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米-24武装直升机是苏联第一种重型武装直升机,自装备苏军后参加了30场战争和地区冲突,至今还在俄乌战场上奋战,90年代,急需武装直升机的中国从巴基斯坦获得了一架米-24武装直升机,虽然它是当时世界最优秀的武装直升机之一,但中国科研人员在了解了米-24武装直升机的特点和技术要点后,还是放弃了仿制和购买计划。
一:
米-24武装直升机于1969年首飞,设计上与西方风格直升机截然不同,许多设计来自米-8运输直升机,设计思想是可以投送兵力的“飞行的步兵战车”,因此设计了一个可运输8名士兵的机舱,米-24A武装直升机飞行员和副驾驶员是并列的,装备部队后,飞行员表示视野太窄,米里设计局改用串列双座座舱,搭配了米-24B上试验过的老式武器系统,成为经典的米-24D武装直升机,工程代号246,米-24D武装直升机和美国“黑鹰”直升机同样是10吨级直升机,最大起飞重量11800千克,比“黑鹰”直升机重1800千克,两台TV3-117涡轴发动机总功率达4400马力,比“黑鹰”直升机的两台GET700--GE-701D发动机多400马力。
1972年6月,两架用米-24A换上新设计的机体的米-24D的原型机改型完毕,一直试飞到1974年,随后在前进飞机制造厂和罗斯托夫直升机制造厂投产,到1977年停产共制造了350架,并将航空电子设备缩水后以米-25的编号出口到华约国家,北约代号为“雌鹿”,随后参加了阿富汗战争,首先是提供了一批米-24A和米-25武装直升机给阿富汗政府军打击反政府游击队,但在防空火力前显得很脆弱,第一个月就被击落一架,1979年12月苏军直接出兵阿富汗,面对打了就跑的游击队,具备快速反应能力的米-24武装直升机就重要的空中支援力量。
米-24武装直升机既用来攻击固定目标,又可攻击临时遭遇的目标,苏军的地面作战规模有师、旅、营级,都需要米-24武装直升机的支援,刚开始苏军都是单机行动,在遭到多次攻击后改为双机编队行动,这样被击落一架,另一架还可以执行掩护并营救任务,后来更多的采用四机或八机编队行动以增强打击效果,通常战区先由重炮和空军的攻击机轰上一遍,然后在目标周围盘旋米-24武装直升机迅速跟进,在敌人没组织起有效的还击之前,直升机群以双机一组,保持1200到1500米间隔,不停的实施火力打击,打击后的直升机迅速向各个方向爬升散开,其他米-24武装直升机随时准备代替弹药耗光的队友。
或者以间隔600到800米的双机编队在重点地区1500米到1700米的高度巡逻,一但发现可疑目标先进行警告射击逼目标,然后等空降兵下去检查,后来阿富汗游击队的卡车都装备了重机枪,所以米-24武装直升机一旦发现车辆进行攻击,夜晚则沿公路或山间小路飞行一旦发现车辆大灯或者宿营火光就进行攻击,不过夜间出于安全考虑飞行高度只有80到100米,游击队一旦听到直升机声音就会熄灭所有的灯光。
米-24武装直升机也可运载突击队员采用滑降的方式机降在敌人纵深要地200到400米的地方,比缺少装甲防护的米-8TV和米-8MTV-2运输直升更适合此类危险任务,米-24武装直升机装甲防护不错,座舱外面都是螺丝拧上去的外挂式装甲,座位上还有装甲靠背和装甲头枕,前风档玻璃可挡住12.7毫米高射机枪,不过米-24本来就比米-8重了1.5吨,塞进四名空降兵后又重了半吨,就变得笨手笨脚,因此要拆掉座椅和一些装甲钢板,油量和武器载荷也要减少一部分而且货舱仅有1.2米高,呆在舱内的士兵也非常难受。
米-24武装直升机另一个重要任务是护航己方补给车队,苏军每天需要几百吨给养,但运送给养的车队是游击队的主要袭击目标,游击队往往隐蔽在高处向苏军猛烈开火,护卫的坦克对此无可奈何,苏军每年都损失了数千辆军车,米-24武装直升机就将战斗出动次数的15-17%用于补给车队护航,通常米-24武装直升机以150-170公里的时速蛇形飞行在车队上空巡逻,主要公路两侧2-3公里处的地方,一旦发觉游击队设伏就迂回到侧翼发起进攻,但直升机每小时耗油率725千克,只能飞2个小时,不可能提供不间歇的护航,为了补充燃料和更换飞行员,苏军还每隔一段距离建一个停机坪。
二:
米-24武装直升机主要使用的武器是12.7毫米4管机枪和火箭发射巢,机枪弹药基数为1470发,每秒钟可射出3.6千克重的子弹,子弹射出后可形成的一条火线,可以将汽车撕成两半,一次齐射地面就血肉横飞,不过由于结构太复杂,连射400发枪管就会过热,膛内积存大量火药残渣导致炸膛,因此连射400发后要冷却15-20分钟,后来又改装了CSh-2-30K型航炮,该炮精准度也不错,几百米内只需一两发炮弹即可削断碗口粗的树木,穿甲爆破弹经常会穿透目标后爆炸,但发射时会产生剧烈的后坐力,令直升机机尾抬起来,为避免造成影响,一般低速射击。
短翼有6个挂点,通常挂四个UB-32A型57毫米或B-8V20型80毫米火箭发射巢,可装128枚S-5型57毫米无控火箭弹或S-8型80枚80毫米无控火箭弹,内侧挂架还可挂载4枚250公斤的FAB-250或者两枚500公斤的FAB-500炸弹,也可以用MBD2-67u多功能挂架携带10枚100公斤的炸弹,最常用的武器是S-5型57毫米无控火箭,但这种火箭弹自重偏轻,射出后容易受到风偏影响,加上威力很小,发射时需要尽量控制距离,胜在有库存优势,战斗激烈时一日出动5到6次,库存优势就显示出来,只是使用前还需要军械师用专门的钥匙安装引信。
S-8型80毫米无控火箭弹3.6公斤重的战斗部可产生大量破片,杀伤半径达到10到12米,在开阔空地杀伤力较强,装卸弹非常简单快捷,受到了广泛的赞扬。部分米-24还装备S--24、S-25、S13大口径火箭弹。毁伤面积非常大。尤其是弹头重达123公斤的S-24大型无控火箭弹安装无线电近炸引信后,可在目标上空产生的数千枚碎片,大型无控火箭弹打击距离非常远,能在游击队防空火力外实施打击,但这种大型无控火箭弹发射时会有很大的浓烟,可能导致发动机熄火,因此只能由技术娴熟的飞行员使用。
反坦克导弹比大型无控火箭弹更有效,早期使用的9M17M反坦克导弹以半自动无线电指令制导,该导弹体形巨大,平时装在一个60千克的箱子里,挂到直升机上先固定好翼展近一米的弹翼,检查装药、曳光剂、导管、代号和制导系统代码,安装制导组件,连接分合面,固定导弹,整个过程要12~15分钟,发射后直升机还要停留很久制导,后期使用的9M114反坦克导弹只要装入发射管然后套在武器挂架上,扳一下手柄即可锁定,而且只有几秒钟制导,在1.5-2公里的距离上可以飞进洞穴口或者窗口,对付车辆时命中率达75-80%。
通常米-24武装直升机会在距离目标1200-1500米时先齐射火箭,然后用机枪猛扫,最后再高速低空飞过投掷重磅炸弹,炸弹在投下后延迟32秒爆炸,以防直升机被爆炸的碎片击中,炸弹可有效毁坏有厚厚墙壁的阿富汗房屋,游击队的堡垒通常有巨石或者厚达3米的土墙,80毫米火箭弹或机炮炮弹根本没办法,米-24武装直升机就携带重磅炸弹一轮接一轮轰击,基本不要瞄准,全靠经验和运气,有时也使用威力巨大燃料空气炸弹,巨大冲击力导致目标死状骇人、被烧焦了,眼睛迸出,没死的也会失明失聪,肺部撕裂,不过受到投放速度、高度和高原高温环境影响,可靠性只有15-20%,只能偶尔使用,使用时通常还要发射火箭引爆油气云。
米-24武装直升机缺少尾部武器,游击队经常追着撤离的米-24武装直升机扫射时,为了防护来自后方的袭击,米里设计局在后方安装了一个NSVT型12.7毫米机枪塔,该枪固定在机尾横梁下,枪口朝外,两侧宽敞的玻璃窗,并在载员舱里增加一个机枪手,但实战相当让人失望,占用空间过大,射手只有一条狭窄的通道进入位置,后来换成一挺7.62毫米PK通用机枪,有时候两边各装一挺,PK通用机枪的射程和精度都不错,也有使用轻型的步兵型RPK机枪,机枪手要时刻警惕着后方,一旦发现危险目标开火压制,为了提前火力扇区,还把座舱门修改成上面的可以单独打开。
三:
最大的敌人是12.7毫米机枪和小型高炮,战争中分别击落了42%和25%的米-24武装直升机,不过米-24武装直升机很多系统都有备份和冗余度设计,液压系统和主旋翼叶片被击伤也问题不大,发动机的自动功率调节系统在一个发动机被击中时,会自动让另一台进入满负荷运转,即使主变速箱油压降至零也能继续飞行15到20分钟,大多数受伤的米-24武装直升机可以带伤飞回基地,90%的战损直升机都能可以修补重返战场,轻微损伤飞行员自己都能修理,如果直升机受到严重损坏迫降,一支修理小组也能前往简单处理后就能飞回基地。
但还是有不少米-24武装直升机被击落,被击落后30%的飞行员伤亡是头部和脊柱受伤,9%是内伤,55%是烧伤,飞行员的蓝色飞行服是化学纤维做的,遇火很容易燃烧,熔化后牢牢地粘在皮肤上,让飞行员的死得惨不忍睹。毒刺便携式防空导弹进入阿富汗战场后,几乎每天都击落苏军飞机,苏军为米-24武装直升机的发动机排气口安装了大型的废气/冷空气混合器,可以降低至350-400摄氏度,但这东西太重,还损失了5-6%动力,于是又装上一种水/甲醇喷射系统用来补偿动力,但这东西常常会造成动力陡增非常难以控制,后来又换上能多提供15-20%动力的TV3-117V发动机,不过阿富汗的风沙让发动机寿命很短,特别是涡轮叶片大量损坏。
最初的米-24武装直升机没有考虑对抗红外导弹的问题,遇到毒刺导弹的致命威胁后,工程师在尾梁上安装了两对ASO-2V曳光弹发射器(每个装32枚曳光弹),后来又移到机身短翼后面,每侧三个,向前成一定角度安装,又装上L-166V-1E(SOEP-V1A)主动红外干扰机和L-006雷达告警器,这种雷达告警器并不适合直升机,对红外制导的导弹几乎不起作用,曳光干扰弹直径也太小,燃烧时间和产生的热量都有限,很难引诱红外制导导弹,主动红外对抗机看起来就像警灯,作用机理是发出不稳定的脉冲红外杂波干扰红外导引头,对付诸如SA-7防空导弹非常有效,但对于干扰毒刺防空导弹效果不大。
四:
在战争中后期,一些阿富汗政府军士兵驾驶米-24武装直升机叛逃到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将其中一架米-24武装直升机拆散运到了中国研究,第一次看到米-24武装直升机实物的中国科研人员发现米-24武装直升机布局和多数直升机相同,具有传统主旋翼和反扭矩尾桨,两名乘员的座舱前后分开,飞行员座舱比武器操纵官座舱高出一截,防弹座舱盖成气泡形,座舱距离地面较高,需要用梯子爬进去,飞行员座舱在后方,舱门是向后开启的,要从右侧进入,武器操纵官座舱在前方,要从向右开启的座舱盖左侧进入,座舱周围被可以抵挡12.7毫米的高射机枪穿甲弹射击的装甲保护着,一个长杆形的空速管由机首右侧伸出,敌我识别天线安装在武器操纵官座舱的框架上。
飞行员座舱包含周期变距杆、总距杆和踏板,以及发射非制导火箭的PKV和S-17武器瞄准具,武器操纵官座舱周期变距杆收在前方右侧,踏板隐藏在侧面,只用于紧急情况下驾驶直升机,KPS-53AV机炮/轰炸瞄准器和导弹瞄准具占据了大量空间,当扣动总距杆上的一个扳机后,液压系统才会把周期变距杆和踏板移动到操纵位置,武器操纵官座舱水平视野为270度,前下方视野为45度,在战斗中必须依靠飞行员来提醒威胁,而飞行员水平视野为20度,前下方视野为15度,但座舱的右开式座舱盖也阻挡了部分视野,加上主旋翼是顺时针旋转,所以飞行员喜欢向左转弯。
米-24武装直升机可以垂直起飞,但不是很舒服,所以飞行员尽可能让尾部先上翘10-12度,将前轮着地滑行,这样可以很快加速,只需50到70米即可以脱离地面起飞前要扳动一系列座舱开关,启动APU产生压缩空气,在主发动机启动程序中选择左或右发动机,按下面板上的“启动"按钮启动主发动机,当转速达到60%到65%时空气启动器会自动关闭,随后炮手激活炮手座舱内的踏板和周期变距杆移动,飞行员就可以操纵直升机滑行到跑道起飞了。
米-24武装直升机巡航速度和冲刺速度都很快,机身两侧的短翼,在前飞时能提供大约25%升力,能达到335公里/小时的冲刺速度,高速下转弯性能和爬升性能也很出色,但短翼容易失速,当滚转进入转弯时短翼会使机身继续压坡度,必须横向打周期变距杆来抵消。但当坡度超过一定角度,周期变距杆也抵消不了,高速度也让旋翼载荷要比米-8大50%,急剧拐弯或者“刹车”机身就会不急剧的坠落,或因动力不足失速而不受控的向上倾斜,需要飞行员极力拉杆保持姿态。
但在高温、高原下发动机功率不足使直升机保持姿态,当米-24以250公里/小时的速度飞行时,如果拉坡度超过20度就会损失200米的高度,所以在低空飞行时飞行员根本没有犯错误的机会,其结果就是可能坠地,要想避免这种后果就必须轻柔地驾机低速飞行,但是这在战斗中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飞行员不得不拉杆从高速俯冲中恢复,旋翼就有可能打到尾梁,此时控制速度和两名机组的分工合作非常重要,试飞后飞行员说:驾驶米-24武装直升机就像在钢丝上行走那样不容易,坠落事故中有52.5%是严重事故,其中机组牺牲的事故又占了60.4%。
五:结语
总的来说,米-24武装直升机装甲很重,坚固耐用,结构简单,具有高战备率和多用途能力,但操作复杂,耗油量大,并不适合中国军队的需要,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也向中国推销米-24武装直升机,但被中国拒绝了,如果不是提前测试了,说不定中国现在的主力武装直升机就是米-24武装直升机。
前言:米-24武装直升机是苏联第一种重型武装直升机,自装备苏军后参加了30场战争和地区冲突,至今还在俄乌战场上奋战,90年代,急需武装直升机的中国从巴基斯坦获得了一架米-24武装直升机,虽然它是当时世界最优秀的武装直升机之一,但中国科研人员在了解了米-24武装直升机的特点和技术要点后,还是放弃了仿制和购买计划。
一:
米-24武装直升机于1969年首飞,设计上与西方风格直升机截然不同,许多设计来自米-8运输直升机,设计思想是可以投送兵力的“飞行的步兵战车”,因此设计了一个可运输8名士兵的机舱,米-24A武装直升机飞行员和副驾驶员是并列的,装备部队后,飞行员表示视野太窄,米里设计局改用串列双座座舱,搭配了米-24B上试验过的老式武器系统,成为经典的米-24D武装直升机,工程代号246,米-24D武装直升机和美国“黑鹰”直升机同样是10吨级直升机,最大起飞重量11800千克,比“黑鹰”直升机重1800千克,两台TV3-117涡轴发动机总功率达4400马力,比“黑鹰”直升机的两台GET700--GE-701D发动机多400马力。
1972年6月,两架用米-24A换上新设计的机体的米-24D的原型机改型完毕,一直试飞到1974年,随后在前进飞机制造厂和罗斯托夫直升机制造厂投产,到1977年停产共制造了350架,并将航空电子设备缩水后以米-25的编号出口到华约国家,北约代号为“雌鹿”,随后参加了阿富汗战争,首先是提供了一批米-24A和米-25武装直升机给阿富汗政府军打击反政府游击队,但在防空火力前显得很脆弱,第一个月就被击落一架,1979年12月苏军直接出兵阿富汗,面对打了就跑的游击队,具备快速反应能力的米-24武装直升机就重要的空中支援力量。
米-24武装直升机既用来攻击固定目标,又可攻击临时遭遇的目标,苏军的地面作战规模有师、旅、营级,都需要米-24武装直升机的支援,刚开始苏军都是单机行动,在遭到多次攻击后改为双机编队行动,这样被击落一架,另一架还可以执行掩护并营救任务,后来更多的采用四机或八机编队行动以增强打击效果,通常战区先由重炮和空军的攻击机轰上一遍,然后在目标周围盘旋米-24武装直升机迅速跟进,在敌人没组织起有效的还击之前,直升机群以双机一组,保持1200到1500米间隔,不停的实施火力打击,打击后的直升机迅速向各个方向爬升散开,其他米-24武装直升机随时准备代替弹药耗光的队友。
或者以间隔600到800米的双机编队在重点地区1500米到1700米的高度巡逻,一但发现可疑目标先进行警告射击逼目标,然后等空降兵下去检查,后来阿富汗游击队的卡车都装备了重机枪,所以米-24武装直升机一旦发现车辆进行攻击,夜晚则沿公路或山间小路飞行一旦发现车辆大灯或者宿营火光就进行攻击,不过夜间出于安全考虑飞行高度只有80到100米,游击队一旦听到直升机声音就会熄灭所有的灯光。
米-24武装直升机也可运载突击队员采用滑降的方式机降在敌人纵深要地200到400米的地方,比缺少装甲防护的米-8TV和米-8MTV-2运输直升更适合此类危险任务,米-24武装直升机装甲防护不错,座舱外面都是螺丝拧上去的外挂式装甲,座位上还有装甲靠背和装甲头枕,前风档玻璃可挡住12.7毫米高射机枪,不过米-24本来就比米-8重了1.5吨,塞进四名空降兵后又重了半吨,就变得笨手笨脚,因此要拆掉座椅和一些装甲钢板,油量和武器载荷也要减少一部分而且货舱仅有1.2米高,呆在舱内的士兵也非常难受。
米-24武装直升机另一个重要任务是护航己方补给车队,苏军每天需要几百吨给养,但运送给养的车队是游击队的主要袭击目标,游击队往往隐蔽在高处向苏军猛烈开火,护卫的坦克对此无可奈何,苏军每年都损失了数千辆军车,米-24武装直升机就将战斗出动次数的15-17%用于补给车队护航,通常米-24武装直升机以150-170公里的时速蛇形飞行在车队上空巡逻,主要公路两侧2-3公里处的地方,一旦发觉游击队设伏就迂回到侧翼发起进攻,但直升机每小时耗油率725千克,只能飞2个小时,不可能提供不间歇的护航,为了补充燃料和更换飞行员,苏军还每隔一段距离建一个停机坪。
二:
米-24武装直升机主要使用的武器是12.7毫米4管机枪和火箭发射巢,机枪弹药基数为1470发,每秒钟可射出3.6千克重的子弹,子弹射出后可形成的一条火线,可以将汽车撕成两半,一次齐射地面就血肉横飞,不过由于结构太复杂,连射400发枪管就会过热,膛内积存大量火药残渣导致炸膛,因此连射400发后要冷却15-20分钟,后来又改装了CSh-2-30K型航炮,该炮精准度也不错,几百米内只需一两发炮弹即可削断碗口粗的树木,穿甲爆破弹经常会穿透目标后爆炸,但发射时会产生剧烈的后坐力,令直升机机尾抬起来,为避免造成影响,一般低速射击。
短翼有6个挂点,通常挂四个UB-32A型57毫米或B-8V20型80毫米火箭发射巢,可装128枚S-5型57毫米无控火箭弹或S-8型80枚80毫米无控火箭弹,内侧挂架还可挂载4枚250公斤的FAB-250或者两枚500公斤的FAB-500炸弹,也可以用MBD2-67u多功能挂架携带10枚100公斤的炸弹,最常用的武器是S-5型57毫米无控火箭,但这种火箭弹自重偏轻,射出后容易受到风偏影响,加上威力很小,发射时需要尽量控制距离,胜在有库存优势,战斗激烈时一日出动5到6次,库存优势就显示出来,只是使用前还需要军械师用专门的钥匙安装引信。
S-8型80毫米无控火箭弹3.6公斤重的战斗部可产生大量破片,杀伤半径达到10到12米,在开阔空地杀伤力较强,装卸弹非常简单快捷,受到了广泛的赞扬。部分米-24还装备S--24、S-25、S13大口径火箭弹。毁伤面积非常大。尤其是弹头重达123公斤的S-24大型无控火箭弹安装无线电近炸引信后,可在目标上空产生的数千枚碎片,大型无控火箭弹打击距离非常远,能在游击队防空火力外实施打击,但这种大型无控火箭弹发射时会有很大的浓烟,可能导致发动机熄火,因此只能由技术娴熟的飞行员使用。
反坦克导弹比大型无控火箭弹更有效,早期使用的9M17M反坦克导弹以半自动无线电指令制导,该导弹体形巨大,平时装在一个60千克的箱子里,挂到直升机上先固定好翼展近一米的弹翼,检查装药、曳光剂、导管、代号和制导系统代码,安装制导组件,连接分合面,固定导弹,整个过程要12~15分钟,发射后直升机还要停留很久制导,后期使用的9M114反坦克导弹只要装入发射管然后套在武器挂架上,扳一下手柄即可锁定,而且只有几秒钟制导,在1.5-2公里的距离上可以飞进洞穴口或者窗口,对付车辆时命中率达75-80%。
通常米-24武装直升机会在距离目标1200-1500米时先齐射火箭,然后用机枪猛扫,最后再高速低空飞过投掷重磅炸弹,炸弹在投下后延迟32秒爆炸,以防直升机被爆炸的碎片击中,炸弹可有效毁坏有厚厚墙壁的阿富汗房屋,游击队的堡垒通常有巨石或者厚达3米的土墙,80毫米火箭弹或机炮炮弹根本没办法,米-24武装直升机就携带重磅炸弹一轮接一轮轰击,基本不要瞄准,全靠经验和运气,有时也使用威力巨大燃料空气炸弹,巨大冲击力导致目标死状骇人、被烧焦了,眼睛迸出,没死的也会失明失聪,肺部撕裂,不过受到投放速度、高度和高原高温环境影响,可靠性只有15-20%,只能偶尔使用,使用时通常还要发射火箭引爆油气云。
米-24武装直升机缺少尾部武器,游击队经常追着撤离的米-24武装直升机扫射时,为了防护来自后方的袭击,米里设计局在后方安装了一个NSVT型12.7毫米机枪塔,该枪固定在机尾横梁下,枪口朝外,两侧宽敞的玻璃窗,并在载员舱里增加一个机枪手,但实战相当让人失望,占用空间过大,射手只有一条狭窄的通道进入位置,后来换成一挺7.62毫米PK通用机枪,有时候两边各装一挺,PK通用机枪的射程和精度都不错,也有使用轻型的步兵型RPK机枪,机枪手要时刻警惕着后方,一旦发现危险目标开火压制,为了提前火力扇区,还把座舱门修改成上面的可以单独打开。
三:
最大的敌人是12.7毫米机枪和小型高炮,战争中分别击落了42%和25%的米-24武装直升机,不过米-24武装直升机很多系统都有备份和冗余度设计,液压系统和主旋翼叶片被击伤也问题不大,发动机的自动功率调节系统在一个发动机被击中时,会自动让另一台进入满负荷运转,即使主变速箱油压降至零也能继续飞行15到20分钟,大多数受伤的米-24武装直升机可以带伤飞回基地,90%的战损直升机都能可以修补重返战场,轻微损伤飞行员自己都能修理,如果直升机受到严重损坏迫降,一支修理小组也能前往简单处理后就能飞回基地。
但还是有不少米-24武装直升机被击落,被击落后30%的飞行员伤亡是头部和脊柱受伤,9%是内伤,55%是烧伤,飞行员的蓝色飞行服是化学纤维做的,遇火很容易燃烧,熔化后牢牢地粘在皮肤上,让飞行员的死得惨不忍睹。毒刺便携式防空导弹进入阿富汗战场后,几乎每天都击落苏军飞机,苏军为米-24武装直升机的发动机排气口安装了大型的废气/冷空气混合器,可以降低至350-400摄氏度,但这东西太重,还损失了5-6%动力,于是又装上一种水/甲醇喷射系统用来补偿动力,但这东西常常会造成动力陡增非常难以控制,后来又换上能多提供15-20%动力的TV3-117V发动机,不过阿富汗的风沙让发动机寿命很短,特别是涡轮叶片大量损坏。
最初的米-24武装直升机没有考虑对抗红外导弹的问题,遇到毒刺导弹的致命威胁后,工程师在尾梁上安装了两对ASO-2V曳光弹发射器(每个装32枚曳光弹),后来又移到机身短翼后面,每侧三个,向前成一定角度安装,又装上L-166V-1E(SOEP-V1A)主动红外干扰机和L-006雷达告警器,这种雷达告警器并不适合直升机,对红外制导的导弹几乎不起作用,曳光干扰弹直径也太小,燃烧时间和产生的热量都有限,很难引诱红外制导导弹,主动红外对抗机看起来就像警灯,作用机理是发出不稳定的脉冲红外杂波干扰红外导引头,对付诸如SA-7防空导弹非常有效,但对于干扰毒刺防空导弹效果不大。
四:
在战争中后期,一些阿富汗政府军士兵驾驶米-24武装直升机叛逃到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将其中一架米-24武装直升机拆散运到了中国研究,第一次看到米-24武装直升机实物的中国科研人员发现米-24武装直升机布局和多数直升机相同,具有传统主旋翼和反扭矩尾桨,两名乘员的座舱前后分开,飞行员座舱比武器操纵官座舱高出一截,防弹座舱盖成气泡形,座舱距离地面较高,需要用梯子爬进去,飞行员座舱在后方,舱门是向后开启的,要从右侧进入,武器操纵官座舱在前方,要从向右开启的座舱盖左侧进入,座舱周围被可以抵挡12.7毫米的高射机枪穿甲弹射击的装甲保护着,一个长杆形的空速管由机首右侧伸出,敌我识别天线安装在武器操纵官座舱的框架上。
飞行员座舱包含周期变距杆、总距杆和踏板,以及发射非制导火箭的PKV和S-17武器瞄准具,武器操纵官座舱周期变距杆收在前方右侧,踏板隐藏在侧面,只用于紧急情况下驾驶直升机,KPS-53AV机炮/轰炸瞄准器和导弹瞄准具占据了大量空间,当扣动总距杆上的一个扳机后,液压系统才会把周期变距杆和踏板移动到操纵位置,武器操纵官座舱水平视野为270度,前下方视野为45度,在战斗中必须依靠飞行员来提醒威胁,而飞行员水平视野为20度,前下方视野为15度,但座舱的右开式座舱盖也阻挡了部分视野,加上主旋翼是顺时针旋转,所以飞行员喜欢向左转弯。
米-24武装直升机可以垂直起飞,但不是很舒服,所以飞行员尽可能让尾部先上翘10-12度,将前轮着地滑行,这样可以很快加速,只需50到70米即可以脱离地面起飞前要扳动一系列座舱开关,启动APU产生压缩空气,在主发动机启动程序中选择左或右发动机,按下面板上的“启动"按钮启动主发动机,当转速达到60%到65%时空气启动器会自动关闭,随后炮手激活炮手座舱内的踏板和周期变距杆移动,飞行员就可以操纵直升机滑行到跑道起飞了。
米-24武装直升机巡航速度和冲刺速度都很快,机身两侧的短翼,在前飞时能提供大约25%升力,能达到335公里/小时的冲刺速度,高速下转弯性能和爬升性能也很出色,但短翼容易失速,当滚转进入转弯时短翼会使机身继续压坡度,必须横向打周期变距杆来抵消。但当坡度超过一定角度,周期变距杆也抵消不了,高速度也让旋翼载荷要比米-8大50%,急剧拐弯或者“刹车”机身就会不急剧的坠落,或因动力不足失速而不受控的向上倾斜,需要飞行员极力拉杆保持姿态。
但在高温、高原下发动机功率不足使直升机保持姿态,当米-24以250公里/小时的速度飞行时,如果拉坡度超过20度就会损失200米的高度,所以在低空飞行时飞行员根本没有犯错误的机会,其结果就是可能坠地,要想避免这种后果就必须轻柔地驾机低速飞行,但是这在战斗中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飞行员不得不拉杆从高速俯冲中恢复,旋翼就有可能打到尾梁,此时控制速度和两名机组的分工合作非常重要,试飞后飞行员说:驾驶米-24武装直升机就像在钢丝上行走那样不容易,坠落事故中有52.5%是严重事故,其中机组牺牲的事故又占了60.4%。
五:结语
总的来说,米-24武装直升机装甲很重,坚固耐用,结构简单,具有高战备率和多用途能力,但操作复杂,耗油量大,并不适合中国军队的需要,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也向中国推销米-24武装直升机,但被中国拒绝了,如果不是提前测试了,说不定中国现在的主力武装直升机就是米-24武装直升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