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天,全球确诊的新冠病毒感染者数据暴增,着实让人担忧。
加拿大的确诊数字骤然间暴增至30例。
隔壁的美国更为可怕,不仅确诊人数增加至105人,死亡人数也达到了7例。
在全球疫情蔓延时刻,口罩已经脱销,口罩的各种抢购涨价也随之蔓延。
有报道称,在欧洲,意大利的口罩价格涨了100倍,伊朗涨了30倍,德国、法国涨了10倍,英国涨了8倍。
上周六, 美国卫生局局长杰罗姆·亚当斯(Jerome Adams)在推特上发布了一条信息,对公众提出一个简单的要求:停止购买口罩。
在这条推特里,他所有字母全部用了全部大写,几乎可以听到他发布时带有几分焦躁的恼怒。
他继续说:“它们在预防公众感染冠状病毒方面没有效果,但是如果医务人员得不到口罩,就会把它们和我们的社区置于危险之中!”
亚当斯说,洗手、生病时呆在家里以及其他“日常预防措施”是最好的保护措施。他敦促人们接种流感疫苗,因为流感患者的减少意味着有更多的资源来对抗冠状病毒。
Vanderbilt大学医学院的预防医学教授威廉·沙夫纳(William Schaffner)对媒体表示,抢购口罩是“心理问题”。
“冠状病毒来了,我们感到很无助,”他周六说,“通过戴上口罩,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把控制点转移到了自己身上。”
关于戴口罩的争议
戴还是不戴口罩,大家已经进行过多轮的争论,最初被解读为“文化冲突”。
就在不久前,许多海外华人在欧美地区戴口罩,被当地人投以异样的目光,更严重的还会遭受歧视甚至暴力。
长久以来,在欧美地区都认为,“只有生病的人才戴口罩”,为了避免传染给其他人,而健康的人无需戴口罩。
此次冠状病毒疫情爆发以来,中国地区率先要求民众一定要戴口罩。
而世卫组织、以及加拿大、美国、欧洲等各国的疾病防控中心以及传染病专家都多次强调,没有被感染、也不与感染者密切接触的普通民众无需戴口罩。
他们给出的理由是,因为普通民众佩戴口罩之后容易产生“虚假的安全感”,不仅没有预防效果,反而增加危险;同时也会造成恐慌。
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对个人来讲,戴口罩的利弊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有利的方面,保护你免受空气传播的病毒,减少被传染的风险;
但弊端在于, 戴口罩后因为要不断调整口罩,手触摸脸的概率更高,同时滋生了一种错误的安全感,导致人们不那么小心,甚至可能更经常外出。
这样来讲,衡量利弊,如果周围没有那么多病人,吸入病毒的几率很低,戴口罩弊大于利;但在病人多、感染几率高的地方,口罩的防护作用就非常显著了。
有一项发表在《内科学年鉴》 (the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研究发现,流感患者患者的家人如果经常洗手并佩戴外科口罩,患流感的风险降低了70%。
不过研究人员也发现,单独使用口罩,却不经常洗手,并不会降低风险。所以说佩戴口罩和经常洗手要同时进行,二者缺一不可。
对个人来说如此,但对整个疫情控制来说,普通民众抢购口罩的弊端就比较明显了。
疫情的突然来袭使得全球都面临口罩短缺的问题。
相比之下,医疗防护用品对于在医院与病毒感染者密切接触的医务人员更为有用,这才是民众抢购口罩带来的最大弊端。
不要抢购,但别老强调“没用”
随着冠状病毒的不断蔓延,民众购买口罩作为一种防护措施,本无可厚非,即便仅仅是带来心理上的安全感。
但权威机构一再强调“口罩防护无效”,所以普通人“没有必要购买囤积”,总是让人无法信服。
还不如更为坦率地告诉民众,口罩有短缺,将口罩节省下来,给那些最有可能被疾病传染的医护人员,这样才能更大程度地保护整个社区安全。
当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出的民众预防呼吸道疾病传播的措施仍然值得再次强调:
避免与病人密切接触;
避免用手触摸眼睛、鼻子和嘴巴;
生病时呆在家里,不要上学或工作;
用纸巾盖住你的咳嗽或打喷嚏,然后把纸巾扔进垃圾桶;
经常接触的物件和表面,应使用定期的家居清洁喷雾或清洁布清洁和消毒;
经常用肥皂和水洗手,至少20秒,特别是在上厕所后、吃饭前、擤鼻涕、咳嗽或打喷嚏后;
如果没有肥皂和水,使用含酒精至少60%的洗手液;
如果双手明显脏了,一定要用肥皂和水洗手。
算不上多好的好消息
不过,也不都完全是坏消息。面对“口罩荒”,世界政府也开始行动。
美国政府正在与3M公司沟通签订合同,确保后者每月增产3500万只口罩。同时,美国也在与其他口罩生产商协商,让他们协助增加口罩产量。
日本经产省和厚生劳动省对120家口罩企业提出增产要求,对需要为此投资设备的企业给予补助,3月的月产量调高至6亿只。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口罩生产和出口国,中国产量占到全球的50% 。目前,中国在全方位调集力量加快口罩等防疫物资生产。
国家发展改革委3月2日宣布,中国口罩日产能与日产量连续快速增长,已双双突破1亿只。
随着中国境内疫情的缓解与境外疫情的持续爆发,中国有望为境外口罩荒提供帮助。
愿这场席卷全人类的灾难尽早过去。
近两天,全球确诊的新冠病毒感染者数据暴增,着实让人担忧。
加拿大的确诊数字骤然间暴增至30例。
隔壁的美国更为可怕,不仅确诊人数增加至105人,死亡人数也达到了7例。
在全球疫情蔓延时刻,口罩已经脱销,口罩的各种抢购涨价也随之蔓延。
有报道称,在欧洲,意大利的口罩价格涨了100倍,伊朗涨了30倍,德国、法国涨了10倍,英国涨了8倍。
上周六, 美国卫生局局长杰罗姆·亚当斯(Jerome Adams)在推特上发布了一条信息,对公众提出一个简单的要求:停止购买口罩。
在这条推特里,他所有字母全部用了全部大写,几乎可以听到他发布时带有几分焦躁的恼怒。
他继续说:“它们在预防公众感染冠状病毒方面没有效果,但是如果医务人员得不到口罩,就会把它们和我们的社区置于危险之中!”
亚当斯说,洗手、生病时呆在家里以及其他“日常预防措施”是最好的保护措施。他敦促人们接种流感疫苗,因为流感患者的减少意味着有更多的资源来对抗冠状病毒。
Vanderbilt大学医学院的预防医学教授威廉·沙夫纳(William Schaffner)对媒体表示,抢购口罩是“心理问题”。
“冠状病毒来了,我们感到很无助,”他周六说,“通过戴上口罩,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把控制点转移到了自己身上。”
关于戴口罩的争议
戴还是不戴口罩,大家已经进行过多轮的争论,最初被解读为“文化冲突”。
就在不久前,许多海外华人在欧美地区戴口罩,被当地人投以异样的目光,更严重的还会遭受歧视甚至暴力。
长久以来,在欧美地区都认为,“只有生病的人才戴口罩”,为了避免传染给其他人,而健康的人无需戴口罩。
此次冠状病毒疫情爆发以来,中国地区率先要求民众一定要戴口罩。
而世卫组织、以及加拿大、美国、欧洲等各国的疾病防控中心以及传染病专家都多次强调,没有被感染、也不与感染者密切接触的普通民众无需戴口罩。
他们给出的理由是,因为普通民众佩戴口罩之后容易产生“虚假的安全感”,不仅没有预防效果,反而增加危险;同时也会造成恐慌。
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对个人来讲,戴口罩的利弊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有利的方面,保护你免受空气传播的病毒,减少被传染的风险;
但弊端在于, 戴口罩后因为要不断调整口罩,手触摸脸的概率更高,同时滋生了一种错误的安全感,导致人们不那么小心,甚至可能更经常外出。
这样来讲,衡量利弊,如果周围没有那么多病人,吸入病毒的几率很低,戴口罩弊大于利;但在病人多、感染几率高的地方,口罩的防护作用就非常显著了。
有一项发表在《内科学年鉴》 (the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研究发现,流感患者患者的家人如果经常洗手并佩戴外科口罩,患流感的风险降低了70%。
不过研究人员也发现,单独使用口罩,却不经常洗手,并不会降低风险。所以说佩戴口罩和经常洗手要同时进行,二者缺一不可。
对个人来说如此,但对整个疫情控制来说,普通民众抢购口罩的弊端就比较明显了。
疫情的突然来袭使得全球都面临口罩短缺的问题。
相比之下,医疗防护用品对于在医院与病毒感染者密切接触的医务人员更为有用,这才是民众抢购口罩带来的最大弊端。
不要抢购,但别老强调“没用”
随着冠状病毒的不断蔓延,民众购买口罩作为一种防护措施,本无可厚非,即便仅仅是带来心理上的安全感。
但权威机构一再强调“口罩防护无效”,所以普通人“没有必要购买囤积”,总是让人无法信服。
还不如更为坦率地告诉民众,口罩有短缺,将口罩节省下来,给那些最有可能被疾病传染的医护人员,这样才能更大程度地保护整个社区安全。
当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出的民众预防呼吸道疾病传播的措施仍然值得再次强调:
避免与病人密切接触;
避免用手触摸眼睛、鼻子和嘴巴;
生病时呆在家里,不要上学或工作;
用纸巾盖住你的咳嗽或打喷嚏,然后把纸巾扔进垃圾桶;
经常接触的物件和表面,应使用定期的家居清洁喷雾或清洁布清洁和消毒;
经常用肥皂和水洗手,至少20秒,特别是在上厕所后、吃饭前、擤鼻涕、咳嗽或打喷嚏后;
如果没有肥皂和水,使用含酒精至少60%的洗手液;
如果双手明显脏了,一定要用肥皂和水洗手。
算不上多好的好消息
不过,也不都完全是坏消息。面对“口罩荒”,世界政府也开始行动。
美国政府正在与3M公司沟通签订合同,确保后者每月增产3500万只口罩。同时,美国也在与其他口罩生产商协商,让他们协助增加口罩产量。
日本经产省和厚生劳动省对120家口罩企业提出增产要求,对需要为此投资设备的企业给予补助,3月的月产量调高至6亿只。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口罩生产和出口国,中国产量占到全球的50% 。目前,中国在全方位调集力量加快口罩等防疫物资生产。
国家发展改革委3月2日宣布,中国口罩日产能与日产量连续快速增长,已双双突破1亿只。
随着中国境内疫情的缓解与境外疫情的持续爆发,中国有望为境外口罩荒提供帮助。
愿这场席卷全人类的灾难尽早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