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面对西方的冲击,为什么中国是不一样的那个?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19年10月8日 12点53分 PT
  返回列表
77552 阅读
24 评论
南风窗

“到1914年为止,欧洲国家的殖民地范围已占全世界陆地面积的84.4%以上,但直到近代,中国都一直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这个国家的发展轨迹为何与欧洲掌控的全球格局大相径庭?”

美国学者斯蒂芬·哈尔西在《追寻富强:中国现代国家的建构》的开篇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忽略它就无法理解当下的中国,也难以理解中国如何与世界互动。

某种程度上说,这个问题是中国“独特”之源。无论从文明传承还是民族复兴的视角,我们都能从纷繁复杂的历史影像中看出中国的“国家独特性”。

反过来说,也正是这种独特性,很大程度上解释了文明何以能传承,民族何以能复兴,中国何以能演绎大国崛起的故事。

独特的背景不妨从最直观的历史事实入手,即从清朝到民国再到新中国,中国的疆域大体保持完整,中央政权从未完全失去对疆域的控制。

相比来说,领土和人口曾一度与清朝中国接近的奥斯曼帝国,最终“萎缩”到安纳托利亚半岛(土耳其),而莫卧儿王朝的印度则彻底沦为了西方的殖民地。

这就衍生出一个问题,在遭遇西方殖民主义浪潮冲击前,中国的“大一统”是种什么样的独特“存在”?

安徽省霍邱县在治理淮河第一期工程完成后,小麦获得丰收。这是当地农民在麦田里休息

“大一统”思维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毋庸赘言,在清朝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体现在清政府对西藏、新疆、蒙古等边疆地区的实际控制力,也体现在就治理手段来说清政府已经开始带有某些“现代”特征。

对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前的清朝中国,美国历史学家李怀印做了这样的定义:

它拥有固定的边界和稳定的版图,拥有一支形制完备的常备军,拥有一个高度集权的科层化的行政体制,这些均为中世纪欧洲大大小小的政治体所不具备,而跟早期近代欧洲的民族国家有颇多相似之处,但它不属于形成于西方的、由主权国家所构成的近代世界体系之一员。

另外,它既不同于靠战争维持其生命的传统军事帝国,也不同于前近代世界历史上缺少明确疆域概念的各种形式的政治实体。

所以,在中国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之前,清朝中国带有较为明显的“二元”特征。

一方面,中国的经济结构、经济运作方式以及皇权统治,毫无疑问是传统的、旧式的;但另一方面,中国的治理手段和国家形态,已经具备了某些“现代”特征。

比如,在稳定边疆后,不像“旧式”帝国那样无限度地对外扩张;在治理手段上实行世俗化,在权力运作上强化“非人格化”等。这些特征,在其他转型前大国或帝国中,要么昙花一现,要么从未出现。

这样的“中国”,就历史进程来说可谓祸福相依。一方面,中国具备其他大国所不具备的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的条件;但另一方面,中国的顽强生命力与抗压力,又预示着其在与欧洲列强主导的国际秩序相遇、互动时,遭到的冲击会更大。

这种“二元性”特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的转型会走上不一样的道路,进而产生不一样的结果。

这是北京崇文区手工业者在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登记站里递交申请入社登记表

独特的路径与广大非西方国家一样,中国向现代民族国家的转型也是被动的。如果没有1840年的鸦片战争和之后一系列危及政权存亡的内外交困,清朝政府或许还会延续旧式的统治方式。

但历史没有朝那个方向走。

中国最大的不同,是没有一味陷入“被动”,而是在诸多不利条件下寻求“主动”。这也是哈尔西的一个核心观点。在他看来,中国现代国家的建构,虽然历经波折,但绝不能算失败。

在民族国家转型方面,学术界有一个较主流的概念:“财政—军事国家”。

简单地说,军事开支的攀升给国家财政造成压力,从而倒逼财政体系的改革,进而引发整个行政体系乃至权力结构的变化,最终导向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虽然清廷在历史趋势上行将就木,但从国家转型的角度看,危机下中国的国家建构却表现出极强的韧性。

19世纪50年代前,田赋在政府收入中的比例一直占七成以上,但到19世纪末这个比例已经下降到30%以下,新兴工业、国内商业、对外贸易等税收比例大幅上升到60%以上(晚清最后10年降至20%以下)。这样的财政收入结构,已经接近19世纪初的英国。

这种现代国家建构的成果,离不开当时中国经济和社会的“韧性”,即强大的对抗外部压力的能力。

使中国沦为“有限主权”状态的租界制度,其模式从未扩散到租界之外,反而成为中国自主模仿、学习先进治理经验的对象。

战争赔款一直是晚清政府的沉重负担,但总的来说从未导致财政彻底破产。原因之一在于中国“体量大”。尽管经济相对落后,但庞大的税基抵消了这一短板。当时的中国已是瘦骆驼,但依然比马大,欧洲列强吞不下。

尤其值得一提,还有相对于欧洲列强来说中国经济的“不可渗透性”。晚清政府与西方殖民帝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很多都是关于贸易的,但西方的商品并没有像洪水那样冲垮中国经济。

“一个又一个口岸反复发出这样的警示:贸易正在落入本地人之手,而外国人正在沦为纯粹的掮客。”

“精明的本地人越来越多地染指进口贸易,而对中国市场一无所知的外国人则很容易受到诱惑,以微利甚至亏本出售货物。”

这是20世纪初英国学者萨金特对当时中英贸易的评价。在他看来,这是靠军队和条约应付不了的。

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某部机群(1950年8月)

哈尔西也认为,外国企业很难取代中国商人的位置,其商业行为是由本地和西方因素交织混合而成的产物。“外国对中国的经济渗透反倒被本地那些充满活力、丝丝入扣而又复杂深奥的商业网络限制住了。”

在这一点上,起主导作用的是中国传统的以人际、商业关系为纽带的地方商会和行会。西方列强对它们“爱恨交加”,但它们的确也是在以自己的方式深度拥抱“全球化”。

更为关键的是,这种权力结构的变化并未导致中国政治上解体。晚清汉族权臣,尤其是曾国藩和李鸿章,没有取清廷而代之,不能不说是一种“愚忠”。

但也应该看到他们“国家意识”的一面。李鸿章在论及中外关系的奏章中每提及本国时,都使用“中国”二字,而不是清朝官方文献和话语中更常见的“大清”“皇朝”“天朝”之类用词,反映了19世纪中西冲突过程中汉人官僚意识上的微妙变化。

在一些学者看来,“国家意识”的萌发和提升,是中国向现代国家转型过程中,得以维持政治上大一统和疆域上大体完整的重要原因。

即便在军阀割据混战的高潮期——这也是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存亡最为危急的时期之一,“独立建国”也不仅不是选项,而且是政治禁忌。

每当某个军阀或军阀派系对其敌手发起进攻之时,事先总要发表一则通电,攻击对方破坏国家统一,声称自己出兵正是为了捍卫中国的政治统一和国家利益。

也就是说,虽然各路军阀的权力来源于“枪杆子”,但他们权力的合法性却依赖于“国家统一”。这就造成了一种奇特现象:一方面中国在政治上处于分裂状态,但现代国家建构的进程却还在继续。

不一样的结果李怀印从“财政—军事国家”建构的角度分析军阀竞争,结论是“哪支军阀或地方势力能在竞争中存活下来并最终占据优势,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他们怎样组织财政和军事机构,尤其是怎样创造财政收入”。

根据他的研究,奉系、晋系军阀一度势力强大,与他们在地方建设和改革上的成效不无关系。而国民党能崛起于广东,与财政、经济势力壮大到足以碾轧对手密切相关。

历史发展到这个阶段,中国的现代国家建构,在路径上与当时的非西方国家已经完全不一样,主要剧情变成了关于打造“财政—军事国家”的竞争。

中央民族学院(现为中央民族大学)的学生在上课

在李怀印看来,中国的路径更像某些欧洲国家。不过他也认为,与欧洲的英国、法国等民族国家先行者不同,中国的现代国家建构不是自上而下,而是像后来者德国、意大利那样的自下而上,“即由强大的区域政权在统一国家和建立全国政府的过程中起带头作用”。

但是,即便与德国、意大利相比,中国的路径也有着诸多不同,而且走得艰辛很多。

一方面,中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外部地缘政治环境险恶,这就决定了任何一个区域政权想在竞争中取胜要困难得多。

另一方面,不像德国、意大利,在从事领土扩张和国家统一前,便已建立了一个强大的集权的地方政权,民国初期的地方政权,总体上还停留在国家建设的初级阶段。

20世纪30年代日本开始的对华入侵,很大程度上迟滞了国家建设步伐。但日本侵华并没有完全阻断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进程。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在联合抗日的同时,也在进行国家建构的竞争。“研究陕甘宁边区的学者发现,共产党成功的原因,是其在西北贫困地区所展开的大胆、灵活的社会、经济、政治变革,重点是发动群众、合作生产、自力更生和纯洁党的队伍,亦即’延安道路’。”

某种程度上说,国共两党治理模式的竞争,也是现代国家建构的竞争。中国共产党能最终夺取全国政权原因有很多,从大历史的角度看,关键的原因之一是这支政治力量在现代国家建构上最为彻底也最为成功。

当中国国民党力量还是偏安广东一隅的军阀派系时,宋子文启动的一系列财政改革为其挥师北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在国民党形式上统一全国后,财政改革乃至现代国家建构囿于种种原因停滞不前。这种状况后来演变成体制性腐败,很大程度上使国民党丧失了政治合法性。

根据李怀印的研究,1945年国共内战前,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实施的财政、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属于完全意义上的现代国家建构。

比如,共产党建立了由陈云任主席的东北财经委员会,建立预算制度、审计制度、国库制度;将中央收入与地方的收入和支出分开;规范财政管理制度;对商品和服务统一征税等。

“作为经济最发达地区和最重要的解放区,东北对共产党在1940年代末打败国民党并拿下全国的重要性,可媲美广东在国民党军队于1920年后期击败军阀统一全国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回顾1850年至1949年的中国百年历史,不难发现为何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

2019年9月26日,观众在中国美术馆参观展出作品《焦裕禄》

哈尔西写道:“相比之下,财政—军事国家在中国的发展历时百年,并且在1850年至1949年很少有巨大成功。直到中国在朝鲜半岛与超级大国美国开战,双方战成平手,1964年中国又拥有核武器之后,外国的观察家们才开始认识到这种转变有多重要。”

回顾那段百年历史,同样可以得出中国何以“独特”的结论。清朝政府在政权危机之下的应对之策,发展成中国政治精英的救亡图存,进而演变成现代国家的建构。

这个独特路径很大程度上预示了中国在国家转型上,会造就不同于四分五裂或沦为西方殖民地的结果。

而在转型路径上与西方的诸多差异,又决定了中国现代国家在“形态”上有别于西方的独特性。

正如李怀印所说,要理解现代中国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必须摒除源自欧美国家历史经验的种种理论预设和概念框架,回到中国历史之中,把中国现代国家放到中国漫长的国家转型中加以理解。

x
xingjundu5
1 楼
同样面对西方的冲击,为什么中国是不一样的那个?---笨蛋!這還用問嗎?因為中國夠強大,美國人現在已經難以撼動,笨蛋!
那样的年代
2 楼
因为文化 民族主义 所以才有5000年的历史
晨光2017
3 楼
以儒家思想為主的中華文化長期保持了國家大一統。
房中述
4 楼
家国一体,军民融合;历经沧桑,文明依旧。其实各文明都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普世文明天下大同是没影子的事儿。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中国有自己现代化之路,自力更生为主,兼收并蓄为辅,中学为体,洋为中用。
l
libra_king_21
5 楼
发现这种有深度,具有一定逻辑性和理论性的文章,一般很少会有狗来喷。
求圆
6 楼
还有独特的与世相对隔离的地理环境,得以让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下来。不像西方世界势均力敌的民族围绕着地中海不停的战争残杀,导致多种文化的融合发展。
Y
YouWire
7 楼
天下一统是秦始皇的天大功绩,这个大一统的思想就是中国几千年的意识形态. 可见台独湾湾绝非我族类.
完颜摩诃揭谛
8 楼
日本的外号是中华转型破坏之王
你那随风飘扬的长发
9 楼
将来的世界是中国的
p
push
10 楼
是中华文化里大一统的观念根深蒂固,即使春秋战国五代十国,所有君主追求的也是大一统,可以说朝代怎么换,统一是中国人血液里的东西
房中述
11 楼
这个思想应该来自孟子见梁襄王,大概就是老梁问老孟,天下怎么才能太平?老孟回答:定于一。统一了就好了,天下不太平就是这帮诸侯整天打来打去。
遗精的美好
12 楼
还有别忘了民族的统一性,单一民族主导的国家,自然不是那么容易甘愿屈居于他人之下。
物种起源
13 楼
难得一见的有深度的文章,虽然有些论点不敢苟同。 西方政客一直搞不明白的一点就是大统一意识不是共产党强加给人民的。
l
leenew1958
14 楼
硕士毕业,读完了也没搞清楚,是你对还是我对。老毛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你看多简单。
Y
YouWire
15 楼
春秋战国时的中国是分裂的. 诸侯国没有大一统的观念.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的郡县制度是一个历史性的独创, 是一个遭到了各地贵族反对,需要焚书坑儒,需要统一货币文字的巨大工程, 最终甚至赔上了秦朝的性命. 但是始皇帝确立了中国的意识形态, 给民族于历次劫难之中指明了方向. 秦始皇是圣人, 可惜得罪了写历史的书生.
房中述
16 楼
西方文明这孩子并非起小就聪明,按照文明代际划分,属于孙子辈的文明。继承了古典文明希腊罗马的哲学、拉丁语、理性主义,罗马法、基督教;自身发展出政教分离、法治精神、代议制、个人主义形成于公元8世纪,又借鉴了更高级点的伊斯兰文明,然后在13世纪祖坟冒青烟儿,开始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终于弄出工业革命,成为各文明中首先完成现代化的文明。对其他文明产生压倒性不可抗拒性影响。具体的体现就是基于工业革命带来的军事变革,高效率的武力投送能力,所向披靡,赢了话多。以自己的文明文化为普世价值,文攻武卫,强势扩张。跟上古时代炎黄部落战争那会儿差不多,文化不改然后加诸,先指责你野蛮,与我保持一致,不改就揍到你服。兼并完成再欺负别的部落,比如蚩尤。文明转型很难,迄今没有成功的,都是不伦不类的。因为文明文化归属认同是双向的,单相思不成,比如土耳其自认为是欧洲国家,可欧盟并不认同土鸡,不接受其入伙。因为其民族、宗教、文化遗产、社会习俗都是伊斯兰的,然鹅土鸡的精英却在政治制度、社会生活强制西化,基马尔改革转型失败。伊斯兰文明圈也不认同土鸡说丫是叛徒,13不靠,回不去了。自组文明圈,突厥族伊斯兰一帮斯坦国。文明是文化的归属,文明冲突就是人类终极部落之战。
启蒙大卡
17 楼
其实大一统的思想从商开始就在民间有认知基础,商后周初时期,其文化融合就已成型,注意这种文化融合与战争造成的融合是不同的。比如考古发现的殷商燕文化与周文化混合的墓葬群,这个是早与战争的。从文化整体情况来看,商周的更迭造成的延续性大于断裂性。此后的东周春秋战国更是在民间为定于一的思想,以及天下莫非王土的思想打定了扎实的思想基础。秦始皇这个千古一帝更是以雷霆手段将此涌动的思潮付诸实践,奠定了中华的千秋伟业。可以说,大一统的思想是中华民族血液里的自带属性,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灯塔路
18 楼
在坐的 都领悟了 华夏民族千年传承之道 合适的就是最好的 只要能发扬光大华夏民族 维护民族国泰民安 就是好当家的 加油 中共 前进 我的族
卧槽踏马
19 楼
如果以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实施大统华估计少有异议,如果以一个已经宗教化的什么主义来统一就另当别论
野鼠缉毒
20 楼
有家国情怀的民族,再怎么被碾压他都回燃起希望之火
万里孤鸿影
21 楼
尽管太多的中国人已经归化了侨居国国籍,但是骨子里的中国人基因却不是那么容易被磨灭被改造的,只要有了特定的“激发因素”,这些海外中国人绝大多数应该都会可以被重新激发成为中国人,而做出中国人应该做的事情,当然海外中国人也从来不缺少数典忘祖的败类,但骨子里他们还是中国人--- 那些完全在海外出生长大的中国人骨子里的基因也同样“弱弱”的存在,只是在等待一个特定的激发因素----
万里孤鸿影
22 楼
应该是“激活因素”更为贴切---
不渴而饮
23 楼
周朝是中国文化的奠基者,今天中国人行为规范、纲常伦理的最早起源。周公大姬旦的制度创新: 1、宗法制:祖宗祖宗,祖是第一代,宗是第二代,权力如何交接?是子承父业还是兄终弟及?宗法制统一为“嫡长子继承制”,老婆可以有一群,正妻只能有一个,嫡妻!嫡有匹配、平等含义。接班人制度确立了,国家就稳定了,少了一个血腥混乱的因素。 2、分封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非继承人也是天子骨血,方向正确跑慢了活该,获封采邑自己建国当国君,再往下继续分封,公侯伯子男自己建家,称为“卿”,封到最后没土地了咋办?精神贵族没物质遗产,去念书,拥有受教育的特权,称为“士”,研习礼、乐、射、御、书、数。在孔子有教无类之前,中国的读书人都是这帮有精神无遗产的君之末等血脉,简称君子,区别于小人平民。无道德高下之意,等级次序而已。先秦诸子百家100%都是这帮人,学习阶段叫修身,毕业了实习帮卿大夫理家叫“齐家”,长本事了拜相于国君治理国家叫“治国”,能耐大了能给天子出坏主意了那就“平天下”。苦逼屌丝穷书生为“天下而读书”最早的逻辑来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读书人最早最浓的鸡汤。 3、礼乐制度,经礼三千曲礼三百,事无巨细多如牛毛,上自祭祀战争下到婚丧嫁娶吃喝拉撒都定规矩,打仗时输了跑50步远不能再追杀,跑100步的是傻逼被嘲笑。四书五经应该是六经,月经失传了,从后来的文献猜测是音乐表演娱乐方面的曲调配伍,喜怒哀乐都要有曲别不着调啥的。从此中国人自称礼乐之邦。周公四大改革最后一条是经济制度,井田制,四方大地划个井字,中间那块归老爷,四周的先帮老爷种好再种自己的。从黄帝到嬴政统一前,长达2000对年王的血脉几乎都姓姬,黄帝到底姓不姓姬真的不好说,但周公姬旦姓姬黄帝就姓姬了谁也没辙,历史是强人写的,History也一样。大一统的第一个要素:血缘化的中华,天子建国,诸侯立家,诸侯是天子的哥哥弟弟,诸卿是国君的弟弟哥哥,大家都是血亲,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中国人对宇宙天地的认知,不知道啥时候形成的,显然可以追溯到伏羲那张地图,属于三焚中的三易,归藏易、连山易、周易。天圆地方,一口大锅扣在四方大地上,半月形为四海,边角都住着未开化的部落,天子住中央,兄弟们围着住,天下一家,家国一体。宅之中国,也是和尊122个铭文中最早的中国称谓。这些都属于中国文明在文化道路选择上的特殊性,而聚合这些特性并传承后世聚而不散的灵魂是文字,还有统一的古雅言,即便带口音,文字互相能看懂。战国时代张仪苏秦公孙衍那帮大忽悠游说各国合纵抗衡从不带翻译,也从不把自己当外人。春秋战国时代,按照西方文明史,那就是典型的“国际”,威斯特伐利亚条约意义上的近代国际社会。秦统一六国,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彻底固化中华文明范式,但凡进入这个文明圈的番邦蛮夷被文化后基本都被同化,分裂势力无法生存,分久必合成为历史的趋势与必然,汉以后尚有几百年混乱,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啥的民族融合,唐以后,一个王朝崩溃另一个迅速建立,混乱期很短,基本从开朝到中兴间隔几十年迅速强盛,大一统! 西欧封建期漫长无法统一,语言文字是重要因素,拉丁语繁衍出来的罗曼语系、日耳曼语系太庞杂,多民族之间缺乏归属与认同媒介,只能形成西方文明多中心,不像中国这样汉民族始终是主体都是一家人,对付少数民族恩威并用怀柔和亲都弄成女婿老丈人姐夫大舅子关系迅速煎饼蛮夷。无一神教与王权分权也是东西方文明文化对比最大的差异之一。西方的分权制衡就跟教皇与国王打架有关,到法国黎塞留弄出民族国家概念,国王之间的战争结束了,民族之间的战争开始了,打来打去打出均势,防止任何一国做大,彼此均衡才能太平,各种结盟嫁闺女政治婚姻
不渴而饮
24 楼
文明史研究领域,有个“轴心时代”。即公元前500年,东西方前后脚冒出一帮大牛人,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方文明的根基,催生了伟大的罗马帝国;东方这边也没闲着,老子孔子墨子荀子百家争鸣,南亚次大陆释迦摩尼降生。这个天佑中华,没给印度做啥贡献却在中国获得永久文化地位与儒道融合形成儒释道三位一体的中华文化主体。先秦诸子百家争论了三百年,催生出伟大的秦汉。希腊哲学后来沦为基督的奴婢,中国哲学寿命很长影响至今,中国人一犯糊涂就得保根问底儿,从祖宗的遗产里找智慧。毋庸置疑,中国文明是保存最好的古代文明,经史典籍无数,即便历经数次文化劫难,仍然海量存世浩如烟海,这尼玛就是大数据呀,有啥不明白的回去挖数据。比如当下国进民退开始整顿地方豪强。不复杂,去翻翻两千年前汉武帝时代首席经济学家桑弘羊舌战群儒的那本《盐铁论》就豁然开朗。至于国家干预经济,丰收年低价收购储藏,欠收年国家调拨投放市场平抑物价这类现代平准基金概念,2500年前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改革就用了。管仲这家伙应该是中国最早开创招商引资范式的宰相,外国客商赶着空车来齐国的一律优待,都是来采购的出口创汇促进就业,小商小贩都免税,三瓜俩枣的没意思,给点小便宜促进市场繁荣。最牛逼的是以宰相身份开妓院,将退役宫女组织起来再就业,给远途客商提供人性关怀,这个齐国国家专营机构叫“女闾”。老百姓家的俩门神是秦琼秦叔宝和尉迟敬德,辟邪;秦淮河畔老鸨子们供着管仲管祖宗和关二爷,保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