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一次!题材满分,这种良心片,咋就没人看呢?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0年5月20日 6点19分 PT
  返回列表
69865 阅读
14 评论
乌鸦电影

广东,深圳。

一家医院里,牙医小周,正在给一位大爷看牙。

精准判断,熟练操作,行云流水…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她已经是这里的“王牌医生”了…

但其实,她才刚来医院不久,是一名规培生。医学专业毕业的她,需要在这家医院经过系统化的培训之后,才能成为一名正式的医生。

而刚刚这一次看牙,只是她医学道路上,无数次考试中的一次…

考试结束,老师非常满意。

但她却不敢高兴太久。

毕竟,她下一个要去的科室,让所有医生闻风丧胆。不要说考试了,平时的练习都不知道能否顺利完成…

这个科室,患者“极其不配合”:大部分要被“捆”在“约束板”里,还有不间断轰炸式的哭闹、尖叫,各种花式逃脱…

这就是:儿童牙科。

刚刚还对答如流,顺利通过考试的小周,在这里彻底傻眼:

上一秒还乖乖听话的小孩,下一秒就暴风哭泣…

无数次眼见小朋友就要咬上她的手指…

旁边是盯着每一步操作的家长,门外是等得不耐烦,随时可能进来投诉的家长…

而她,0经验,不喜欢小孩,不知道要怎么哄小孩,孩子崩溃,她也差点要崩溃…

她跑到同科室的医生那儿偷师,恍然大悟:

原来“小猪佩奇”才是哄孩子的“秘密武器”!

于是下班去文具店,买了好几份小猪佩奇贴纸和玩具。

没想到,在别人那里屡试不爽的招数,到了她这儿,失灵了…

小朋友光顾着哭,根本看不到眼前的贴纸,在一旁举贴纸的她,还挡住了导师拿工具,场面越来越乱…

另一次拔牙,她问小孩:你想让谁给你拔牙?

小孩想都不想,指了一下小周的导师,直接略过了她…

好不容易有一次机会上手,结果患者对导师说:我挂的是你的号,你不能看吗,为什么要给她看…

这部纪录片《我的白大褂》,剧组在深圳市人民医院,安装了六十四路摄像头,进行医院日常的全方位纪实拍摄。

有网友评论到:难得看到不会刻意煽情、主题不那么沉重的医疗纪录片,尤其在疫情的特殊时期,很感人…

特别的是,这部医疗纪录片的主角,不是经验丰富的成熟医生,而是初出茅庐的“规培医生”。

所谓“规培”,就是医学生在完成5年的院校学习后,需要到有培训条件的医院进行临床培训。

在规培阶段,他们不仅要在自己专业的科室学习,还需要在全科所有的科室轮转一遍,通过每一个科室的考试,才能顺利从一名医学毕业生转变为临床医生。

而有些学科,在进行完三年的二级学科培训后,还需要继续接受三级学科的科室轮转培训…

三级学科的规培时间可长达4年,即从大学开始,要进行长达12年的学习,才能算是可以“正式上岗”…

如果不是这个纪录片,也许我们根本不知道,原来现实生活中,每一位为我们看病的医生,他们熟练的操作背后,竟然要经历如此长的规培期…

“医学规培生”这个群体,很可能根本不会被人注意到,但其实,这个群体,并不少数…

每天上班,就是上考场。

带教老师随时随地“提问三连”,手术中,查房中,问诊中,冷不丁来一串“死亡提问”,有时候甚至当着患者、患者家属的面提问…

而熟练掌握专业知识,“扛得过”老师的“死亡提问”,只是最最基础的…

但就算专业基础扎实,老师认为可以上手操作了,依然面临患者的不信任:

带教老师一次次给不同的患者介绍规培生,希望可以给个上台的机会…

患者还是一口拒绝:你现在不能做吗?我预约你的号,你看行不行啊…

整整一个上午,规培生可能一次台都没上过…

还有更多的压力,来自他们要一次次挑战自己脑力、体力的极限。

他们要学习如何在任何条件下,都保持绝对的头脑清醒:

不管是在深夜里,永远不知道下一辆救护车什么时候来的急诊室…

还是在每天人头涌涌,哭闹声尖叫声此起彼伏的儿科…

不管是面对情绪激动拒绝就医,甚至上口咬人的患者…

还是面对等得不耐烦破门而入的家长…

纪录片展现了一个细节:

胸腔镜手术,需要在微小的切口下,完成胸内复杂的手术。

这时候需要运用到医学摄像头,将胸腔内的情况,投射到显示屏幕上。

但这需要一个人,全程用手举着摄像头…

在漫长的手术过程中,他们需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因为稍不留神,摄像头碰到了患者的身体,轻则导致镜面模糊,耽误手术时间,重则导致手术并发症,危及生命…

规培生才举了两分钟,就顶不住了,而有些手术,长达十几个小时…

除了脑力体力的极限外,对于他们来说,最难的恐怕是,要挑战心理承受的极限:

一名规培生,在第一次参与重大抢救时,亲眼看着一个活生生的人,在自己面前死去。

上一秒还大喊大叫的病人,下一秒失去意识,从生到死,仅短短一个小时…

大爷肚子痛入院,紧急检查后被下病危,手术死亡率高达63%,手术费用30万,这个手术,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

因为吃了山上摘的蘑菇,一家四口全部中毒,治疗费用超过百万…

昨天还高高兴兴的一家人,今天生命危在旦夕,甚至要卖房救命…

这些我们经历一次,就难以承受的事情,他们也许,每天都在经历…

而在这个时候,他们要做的,依然是理性判断,分析利弊,尽快开展治疗…

他们平时,也是爱玩爱笑的年轻人,但在医院里,他们要承受很多,超越年龄的压力…

一直以来,我们都是以“患者”的角度来看待这一切,对医生都有着很高的期待:

我们希望医生是果断的,熟练的,冷静的,甚至可以百分之百保证治疗结果。

这是人之常情:在疾病与痛苦面前,我们实在是太恐惧,太害怕,太不知所措。

我们太想太想,可以有一个人,在恐惧与痛苦中,告诉自己肯定的答案:我到底还有没有命,可以苟活下来?

但这部纪录片,让我们第一次从“患者”的视角中走出来,走进“医生”的视角里,看见一些平时我们在医院里,也许不会看见的一面:

作为新人,刚进医院,一开始做得最多的,不是去看病,而是被叫去写病历…

到了终于可以单独与患者沟通时,结结巴巴,无法安分地手,不停按笔,似写非写…

面对责骂,他们也会自我怀疑,也会偷偷上网搜索“规培挨骂”,求得一点点继续前进的勇气…

面对不信任,他们虽然嘴上说着“没事没事”,但眼神里有掩盖不住的失落…

面对危险,他们也会恐惧:在看到患者“咬人”时,下意识地后退…

面对死亡,他们也会不安:抢救,心脏骤停,再抢救,再骤停,确认死亡,电话通知家属患者猝死…

处理完所有后,终于忍不住,在走廊里痛哭流涕…

规培生的焦虑不安,肉眼可见,但哪怕是手术无数的副主任,在生死面前,也难掩紧张:

在一次手术中,患者大出血,心脏骤停,三个科室多达十几位医生加入抢救,他在手术台上,表情凝重…

终于,患者转危为安,下了手术台的他,忍不住边吃饭,边和儿子视频,缓解一下紧张的心情…

在这部纪录片里,医生不再“自带光环”,而是被还原成普普通通的平凡人,他们也会恐惧、不适、紧张、焦虑、疲惫、无力…

在第七集中,有一台叫“达芬奇”的机器人,可以“代替”医生做手术,它能把手术中人手的颤动都抹去,大大缩短了术后愈合的时间。

正如陶勇医生所说:医生和患者之间,最好的状态,更像是艰苦创业的夫妻俩,一开始没钱,然后各种痛苦、摆摊、受尽冷眼,一起熬着,熬着,最后过了十年,终于两口子,赚钱了,发达了…

所谓医者,并非什么天生神力者,所谓医患关系,不过是一个普通人,牵着另一个普通人,在凶险难测的生死之间,带着同样的恐惧,讨得一命…

东方红NO1
1 楼
社会应该多点这种
滤霸
2 楼
在所有医生患者都不知情的情况下拍出来才更有意义
p
pillow
3 楼
那叫偷拍,不合法。
4 楼
看了几集,还是很不错的,不会有演,很真实。值得一看
r
realSTFU
5 楼
不怕狗咬啊?
j
jeckyli
6 楼
好文
y
yuanfangzhi
7 楼
大爷肚子痛入院,紧急检查后被下病危,手术死亡率高达63%,手术费用30万,这个手术,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 因为吃了山上摘的蘑菇,一家四口全部中毒,治疗费用超过百万… 昨天还高高兴兴的一家人,今天生命危在旦夕,甚至要卖房救命… --------------------- 五毛:毕竟中国是第三世界穷国,国家困难啊,管不了那么多人,和欧美没法比,老百姓要学会自力更生,不能什么都指望党和国家! 而在一分钟前,五毛:“厉害了我的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GDP和美国争雄,四处大撒币证明了中国的强大!让世界为之颤抖!”
B
Bigdaddy
8 楼
好看自然有人看,何必打着新闻的招牌宣传呢?
二公子
9 楼
我感觉他们的能力比不上我们那个年代,可能是现在的年轻人条件太好了,被娇惯了。八十年代,我们只有一年半的实习期,两三个月一个科室车轮转,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许多时候忙起来实习生直接当住院医生用了,到毕业时个个都能成功断奶。
c
chengzhongkai
10 楼
给政府添堵的片子不如抗日神剧看着过瘾。
麻辣哥八字
11 楼
什么鸡巴片?小便知不知道开总名义。你要老子这么长的垃圾新闻稿里去找个片名?那老子就不看呗,还能少赚一毛钱?现在小便脑子里都尼玛屎吧。
z
zuway
12 楼
这些医生怎么进的这么好的医院
罗斯顿
13 楼
是的
燕超尘
14 楼
已经决定再也不看医疗片了,都是些不愉快的场景,不是令人精神上倍感压力的抢救画面,就是吵吵闹闹的医患纠纷场面,再没什么可拍的就拍些医护人员因为某个患者家境不好然后他们做好人好事的俗套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