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小汤山速度!2000多台医疗设备一周安装完毕
小汤山定点医院已经启用。
为了小汤山定点医院能够顺利,很多人都在努力,其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专门负责安装调试医疗设备。他们就是小汤山医疗设备专项组的所有成员。
小汤山定点医院启用前,他们仅用一周时间就将2000多台件医疗设备全部进场并安装完毕,再一次向世界证明了小汤山速度的奇迹。
医疗设备专项组工程师由4人组成,分别来自北京积水潭医院、北京朝阳医院、北京世纪坛医院、北京中医医院。由于时间紧迫,为了按时完成任务,在专班组设备专家友谊医院冯捷的带领下,工程师制定出设备安装时间计划和设备清单,并对病区新设备进行分类整合。
启用前期,现场讨论
此次2000余台件的医疗设备主要包括:2台CT、11台超声、6台荧光定量PCR仪、4台核酸提取仪、30台心电图机、16台除颤仪、840张病床等。大型设备(如CT、部分检验设备等)协调、协助设备厂家人员分批运送到场,分时段进场安装和调试;小件设备(如血氧仪、体温计、血压计等)整理、清点数量和种类,根据需要及时安排计量检测,再统一发放到各个病区。
根据小汤山定点医院收治人群情况,紧急采购一台CT,各方密切配合,从周五下午到周日晚上,仅用两天半时间就完成了设备到货、吊装、安装调试、第三方防护及设备性能检测等,保证了周一CT设备的正常使用。
启用前期,设备准备
由于设备进场时病区基建部分尚处于收尾阶段,新设备如何安全、完好地存放是工程师面临的一大难题。为了避免设备损坏和丢失,设备进场前,工程师核实病区条件和工程进度,联系相关负责人,要求每个病区安排出一间空房间集中存放设备,并做好记录,钥匙交由病区护士长保管,待病区基建完成后,再由科室人员统一安放,整理。
小汤山定点医院放射诊断采用了CT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对新冠肺炎的CT影像诊断起到了很大的辅助作用。根据核酸检测筛查需求情况,临时决定检验科新增6台荧光定量PCR仪、4台核酸提取仪及附属设备,使24小时内核酸检测人数可达到1000人,这批设备仅用一天半时间就完成了前期各项准备工作。
“这4名工程师都非常优秀,关键时刻不掉链子。”冯捷说,正是由于团队的互相配合,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这么艰巨的任务,为接收筛查人员做好准备。
BBC:北京重启小汤山SARS定点医院,境外“倒灌”成新隐忧
中国周一(3月16日)在首都北京的郊区重新启用了一座SARS时期接收重症患者的标志性定点医院,用于应对新冠疫情。
小汤山定点医院位于北京北端,距离中心城区约30公里。北京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决定,从本周起重新启用它,主要用于筛查从国外到访北京旅客中的疑似病例,以及对一些非重症患者进行治疗。
2003年,中国的首都成为SARS(非典/沙士)疫情的重灾区。北京当局决定用七天时间建成了这座定点医院,收治患者680人。2010年,北京已将临时病房拆除。
重启小汤山
2月16日小汤山医院工地。早在1月23日,即武汉宣布封城首日,北京当局便宣布重启小汤山医院的计划。
北京宣布重启小汤山医院当天,正值北京推出新规、要求所有从境外抵京的旅客一律集中隔离14天之际。
中国媒体报道称,小汤山医院设立了1000余张床位,主要用于北京海关检疫后有风险人员的进一步医学筛查,包括对确诊病例或疑似病例进行治疗观察等。
报道称,小汤山医院的百名医护人员主要从市属医院中选派,包括呼吸、感染、重症、急诊、儿科、放射等,并可以与北京其他的定点医院进行远程会诊。
北京早在1月23日,即武汉宣布封城首日,便宣布重启小汤山医院的计划。当局随后调动近5000名工人进驻位于北京昌平的小汤山施工,重建病房、餐厅、锅炉房、ICU等区域。新建病区病房为箱式房搭建而成。这些临时房屋一共五排,每排三层。
北京并未公布小汤山医院与其他定点医院的具体分工差异,但BBC注意到,截至目前北京已有近20家医院被列为新冠肺炎的定点医院。其中,市级的有三所,包括地坛医院、佑安医院和解放军第五医学中心。
北京:新的“抗疫”战场?
中国在过去一日新增确诊病例数仅为21例,但值得一提的是,其中20例均为从海外"倒灌"的病例。
在小汤山医院启用时,中国整体的疫情已呈现好转迹象。在武汉,用于收留轻症新冠病人的十余家方舱医院已经全部宣布休舱。中国官方称,从中国各省援助湖北的数以千计的医生将在周二开始陆续撤离。
中国官方周二(3月17日)公布的最新数字显示,中国在过去一日新增确诊病例数仅为21例,但值得一提的是,其中20例均为从海外“倒灌”的病例。
中国境外的感染人数在两天前已超过中国境内,欧美多国的疫情形势日趋严峻。作为中国最主要的对外窗口,首都北京的压力明显增大,这可能是当局重开小汤山的重要原因。
据中国媒体报道,北京市新冠肺炎定点医院地坛医院连续两周筛查从机场转来的人员近千名,已发现确诊病例23人。
在周一的一场国务院发布会上,中国官员表示,从3月11日以来,中国陆海空口岸入境人员日均12万人次。其中,乘国际航班入境的人员日均2万人次,外国人占比一成左右,这些人均是需要观察的对象。
北京隔离和转运隔离
抵达北京首都机场的入境人员将被统一运送至位于城市东北郊的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进行统一转运。
目前,北京市已宣布了严格的入境隔离措施。所有从中国境外到访北京的旅客,都需要接受强制性的集中隔离,并且费用需要自理。有特殊情况的,经严格评估,可进行居家观察。
根据规定,入境人员将被统一运送至位于城市东北郊的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进行统一转运。如果是目的地为北京的旅客,将有大巴车把旅客统一转运至北京市内的集中观察点进行14天隔离。如果是目的地为中国其他省份的旅客,则由各自省份的救护车辆转运至当地隔离。
BBC记者在北京看到,目前北京街头几乎所有的餐馆、便利店和其他商铺都在对顾客进行体温检测,并要求登记姓名、电话和身份证信息。北京还专门开发了名为“健康宝”的手机小程序,要求居民每天通过拍照“打卡”,在进出小区和写字楼时必须出示。
截至北京时间周二(3月17日)中午,北京已累计确诊415例,其中境外输入确诊病例41例,目前治愈出院病例366例。
此前,位于北京核心城区的复兴医院发生院内群体感染事件,导致至少36名院内人员感染,包括8名医护人员,9名保洁人员,19名患者和患者家属。由于勾起了人们对于SARS时期病毒在首都大肆扩散的记忆,北京一度风声鹤唳。
“非典”记忆
2003年,SARS疫情首先在中国广东省顺德市出现,随后席卷中国全国,但当时疫情最为严重的地区并非广东,而是北京,有超过2400人感染,147人死亡。
当年4月,北京市为了控制疫情,选址北京正北六环外小汤山的一家用于疗养的医院附近,在7天之内新建了专门接收SARS患者的院区。建筑面积达到2.5万平方米,可容纳1000张病床。在5月1日启用后,1000多名医疗人员进驻医院。
小汤山医院在随后两个月内,收治了近700名SARS病人,占据中国总感染人数的近七分之一,其中死亡人数8人,病死率相比其他地方较低。
2003年疫情结束后,曾经的临时病房被废弃。遗留建筑杂草丛生,破败不堪。
直到7年后的2010年4月,原北京市卫生局宣布,拆除小汤山的SARS院区。2012年,小汤山医院更名为“北京市小汤山康复医院”,仅保留康复医疗职能。
每天12万人次入境,北京已重启「小汤山」…聊聊背后你不知道的事。
形势没你想象中那么简单。虽然全国各地新增确诊人数开始归零,但随着境外输入病例的出现,我们依旧要严加防范。
据报道:陆海空入境人员,每日平均12万人次。最近一周,境外输入病例占新增确诊数的84.55%。
为此,北京启用了小汤山医院,600名医护人员严阵以待。凡是在海关检疫后判断为有风险人员的,均会送至小汤山做进一步筛查。
17年过去了,改建后的小汤山医院床位多了,规模大了,入口处也加了四个字「欢迎回家」。
但欢迎的是那些「提前填报信息、配合检查、回国隔离」的入境人员,而非「吃退烧药登机、千里送毒、不戴口罩跑步、辱骂工作人员和豌豆公主」的奇葩。
恰恰是那些刺眼的反面案例,才让网上出现对留学生和海外华人华侨回国的争议。众声喧哗中,想引用张文宏医生的一句话:
“我们防的是输入性疾病,而非同胞。”
毕竟,此刻回国的他们,也曾想方设法为国家出力。今天来聊聊这背后的故事,一些你不知道的人和事。
01
我们欢迎遵守规则、不矫情不做作的人。
有一位留学生的回国记录,堪称教科书级别。
回国前,她先在意大利住的地方自我隔离20天,确保身体并无大碍。
由于当地医疗过载,并且出现居家隔离死亡的案例,无依无靠的她怕极了,这才决定回国。
购买机票前,她主动向相关部门填报信息,还将注意事项逐一分享给朋友们,生怕大家漏了步骤。
一路上她谨小慎微。
佩戴两层口罩,并戴上手套。为了不托运,只带一个小登机箱。全程28小时,愣是没吃没喝。
当她终于抵达家乡机场的时候,整个人饿到腿脚发软。这时工作人员给她分了水和吃的,对她说:“这里很安全,你可以吃点东西了。”
听到这些温暖的话,她悬着的心终于放下:
“他们特别好。我能回来就已经是特别幸运了。”
来源@晶视频
其实,这也是大多数留学生回国旅程的真实写照。
有的人一下飞机,看到国内工作人员穿着防护服,就觉得很有安全感。
有的人说国内检查很严格、很有秩序,国外一片混乱,真的没法比。
还有人说回国的航班里,比起外国人,中国人都很注意防范,主动上报健康信息,不想因自己的疏忽给祖国添堵。
所以,不是每个留学生都是「豌豆姑娘」和「利己主义者」。
他们安分守己,只想回家。
02
或许会有人问他们:疫情最开始不回来,为何结束后才回来?
其实,国内外假期是不一样的。春节期间,大多数留学生还在上课。最近境外疫情严峻,大学才提前放假封校。
更何况两个月以来,海外留学生群体也为祖国默默做了许多事情。
疫情之初,救援物资从四面八方向湖北驰援。
得知国内疫情,一位女留学生很自责。
她现在还没工作,生活费不多,不能捐大额的物资给湖北。只能尽点绵薄之力,为家人和朋友义务买一些口罩寄回国。
“我昨天跑了二十几家店,买了一箱寄回去。”
也有人一听说疫情,就和朋友连续几天买口罩交给大使馆。
“国家有难我们肯定要帮,对吧。”
还有一名留学日本的湖北女孩,她的家庭不算富裕,父亲患病在家。所以她一直处于半工半读、勤工俭学的状态。
可这一次,她不惜拿出8万块的全部存款,跑遍日本各大医院药房采购。最终和另一位爱心人士一起为家乡捐了一万两千个口罩。
另一位在澳洲留学的人,好不容易买到1000枚口罩和600副一次性手套,打包寄回家乡苏州的社区。
收到货物后,留学生父母冒雨送给社区老人。东西虽然不多,但给小区老人多了一层防护,也是很心安。
其实在海外购买物资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有时药房库存有限,经常毫无收获。国外地广人稀,有些留学生想逛几家大型商场,要花费了整整一天的时间,一天下来买到的口罩也并不是很多。
有一些留学生自发成立组织,他们各自分工。有筹备捐款的,有分头去国外药房购买口罩的,有联系快递和机场物流的。当一切准备就绪,便以集体名义捐给一线工作者。
家国有难时,他们没有置身事外,而是想着尽一份力。
他们做事不留名,只有一个统一的名字:中国留学生。
03
在境外输入人员中,9成是中国人。
除了留学生,还有公司外派的驻国外工作人员、旅居异国的华侨、旅行者。
得知N95口罩非常稀缺,一群爱国华侨想办法购买了上万只N95口罩,打算捐赠给医院的一线医护人员。
为了确保这批珍贵的物资运到,游客陈先生决定亲自坐飞机,一个人负责这批口罩的运送。因为口罩实在太多,他上网求助同机乘客协助托运。
一路上他受到许多人的帮助。
到达北京后,边防检查站的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协助,迅速完成了口罩提取工作。见着这批物资分批运走,大家欣慰地说:
“对于这种医生急需的物资,节约一分钟也是宝贵的。”
来源@BTV北京您早安
真的挺感动的。
那时候湖北医疗资源紧缺,国内的我们只能转发求助信息,很难买到口罩直接捐助。但这些海外华侨却想方设法,将一枚枚守护医护人员生命的口罩送到一线。
有人说,这也是中国速度。事关人命,就更要不舍昼夜、争分夺秒。
04
前段时间,一架“神奇”的航班从肯尼亚首都飞往广州。
飞机上的经济舱几乎没有乘客,但每个座位上却放着塞满口罩的箱子。
这些物资由海外华人华侨集体捐赠。为了尽量多地购买口罩,他们带着现金上街,挨家挨户询问,几乎买空了全城的口罩。
这场行动中,机组工作人员也当上了搬运工,让口罩成为经济舱里的「乘客」。它们回到祖国,被送到医护人员手中。
当问到华人华侨接下来的计划时,他们淡淡地说:口罩是买不到了,下一步打算直接捐钱了。
这就是同根同源的力量。哪怕身处异国他乡,他们总是不遗余力地帮助「家里人」。
外网有个问题:为什么中国人总是很团结?
其中有个热门的回答是:没有为什么,因为我们是中国人。
每当危机来临,总会有人从四面八方赶来驰援。无论是身在国内的人,还是海外游子,每个人都在尽自己的微薄之力,让萤火汇成炬火,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
前不久,有一位司机将警察拦住,随即从后备箱搬了一箱口罩送上去。
“给你口罩,这是我从土耳其「人肉」背回来的。”
民警追问他叫什么名字。
对方摆摆手,说了三个字:“中国人。”
然后消失在茫茫人海。
其实这次新冠肺炎,让许多华人华侨遭遇过非议、嘲讽,甚至恶意中伤。
他们也有过独木难支、愤怒无助的时刻。
每当一个人撑不下去的时候,只要想到背后强大的祖国,便觉心安。
我们要驱散的是病毒,以及比病毒更可怕的「蓄意瞒报者」和「漠视规则者」。
不要因一两颗老鼠屎,去否认一整个群体。
那些遵守规则、对他人和自己负责任的同胞们,我们应该给予理解和善意。
“欢迎回家”。
参考资料:扬子晚报 益阳日报 人民网 环球时报 中新经纬 凤凰网风视频
北京日报:小汤山速度!2000多台医疗设备一周安装完毕
小汤山定点医院已经启用。
为了小汤山定点医院能够顺利,很多人都在努力,其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专门负责安装调试医疗设备。他们就是小汤山医疗设备专项组的所有成员。
小汤山定点医院启用前,他们仅用一周时间就将2000多台件医疗设备全部进场并安装完毕,再一次向世界证明了小汤山速度的奇迹。
医疗设备专项组工程师由4人组成,分别来自北京积水潭医院、北京朝阳医院、北京世纪坛医院、北京中医医院。由于时间紧迫,为了按时完成任务,在专班组设备专家友谊医院冯捷的带领下,工程师制定出设备安装时间计划和设备清单,并对病区新设备进行分类整合。
启用前期,现场讨论
此次2000余台件的医疗设备主要包括:2台CT、11台超声、6台荧光定量PCR仪、4台核酸提取仪、30台心电图机、16台除颤仪、840张病床等。大型设备(如CT、部分检验设备等)协调、协助设备厂家人员分批运送到场,分时段进场安装和调试;小件设备(如血氧仪、体温计、血压计等)整理、清点数量和种类,根据需要及时安排计量检测,再统一发放到各个病区。
根据小汤山定点医院收治人群情况,紧急采购一台CT,各方密切配合,从周五下午到周日晚上,仅用两天半时间就完成了设备到货、吊装、安装调试、第三方防护及设备性能检测等,保证了周一CT设备的正常使用。
启用前期,设备准备
由于设备进场时病区基建部分尚处于收尾阶段,新设备如何安全、完好地存放是工程师面临的一大难题。为了避免设备损坏和丢失,设备进场前,工程师核实病区条件和工程进度,联系相关负责人,要求每个病区安排出一间空房间集中存放设备,并做好记录,钥匙交由病区护士长保管,待病区基建完成后,再由科室人员统一安放,整理。
启用前期,设备准备
小汤山定点医院放射诊断采用了CT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对新冠肺炎的CT影像诊断起到了很大的辅助作用。根据核酸检测筛查需求情况,临时决定检验科新增6台荧光定量PCR仪、4台核酸提取仪及附属设备,使24小时内核酸检测人数可达到1000人,这批设备仅用一天半时间就完成了前期各项准备工作。
“这4名工程师都非常优秀,关键时刻不掉链子。”冯捷说,正是由于团队的互相配合,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这么艰巨的任务,为接收筛查人员做好准备。
BBC:北京重启小汤山SARS定点医院,境外“倒灌”成新隐忧
中国周一(3月16日)在首都北京的郊区重新启用了一座SARS时期接收重症患者的标志性定点医院,用于应对新冠疫情。
小汤山定点医院位于北京北端,距离中心城区约30公里。北京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决定,从本周起重新启用它,主要用于筛查从国外到访北京旅客中的疑似病例,以及对一些非重症患者进行治疗。
2003年,中国的首都成为SARS(非典/沙士)疫情的重灾区。北京当局决定用七天时间建成了这座定点医院,收治患者680人。2010年,北京已将临时病房拆除。
重启小汤山
2月16日小汤山医院工地。早在1月23日,即武汉宣布封城首日,北京当局便宣布重启小汤山医院的计划。
北京宣布重启小汤山医院当天,正值北京推出新规、要求所有从境外抵京的旅客一律集中隔离14天之际。
中国媒体报道称,小汤山医院设立了1000余张床位,主要用于北京海关检疫后有风险人员的进一步医学筛查,包括对确诊病例或疑似病例进行治疗观察等。
报道称,小汤山医院的百名医护人员主要从市属医院中选派,包括呼吸、感染、重症、急诊、儿科、放射等,并可以与北京其他的定点医院进行远程会诊。
北京早在1月23日,即武汉宣布封城首日,便宣布重启小汤山医院的计划。当局随后调动近5000名工人进驻位于北京昌平的小汤山施工,重建病房、餐厅、锅炉房、ICU等区域。新建病区病房为箱式房搭建而成。这些临时房屋一共五排,每排三层。
北京并未公布小汤山医院与其他定点医院的具体分工差异,但BBC注意到,截至目前北京已有近20家医院被列为新冠肺炎的定点医院。其中,市级的有三所,包括地坛医院、佑安医院和解放军第五医学中心。
北京:新的“抗疫”战场?
中国在过去一日新增确诊病例数仅为21例,但值得一提的是,其中20例均为从海外"倒灌"的病例。
在小汤山医院启用时,中国整体的疫情已呈现好转迹象。在武汉,用于收留轻症新冠病人的十余家方舱医院已经全部宣布休舱。中国官方称,从中国各省援助湖北的数以千计的医生将在周二开始陆续撤离。
中国官方周二(3月17日)公布的最新数字显示,中国在过去一日新增确诊病例数仅为21例,但值得一提的是,其中20例均为从海外“倒灌”的病例。
中国境外的感染人数在两天前已超过中国境内,欧美多国的疫情形势日趋严峻。作为中国最主要的对外窗口,首都北京的压力明显增大,这可能是当局重开小汤山的重要原因。
据中国媒体报道,北京市新冠肺炎定点医院地坛医院连续两周筛查从机场转来的人员近千名,已发现确诊病例23人。
在周一的一场国务院发布会上,中国官员表示,从3月11日以来,中国陆海空口岸入境人员日均12万人次。其中,乘国际航班入境的人员日均2万人次,外国人占比一成左右,这些人均是需要观察的对象。
北京隔离和转运隔离
抵达北京首都机场的入境人员将被统一运送至位于城市东北郊的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进行统一转运。
目前,北京市已宣布了严格的入境隔离措施。所有从中国境外到访北京的旅客,都需要接受强制性的集中隔离,并且费用需要自理。有特殊情况的,经严格评估,可进行居家观察。
根据规定,入境人员将被统一运送至位于城市东北郊的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进行统一转运。如果是目的地为北京的旅客,将有大巴车把旅客统一转运至北京市内的集中观察点进行14天隔离。如果是目的地为中国其他省份的旅客,则由各自省份的救护车辆转运至当地隔离。
BBC记者在北京看到,目前北京街头几乎所有的餐馆、便利店和其他商铺都在对顾客进行体温检测,并要求登记姓名、电话和身份证信息。北京还专门开发了名为“健康宝”的手机小程序,要求居民每天通过拍照“打卡”,在进出小区和写字楼时必须出示。
截至北京时间周二(3月17日)中午,北京已累计确诊415例,其中境外输入确诊病例41例,目前治愈出院病例366例。
此前,位于北京核心城区的复兴医院发生院内群体感染事件,导致至少36名院内人员感染,包括8名医护人员,9名保洁人员,19名患者和患者家属。由于勾起了人们对于SARS时期病毒在首都大肆扩散的记忆,北京一度风声鹤唳。
“非典”记忆
2003年,SARS疫情首先在中国广东省顺德市出现,随后席卷中国全国,但当时疫情最为严重的地区并非广东,而是北京,有超过2400人感染,147人死亡。
当年4月,北京市为了控制疫情,选址北京正北六环外小汤山的一家用于疗养的医院附近,在7天之内新建了专门接收SARS患者的院区。建筑面积达到2.5万平方米,可容纳1000张病床。在5月1日启用后,1000多名医疗人员进驻医院。
小汤山医院在随后两个月内,收治了近700名SARS病人,占据中国总感染人数的近七分之一,其中死亡人数8人,病死率相比其他地方较低。
2003年疫情结束后,曾经的临时病房被废弃。遗留建筑杂草丛生,破败不堪。
直到7年后的2010年4月,原北京市卫生局宣布,拆除小汤山的SARS院区。2012年,小汤山医院更名为“北京市小汤山康复医院”,仅保留康复医疗职能。
每天12万人次入境,北京已重启「小汤山」…聊聊背后你不知道的事。
形势没你想象中那么简单。虽然全国各地新增确诊人数开始归零,但随着境外输入病例的出现,我们依旧要严加防范。
据报道:陆海空入境人员,每日平均12万人次。最近一周,境外输入病例占新增确诊数的84.55%。
为此,北京启用了小汤山医院,600名医护人员严阵以待。凡是在海关检疫后判断为有风险人员的,均会送至小汤山做进一步筛查。
17年过去了,改建后的小汤山医院床位多了,规模大了,入口处也加了四个字「欢迎回家」。
但欢迎的是那些「提前填报信息、配合检查、回国隔离」的入境人员,而非「吃退烧药登机、千里送毒、不戴口罩跑步、辱骂工作人员和豌豆公主」的奇葩。
恰恰是那些刺眼的反面案例,才让网上出现对留学生和海外华人华侨回国的争议。众声喧哗中,想引用张文宏医生的一句话:
“我们防的是输入性疾病,而非同胞。”
毕竟,此刻回国的他们,也曾想方设法为国家出力。今天来聊聊这背后的故事,一些你不知道的人和事。
01
我们欢迎遵守规则、不矫情不做作的人。
有一位留学生的回国记录,堪称教科书级别。
回国前,她先在意大利住的地方自我隔离20天,确保身体并无大碍。
由于当地医疗过载,并且出现居家隔离死亡的案例,无依无靠的她怕极了,这才决定回国。
购买机票前,她主动向相关部门填报信息,还将注意事项逐一分享给朋友们,生怕大家漏了步骤。
一路上她谨小慎微。
佩戴两层口罩,并戴上手套。为了不托运,只带一个小登机箱。全程28小时,愣是没吃没喝。
当她终于抵达家乡机场的时候,整个人饿到腿脚发软。这时工作人员给她分了水和吃的,对她说:“这里很安全,你可以吃点东西了。”
听到这些温暖的话,她悬着的心终于放下:
“他们特别好。我能回来就已经是特别幸运了。”
来源@晶视频
其实,这也是大多数留学生回国旅程的真实写照。
有的人一下飞机,看到国内工作人员穿着防护服,就觉得很有安全感。
有的人说国内检查很严格、很有秩序,国外一片混乱,真的没法比。
还有人说回国的航班里,比起外国人,中国人都很注意防范,主动上报健康信息,不想因自己的疏忽给祖国添堵。
所以,不是每个留学生都是「豌豆姑娘」和「利己主义者」。
他们安分守己,只想回家。
02
或许会有人问他们:疫情最开始不回来,为何结束后才回来?
其实,国内外假期是不一样的。春节期间,大多数留学生还在上课。最近境外疫情严峻,大学才提前放假封校。
更何况两个月以来,海外留学生群体也为祖国默默做了许多事情。
疫情之初,救援物资从四面八方向湖北驰援。
得知国内疫情,一位女留学生很自责。
她现在还没工作,生活费不多,不能捐大额的物资给湖北。只能尽点绵薄之力,为家人和朋友义务买一些口罩寄回国。
“我昨天跑了二十几家店,买了一箱寄回去。”
也有人一听说疫情,就和朋友连续几天买口罩交给大使馆。
“国家有难我们肯定要帮,对吧。”
还有一名留学日本的湖北女孩,她的家庭不算富裕,父亲患病在家。所以她一直处于半工半读、勤工俭学的状态。
可这一次,她不惜拿出8万块的全部存款,跑遍日本各大医院药房采购。最终和另一位爱心人士一起为家乡捐了一万两千个口罩。
另一位在澳洲留学的人,好不容易买到1000枚口罩和600副一次性手套,打包寄回家乡苏州的社区。
收到货物后,留学生父母冒雨送给社区老人。东西虽然不多,但给小区老人多了一层防护,也是很心安。
其实在海外购买物资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有时药房库存有限,经常毫无收获。国外地广人稀,有些留学生想逛几家大型商场,要花费了整整一天的时间,一天下来买到的口罩也并不是很多。
有一些留学生自发成立组织,他们各自分工。有筹备捐款的,有分头去国外药房购买口罩的,有联系快递和机场物流的。当一切准备就绪,便以集体名义捐给一线工作者。
家国有难时,他们没有置身事外,而是想着尽一份力。
他们做事不留名,只有一个统一的名字:中国留学生。
03
在境外输入人员中,9成是中国人。
除了留学生,还有公司外派的驻国外工作人员、旅居异国的华侨、旅行者。
得知N95口罩非常稀缺,一群爱国华侨想办法购买了上万只N95口罩,打算捐赠给医院的一线医护人员。
为了确保这批珍贵的物资运到,游客陈先生决定亲自坐飞机,一个人负责这批口罩的运送。因为口罩实在太多,他上网求助同机乘客协助托运。
一路上他受到许多人的帮助。
到达北京后,边防检查站的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协助,迅速完成了口罩提取工作。见着这批物资分批运走,大家欣慰地说:
“对于这种医生急需的物资,节约一分钟也是宝贵的。”
来源@BTV北京您早安
真的挺感动的。
那时候湖北医疗资源紧缺,国内的我们只能转发求助信息,很难买到口罩直接捐助。但这些海外华侨却想方设法,将一枚枚守护医护人员生命的口罩送到一线。
有人说,这也是中国速度。事关人命,就更要不舍昼夜、争分夺秒。
04
前段时间,一架“神奇”的航班从肯尼亚首都飞往广州。
飞机上的经济舱几乎没有乘客,但每个座位上却放着塞满口罩的箱子。
这些物资由海外华人华侨集体捐赠。为了尽量多地购买口罩,他们带着现金上街,挨家挨户询问,几乎买空了全城的口罩。
这场行动中,机组工作人员也当上了搬运工,让口罩成为经济舱里的「乘客」。它们回到祖国,被送到医护人员手中。
当问到华人华侨接下来的计划时,他们淡淡地说:口罩是买不到了,下一步打算直接捐钱了。
这就是同根同源的力量。哪怕身处异国他乡,他们总是不遗余力地帮助「家里人」。
04
外网有个问题:为什么中国人总是很团结?
其中有个热门的回答是:没有为什么,因为我们是中国人。
每当危机来临,总会有人从四面八方赶来驰援。无论是身在国内的人,还是海外游子,每个人都在尽自己的微薄之力,让萤火汇成炬火,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
前不久,有一位司机将警察拦住,随即从后备箱搬了一箱口罩送上去。
“给你口罩,这是我从土耳其「人肉」背回来的。”
民警追问他叫什么名字。
对方摆摆手,说了三个字:“中国人。”
然后消失在茫茫人海。
其实这次新冠肺炎,让许多华人华侨遭遇过非议、嘲讽,甚至恶意中伤。
他们也有过独木难支、愤怒无助的时刻。
每当一个人撑不下去的时候,只要想到背后强大的祖国,便觉心安。
我们要驱散的是病毒,以及比病毒更可怕的「蓄意瞒报者」和「漠视规则者」。
不要因一两颗老鼠屎,去否认一整个群体。
那些遵守规则、对他人和自己负责任的同胞们,我们应该给予理解和善意。
“欢迎回家”。
参考资料:扬子晚报 益阳日报 人民网 环球时报 中新经纬 凤凰网风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