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看!眼前走过来的这位老头,乍看平平无奇,但只要稍微搭上话,就会发现这完全是个“满级大佬”。
● 图片来源:纪录片《我住在这里的理由》(下同)
他张口就能炫40多种方言,上海话、陕西话、河南话、粤语......无缝切换,且不是夹生的那种,而是本地人都得说一声溜的程度。
他在饭桌上边剔牙边说话的架势,跟巷弄间的大爷没啥区别,一问才知道,他是国学大师季羡林的学生。
他那“勤俭持家”的茶杯用了几十年,殊不知,他的身家几十个亿。
把镜头拉远点才发现,他的办公楼十分气派,没错,他就是杭州久积控股的创始人兼董事长。
然而他最大的反转是,他是个日本人,大名久积三郎。
初见久积先生,你丝毫看不出他身上有任何日本人的影子,而在深入了解之后......就更看不出了。
正如网友们所发出的灵魂拷问:这真不是个会日语的中国人?
如此大神,日本导演竹内亮自是一路跑着去拜访。
亮叔行走中国20多年,走过各种各样的地方,拍过各种各样的人,他自诩没哪个日本人比他还要了解中国。
所以见到久积先生时,他上来就问:“你会讲中文吗?”
大爷自然是没客气:“比你说得好。”
亮叔此时还未意识到,这位爷在整个采访过程中,都会把他碾压得抬不起头。
节目组初去大爷家,大爷就亲自下厨。
问了一遍大家各自是哪里人后,他为每个人都做了一道家乡菜,从切菜到上桌,整个流程麻利得很。
边做菜,他还边细心地照顾每个人的口味,得知来自山东的摄影师不喜香菜,大佬破防:“山东人不吃香菜?没道理啊!中国八大菜系里面,鲁菜里的第一道菜就是芫爆肉......”
不消一会儿,炒竹笋、四川小炒肉、蒜苔猪肚,香葱芙蓉蛋、东北酸菜白肉、肉皮冻等菜品就摆了一大桌。
这么地道的中餐都是在哪学的?
大爷:“1979年,北京饭店,专门上了3个月的厨师训练班!”
吃着家常菜,聊着家常话,大爷瞅着饭桌上俩姑娘:“两个姑娘嫁人了没有,有相好的了吗?”
突如其来的中式催婚,让亮叔当场笑癫。
也许是莫名的胜负欲作祟,亮叔在谁才是真正的“中国通”这件事上,始终想扳回一局。
他拿出自己的代表作《再会长江》。
大爷瞅了一眼:“1983年时,中央电视台就播出了一个纪录片,叫《话说长江》,主持人叫陈铎。”
亮叔:......
想了一会儿,他试图从年轻人的路子下手:“你知道‘卷’的意思吗?”
大爷:“知道呀,卷还有‘内卷’‘外卷’‘上卷’‘下卷’。”
老头平时这么忙,应该不会追剧吧?于是他问:“《狂飙》你知道吗?”
大爷:“知道呀!那里面的演员我都认识。”
接着还补上一刀:“我还演过7部电影呢!”
实在没招了,他开始秀自己的历史知识:“我熟悉秦始皇的故事,所有的将军都知道!”
大爷无情戳穿:“日本小孩儿谁都知道呀,从小就看漫画呀!”(注:以战国末期的中国为舞台的漫画《王者天下》曾在《周刊YOUNG JUMP》上连载,非常受日本小孩的喜欢)
眼看亮叔的存货全都扑街,大爷开始了反杀:“你知道余秋雨吗?知道莫言吗?”
大爷绷不住了:“这个就不能原谅了,你不努力学习啊,这么有名的人都不知道!”
然而,这只是小菜,见到钢琴,大爷随手秀一曲周杰伦的《菊花台》,见到古筝,他当场弹一曲《浏阳河》。
还有这位爷不会的东西么?
大爷:“除了不会生小孩,其余啥都会。”
见大佬出手,随便一招就能把自己秒了,亮叔终于葛优瘫:“今天是我人生45年来最崩溃的一天。”
“你真是纯的日本人吗?还是混血?”亮叔一脸不可置信地问道。
大爷不聊虚的,直接上族谱!
1958年,久积三郎出生于日本的一个贵族家庭,其祖辈曾任日本天皇的老师。
在高质量教育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对中国的儒家文化很感兴趣。
1976年,久积三郎离开家乡,独自到北京大学求学,师从季羡林。
那是中日邦交正常化后的第四年,两国尚处于“蜜月期”,但咱们对日本人多少还有些膈应。
久积三郎深知这一点,为此他跟着季羡林努力学习普通话:“认真地琢磨京腔京韵,这样,就听不出来是小鬼子了。”
那时候的中国还很贫穷,冬天零下十几摄氏度,久积整天穿着军大衣,吃着窝头咸菜,因为洗澡不方便,身上都生了不少虱子。
但正是北大的这几年,他深刻体会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这些思想,足够他受益终身。
毕业之后,久积三郎被派到香港去当记者,直到改革开放后,他才被调到中国内地。
● 久积三郎(左二)在北大求学时期,与家人合影
1984年,他正式落脚浙江杭州,至此不再漂泊。
他爱上了一位地道的杭州姑娘,可他们的恋情遭到了未来岳父的强烈反对:“我打了八年小日本,怎么会把女儿嫁给小日本?!”
然而,三郎还是用自己的踏实勤奋感动了老丈人,他如愿以偿成为了杭州女婿。
事实证明,老丈人赌对了,三郎不仅在外能拼能挣钱,回到家还是个十足的耙耳朵。
“姑奶奶”长期负责日本的业务,每次回杭州时,他都悉心伺候着,家庭地位排老末。
不过,每当三郎在外接受采访时,妻子总会在他身后投去欣赏的目光。
这段中日情缘,令人实名羡慕。
事业在肩上,爱人在身旁,在大多数人看来,久积已是妥妥的人生赢家。
而他的志向远不止于此。
那是日新月异,朝气蓬勃的中国,他想在这里放手一搏。
上世纪90年代,浙商风起云涌,久积夫妇也加入了创业大潮,他们把根据地就定在了杭州。
在久积先生的眼里,国外的大城市虽见了无数,但杭州的魅力无与伦比。
1998年,杭州久积控股有限公司成立,成为了首家入驻滨江高新区的外商独资企业。
“从杭州去宁波港、上海港仅需两三个小时;往南走到义乌,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城,我们需要的所有的原材料里边都有;往东边走到柯桥,是全中国最大的面料市场;再往北到湖州,有着完善的批布市场。”
对自己的优势相当熟悉的久积先生把目光锁在了家居家纺用品上,经过几年的奋斗,公司不仅在嘉兴、扬州、湖北等地建设了生产基地,还在日本东京、岐阜等地设有分公司。
2022年,他们还将业务扩展到了宠物领域,咱平日里网购的主题乐园及电影周边产品,说不定就来自久积。
去年的杭州亚运会, 他们被授权为亚运吉祥物的生产商,实力可见一斑。
为了过一下霸总的瘾,亮叔在董事长的位置上体验了一把,但那滋味着实不舒适。
“好几千员工,要靠工资养活,公司一个礼拜没有订单就要倒闭的。”
这样的压力,久积先生一扛就是几十年。
刚创业那会儿,公司的周围都是稻田,而如今,这里是一眼望不到头的大型企业。
时光变迁,他见证了无数企业的起落,“做生意要长远看,不要急着赚钱啊”,久积先生感叹道。
作为一家外企,久积先生深知这一切少不了政府的帮助,所以他们也一直在以自己的力量回馈社会。
除了为当地吸纳就业、增加税收,今年5月份,他们还在丽水成立了分公司,旨在助力山区26县共同奔富。
说到被中国政府的认可,久积先生又对着镜头开始嘚瑟。
“瞧见没,我是浙江省第一个拿到永久居住证的!”
“2015年我在北京机场,入境检察官看到这个都站起来,朝我敬了个礼,为什么?因为这是极其优秀的外国人才有的,一般人根本拿不到!”
这......真被他秀到了。
转眼之间,久积三郎66岁了,来中国也已经48年,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他见证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全过程。
而他自己,也在风云变幻中收获了传奇般的精彩人生。
直到今天,久积先生的办公室里都挂着左宗棠的一副对联:“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
这是他一贯的做人做事的准则。
人们总说,一个文化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人,会有着某种相似的特征,因为我们有着同一种文化基因。
这或许是为何,久积桑被腌得如此入味儿。
大半辈子都扎根在中国,老头是铁了心不回去了:“爱人敬天,我在这儿成功了,所以要延续下去,在这儿走向我的人生终点。”
一个日本人,一颗中国心。
注意看!眼前走过来的这位老头,乍看平平无奇,但只要稍微搭上话,就会发现这完全是个“满级大佬”。
● 图片来源:纪录片《我住在这里的理由》(下同)
他张口就能炫40多种方言,上海话、陕西话、河南话、粤语......无缝切换,且不是夹生的那种,而是本地人都得说一声溜的程度。
他在饭桌上边剔牙边说话的架势,跟巷弄间的大爷没啥区别,一问才知道,他是国学大师季羡林的学生。
他那“勤俭持家”的茶杯用了几十年,殊不知,他的身家几十个亿。
把镜头拉远点才发现,他的办公楼十分气派,没错,他就是杭州久积控股的创始人兼董事长。
然而他最大的反转是,他是个日本人,大名久积三郎。
初见久积先生,你丝毫看不出他身上有任何日本人的影子,而在深入了解之后......就更看不出了。
正如网友们所发出的灵魂拷问:这真不是个会日语的中国人?
如此大神,日本导演竹内亮自是一路跑着去拜访。
亮叔行走中国20多年,走过各种各样的地方,拍过各种各样的人,他自诩没哪个日本人比他还要了解中国。
所以见到久积先生时,他上来就问:“你会讲中文吗?”
大爷自然是没客气:“比你说得好。”
亮叔此时还未意识到,这位爷在整个采访过程中,都会把他碾压得抬不起头。
节目组初去大爷家,大爷就亲自下厨。
问了一遍大家各自是哪里人后,他为每个人都做了一道家乡菜,从切菜到上桌,整个流程麻利得很。
边做菜,他还边细心地照顾每个人的口味,得知来自山东的摄影师不喜香菜,大佬破防:“山东人不吃香菜?没道理啊!中国八大菜系里面,鲁菜里的第一道菜就是芫爆肉......”
不消一会儿,炒竹笋、四川小炒肉、蒜苔猪肚,香葱芙蓉蛋、东北酸菜白肉、肉皮冻等菜品就摆了一大桌。
这么地道的中餐都是在哪学的?
大爷:“1979年,北京饭店,专门上了3个月的厨师训练班!”
吃着家常菜,聊着家常话,大爷瞅着饭桌上俩姑娘:“两个姑娘嫁人了没有,有相好的了吗?”
突如其来的中式催婚,让亮叔当场笑癫。
也许是莫名的胜负欲作祟,亮叔在谁才是真正的“中国通”这件事上,始终想扳回一局。
他拿出自己的代表作《再会长江》。
大爷瞅了一眼:“1983年时,中央电视台就播出了一个纪录片,叫《话说长江》,主持人叫陈铎。”
亮叔:......
想了一会儿,他试图从年轻人的路子下手:“你知道‘卷’的意思吗?”
大爷:“知道呀,卷还有‘内卷’‘外卷’‘上卷’‘下卷’。”
亮叔:......
老头平时这么忙,应该不会追剧吧?于是他问:“《狂飙》你知道吗?”
大爷:“知道呀!那里面的演员我都认识。”
接着还补上一刀:“我还演过7部电影呢!”
亮叔:......
实在没招了,他开始秀自己的历史知识:“我熟悉秦始皇的故事,所有的将军都知道!”
大爷无情戳穿:“日本小孩儿谁都知道呀,从小就看漫画呀!”(注:以战国末期的中国为舞台的漫画《王者天下》曾在《周刊YOUNG JUMP》上连载,非常受日本小孩的喜欢)
眼看亮叔的存货全都扑街,大爷开始了反杀:“你知道余秋雨吗?知道莫言吗?”
亮叔:......
大爷绷不住了:“这个就不能原谅了,你不努力学习啊,这么有名的人都不知道!”
然而,这只是小菜,见到钢琴,大爷随手秀一曲周杰伦的《菊花台》,见到古筝,他当场弹一曲《浏阳河》。
还有这位爷不会的东西么?
大爷:“除了不会生小孩,其余啥都会。”
见大佬出手,随便一招就能把自己秒了,亮叔终于葛优瘫:“今天是我人生45年来最崩溃的一天。”
“你真是纯的日本人吗?还是混血?”亮叔一脸不可置信地问道。
大爷不聊虚的,直接上族谱!
1958年,久积三郎出生于日本的一个贵族家庭,其祖辈曾任日本天皇的老师。
在高质量教育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对中国的儒家文化很感兴趣。
1976年,久积三郎离开家乡,独自到北京大学求学,师从季羡林。
那是中日邦交正常化后的第四年,两国尚处于“蜜月期”,但咱们对日本人多少还有些膈应。
久积三郎深知这一点,为此他跟着季羡林努力学习普通话:“认真地琢磨京腔京韵,这样,就听不出来是小鬼子了。”
那时候的中国还很贫穷,冬天零下十几摄氏度,久积整天穿着军大衣,吃着窝头咸菜,因为洗澡不方便,身上都生了不少虱子。
但正是北大的这几年,他深刻体会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这些思想,足够他受益终身。
毕业之后,久积三郎被派到香港去当记者,直到改革开放后,他才被调到中国内地。
● 久积三郎(左二)在北大求学时期,与家人合影
1984年,他正式落脚浙江杭州,至此不再漂泊。
他爱上了一位地道的杭州姑娘,可他们的恋情遭到了未来岳父的强烈反对:“我打了八年小日本,怎么会把女儿嫁给小日本?!”
然而,三郎还是用自己的踏实勤奋感动了老丈人,他如愿以偿成为了杭州女婿。
事实证明,老丈人赌对了,三郎不仅在外能拼能挣钱,回到家还是个十足的耙耳朵。
“姑奶奶”长期负责日本的业务,每次回杭州时,他都悉心伺候着,家庭地位排老末。
不过,每当三郎在外接受采访时,妻子总会在他身后投去欣赏的目光。
这段中日情缘,令人实名羡慕。
事业在肩上,爱人在身旁,在大多数人看来,久积已是妥妥的人生赢家。
而他的志向远不止于此。
那是日新月异,朝气蓬勃的中国,他想在这里放手一搏。
上世纪90年代,浙商风起云涌,久积夫妇也加入了创业大潮,他们把根据地就定在了杭州。
在久积先生的眼里,国外的大城市虽见了无数,但杭州的魅力无与伦比。
1998年,杭州久积控股有限公司成立,成为了首家入驻滨江高新区的外商独资企业。
“从杭州去宁波港、上海港仅需两三个小时;往南走到义乌,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城,我们需要的所有的原材料里边都有;往东边走到柯桥,是全中国最大的面料市场;再往北到湖州,有着完善的批布市场。”
对自己的优势相当熟悉的久积先生把目光锁在了家居家纺用品上,经过几年的奋斗,公司不仅在嘉兴、扬州、湖北等地建设了生产基地,还在日本东京、岐阜等地设有分公司。
2022年,他们还将业务扩展到了宠物领域,咱平日里网购的主题乐园及电影周边产品,说不定就来自久积。
去年的杭州亚运会, 他们被授权为亚运吉祥物的生产商,实力可见一斑。
为了过一下霸总的瘾,亮叔在董事长的位置上体验了一把,但那滋味着实不舒适。
“好几千员工,要靠工资养活,公司一个礼拜没有订单就要倒闭的。”
这样的压力,久积先生一扛就是几十年。
刚创业那会儿,公司的周围都是稻田,而如今,这里是一眼望不到头的大型企业。
时光变迁,他见证了无数企业的起落,“做生意要长远看,不要急着赚钱啊”,久积先生感叹道。
作为一家外企,久积先生深知这一切少不了政府的帮助,所以他们也一直在以自己的力量回馈社会。
除了为当地吸纳就业、增加税收,今年5月份,他们还在丽水成立了分公司,旨在助力山区26县共同奔富。
说到被中国政府的认可,久积先生又对着镜头开始嘚瑟。
“瞧见没,我是浙江省第一个拿到永久居住证的!”
“2015年我在北京机场,入境检察官看到这个都站起来,朝我敬了个礼,为什么?因为这是极其优秀的外国人才有的,一般人根本拿不到!”
这......真被他秀到了。
转眼之间,久积三郎66岁了,来中国也已经48年,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他见证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全过程。
而他自己,也在风云变幻中收获了传奇般的精彩人生。
直到今天,久积先生的办公室里都挂着左宗棠的一副对联:“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
这是他一贯的做人做事的准则。
人们总说,一个文化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人,会有着某种相似的特征,因为我们有着同一种文化基因。
这或许是为何,久积桑被腌得如此入味儿。
大半辈子都扎根在中国,老头是铁了心不回去了:“爱人敬天,我在这儿成功了,所以要延续下去,在这儿走向我的人生终点。”
一个日本人,一颗中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