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热搜上有这样一个词条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千里背母上大学的贵州孝子14年后现状#
还没等点开内容,先映入眼帘的评论便让人深感这不是一个普通的故事,我们可以看下网友们对故事主人公的评价:
“先生二字就是为这样的人而存在的。”
“灵魂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人的行为,却让它有了高低贵贱。”
“他故事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深深地震撼到了我,宛如那极夜黎明后的圣光。”
……
坦白说,在乌烟瘴气的舆论场中,一个人想要得到一边倒的评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想得到如此一致的超高好评,更是难上加难。
而当你真正了解他的故事、聆听他的感悟后,我相信,你也一定会情不自禁地发出一句感慨:
“对他而言,这一切的美誉、认可与尊重,都是值得的。”
他叫刘秀祥,2008年9月,他不远千里,背着患有精神病的母亲上大学的故事轰动全国,媒体纷纷称他为“贵州第一孝子”。
如今,14年多的时间过去了,他的现状如何?都走过了哪些不为人知的历程?
今天,我们来聊聊刘秀祥的故事,一个“命运叫我跪着,我却偏要站着”的故事。
10岁撑起一个家,
想要改写命运,唯有读书一条路
不得不说,从刘秀祥的童年经历来看,命运对他真的过于残忍了些。
1988年,刘秀祥出生在贵州省望谟县的一个贫困山村,年仅4岁时,苦难便一件一件接踵而至。
那一年父亲病重去世,家里人财两空,母亲因承受不了打击,没多久便精神失常,生活不能自理。
10岁那年,刘秀祥还在读小学三年级,哥哥姐姐因承受不住生活的重压,相继以外出打工为由,离开了这个破败的家,此后再无音讯。
从此,家里就只剩下年幼的刘秀祥和一个“疯娘”。家庭的重担、生活的艰难全都压在了这个年仅10岁的孩子身上。
妈妈看病需要钱,自己上学也需要钱,可10岁的刘秀祥又能干什么呢?他把能想到的挣钱办法都试了一遍:
家里的几亩地租了出去,换取每年几百斤的口粮,却仅够温饱;不上课时就跟着大人们上山挖药材,再到药店里换取几块钱;去捡废品、空瓶子,甚至别人丢下的烂菜叶……
“根本没有钱,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就是邻居们帮助点,买一些盐巴,一点油都没得,平时都是拿盐巴做些菜吃。”后来的采访中,刘秀祥说道。
更难的是,母亲的病时常发作,会无端地攻击别人、去砸别人的房子。
所以每当看到刘秀祥的母亲时,一些孩子就扔牛粪和石头来驱赶她,这时,刘秀祥就急忙跑到妈妈身边紧紧抱住她,用自己幼小的身躯来挡着、护着妈妈。
当绝大多数同龄人还在父母怀里撒娇、苦恼读书太烦的时候,他就已经是母亲的保护伞了。
平日里,还没等到公鸡打鸣,刘秀祥便起床忙着砍柴种菜,照顾母亲洗脸吃饭,但即使生活艰苦至此,忙完手头的活后,他仍然坚持跑着到学校去上课。
这个在生存边缘苦苦挣扎的孩子早就明白了一个道理:
要想改变自己和母亲的命运,唯有读书一条路可以走。
梦想从这一刻生根发芽,他想通过知识,改变自己的人生。
也正是这个信念的支撑,让刘秀祥在后来的无数个日日夜夜里,独自挨过了所有的苦难。
住窝棚、进工地、捡废品…
再难也要把妈妈照顾好
功夫不负有心人。
小学毕业考试,刘秀祥的成绩排在全县第三,这足以让他进入当地最好的中学读书,可他却犹豫了,考虑到家庭情况,刘秀祥最终择了一所能够免除优秀学生学费的民办学校。
问题也随之而来,学校在县城里,他去县城上学,妈妈该怎么办?
虽然村里的乡亲答应帮他照顾妈妈,但他怎么也不放心,刘秀祥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
把妈妈留在身边照料,带着妈妈去上学。
没钱在县城里租房,他就在离学校不远的山坡上搭了一个简易的棚子,把家里仅有的一些桌椅搬来,在山坡上安了家。
之后的几年,刘秀祥就一直和母亲住在这个冬冷夏热、遍地蚊虫的房子里,课余时间就靠捡垃圾和打零工来维持生计。
3年后,刘秀祥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县里的重点高中。
在拿到录取通知书时,他既高兴又烦恼,高兴的是自己通过3年的努力考上了高中,离上大学又近了一步,烦恼的是那一学期800块的学费还没有着落。
好在此时的他已经是16岁的小伙子了,可以去工地上打工多赚些钱了。
高中前的那个暑假,刘秀祥和几个老乡去水电站扛钢筋,为了能快点赚钱,他连上一个白班和一个夜班,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
“那时候为了挣学费,我白天黑夜都会干,白天十小时一个班,晚上干八个小时就可以算十个小时,一天就能上两个班。”
这种工作强度成年人都难以承受,更何况是一个还在上学的孩子。有好几次,精神恍惚的刘秀祥甚至从脚手架上掉了下来,险些丧命。
“一上去就打瞌睡,一上去就很累,有一次一下子就栽下来了,大概有100多米高,还好那里有安全网,把我拦住了。”
一个暑假他在工地上赚了1000多块钱,交了一学期的学费后,还剩200多,他舍不得花,留着给妈妈买药。
就这样,3年的高中生活里,上课之外的时间,他几乎都在各个工地和捡废品中度过。
但高中的课程不仅内容多,难度上也有所增加,刘秀祥虽然依然学得很努力,却也不像初中时那么轻松了。
再加上长时间的体力透支导致身体营养不良,2007年的高考,他以6分之差,遗憾落榜。
儿时丧失父母疼爱,年幼扛起生活重担,再苦再累他都挺了过来,但这一张只差6分的成绩单却宛如一道天堑,牢牢地挡住了他那求学读书的路。
刘秀祥只觉得天旋地转,心酸和委屈像失了堤坝的洪水,不受控制地从身体里奔涌而出。
那天,他抱着母亲失声痛哭,即便母亲什么都不明白。
“我的高考和别人的高考可能不一样,别人高考可能说失败了一年,我再来1年、再来2年,甚至可以来3年、4年,但对我来说可能多一天都是那种煎熬。”
回忆起那段经历时,眼泪依然会在刘秀祥的眼角打转。
一蹶不振之际,他翻了翻自己之前写下的日记,有这样一句话猛然点醒了他:
“当你抱怨你没有鞋穿时,你回头一看,发现别人竟然没有脚。”
擦了擦眼泪,刘秀祥带着母亲来到父亲的坟前,他跪下来发誓,一定要带着母亲离开这折磨他们的深山。
“我就带着我妈妈跪在我爸的坟前,当时我讲了三句话,我说爸,我一定要带着妈妈出去,我要把妈妈的病给治好,我一定要给妈妈一个温暖的家,如果我出去混不成个人样,我绝不回来。”
于是,刘秀祥决定复读,可由于当时已经开学了两个多月,他的复读申请接连被四所学校拒绝。
为了读书,这个曾心高气傲的少年放下了所有尊严,见到第五所学校的校长时,他直接跪了下去,请求校长给他一个读书的机会。
校长被他的真诚打动,并发动全校师生为他捐款,让他安心备考。
一年之后,刘秀祥不负众望,考入了山东临沂师范学院(现临沂大学)。他则又一头扎进工地,去挣上大学的学费。
2个月后,从工地走出来的刘秀祥,体重还不到100斤,和之前一样,他依然坚持带着母亲,踏上求学之路。
于是便有了媒体抓拍到的那张照片:
一个瘦骨嶙峋的男孩,一边背着一个大大的编织袋,一手拉着母亲走在校园里,在一群父母簇拥着、拖着拉杆行李箱的新生中,显得格格不入。
放弃高额年薪,
他走出苦难,却又回到了苦难
媒体报道后,刘秀祥千里背母求学的故事轰动全国,一些好心人和他取得了联系,表示可以资助他大学期间所需的一切费用,可让人意外的是,他却一一将其拒之门外。
为了不让更多人知道自己的事情,他还咬牙掏出所剩不多的生活费,把学校附近报刊亭中几百份报道他的报纸全部买下。
刘秀祥有着自己的人生信条:
“我觉得一个人的困难和挫折并不是你向他人或者社会索取的一个资本,因为我觉得一个人不应该活得让人同情、让人可怜,应该是活得让人可亲、可佩、可敬。”
他后续的故事也的确让人肃然起敬。
大学四年里,他打了四份工来维持自己和母亲的生活,期间还默默资助着3个之前捡废品时认识的贫困生完成学业。
2012年毕业后,刘秀祥收到了许多企业抛来的橄榄枝,其中北京的一家企业更是直接给他开出了55万的高额年薪。
在其他人眼中,这是多少人求而不得的机会啊,可刘秀祥还是婉拒了。
他清楚地知道,企业并不是因为他的能力而给他开出了高薪,只是因为他是当年“睡窝棚捡垃圾背着疯娘上学”的那个孩子。
后来,他靠着自己的能力而不是“名气”入职了一家保险公司,月入过万。
这份薪资足以支撑他和母亲在城市里站稳脚跟,摆脱那“折磨”他多年的深山,他在父亲坟前许下的那份誓言,也终于得以实现。
故事到这里如果结束了,那刘秀祥也是一个寒门学子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典型人物,会成为不少父母口中教育孩子好好读书的例子。
显然,刘秀祥的故事并没有止步于此,他后来的选择更让人感到惊讶。
正当所有人都以为他们母子苦尽甘来,过上了好日子的时候,他却辞掉了高薪工作,义无反顾的带着母亲回到了望谟县老家,成为了一名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山村教师。
这一人生轨迹的转变,要从一通电话说起。
一天,他曾资助过的一个学生给他打了一个电话,本以为是和他分享取得好成绩的喜悦,可电话那头稚嫩的声音却是:
“哥,我不想读书了,父母让我赶紧嫁人。”
听罢,刘秀祥彻夜未眠。
自己那么辛辛苦苦打工,从生活费里挤出来一点钱来资助她上学,可到头来好像却什么都没能改变。
这时,一个念头开始在他脑海里不断浮现:“只要我回来,哪怕能多让一个孩子去读书,就足够了。”
就这样,从深山中走出来的刘秀祥又走回了深山。而在旁人眼里,他这是生于苦难,走出苦难,最终又回到了苦难。
不少人劝他:
“扶贫助学这件事也不是非得你刘秀祥去做啊?”
他则回应道:
“如果人人都这么想,那就没一个人这么做了。”
“刘老师,他好像个‘乞丐’啊”
回到学校后,刘秀祥面临的困境要比他想象中的艰难十倍、百倍。
望谟县世世代代都被大山困住,祖祖辈辈都靠种庄稼过日子。在乡亲们眼里,读书不会填饱肚子,女孩子去读书更是天方夜谭。
父母们普遍不重视教育,孩子们也觉得认识几个字就够了,除了学习,抽烟、喝酒、打架他们样样精通。
为了扭转学生和家长的观念,上课以外的时间,刘秀祥就骑着一辆摩托到处跑。
他要么是跑到网吧拉回沉迷游戏,对学习没兴趣的孩子,要么是跑到学生家里一遍遍和父母讲读书的重要性。
有一年中考前夕,一个女孩在父亲的要求下退学了。刘秀祥得知情况后去女孩家里劝说了12次,最后一次,女孩的父亲放狗出来赶他,他摔倒在路边,住了一个月的院。
刘秀祥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学生重新回到课堂上,他想用自己的经历向他们证明,靠读书,是能走出这一座座深山的。
就这样,执教10年里,刘秀祥跑坏了8辆摩托车,全县15个乡镇,每一条街道都有他驻足过的痕迹。无论严冬酷暑,刘秀祥不是在上课,就是在劝学的路上。
遇到那些家庭条件实在是太差,供不起孩子上学的家庭,刘秀祥还会用自己的工资去帮助他们。但这样的家庭不在少数,靠他一个人的收入,不足以供这么多的孩子上学,怎么办呢?
为此,这个有着强烈自尊心,从不想让别人可怜自己的倔强少年,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刘秀祥开始广泛接触受邀演讲,只要对方付费,他就把自己的经历讲给别人听。而他只有一个要求,就是希望对方能多给一些演讲费,这样他就能多资助几名学生了。
在自己最困难乃至吃不上饭的时候,他都没曾开口求过谁,如今却一次次张口从别人要钱,可想而知,这种反差会给他带来多大的压力。
“最初的时候其实是不愿意的,有多不愿意?就是内心会痛。
你如果回忆美好的事情,可能每讲一遍你会开心一次,但我讲的是那种扎心的痛,每讲一次相当于又重新痛了一回,因为你毕竟是把自己的伤疤掏给别人看。”刘秀祥这样形容道。
看着他那低声下气找人要钱的样子,一些不懂事的孩子说刘老师好像个“乞丐”,到处求人。
而等他们长大些便会知道,这个“乞丐”,这个活成自己最讨厌的样子的人,他的背后,是光芒、是善良、是那颗温暖的心。
在刘秀祥的努力下,截至去年10月,已经有4000多名学生在他的牵线对接下得到了资助,总金额超过1000万。
而刘秀祥所带的几届平均分只有一二百分的问题班学生,最终也一个不落的全都考上了本科大学。
更让人高兴的是,2020年高考,望谟县本科上线率63.44%,在全州9个县市中排名第三,而5年前,望谟县的本科上线率还是倒数第二。
现如今,35岁的刘秀祥已经成为了望谟县实验高中的副校长,也获得了许多荣誉,“全国最美教师”“感动中国人物”“贵州省道德模范”等等。
但刘秀祥并没有因此而改变些什么,他还是骑着摩托那个往返于学生家里劝学的老师,还是那个细心照顾着母亲的孝子。
他说这一路当中,母亲一直给他一股力量,有她在,自己就有家,就有一个牵挂。
“我觉得作为儿子,可能最需要的就是无论年龄有多大,回家推开门的那一刻,依然能够有一声‘妈’叫,我觉得那是最好的感觉。”
结语
强者自救,圣者渡人。
命运曾让他置身于危崖之巅,而他却回报给人间“桃李芬芳四月天”。
不得不说,眼里有光的人,从不惧黑暗。
刘秀祥,这个从黑暗中爬出来的人,最终成为了一盏照亮他人的灯。
有人说他真笨,可他明明活得比谁都清醒。
他唤醒了一颗又一颗沉睡的种子,他用知识去回报知识,他明白,“受教育的目的是摆脱家乡的贫困,而不是贫困的家乡。”
他的故事,也绝非是让人去歌颂苦难,而是歌颂那些虽身处苦难,却依然昂首挺胸,直面苦难,战胜苦难,走出自己人生大道的“孤勇者”。
正如刘秀祥所言:
“有人说:磨难是人生的财富,我非常不赞同这句话。我赞成的是,你克服了磨难,磨难就是财富。
如果当磨难来临的时候,磨难已经把你打倒,你没能再爬起来,这个磨难就是恶魔。
人要经历很多磨难,但前提是你一定要去战胜它,你没有战胜磨难的信心和力量,就没必要非得去经历磨难,这个是真的。”
想来,在那些大山深处学子的未来人生里,他也配得上那句:
“回首来路三千,一晃数载流年。才知我若是游子,你便是人间。”
刘秀祥,看似平淡,实则光芒万丈。
前几天,热搜上有这样一个词条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千里背母上大学的贵州孝子14年后现状#
还没等点开内容,先映入眼帘的评论便让人深感这不是一个普通的故事,我们可以看下网友们对故事主人公的评价:
“先生二字就是为这样的人而存在的。”
“灵魂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人的行为,却让它有了高低贵贱。”
“他故事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深深地震撼到了我,宛如那极夜黎明后的圣光。”
……
坦白说,在乌烟瘴气的舆论场中,一个人想要得到一边倒的评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想得到如此一致的超高好评,更是难上加难。
而当你真正了解他的故事、聆听他的感悟后,我相信,你也一定会情不自禁地发出一句感慨:
“对他而言,这一切的美誉、认可与尊重,都是值得的。”
他叫刘秀祥,2008年9月,他不远千里,背着患有精神病的母亲上大学的故事轰动全国,媒体纷纷称他为“贵州第一孝子”。
如今,14年多的时间过去了,他的现状如何?都走过了哪些不为人知的历程?
今天,我们来聊聊刘秀祥的故事,一个“命运叫我跪着,我却偏要站着”的故事。
10岁撑起一个家,
想要改写命运,唯有读书一条路
不得不说,从刘秀祥的童年经历来看,命运对他真的过于残忍了些。
1988年,刘秀祥出生在贵州省望谟县的一个贫困山村,年仅4岁时,苦难便一件一件接踵而至。
那一年父亲病重去世,家里人财两空,母亲因承受不了打击,没多久便精神失常,生活不能自理。
10岁那年,刘秀祥还在读小学三年级,哥哥姐姐因承受不住生活的重压,相继以外出打工为由,离开了这个破败的家,此后再无音讯。
从此,家里就只剩下年幼的刘秀祥和一个“疯娘”。家庭的重担、生活的艰难全都压在了这个年仅10岁的孩子身上。
妈妈看病需要钱,自己上学也需要钱,可10岁的刘秀祥又能干什么呢?他把能想到的挣钱办法都试了一遍:
家里的几亩地租了出去,换取每年几百斤的口粮,却仅够温饱;不上课时就跟着大人们上山挖药材,再到药店里换取几块钱;去捡废品、空瓶子,甚至别人丢下的烂菜叶……
“根本没有钱,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就是邻居们帮助点,买一些盐巴,一点油都没得,平时都是拿盐巴做些菜吃。”后来的采访中,刘秀祥说道。
更难的是,母亲的病时常发作,会无端地攻击别人、去砸别人的房子。
所以每当看到刘秀祥的母亲时,一些孩子就扔牛粪和石头来驱赶她,这时,刘秀祥就急忙跑到妈妈身边紧紧抱住她,用自己幼小的身躯来挡着、护着妈妈。
当绝大多数同龄人还在父母怀里撒娇、苦恼读书太烦的时候,他就已经是母亲的保护伞了。
平日里,还没等到公鸡打鸣,刘秀祥便起床忙着砍柴种菜,照顾母亲洗脸吃饭,但即使生活艰苦至此,忙完手头的活后,他仍然坚持跑着到学校去上课。
这个在生存边缘苦苦挣扎的孩子早就明白了一个道理:
要想改变自己和母亲的命运,唯有读书一条路可以走。
梦想从这一刻生根发芽,他想通过知识,改变自己的人生。
也正是这个信念的支撑,让刘秀祥在后来的无数个日日夜夜里,独自挨过了所有的苦难。
住窝棚、进工地、捡废品…
再难也要把妈妈照顾好
功夫不负有心人。
小学毕业考试,刘秀祥的成绩排在全县第三,这足以让他进入当地最好的中学读书,可他却犹豫了,考虑到家庭情况,刘秀祥最终择了一所能够免除优秀学生学费的民办学校。
问题也随之而来,学校在县城里,他去县城上学,妈妈该怎么办?
虽然村里的乡亲答应帮他照顾妈妈,但他怎么也不放心,刘秀祥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
把妈妈留在身边照料,带着妈妈去上学。
没钱在县城里租房,他就在离学校不远的山坡上搭了一个简易的棚子,把家里仅有的一些桌椅搬来,在山坡上安了家。
之后的几年,刘秀祥就一直和母亲住在这个冬冷夏热、遍地蚊虫的房子里,课余时间就靠捡垃圾和打零工来维持生计。
3年后,刘秀祥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县里的重点高中。
在拿到录取通知书时,他既高兴又烦恼,高兴的是自己通过3年的努力考上了高中,离上大学又近了一步,烦恼的是那一学期800块的学费还没有着落。
好在此时的他已经是16岁的小伙子了,可以去工地上打工多赚些钱了。
高中前的那个暑假,刘秀祥和几个老乡去水电站扛钢筋,为了能快点赚钱,他连上一个白班和一个夜班,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
“那时候为了挣学费,我白天黑夜都会干,白天十小时一个班,晚上干八个小时就可以算十个小时,一天就能上两个班。”
这种工作强度成年人都难以承受,更何况是一个还在上学的孩子。有好几次,精神恍惚的刘秀祥甚至从脚手架上掉了下来,险些丧命。
“一上去就打瞌睡,一上去就很累,有一次一下子就栽下来了,大概有100多米高,还好那里有安全网,把我拦住了。”
一个暑假他在工地上赚了1000多块钱,交了一学期的学费后,还剩200多,他舍不得花,留着给妈妈买药。
就这样,3年的高中生活里,上课之外的时间,他几乎都在各个工地和捡废品中度过。
但高中的课程不仅内容多,难度上也有所增加,刘秀祥虽然依然学得很努力,却也不像初中时那么轻松了。
再加上长时间的体力透支导致身体营养不良,2007年的高考,他以6分之差,遗憾落榜。
儿时丧失父母疼爱,年幼扛起生活重担,再苦再累他都挺了过来,但这一张只差6分的成绩单却宛如一道天堑,牢牢地挡住了他那求学读书的路。
刘秀祥只觉得天旋地转,心酸和委屈像失了堤坝的洪水,不受控制地从身体里奔涌而出。
那天,他抱着母亲失声痛哭,即便母亲什么都不明白。
“我的高考和别人的高考可能不一样,别人高考可能说失败了一年,我再来1年、再来2年,甚至可以来3年、4年,但对我来说可能多一天都是那种煎熬。”
回忆起那段经历时,眼泪依然会在刘秀祥的眼角打转。
一蹶不振之际,他翻了翻自己之前写下的日记,有这样一句话猛然点醒了他:
“当你抱怨你没有鞋穿时,你回头一看,发现别人竟然没有脚。”
擦了擦眼泪,刘秀祥带着母亲来到父亲的坟前,他跪下来发誓,一定要带着母亲离开这折磨他们的深山。
“我就带着我妈妈跪在我爸的坟前,当时我讲了三句话,我说爸,我一定要带着妈妈出去,我要把妈妈的病给治好,我一定要给妈妈一个温暖的家,如果我出去混不成个人样,我绝不回来。”
于是,刘秀祥决定复读,可由于当时已经开学了两个多月,他的复读申请接连被四所学校拒绝。
为了读书,这个曾心高气傲的少年放下了所有尊严,见到第五所学校的校长时,他直接跪了下去,请求校长给他一个读书的机会。
校长被他的真诚打动,并发动全校师生为他捐款,让他安心备考。
一年之后,刘秀祥不负众望,考入了山东临沂师范学院(现临沂大学)。他则又一头扎进工地,去挣上大学的学费。
2个月后,从工地走出来的刘秀祥,体重还不到100斤,和之前一样,他依然坚持带着母亲,踏上求学之路。
于是便有了媒体抓拍到的那张照片:
一个瘦骨嶙峋的男孩,一边背着一个大大的编织袋,一手拉着母亲走在校园里,在一群父母簇拥着、拖着拉杆行李箱的新生中,显得格格不入。
放弃高额年薪,
他走出苦难,却又回到了苦难
媒体报道后,刘秀祥千里背母求学的故事轰动全国,一些好心人和他取得了联系,表示可以资助他大学期间所需的一切费用,可让人意外的是,他却一一将其拒之门外。
为了不让更多人知道自己的事情,他还咬牙掏出所剩不多的生活费,把学校附近报刊亭中几百份报道他的报纸全部买下。
刘秀祥有着自己的人生信条:
“我觉得一个人的困难和挫折并不是你向他人或者社会索取的一个资本,因为我觉得一个人不应该活得让人同情、让人可怜,应该是活得让人可亲、可佩、可敬。”
他后续的故事也的确让人肃然起敬。
大学四年里,他打了四份工来维持自己和母亲的生活,期间还默默资助着3个之前捡废品时认识的贫困生完成学业。
2012年毕业后,刘秀祥收到了许多企业抛来的橄榄枝,其中北京的一家企业更是直接给他开出了55万的高额年薪。
在其他人眼中,这是多少人求而不得的机会啊,可刘秀祥还是婉拒了。
他清楚地知道,企业并不是因为他的能力而给他开出了高薪,只是因为他是当年“睡窝棚捡垃圾背着疯娘上学”的那个孩子。
后来,他靠着自己的能力而不是“名气”入职了一家保险公司,月入过万。
这份薪资足以支撑他和母亲在城市里站稳脚跟,摆脱那“折磨”他多年的深山,他在父亲坟前许下的那份誓言,也终于得以实现。
故事到这里如果结束了,那刘秀祥也是一个寒门学子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典型人物,会成为不少父母口中教育孩子好好读书的例子。
显然,刘秀祥的故事并没有止步于此,他后来的选择更让人感到惊讶。
正当所有人都以为他们母子苦尽甘来,过上了好日子的时候,他却辞掉了高薪工作,义无反顾的带着母亲回到了望谟县老家,成为了一名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山村教师。
这一人生轨迹的转变,要从一通电话说起。
一天,他曾资助过的一个学生给他打了一个电话,本以为是和他分享取得好成绩的喜悦,可电话那头稚嫩的声音却是:
“哥,我不想读书了,父母让我赶紧嫁人。”
听罢,刘秀祥彻夜未眠。
自己那么辛辛苦苦打工,从生活费里挤出来一点钱来资助她上学,可到头来好像却什么都没能改变。
这时,一个念头开始在他脑海里不断浮现:“只要我回来,哪怕能多让一个孩子去读书,就足够了。”
就这样,从深山中走出来的刘秀祥又走回了深山。而在旁人眼里,他这是生于苦难,走出苦难,最终又回到了苦难。
不少人劝他:
“扶贫助学这件事也不是非得你刘秀祥去做啊?”
他则回应道:
“如果人人都这么想,那就没一个人这么做了。”
“刘老师,他好像个‘乞丐’啊”
回到学校后,刘秀祥面临的困境要比他想象中的艰难十倍、百倍。
望谟县世世代代都被大山困住,祖祖辈辈都靠种庄稼过日子。在乡亲们眼里,读书不会填饱肚子,女孩子去读书更是天方夜谭。
父母们普遍不重视教育,孩子们也觉得认识几个字就够了,除了学习,抽烟、喝酒、打架他们样样精通。
为了扭转学生和家长的观念,上课以外的时间,刘秀祥就骑着一辆摩托到处跑。
他要么是跑到网吧拉回沉迷游戏,对学习没兴趣的孩子,要么是跑到学生家里一遍遍和父母讲读书的重要性。
有一年中考前夕,一个女孩在父亲的要求下退学了。刘秀祥得知情况后去女孩家里劝说了12次,最后一次,女孩的父亲放狗出来赶他,他摔倒在路边,住了一个月的院。
刘秀祥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学生重新回到课堂上,他想用自己的经历向他们证明,靠读书,是能走出这一座座深山的。
就这样,执教10年里,刘秀祥跑坏了8辆摩托车,全县15个乡镇,每一条街道都有他驻足过的痕迹。无论严冬酷暑,刘秀祥不是在上课,就是在劝学的路上。
遇到那些家庭条件实在是太差,供不起孩子上学的家庭,刘秀祥还会用自己的工资去帮助他们。但这样的家庭不在少数,靠他一个人的收入,不足以供这么多的孩子上学,怎么办呢?
为此,这个有着强烈自尊心,从不想让别人可怜自己的倔强少年,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刘秀祥开始广泛接触受邀演讲,只要对方付费,他就把自己的经历讲给别人听。而他只有一个要求,就是希望对方能多给一些演讲费,这样他就能多资助几名学生了。
在自己最困难乃至吃不上饭的时候,他都没曾开口求过谁,如今却一次次张口从别人要钱,可想而知,这种反差会给他带来多大的压力。
“最初的时候其实是不愿意的,有多不愿意?就是内心会痛。
你如果回忆美好的事情,可能每讲一遍你会开心一次,但我讲的是那种扎心的痛,每讲一次相当于又重新痛了一回,因为你毕竟是把自己的伤疤掏给别人看。”刘秀祥这样形容道。
看着他那低声下气找人要钱的样子,一些不懂事的孩子说刘老师好像个“乞丐”,到处求人。
而等他们长大些便会知道,这个“乞丐”,这个活成自己最讨厌的样子的人,他的背后,是光芒、是善良、是那颗温暖的心。
在刘秀祥的努力下,截至去年10月,已经有4000多名学生在他的牵线对接下得到了资助,总金额超过1000万。
而刘秀祥所带的几届平均分只有一二百分的问题班学生,最终也一个不落的全都考上了本科大学。
更让人高兴的是,2020年高考,望谟县本科上线率63.44%,在全州9个县市中排名第三,而5年前,望谟县的本科上线率还是倒数第二。
现如今,35岁的刘秀祥已经成为了望谟县实验高中的副校长,也获得了许多荣誉,“全国最美教师”“感动中国人物”“贵州省道德模范”等等。
但刘秀祥并没有因此而改变些什么,他还是骑着摩托那个往返于学生家里劝学的老师,还是那个细心照顾着母亲的孝子。
他说这一路当中,母亲一直给他一股力量,有她在,自己就有家,就有一个牵挂。
“我觉得作为儿子,可能最需要的就是无论年龄有多大,回家推开门的那一刻,依然能够有一声‘妈’叫,我觉得那是最好的感觉。”
结语
强者自救,圣者渡人。
命运曾让他置身于危崖之巅,而他却回报给人间“桃李芬芳四月天”。
不得不说,眼里有光的人,从不惧黑暗。
刘秀祥,这个从黑暗中爬出来的人,最终成为了一盏照亮他人的灯。
有人说他真笨,可他明明活得比谁都清醒。
他唤醒了一颗又一颗沉睡的种子,他用知识去回报知识,他明白,“受教育的目的是摆脱家乡的贫困,而不是贫困的家乡。”
他的故事,也绝非是让人去歌颂苦难,而是歌颂那些虽身处苦难,却依然昂首挺胸,直面苦难,战胜苦难,走出自己人生大道的“孤勇者”。
正如刘秀祥所言:
“有人说:磨难是人生的财富,我非常不赞同这句话。我赞成的是,你克服了磨难,磨难就是财富。
如果当磨难来临的时候,磨难已经把你打倒,你没能再爬起来,这个磨难就是恶魔。
人要经历很多磨难,但前提是你一定要去战胜它,你没有战胜磨难的信心和力量,就没必要非得去经历磨难,这个是真的。”
想来,在那些大山深处学子的未来人生里,他也配得上那句:
“回首来路三千,一晃数载流年。才知我若是游子,你便是人间。”
刘秀祥,看似平淡,实则光芒万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