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晖:五四运动本身就是倒退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1年5月6日 12点1分 PT
  返回列表
20051 阅读
20 评论
秦晖

2015年5月22日晚,著名学者秦晖在清华大学作了一次“关于传统文化与新文化运动的若干问题”的演讲,为我们理解新文化运动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他认为在晚清这次“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之前,从西周转向秦朝,是中国另一次巨大的变局。在这次变局中,法家战胜儒家建立了秦制,之后,这种儒表法里的格局延续了两千多年。但这种表里的差异一直隐含着文化上的不满,也是晚清学习西方一个已有的中国本土文化的资源。因此,在秦晖看来,新文化运动值得反思的一点正在于搞错了斗争的主要敌人,不应是“儒表”,而是“法里”。

以下是对秦晖演讲的文字整理:

  周秦之变,中国历史上的另一次大变局

传统文化是个框,什么都能往里装,你往好里说是博大精深,往坏里说,其实就是边界不太清晰,所以不管是肯定还是否定,都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理由。因此,要评价传统文化,最好的办法就是弄清楚传统文化到底是怎么变化的

晚清的时候,很多人都说中国遭遇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三千年是个粗略的说法,但显然,在此之前还有另外一次大变局。关于这次变局,大家都认为是发生在周秦之际,因此又称“周秦之变”。按照马克思主义者的说法,夏商周三代是奴隶社会,秦以后到晚清叫做封建社会。可现在也有人说三代才是封建,秦以后不是建立了封建社会,而是从封建转为了帝国。自秦起这个帝国格局大致已定,其后两千多年只是做一些小的调整。

在周秦之变的百家争鸣中,最主要的其实是儒法两家之争。儒家主张维护周制,坚决反对变化。相反,法家则要为秦制鸣锣开道。儒法之争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冲突延续的时间也很长。周秦之变后,儒家一直有个观点,就是认为中国最好的时代是三代,以后一代不如一代,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礼崩乐坏。所以,传统的儒家对中国文明的评价很高,但主要是指三代的文明,三代以后就很糟糕了,所以它的特点就是一直对现状不满。贬儒家的人说这是历史倒退论,称赞儒家的人说,儒家敢于讲现在不好,反映了知识分子的良心,反映了一种社会批判的良知。相反,法家的特点就是歌颂现在的,维护当下统治的。战国时期,有一些儒家知识分子顶不住现实压力就会向法家靠拢,比如说荀子。

荀子是儒法之间的一个过渡人物。《荀子》里有很多不满现状的东西,它还有一句非常精辟的话,叫做从道不从君,很具儒家的现实批判精神。但荀子最著名的理论,就是把儒家的法先王改成了法后王。法先王和法后王真正的区别在于,先王是死的,只是一套道统的象征,既不能给你高官厚禄,也不能对你实行严刑峻法。法后王就是法现在的王,简单点,就是谁掌权我法谁。法后王这个理论,和“从道不从君”是矛盾的,我觉得整个就颠覆了儒家的东西。因此,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荀子培养的学生,像李斯、韩非,就能彻底一屁股坐在秦制的立场上,甚至做出焚书坑儒这样的事来。

儒家主张性善论,法家主张性恶论,到底哪个对,说实在是没有意义的,重要的是背后产生的治理逻辑。儒家主张性善论,是出于周制里的“小共同体本位”的熟人社会和亲人社会,虽然人与人之间也有附属关系,但因为长期的、直接的人际交往,主人与附属之间就显得温情脉脉,因此也具有一种道德美感。这样由无数小共同体组成的天下,其实就是封建。但这样的统治方式就有一个特点,就是我主人的主人不是我的主人,所谓,宁为父绝君,不为君绝父。秦制就是把这种小共同体一扫而光,全国只有皇上一个主人,这种制度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这种附属关系是陌生人社会的关系。天高皇帝远,皇帝就用一些受宠的附庸来管那些不受宠的附庸,但这样的管制往往就会变得更残酷,因为管理者和管制的对象之间的关系是暂时的、陌生的。法家主张性恶论,是把人民当敌人看的,人民是一个需要制服的对象。在这种制度下,人们就会产生一种道德上的失落感。

  晚清学习西方有中国本土的文化资源

尽管到了汉武帝时代,儒家看起来很美的那一套又被搬了出来,但讲的是儒家那一套,做的却是法家的那一套,而且它的制度安排基本上也是按照法家建构起来的。这种表里的差异,本身就包含着人们对这种体制的不满。到了晚清,西学进来以后能在中国够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原因正在于此。

只要研究一下晚清时代真正和西方有所接触的那些人——不是指被西化的人,而是戴着儒家的眼镜去看西方的人——他们的第一印象不是说西方的船坚炮利,对他们触动最深的,是西方国家对待他们自己的百姓比我们仁义。以前中国儒家知识分子总说三代没有了,现在他们发现三代在欧洲,从郭嵩焘到谭嗣同一直都有这样的感觉。中国的第一个驻外大使郭嵩焘,是洋务运动前期到欧洲去的,用他的说法就是“每叹羡西洋国政民风之美”。所以,实际上这些人发表这种感慨的时候,并不是从军事力量的强弱着眼的。

1844年,鸦片战争后仅仅四年,徐继畬就写了《瀛寰志略》,对很多欧洲国家都称道得无以复加,但他对西方国家评价最高的是美国。我们现在都知道美国是超级大国,但是那个时候的美国,还处于一个门罗主义时代,根本算不得一个强国,军事实力比英法那些国家差得多,但在徐继畬看来,美国“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这个做法就像我们的三代一样,是个天下为公的时代。所以,我觉得那个时候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西学与儒学之间的矛盾。相反,中国人之所以产生学习西方的强大愿望,一个很重要的动力就是儒家对秦制的不满,中国本土文化的资源中本来就有能够接受这个东西的基础。

郭嵩焘、徐继畬、郑观应等一大批人都把西方当成三代,但有趣的是,敢讲出来的并不多。徐继畬和郭嵩焘是少数几个敢讲出来的,但讲出来以后他们就受到了很大的压力,徐继畬还差一点被加罪了。李鸿章的副手张树声,是一个官场的油子,当过两广总督,两江总督。他对洋务其实也是很懂的,但为了当官,他什么真话都不讲,他给朝廷写过很多东西,说中国声名文物远在万国之上,除了引进一些兵器,没有什么需要向西方学的。可是到了1884年,就是甲午战争之前十年,当时洋务派还在讲“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时候,张树声生了病,知道自己快死了,就写了一个遗折,快马送到北京。遗折上就说西方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船坚炮利是很次要的,关键在于他们育人于学校,论政于议院,讲得简单点就是民主政治。他最后一句话,就是要朝廷采西人之体,以行其用。所以,这样的人到死才会讲几句真话。  

  从日本学习西方,道路南辕北辙

我们学西方本来是直接面向西方的,可甲午战争日本人把我们打败了,我们就认为日本是学习西方成功的典范,于是大量的人开始学习日本,朝廷也派出了大量留日学生。所以,此后中国对西方的理解很多都是从日本来的,包括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人物除了胡适,其他如陈独秀、李大钊,周家兄弟、刘半农等人基本上都是留日学生。可是从日本介绍来的西学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因为日本在近代面临的问题和中国是完全相反的

中国的现代化是要走出秦制,可日本不一样。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前,虽然接触中国的文化很多,但制度上一直是诸侯林立,从理论上讲倒有点像我们三代时的周制。因此,日本的现代化是走出周制的现代化,这个过程很类似于我们的周秦之变。通过明治维新废藩制宪,消除诸侯,实现天皇集权,称“大政奉还”。为了完成这个东西,日本在明治时期曾经对儒家进行了一次规模很大的批判,也就是说日本在脱亚入欧之前,先有一个脱儒入法的过程。在江户时代的晚期,日本就已经开始有人崇拜韩非,崇拜荀子。也就是说日本人学习西方,不是用儒家的眼光去学习西方的,而是用法家的眼光去学习西方的。它要建立的恰恰是一个类似于秦制那样的国家,这就是后来形成的所谓的军国主义。

中国的自由主义很大程度上也是拐日本这个弯过来的。五四的自由主义非常发达,基本是特别针对儒家“人各亲其亲,长其长,则天下平”的小共同体本位的。因此,五四新文化运动西、儒就产生了对立。因为当时从日本学西方,其实也是要建立一个秦制,那当然就和儒家产生对立了,它和晚清那个时代又完全不一样了。可是这次西、儒对立的结果,最后导致的是,儒家的那一套伦理受到了非常严厉的冲击,在文化大革命中几乎是被扫地出门,而西学在文化大革命中也几乎被扫地出门到头来,中国既没有实现西方的所谓的自由民主,宪政法制,也没有保留下来儒家的仁义道德那种东西。拐了这么一个大弯以后,我们传统时代讲的是儒表法里,讲儒家的,行法家的。这么一百年,我们实际上做的还是法家的那一套,只是讲的变成了马克思主义。

  新文化运动,没认清真正的敌人

  这一百年来,传统文化经历了评价上的大起大落,新文化运动也是如此。

改革以后,我们一度认为中国的专制、愚昧都和传统有关,所以上世纪80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有人又把它叫做新启蒙运动,当时打的旗号就是要继承五四的传统,认为五四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做得还不够。

到了90年代,主要由于政治原因,出现了所谓的保守主义复归这样一种思潮。这股思潮刮得越来越厉害,以至于不仅是官方,包括民间思想界,现在对传统文化的评价又很高了。相反,对新文化运动的批评却越来越厉害。去年,《东方历史评论》召集了一次纪念五四的会,这个会的主题非常有意思,叫做“夭折的宪政,倒退的五四”。关于倒退的五四,可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一种是五四是好的,我们现在从五四的立场向后倒退了,应该克服这种倒退;另一种意思是,五四本身就是倒退。当时就有人问到底指的是哪种意思?当时发言的几位都说五四运动本身就不是好事情。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宪政派,对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宪政的受挫,感到惋惜。其中多数人将宪政夭折的原因,归到了新文化运动上。

但是,今天我们对新文化运动的反思,恐怕不是一个简单的否定,还是一个简单的肯定。新文化运动真正令人反思的,是在不该彻底否定的方面否定得太过了,但在应该彻底否定的地方,却又没有否定掉,或者说没有注意。中国要实现现代化最大的障碍其实不在儒表,而是在法里。新文化运动中很多人反传统文化很极端,但对秦制往往又缺乏一种批判精神,即使是鲁迅这样一个“极端的西化派”,骂儒家骂得很厉害,也说过很多秦始皇的好话。像这样的一种现象,我觉得我们在今天新文化运动一百周年的时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d
dingdang99
1 楼
秦公知眼睛都睁不开了
追求永生
2 楼
秦晖的一些基本理论与事实不符,难以立足。比如中国的皇权一直是儒家极力维护的中心,三纲五常这样的基本理论和政治立场是儒家大力倡导和身体力行的。看中国历史,不能不说儒家是维护中央大一统的主力,包括王阳明曾国藩这样的大员。他们推崇三代,那是名副其实的口头功夫,黄老无为才贴近三代,儒家哪里有这个主张。所以秦晖并没有掌握中国历史的实质脉搏。中国开明的知识分子包括曾国藩张之洞都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实际是唯一正确的道路,也是所有国家成功的唯一道路,因为中国不是一个虚空,可以把任何东西都搬进来。实际上中国这个实体不是任何一个纯粹的派别,而是一个综合各种实用有效主张的大杂烩。所谓儒家,把法家最有力的强霸吸收过来,从孔子杀少正卯就开始了,然后独尊儒术,也不比焚书坑儒差。秦晖主张的实质,是否定中国的一切基本做法,换成西方的东西。否定五四什么的只是表面文章。和所有的公知一样,认为西方的好,搬过来照用就能解决问题,实际上不懂任何制度都是所有制决定的,有什么样的所有制就有什么样的政治体制,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美国现在的体制是美国那些农场主资本家决定的,中国的制度也是中国的所有制决定的,这是经济规律,颠扑不破,秦晖缺乏经济学根基,所有脱离了本源。
h
hkzs
3 楼
好,接下去就会指出中共建立本身就是倒退。
弟兄
4 楼
秦暉近來也認識到民主與專制勢均力敵,決定歷史的力量往往是宗教
a
ali88
5 楼
2015年5月22日晚,著名学者秦晖在清华大学作了一次“关于传统文化与新文化运动的若干问题”的演讲。 +++++++++++++++++ 2015年,秦晖在讨论五四运动是否是倒退。 如今,习皇帝在说文革是有益探索。 这世界变化快。 总加速师名副其实。 再过5年又当如何? 拭目以待。
弟兄
6 楼
五四運動引进了西方糟粕馬列主義,打倒了東方精華儒家思想,導致了中華民族的大悲劇馬列之变,三千萬人活活餓死,數百萬人打死,文明倒退回野蠻,比宋元之变更慘
L
LISP
7 楼
新文化运动,重点在文化 本文非要把它当作政治运动来否定
追求永生
8 楼
如果说五四运动打倒孔孟之道精华让中国进入野蛮,欧美国家从来没有孔孟之道,岂不是一直就在野蛮之中没有出来。一战二战和无数的战争,都是随着资本主义来的。这个没有任何人视而不见矢口否认。
忒忒绿
9 楼
也浮躁了
w
wbkds
10 楼
@追求永生 这个家伙真无知,还敢出来瞎胡扯? 他说的儒家和秦公知说的“儒”根本不是一回事。 孔孟时代连皇帝都没有,何来儒家极力维护皇权?最可笑的是这家伙还扯什么“三纲五常”,岂不知“三纲五常”原来是法家的理论,三纲之说最早出自《韩非子·忠孝》,他首次提出:“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天下治;三者逆,天下乱。” 而把“三纲、五常”并列的说法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 董仲舒就是专搞儒表法里的,其实是个法家人物。
w
wbkds
11 楼
秦汉以后占统治地位的是法家思想,皇上硬把法家那套理论塞进儒学,并且说这就是儒学,上面既然指鹿为马,大家也就只能难得糊涂了。 从此以后的儒家,指的是说儒家话语的法家人物。当然了,儒家那套理论从诞生之日起就不合时宜,理想很美好,但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和生存的土壤。 我们也可以说法家更适合中国的国情和历史的发展。
R
Radianz
12 楼
当年中共宣传下的五四运动,是要提倡一种精神,有利中共发展壮大,就是青年们要关心国家前途,关心政治, 勇于起来造腐朽制度的反。 可时代不同了,一尊当下真的不需要青年们有这激情在政治上叫真。 没这背景,他秦晖是吃了豹子胆,也不敢发这种文章。中共对导向文章非常严格,让你发你才能发。有时是释放政治信号。
c
charley3
13 楼
从秦开始,中国已经失去了精神,全面实行实用主义。
武胜
14 楼
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儒不反法?儒法分别是封建统治的两手,视需要而重。五四反封建专制,必然两者都要批判。“德先生”旗号是鲜明的。之所以有更重反儒的印象,是因为儒家思想更加深入到社会各方面,而法家思想仅限于上层。五四运动并非没有缺点,但绝不是倒退。
马年生
15 楼
文化本来就是杂交融合出来的。有的国家和民族期望通过宗教等手段限制这种融合,最后也只是减缓,不可能阻挡融合。
z
zzbb-bzbz
16 楼
导火索是巴黎和会将中国的领土青岛从德国手里转让给日本。 五四运动是中国反帝反殖民的进步
拾麦客
17 楼
干嘛不干脆讲,五四运动捣毁了中国的思想传承
o
optionguy
18 楼
打天下的时候 知道民心的重要 懂得用 打土豪 吃大户的口号去忽悠老百姓 得天下之后 就把民心忘了 对不满去压 去封 这样长不了
远方的湖
19 楼
“我觉得那个时候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西学与儒学之间的矛盾。相反,中国人之所以产生学习西方的强大愿望,一个很重要的动力就是儒家对秦制的不满,中国本土文化的资源中本来就有能够接受这个东西的基础。” 这真是胡说八道! 所谓“儒法之争”只是春秋战国时期两种学说的争论,其后儒家学说演变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道德观念,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法家学说早已偃旗息鼓。
远方的湖
20 楼
这位”著名学者“用当时的两家争论来解说以后的封建社会,并认为是“儒表法里”,这没有任何事实根据。后世沿袭前朝的制度不等于自然继承前朝的治国理念,古今中外皆是如此。 儒家维护封建制度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西方文化的民主、自由和人权是格格不入的,这才有了五四”砸烂孔家店“,呼唤德先生和赛先生的新文化运动。 而这位”学者“却百般粉饰封建文化,贬低五四运动的意义,为孔家店招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