1 楼
月是故鄉明,哈...哈...
大春哥
2 楼
三楼书房,玻璃为顶 - 熱到底褲都濕埋
唱歌你听
3 楼
瞎吹牛,明摆着是抄日本古建筑的 [1评]
z
zhengchg
4 楼
很费钱造。 费能费电 材料又贵 不实 [1评]
y
ydydxhg
5 楼
这标题,真是low。 当你有这个闲心和资本花3年盖一个自己喜欢的房子, 每个人都可以懂美。。。 自己有这个本事做自己想做的事, 值得赞美。 想要推崇这种生活理念,well, you are pushing it,因为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和在乎。 但拿来贬低其他人没有美感, 这自以为是的程度,就到了可以谴责的地步了。。。
W
Wuyueshanren
6 楼
日本🇯🇵風格好
m
maxdll
7 楼
如果作为日程家庭建筑,简直是违背人性,胡扯八道的建筑。
s
ssbbss
8 楼
这逼是没有见过中式斗拱,还是咋滴 台湾的设计师,日本人的徒弟
b
beautymecool1
9 楼
抄日本建筑也就罢了,还养柴犬.真是狗!美其名曰,古建
s
ssbbss
10 楼
错,用料非常便宜
n
newpeople
11 楼
可以吹自己,不要贬低别人。
c
cjnb
12 楼
就地取材 非洲柚木、榉木。
媚眼瞟瞟
13 楼
四面大玻璃窗。 夏天热死, 冬天冷死。 除非消耗大量能源空调。
y
youmyyou2016
14 楼
: 真他妈傻。。。日本不是抄的中国的?
c
checkup
15 楼
没有设计才能就晒太全是玻璃就毁了古建的美,不信大家看看第一个图,不是说你学过设计就可以干古建了时刻你都在露怯,因为骨子里就是乏味的人 [2评]
A
AdonisSeto
16 楼
可以自信满满,但不能自以为是;楼外有楼,人上有人….
l
lb
17 楼
挺好的安了纱窗
铗归来
18 楼
: 真是哈, 都是玻璃, 太搞笑了。
玻璃砂
19 楼
人家就是沽個名釣個譽 別這麼嚴肅 哈哈哈哈
g
gdby
20 楼
清尘很麻烦。中国很多旅游景点都是这个款式,一年半载过后都是灰蒙蒙的。
c
cloct
21 楼
我想知道,这房子的土地性质,证照是否齐全。
j
jptv
22 楼
中国古建筑美伦美奂! 你竟说中国人美盲?!
t
tonyxu1980
23 楼
现在中国没有这么多木头 盖房子
神行太饱
24 楼
这风格,用的应该是古代日本人的智慧吧?
R
RM
25 楼
这种模式的宣传十个有十个是广告炒作
邻居王叔叔
26 楼
有点好奇,要是角度正好,会不会有火灾隐患。
W
Wuyueshanren
27 楼
为什么城市里的人睡十几个小时睡不醒?就是因为建筑密闭,你在呼吸自己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碳,所以醒来都是昏昏沉沉的。但是住在我这个建筑里边,你可能睡6个小时,醒来之后精气神就够了。 知道24小時換氣麽?厲害👍牆國的井底蛙
R
RomeoGigli
28 楼
中国人喜欢住五星级酒店,你按照酒店给他装修就可以了
g
goodboy22
29 楼
可拉鸡巴倒吧,什么设计师敢说出这样的鬼话,简直是脑残。你去看看现在中国的楼盘,看看现在的设计绝妙的,美的设计,一抓一大把,这王八犊子为了抓流量啥话都敢说。
那就好好生活
30 楼
作秀
c
ccdb99
31 楼
日本古代连文字都没有,没有文字、数学、没有物理知识,有你妈逼古建筑?
c
ccdb99
32 楼
日本木匠也供奉祖师爷“鲁班”。想当年圣德太子从中国带回去各三角尺,视若珍宝。
33 楼
这房子和中式的关系点在哪?可以叫新民宿但硬撤中式就没必要了
龙树
34 楼
这么矮的挑高,也配叫古法。呸。
望和平
35 楼
日本的建築來自中國
b
boom
36 楼
: 黄皮狗 知道日本古建筑抄谁的吗
d
duanfenzhen
37 楼
建筑工程师的软推,你找他建一座,费用3个亿
杰克2013
38 楼
古人用的是瓦房,哪有用玻璃的,夏天不热么?全是玻璃,不怕走光么?
a
aanz
39 楼
美盲?被99%的人都讨厌的话,那应该就是非常难看了
夜来风雨
40 楼
你住在四面通风的厕所里,果然精气神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