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长王毅2月13日在柏林 REUTERS - HANNIBAL HANSCHKE
武汉疫情还在肆虐,北京全力以赴开动了宣传机器。一则肯定中国政府应对疫情的微信对话,经人民网等官方网站转载,又变成“抖音”短片,里面是“他”和移民欧洲的朋友聊天,朋友说:“当前国内的情况,如果放在欧洲国家,早就崩溃了”,崩溃了?这是给国内没出过国的人民说的?信不信由你。
中国的外交官应该熟知世界?他们怎么说?这次应对武汉疫情,国内国外关心的一个重大问题,几乎一致,那就是北京为什么迟迟按兵不动,原先舆论猜测习近平到底知情不知情,现在习近平表示早知道,但是,既然早知道,为什么迟迟按兵不动?让疫情泛滥至全中国,泛滥到全世界。让外界舆论怀疑当局隐瞒疫情的一个重大依据是李文亮医生事件。
李文亮医生一死,全世界同步知道李文亮的事迹,知道他是“吹哨人”,他要把疫情可怖的信息告诉周围的人,但遭到警方打压。外面的人其实往往比国内的人了解到信息很多,外媒记者仍然去参加中国外交部的例会,希望听到来自中国官方的解释,让外界更容易理解中国的解说,或增强说服力。但是中国外交部的表现或者外交官的表现不尽人意。你问中国政府有责任吗,他推说地方政府,你问那一级地方政府,他支支吾吾,你说中国应对防控承担多大责任,他王顾左右而言他,有一次记者问武汉疫情,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拿美国流感也死人说事。
这一轮替北京辩护,打先锋的是中国外长王毅,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中国驻加拿大大使丛培武,主动地纷纷地接受西方媒体采访。但是,当局隐瞒疫情、控制信息的问题,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12月底出来在朋友圈透露疫情的李文亮医生为此遭到警方审问,训诫,被迫画押认错,李文亮感染新冠病毒不幸丧生,在中国舆情汹涌,质问当局为何打压信息拖延实际,许多人认定言论不自由是疫情祸害如此之大的根本原因。
且看大使们如何说,英国广播公司记者马尔就李文亮之死单刀直入,问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你是否认为中国政府在这件事上做得不对?”
刘晓明称:“我要纠正你的说法,不是中国政府,是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刘晓明被逼急了,至少供出了“地方政府”,他还说北京已派出调查组赴武汉就李文亮事件展开调查。有这件事,当时舆情汹涌,中国国家监察委员会派出调查组,但是自那以后,没有了下文。
刘大使下面这几句话,就有点勉为其难,“我们非常开放,我们分享了所有的信息,包括治疗情况,病例情况,同时我们也欢迎国际合作”。美国专家早就提出前来武汉调查,了解情况,北京为什么迟迟不答应,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代表团终于去了中国,奇怪的是,就是绕开疫情爆发中心武汉,这又是为什么?
马尔继续追问:“疫情最初爆发时,就有人说中国政府试图隐瞒,他们对中国政府释放的种种信息表示高度怀疑”,那么,中共是否意识到是做出改变的时候了?刘晓明坚定不移,“我们没有任何隐瞒……”
李文亮医生的遭遇,再好不过地说明了刘晓明大使答非所问,如果不隐瞒,不错过整整二十天,武汉疫情何以失控到如此地步,何以那么多中国人送命?
李医生死后,中国社交网络像冲垮的大堤,在二十四小时内冲破审查大墙,毫无掩饰地表达了人民对政府掩盖信息,中国制度缺乏公开透明的愤怒。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早间新闻节目主持人英斯基普就此提问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崔天凯“很聪明”,他回避哪一级中国政府犯了错误的问题,而是要奋力说明李文亮是一位共产党员,是体制内的好代表。不过说着说着,又三句话暴露了老本行,“我们是信奉公开透明的,但公开透明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在任何情况下随心所欲发表言论”。
节目主持人直接开刀,质疑中国政府是否失信于民,崔天凯显得宽宏大量:有时某一级政府可能会犯错,这是可能的,在世界各国都很正常。但不能就此说整个中国政府错了,这不符合事实。
有人形容中国外长王毅从来“一条道走到黑”,死不认错,当路透社记者委婉地询问中方已开始是否对疫情形势判断和了解不是很完整,而之前中国国内已经有人更早地发出了预警,王毅称:“中国政府发现病例后,在第一时间采取措施,并向世卫组织作了通报。同时经过认真评估,在很短时间内确定这是新型病毒疫情,迅速建立起覆盖全国的联防联控机制。我们这次采取的措施非常及时,动作非常迅速。这也是世卫组织总干事到中国考察后得出的结论”。
武汉早在12月就发现疫情严重,根据武汉市长周先旺的表述,以及疾控中心专家的佐证,疫情早在12月就上报中央了,中国政府一点也不像王毅所说的在“第一时间采取措施”,更非“我们这次采取的措施非常及时,动作非常迅速”。为什么习近平迟至1月20日才做出批示,22日才要求武汉采取封城?
这个世界多了自媒体、社交网络、武汉生活的人把自己的苦难,通过视频、文字、照片告诉外面的人们。如果听信官媒,如果听信外交官巧舌如簧,世界至今还蒙在鼓里。有分析认为,中国的外交官们不容易,习近平要求他们绝对忠诚,替破绽百出的习近平辩护,使出浑身解数很不容易,但还是要辩护,习近平掌握着他们的命运。
王毅崔天凯反击美国 疫情下中国外交的职责
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等外交官近日接连接受海外媒体的采访,在介绍中国抗疫工作进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被质问诸多中美两国在疫情发生后矛盾凸显的问题。疫情发生后,围绕美中国政府透明度、防疫工作是否有效、是否允许美国专家前往中国进行研究等问题,美国对华的对立情绪有增无减。
在这种状况下,王毅2月14日接受英媒路透社的采访,崔天凯2月13日接受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采访,分别对疫情引起的中美龃龉进行了回应。对于美国政界、舆论利用疫情进行的攻势,中国外交系统再次反击。
反击美国 重申承诺
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外交部已经不止一次对美国政客的言论和采取的措施进行了批评。此前,外交部发言人已多次就美国商务部长罗斯(Wilbur Ross)等人曾暗示疫情对美国制造业回流有益的言论进行了反驳,也批评美国为防疫采取的措施过度。
这一次,王毅再次用不点名批评的方式称,一些国家反应过度,引发不必要的恐慌,也不符合世卫组织的建议。虽未点明,他提到的全面关闭人员往来,从武汉和其他城市撤出人员的事例,实际上都是美国带头发起的。
崔天凯则在赞赏“美国人民的善意”的同时,直指美国“某些政客,也许还有些媒体人士”不但没有提供帮助,一些人还试图趁人之危。
另外,近期媒体传出中美1月刚刚达成的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可能有变数,白宫官员也称美国对中国的采购可能“延迟”,对此两人也进行了反驳。
王毅明确表示“中国是一个重信守诺的国家,只要我们同意的事情都会说到做到”,否认了调整协议的说法。同样的,崔天凯也表示,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是中美致力于发展更健康稳定双边关系这一重要努力取得的成果,并且强调希望协议能够得到有效执行。
直到现在,外界对武汉疫情和新型冠状病毒的了解仍然具有局限性。(AP)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由于武汉疫情的防控问题而备受国内外舆论的压力,外交部针对美国的多次批评,也在舆论中不断发酵。然而,此次多个外交官频繁接受海外访问,并且直面外界最为尖锐的质疑声,这样的安排并不是为了和美国针锋相对。
让外界“认识中国”是外交职责所在
疫情突如其来,引起海外的诸多困惑和质疑,实属正常。何况,疫情爆发的过程还暴露了中国地方政府的诸多弊病,特别是对“吹哨人”李文亮医生去世,让全球媒体以此问出“中国政府是否失信于民”的质疑。
本就带着有色眼镜的西方媒体,在疫情之下有如此的反应,应当说是在意料之中。此时除了外交部每天的发言人答记者问之外,中国外交官频繁出现,最大的目的是为了更详细地介绍中国防疫的情况,向外界澄清,中国究竟发生了什么,政府又做了什么。这也是破除外界诸多谣言和阴谋论唯一的方法。
美国参议员科顿(Tom Cotton)多次称武汉肺炎的病毒可能来自中国生化实验室,十分荒唐。(Getty)
翻开中国外交的历史就知,中国外交官最大的职责之一,是让世界更好的认识中国。
从中共建政初期外界对新政府一无所知时,以时任总理周恩来邀请美国记者访问访问中国,采访14个省的19个城市,打开了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到改革开放之后,90年代时任驻美大使李肇星为反驳“侵略西藏”的问题,以“西藏纳入中国版图比得克萨斯加入美国早600年”来晓之以理;再到去年为回应"新疆再教育营"的问题,外交系统多次发布长篇回应,并介绍中国央视制作的纪录片……中国和外界关系越发紧密的过程,就是不断破除误解、获得理解的过程。
面对“中国威胁论”,王毅指出“应该考虑的是美国对中国的威胁,而不是中国对美国的威胁”,也是希望一直拨开西方为主导的意识形态迷雾,用中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尽量做到“以正视听”。
至于对美国的反击,美国政客和媒体趁机贬损中国经济,还出现类似“中国是真正的亚洲病夫”的文章标题,阴谋论甚至影响了美国朝野,这些反应的确值得反驳和批评。但是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 “威胁论”和“文明冲突论”只会愈演愈烈,中国外交所面临的挑战将不同于中共建政初期,也不同于“韬光养晦”的时代,外交系统要适应这个变局,恐怕还需要很多调整。
可以肯定的是,疫情不会是美国以及西方污名化中国的唯一理由,这种攻势未来只会愈演愈烈,外交系统如何用更有力的方式和更让人接受的语言执行自身的职责,还需更多的磨练。
中国外长王毅2月13日在柏林 REUTERS - HANNIBAL HANSCHKE
武汉疫情还在肆虐,北京全力以赴开动了宣传机器。一则肯定中国政府应对疫情的微信对话,经人民网等官方网站转载,又变成“抖音”短片,里面是“他”和移民欧洲的朋友聊天,朋友说:“当前国内的情况,如果放在欧洲国家,早就崩溃了”,崩溃了?这是给国内没出过国的人民说的?信不信由你。
中国的外交官应该熟知世界?他们怎么说?这次应对武汉疫情,国内国外关心的一个重大问题,几乎一致,那就是北京为什么迟迟按兵不动,原先舆论猜测习近平到底知情不知情,现在习近平表示早知道,但是,既然早知道,为什么迟迟按兵不动?让疫情泛滥至全中国,泛滥到全世界。让外界舆论怀疑当局隐瞒疫情的一个重大依据是李文亮医生事件。
李文亮医生一死,全世界同步知道李文亮的事迹,知道他是“吹哨人”,他要把疫情可怖的信息告诉周围的人,但遭到警方打压。外面的人其实往往比国内的人了解到信息很多,外媒记者仍然去参加中国外交部的例会,希望听到来自中国官方的解释,让外界更容易理解中国的解说,或增强说服力。但是中国外交部的表现或者外交官的表现不尽人意。你问中国政府有责任吗,他推说地方政府,你问那一级地方政府,他支支吾吾,你说中国应对防控承担多大责任,他王顾左右而言他,有一次记者问武汉疫情,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拿美国流感也死人说事。
这一轮替北京辩护,打先锋的是中国外长王毅,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中国驻加拿大大使丛培武,主动地纷纷地接受西方媒体采访。但是,当局隐瞒疫情、控制信息的问题,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12月底出来在朋友圈透露疫情的李文亮医生为此遭到警方审问,训诫,被迫画押认错,李文亮感染新冠病毒不幸丧生,在中国舆情汹涌,质问当局为何打压信息拖延实际,许多人认定言论不自由是疫情祸害如此之大的根本原因。
且看大使们如何说,英国广播公司记者马尔就李文亮之死单刀直入,问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你是否认为中国政府在这件事上做得不对?”
刘晓明称:“我要纠正你的说法,不是中国政府,是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刘晓明被逼急了,至少供出了“地方政府”,他还说北京已派出调查组赴武汉就李文亮事件展开调查。有这件事,当时舆情汹涌,中国国家监察委员会派出调查组,但是自那以后,没有了下文。
刘大使下面这几句话,就有点勉为其难,“我们非常开放,我们分享了所有的信息,包括治疗情况,病例情况,同时我们也欢迎国际合作”。美国专家早就提出前来武汉调查,了解情况,北京为什么迟迟不答应,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代表团终于去了中国,奇怪的是,就是绕开疫情爆发中心武汉,这又是为什么?
马尔继续追问:“疫情最初爆发时,就有人说中国政府试图隐瞒,他们对中国政府释放的种种信息表示高度怀疑”,那么,中共是否意识到是做出改变的时候了?刘晓明坚定不移,“我们没有任何隐瞒……”
李文亮医生的遭遇,再好不过地说明了刘晓明大使答非所问,如果不隐瞒,不错过整整二十天,武汉疫情何以失控到如此地步,何以那么多中国人送命?
李医生死后,中国社交网络像冲垮的大堤,在二十四小时内冲破审查大墙,毫无掩饰地表达了人民对政府掩盖信息,中国制度缺乏公开透明的愤怒。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早间新闻节目主持人英斯基普就此提问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崔天凯“很聪明”,他回避哪一级中国政府犯了错误的问题,而是要奋力说明李文亮是一位共产党员,是体制内的好代表。不过说着说着,又三句话暴露了老本行,“我们是信奉公开透明的,但公开透明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在任何情况下随心所欲发表言论”。
节目主持人直接开刀,质疑中国政府是否失信于民,崔天凯显得宽宏大量:有时某一级政府可能会犯错,这是可能的,在世界各国都很正常。但不能就此说整个中国政府错了,这不符合事实。
有人形容中国外长王毅从来“一条道走到黑”,死不认错,当路透社记者委婉地询问中方已开始是否对疫情形势判断和了解不是很完整,而之前中国国内已经有人更早地发出了预警,王毅称:“中国政府发现病例后,在第一时间采取措施,并向世卫组织作了通报。同时经过认真评估,在很短时间内确定这是新型病毒疫情,迅速建立起覆盖全国的联防联控机制。我们这次采取的措施非常及时,动作非常迅速。这也是世卫组织总干事到中国考察后得出的结论”。
武汉早在12月就发现疫情严重,根据武汉市长周先旺的表述,以及疾控中心专家的佐证,疫情早在12月就上报中央了,中国政府一点也不像王毅所说的在“第一时间采取措施”,更非“我们这次采取的措施非常及时,动作非常迅速”。为什么习近平迟至1月20日才做出批示,22日才要求武汉采取封城?
这个世界多了自媒体、社交网络、武汉生活的人把自己的苦难,通过视频、文字、照片告诉外面的人们。如果听信官媒,如果听信外交官巧舌如簧,世界至今还蒙在鼓里。有分析认为,中国的外交官们不容易,习近平要求他们绝对忠诚,替破绽百出的习近平辩护,使出浑身解数很不容易,但还是要辩护,习近平掌握着他们的命运。
王毅崔天凯反击美国 疫情下中国外交的职责
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等外交官近日接连接受海外媒体的采访,在介绍中国抗疫工作进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被质问诸多中美两国在疫情发生后矛盾凸显的问题。疫情发生后,围绕美中国政府透明度、防疫工作是否有效、是否允许美国专家前往中国进行研究等问题,美国对华的对立情绪有增无减。
在这种状况下,王毅2月14日接受英媒路透社的采访,崔天凯2月13日接受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采访,分别对疫情引起的中美龃龉进行了回应。对于美国政界、舆论利用疫情进行的攻势,中国外交系统再次反击。
反击美国 重申承诺
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外交部已经不止一次对美国政客的言论和采取的措施进行了批评。此前,外交部发言人已多次就美国商务部长罗斯(Wilbur Ross)等人曾暗示疫情对美国制造业回流有益的言论进行了反驳,也批评美国为防疫采取的措施过度。
这一次,王毅再次用不点名批评的方式称,一些国家反应过度,引发不必要的恐慌,也不符合世卫组织的建议。虽未点明,他提到的全面关闭人员往来,从武汉和其他城市撤出人员的事例,实际上都是美国带头发起的。
崔天凯则在赞赏“美国人民的善意”的同时,直指美国“某些政客,也许还有些媒体人士”不但没有提供帮助,一些人还试图趁人之危。
另外,近期媒体传出中美1月刚刚达成的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可能有变数,白宫官员也称美国对中国的采购可能“延迟”,对此两人也进行了反驳。
王毅明确表示“中国是一个重信守诺的国家,只要我们同意的事情都会说到做到”,否认了调整协议的说法。同样的,崔天凯也表示,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是中美致力于发展更健康稳定双边关系这一重要努力取得的成果,并且强调希望协议能够得到有效执行。
直到现在,外界对武汉疫情和新型冠状病毒的了解仍然具有局限性。(AP)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由于武汉疫情的防控问题而备受国内外舆论的压力,外交部针对美国的多次批评,也在舆论中不断发酵。然而,此次多个外交官频繁接受海外访问,并且直面外界最为尖锐的质疑声,这样的安排并不是为了和美国针锋相对。
让外界“认识中国”是外交职责所在
疫情突如其来,引起海外的诸多困惑和质疑,实属正常。何况,疫情爆发的过程还暴露了中国地方政府的诸多弊病,特别是对“吹哨人”李文亮医生去世,让全球媒体以此问出“中国政府是否失信于民”的质疑。
本就带着有色眼镜的西方媒体,在疫情之下有如此的反应,应当说是在意料之中。此时除了外交部每天的发言人答记者问之外,中国外交官频繁出现,最大的目的是为了更详细地介绍中国防疫的情况,向外界澄清,中国究竟发生了什么,政府又做了什么。这也是破除外界诸多谣言和阴谋论唯一的方法。
美国参议员科顿(Tom Cotton)多次称武汉肺炎的病毒可能来自中国生化实验室,十分荒唐。(Getty)
翻开中国外交的历史就知,中国外交官最大的职责之一,是让世界更好的认识中国。
从中共建政初期外界对新政府一无所知时,以时任总理周恩来邀请美国记者访问访问中国,采访14个省的19个城市,打开了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到改革开放之后,90年代时任驻美大使李肇星为反驳“侵略西藏”的问题,以“西藏纳入中国版图比得克萨斯加入美国早600年”来晓之以理;再到去年为回应"新疆再教育营"的问题,外交系统多次发布长篇回应,并介绍中国央视制作的纪录片……中国和外界关系越发紧密的过程,就是不断破除误解、获得理解的过程。
面对“中国威胁论”,王毅指出“应该考虑的是美国对中国的威胁,而不是中国对美国的威胁”,也是希望一直拨开西方为主导的意识形态迷雾,用中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尽量做到“以正视听”。
至于对美国的反击,美国政客和媒体趁机贬损中国经济,还出现类似“中国是真正的亚洲病夫”的文章标题,阴谋论甚至影响了美国朝野,这些反应的确值得反驳和批评。但是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 “威胁论”和“文明冲突论”只会愈演愈烈,中国外交所面临的挑战将不同于中共建政初期,也不同于“韬光养晦”的时代,外交系统要适应这个变局,恐怕还需要很多调整。
可以肯定的是,疫情不会是美国以及西方污名化中国的唯一理由,这种攻势未来只会愈演愈烈,外交系统如何用更有力的方式和更让人接受的语言执行自身的职责,还需更多的磨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