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你看得懂吗?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0年8月4日 6点38分 PT
  返回列表
67455 阅读
59 评论
新京报

文章归根结底是用来读的,不是用来制造阅读障碍的。

全文1782字,阅读约需3.5分钟 

▲满分作文截图。

浙江某考生的一篇高考作文因为被打了满分而引起热议,题目是《生活在树上》。

只要扫一眼,就能发现这篇作文的“吸睛”之处。海德格尔、嚆矢、“树上的男爵”、达达主义、实践场域……数不尽的名人名言和典故,而且大都是偏僻晦涩的,尤其是对高中生来说。

用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陈建新的话说,“它的文字的老到和晦涩同在,思维的深刻与稳当俱备”。包括陈建新在内的作文审查组老师一致给出高评,他们认为,“把此文打成满分,不仅是给予这篇作文恰如其分的分数,也是展现浙江高三学生的作文水准。”

但是在不少人看来,这篇作文就是“不好好说话”。包括职业作家在内的许多写作者,也大都不认可这篇满分作文,尤其不赞同将此文拿出来做范例进行宣传。

▲专家点评截图。

━━━━━

高考作文,不同于“日常对话”

如果说之前走红的《××经》问题在于太“平易近人”,那么这篇《生活在树上》则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和普通人的语言世界距离太远。

实话实话,如果你愿意耐着性子把这篇作文里每一个不认识或不熟悉的词组都查一下,你会发现它的语义基本是通的。当然,有好事者做了考证,发现了一些错误。但总体来看,百分之八九十以上的准确度是可以保证的。

也就是说,这仍然是一篇由人来创作的文章,作者大体知道自己在表达什么,不是机器创作的无意义的文字排列组合。

对一位高中生来说,这样的词汇量和阅读面当然是值得惊叹的。

不过,纵使有人认识到了这一点还是会忍不住要问:有必要吗?

正如有网友调侃的那样,明明是办了个加油卡,非说成“跟世界五百强企业达成了长期战略合作协议”,这样有必要吗?

对于日常场景来说,答案是明确的:不必要。如果谁这样说话,只会被当做怪人。

然而,高考作文不是日常对话,高考作文的目的之一就是考察考生的阅读量、知识面。考生总不能在答卷上写“我读过XXX、XXX、《XXX》《XXX》……”,因此只能通过类似“掉书袋”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积淀。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活在树上》一文成功达到了目的,虽然也冒了一点风险,第一个阅卷老师只给了39分。

如果说《生活在树上》是以自我介绍为目的,旨于在考生和阅卷者之间进行信息传递,让阅卷者知道“这是一个读过很多书、知道很多东西的学生”,那么这不失为一段佳话。

━━━━━

拿此文章做范例,合适吗?

这样一篇“生活在树上”的作文不仅得到满分,而且得到公开表扬,其次生效果是不容忽略的。

需要指出的是,陈建新的评语最后加了一句友情提醒:“当然,其中的晦涩也不希望同学们模仿”。但是满分本身就会产生非常强烈的示范效应,“不希望效仿”更像是一份无力的免责声明。

不过,如果来年真有效仿者出现,恐怕为难的反而是阅卷组,不打高分似乎不合前例,都打高分则将伊于胡底?会不会有一天,浙江高中的课堂上大家都在抱着枯燥的理论书籍苦读,不为别的,只为多背几个高深词汇写作文用。

话说回来,一个阅读量、知识面和文字功底都堪称优秀的考生,之所以会写出《生活在树上》这样的作文,恐怕仅仅出于自身的原因。这种写法或许受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往年高考作文的评分逻辑;二是当今学术圈的习气。

Ta读的很多书,尤其是翻译的西方哲学家的学术名著,都是这个味道,所以自然觉得这是一种“高级的味道”。而如果碰巧这样的味道正好是阅卷人喜欢的类型,比如Ta之前这样写就得到过学校老师的表扬,那么在高考时便会想使出“十成功力”。

为了避免《生活在树上》可能造成的单一性示范效应,浙江高考作文阅卷组不妨公布更多的高分作文、满分作文,让大家知道好作文不应该只有这一条路。

无论如何,通过高分作文的榜样来激励孩子多读书是好的。但是同样应该传递这样的信息:书籍文章不是用来堆砌装潢的材料。

苏轼早就批评过“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的风气,道理至今仍有效。我们并不反对引用冷门的作者、学说,但应该出于必要,而非为了引用而引用,要避免以辞害意。文章归根结底是用来读的,不是用来制造阅读障碍的。

:)123
1 楼
WTF
l
liliyuanyuan
2 楼
孔乙己的徒弟
e
elseye
3 楼
: 你应该加一个"可能",毕竟饭可以乱吃,话不好乱说,起码的严谨要有! 真是作弊,那严惩不贷,如果不是的话,伤了人你却作为键盘侠什么代价没有,这对社会的害处谁买单!
r
realSTFU
4 楼
有点抄袭的感觉。
f
fitter
5 楼
文章好坏不重要。没说人话是肯定的。
o
octane
6 楼
查查这些专家,很可能跟前几天小学生论文的评选专家一样,即使没有猫腻这样的专家也不适合呆在教育岗位
不是毛爽
7 楼
阅卷老师的文学修养和功底一般都不错,字一定都认识, 但是能不能看明白考生想表达的意思就是另一回事。 个人觉得学生就应该有学生的心境,不能没谈过恋爱却非要表达失恋的感觉。纯属个人意见。
X
XJPBJYYW
8 楼
考卷判阅都是保密的,判完既封,而且由谁判的有据可查。所以整篇作文原文不可能传传播出去。外籍的所谓满分作文基本上都是假的。
g
gudouchun
9 楼
如果以这样的方式写书,我是绝对不会看的,更不会买。但如果作为高考作文,不妨给满分,因为他达到了应试考试的标准。
独孤苍狼
10 楼
不就是类似于“骈文”一样,堆砌一些华丽的辞藻而言之无物的哗众取宠之文吗?
卧槽踏马
11 楼
就是把一堆华丽晦涩的词藻无机的堆集在一起,言之无物
狼王2
12 楼
这种没内容的作文根本不需要看考题吧?管你出什么作文题丢进去就行了。
n
neophoenix
13 楼
好像有点散,一开始似乎想写传统和现代,保守和自由,后来拐到家庭和社会,自身要融入社会,又要保持自我,最后总结似乎是脚踩大地,头顶蓝天
14 楼
话说,高考考的就是你有没有才。 这文章并不需要一般人能看懂。 但除了高考,这样的文章大概没有什么市场,就是所谓的阳春白雪。
s
santosh
15 楼
阅卷老师水平出了问题了吧。
二公子
16 楼
故作高深,肆意卖弄。学识不评论,起码人品有问题!
g
godhorse
17 楼
考过高考的都知道高考作文根本不可能写好,做完阅读理解你还能剩30分钟以上已经牛逼的不行,剩下的时间就只够“抄”
t
tuitui
18 楼
: 伤谁?你觉得高考作文能拿满分的能被键盘侠伤害到? 明明白白现代汉语有完完全全同意的词汇,使用起来不损害任何立意,读起来更加通顺。但是偏要冒风险用那样聱牙的词汇。 语文教学是有大纲的。汉语教育是有原则的。这样的情况下非要给个满分?
3
35283
19 楼
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空洞无物,哗众取宠。 滥造滥用典故遭人嘲讽的例子,我能想到的有两个:一个是马克吐温讽刺某作家的文风时,故意模仿,说空气里弥漫着“苏比那科斯”。什么是“苏比那科斯”?不但普通读者不懂,连马克吐温都不懂,没见过这个词儿。另一个例子是鲁迅嘲笑徐志摩的所谓 “天籁、地籁、人籁”。“天籁”是自然之声,而“地籁、人籁” 却是不存在的说法。鲁迅也曾嘲笑徐的所谓“诗”里的“王九妈妈的小提囊”——谁是“王九妈妈”?她的“小提囊”又是什么?不但故作玄虚,且有语含淫秽之嫌。问题是,如果这些家伙的文字居然有市场,那么,社会病了,病还不轻!
蔚蓝核潜艇
20 楼
不是要废八股吗
f
fybs
21 楼
老拿高考作文说事情,有本事把高考数学题拿来分析分析啊。
w
wuming2kk
22 楼
典型的模板作文,堆砌文献,故作高深,不知所云,不妨把这个作者找来,就他作文中提到的人物与格言,随便聊一聊,看他读没读原著,对所引用的部分有什么理解,答案立刻就出来了。
木白木木
23 楼
一堆高大上,结果什么都没说。八股不过如此
g
greentee
24 楼
引用其他作家思想家的言论没有问题。太多的冷僻字也就罢了。 关键是整篇文字的语句看起来就跟机器翻译的外语文章一样,完全不符合汉语的习惯。比如“我想循xxx生活好过过早地xxx”,这是中文吗???
不醉
25 楼
普遍性毛病,华而不实跟微信中年大妈的鸡汤文一个味
s
sqlserver
26 楼
这种装13的傻叉,还有更傻的给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