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南方人争当北方人?从良渚消失到西北变湿暖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19年10月17日 8点40分 PT
  返回列表
78020 阅读
28 评论
秦朔朋友圈

良渚,五千年前的“大首都”

作为一名杭州的地产从业人员,对良渚的认识,是从房地产项目开始的。伴随城市开发、良渚申遗等系列事件,越发感受到这片土地的美好与神奇。

国庆期间去了一趟良渚博物院,去之前看了一些相关资料、书籍。再去看陈列的文物,古城遗址,感受就很不一样了。

今天的我们为什么要研究良渚?这一段五千年前出现、持续千年却又神秘消失的上古文明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笔者认为其现实意义在于,从上古看当今,以文明看文明,会对我们今天的城市化有不一样的看法和见地,而不仅仅只以经济的维度。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文明相形异常脆弱。

良渚,有另一个诗意的名字——“美丽洲”。根据考古发现,五千年前的良渚是一座改造于湿地之上的文明古国,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当时,世界最大最完整的水利系统就在那里,精美的玉制礼器、手工业的细化分工、完善的粮食仓储等等都令人惊叹。有人评价称:“这是一个具有早期城市形态特征的大型聚落遗址,规模和品质全世界罕见,在中国考古学界称其为实证中国5000年文明史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大遗址。”

笔者不是良渚专家,从业余爱好者角度讲讲对良渚古城几处有意思的发现:

 1、环太湖,良渚文明区域 

良渚文明的区域目前发现主要是环太湖一带,包括如今的苏州、上海甚至常州等都有相关考古遗迹的发现。所以良渚的定位,不仅是“古城”,而且是上古时代一个区域性的“古国”。杭州良渚则是当时的古国首都。

良渚先民在这里围堤筑塘、兴修水利,种植水稻,仅古城中心莫角山宫殿遗址堆土方达228万方。是目前已知的最大单体建筑。整座良渚古城的土石方工程总量达1005万方,城内总建筑面积约300万方,加上外郭,面积达800万平方米。宫殿区南面是一个存量将近20万斤的稻谷仓库,有人据此推测良渚古城的居民有近4万人。

在我们今天看来,这大概只是一个“超级大盘”。但在新石器时代,人类稀少,刚刚从狩猎采集转向农耕定居,如此“密集”、“城市化”的程度十分令人赞叹。远远超越世界同期的几个著名城市,如乌尔城、乌鲁克城、摩亨佐·达罗城等。

 2、当时世界最大的水利系统 

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由11条堤坝组成,其影响的范围超过100平方公里,是目前所知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坝建筑,也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拦洪水坝。

水坝选址多在山谷谷口,充分利用山体和谷口的残缺,既能节约土方量,也能利用自然隘口进行泄洪。

 3、玉器时代的文明之光 

江南良渚文化、辽河红山文化,一南一北都出土了大量玉器。有考古学家就提出“玉器时代”的概念,认为“玉器时代”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时代。但我们今人去看良渚玉器,绝没有惊艳之感。既没有更早三五百年、安徽凌家滩遗址的“玉龟”、“玉人”来得神秘,也没有更晚一千多年的三星堆青铜器来得酷炫。良渚玉器,“美”在哪里?

良渚的玉器之美,不在造型,而在它开启了“玉礼制度”。巫师首领、贵族平民,什么人用什么玉,什么墓用什么玉,什么场合用什么玉,规则分明。表明当时的良渚,已经有了等级分明的阶级。和同期出土的其他玉器相比,良渚的玉,更像是某种“制度创新”。

但良渚文明的缺憾在于文字的缺失,仅有一些刻画的符号,没有像苏美尔文明那样形成系统性的文字系统。

 4、人类童年的共同记忆——大洪水神话 

高度发达的良渚文明为什么会消失呢?其中比较主流的说法是——大洪水。专家认为,大约距今4300年左右,一场特大的洪水席卷了中国东南部地区,这场洪水留下了1米多厚的沉积层,当时人们耕种的田地以及许多小河与湿地,都被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淹没了,这层厚厚的泥沙使这里4000年以前的文明销声匿迹。直到2000年以后的战国时代,才重新有人回到这块土地上耕种和生活。今天的杭州余杭原名为“禹航”,传说是大禹治水在此停航登陆之地。

大洪水,是一场人类童年时代的共同记忆。在《圣经》、苏美尔神话、玛雅、印度等多民族神话中,都有记载。而我们中国的版本则显得政治又世故:“洪水滔天,鲧禹治水”。大禹的父亲鲧治水,靠“堵”,治水不利被杀。其子大禹治水,靠“疏”,先后十三年,终于完成治水大业。这则治水神话,也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政治寓言。

气候异常与史前“移民潮”

我们传统的历史观,一般将文化或文明的发展、衰落甚至崩溃归结于社会本身,比如战争、人口压力、资源枯竭等。但随着高分辨率气候演化的建立、气候事件和考古学文化转变年代的精确厘定,会发现考古学文化的转变和气候事件,存在很大的一致性。

比如历史上“小冰期”时代,就容易出现饥荒、经济停滞,从而造成农民起义等系列历史事件;而在“温暖期”,粮食充沛,人口充裕,经济会有很大的发展。

考古研究发现,在良渚文化崛起的5500年前后,世界范围正发生着一场显著的气候变化:两河流域气候突变、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冰进、黄土高原古土壤发育中断、内蒙古岱海出现低湖面……而太湖地区也出现气温下降——这次降温事件在考古学上被称为“仰韶中期的寒冷期”。伴随着降温,史前中国正掀起了一轮“移民浪潮”。

这股移民潮的结果,就是“北人南下”与良渚当地土著居民,发生交流、冲突与融合。今日出土的文物提示我们:在良渚玉器中,发现良渚“玉鹰”与早三五百年的安徽凌家滩“玉鹰”十分相似;而凌家滩遗址又与北方的红山文化有着深刻的相似与交流。于是可以这样推想,一支北方的部落不远万里,从辽河到长江流域,从巢湖平原到环太湖流域,历经百年,他们一边迁徙、一边繁衍,生生不息。

上古时代的移民交流,远超我们今日的想象。这也很好理解,因为当时仍处在狩猎采集为主的“部落化生存”中,人们的流动性非常高,伴随天气气候、自然灾害的影响,迁徙是常态,定居繁衍反而难得。

那么大洪水后的良渚先民,他们又去了哪里?有专家提出包括台湾岛、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在内的南岛语系族群,都有良渚先民的“基因贡献”。更有学者认为良渚先民曾抵达美洲,塑造了辉煌的玛雅、印加文明。

以上都是推断,还需更多的考古发现加以佐证。但都说明了,在大洪水后,良渚先民四处迁徙、逃散,有的南下,有的北上,他们融合在此后五千年的各大民族中,为我们今天的民族做着“基因贡献”。

良渚古城毁于自然灾害,但上述的一些事实、推断和想象,让我们知道人类在灾难面前尚有迁徙的机会与时间。我们对气候灾害的判断与恐惧,往往来自于电影、文学中的场面。比如在《后天》中,描述了集中在几天内的全球性的大灾难。那么气候对人类的影响到底是温和渐进,还是突发大灾难呢?

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气候经济学研究专家威廉·诺德豪斯提出气候影响的“受控系统与未受控系统”,大意是——

在过去的农业社会里,由于农业本身的可控性和技术进步,气候变化对社会的总体影响并不大,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也不大。尤其对发达国家影响微不足道,对发展中国家影响稍大一些。

真正要重视的是——未受控系统。很多影响对人类直接、短期作用不显著,容易被忽视,但长期危害极大,甚至关系到人类的生死存亡。并且这些影响存在一个“临界点”,“临界点”之前也许什么也看不出来,跨过“临界点”后,则是毁灭性的灾害。比如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飓风加剧以及生物、生态系统的损失。像《后天》这样的科幻大片,就是反映这种临界点后的全球性灾难。

被气候改变的城市

如果说经济学家的说法尚属理论,那么活生生的案例已经展现在我们眼前。《参考消息》近日报道《真正的大事:寒冷干旱的中国西北正在变暖变湿》,文中称:

“中科院等机构的研究显示,降水增多在西北的中西部地区尤为显著,如新疆大部、祁连山区、河西走廊及青藏高原。此外,冰川融水量增加、河流径流量增加、湖泊水位上升等现象,也在西北大部出现。西北留给人们的普遍印象是荒芜。近年来,增多的降水加速了西北增绿、减少了农作物生长季旱情。近20年来,祁连山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呈波动上升,2018年达到最大。2018年指标升高面积占祁连山区总面积的39.8%。在此气候变化背景下,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适种区正向北、向高海拔地区移动。”干旱的敦煌,今年两度因雨暂时关闭,石窟周围的戈壁沙漠竟然长了草;西安连续十年平均降水量在558毫米,达到了中科院“暖湿化”的标准;西北地区更是出现“旱涝并存并增”的新情况。2018年以来,黄河上游连续经历两个丰水年,多个水电站防汛形势严峻,个别水电站泄洪数月之久。

按威廉·诺德豪斯的理论,中国的西北地区由于城市化、工业化程度较低,暖湿化尚属于“受控系统”,那么新加坡海平面上升,则应该属于“未受控系统”。 

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属下的Crowther实验室发布权威报告,到2050年,北半球温带或寒带的城市的天气像是都往赤道移动了1000公里,温带城市变成热带城市。研究人员针对全球520个主要城市进行气候分析,30年后气温遭受剧变的国家里面有6个是位于热带的国家,新加坡就是其中之一。

早在2012年一项由新加坡国立大学和热带海洋科学研究所的报告显示,1993年至2009年间,新加坡附近海平面上升速度平均比全球高一倍,高达每年4.6毫米。

为此新加坡李显龙总理表示,新加坡很可能在未来100年花上1000亿元或以上,以采取必要防御性措施保护海岸线。包括:

新项目必须建在至少高于平均海平面4公尺以上;

政府率先开展对较关键区块的保护工程,比如市区、东海岸、裕廊岛;

滨海堤坝的另一端兴建第二个水泵房。

效仿荷兰的做法,可以制造圩田(polder),目前有两种方案,一个选择是从荷兰的经验中学习,荷兰通过建造海堤,然后将其中的水排干,形成一个称为“圩田”的旱地。另一种选择是开垦“一系列离岸岛屿”,并将它们与拦河坝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淡水水库,作为雨水的排水系统。

新加坡的今天,或许将是东南沿海地区的明天。当然,我们现在已经有了更好的科技手段。再过30年,中国的城市化格局又将被再度重塑。彼时,我们面临的移民潮或许不再是“北人南移”,而是“南人北上”,广大内陆地区将迎来新机遇。

参考资料:

《良渚文化与中国文明的起源》 作者:周膺

《气候赌场》作者:威廉.诺德豪斯

南洋时讯:《如何应对新加坡海平面上升?李显龙:壕砸千亿寸土必争》

A
AndrewZhang
1 楼
南方的地理优势北方怎么比? 富足的鱼米之乡,食材丰富,良好的营商环境,社会公平,而且国家各种大型项目都是 南水北调,都是南方往北方拿,每年多少北方学生在南方落户哇,北方对南方人来说真心吸引力不大。
栗战书
2 楼
SB 北佬 食屎拉
V
VBO
3 楼
那时候和中国没啥关系吧。
r
randomguy33
4 楼
中国北方就是土匪文化,真是没听说过几个南方人移民定居东北的。
你信不
5 楼
香港看大陆全都是东北
花舟
6 楼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小地方的媒体,成天都在坐井观天试图说尽中国。
a
adodi
7 楼
没有文字的文明,靠推测就是靠猜咯,没意义,何况跟后来的东亚文明也没啥关联
司木
8 楼
鱼米之乡?你那个鱼你那个米也就你们能咽下去
m
mmjsh
9 楼
唉 一群反华狗又试图引起地域争端
f
floolf
10 楼
北方那鬼地方
西
西门庆不是我
11 楼
玉米之乡也要看哪里,江浙是名符其实称的上玉米之乡,其他的南方就算了吧,不见得比北方富,北方富得流油的地方也有的是(例如:内蒙的鄂尔多斯、陕西的榆林、山西的部分地区),南方要不是人多的要死,要不就是山多的要死!再有是南方人喜欢北方,还是北方人喜欢南方这个有必要上纲上线吗?都是喜欢自己出生的地方和能多赚钱的地方,其他都是次要的,人一旦优越感过度了就容易把脑子烧坏,同志,要降降温
西
西门庆不是我
12 楼
你不知道就不代表没有吧?你这智商真是让人作急! 人家别人再调动人们地域对立,我想我们同为中国人就不要争这些了吧,自己喜欢在哪里就在哪里不就好了
荣耀红四军
13 楼
一楼说的挺在理,文字没有不妥,哪里上纲上线了,现在北方不如南方是事实。
s
sheng诸葛
14 楼
: 我担心,你没有真正理解作者的意思。作者的理论是,全球气候环境在变化。中国的北方有可能变温暖湿润。如果北方变得温暖湿润了,土壤等经济环境也会发生变化。 而且,他的这些设想近来是得到些佐证的,比如中国的大西北近几年的降水量在明显增加,气候不再像过去那样干燥, 等等。
西
西门庆不是我
15 楼
北方哪里不如南方?你讲的南方是贵州?湖北?还是江浙?
荣耀红四军
16 楼
部分地区没有意义,就目前整体实力南方是不是强于北方。
西
西门庆不是我
17 楼
告诉我你说的南方是哪里?江浙(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还是贵州?四川?还是湖北?还是安徽?
西
西门庆不是我
18 楼
你也不用说整体混到南方里面充数,你就说你,或你说的南方是哪里?江浙就不用说了,这是全世界也公认的鱼米之乡
西
西门庆不是我
19 楼
你去北京看看有多少南方人,天天秀这优越感有个蛋用?
勿轮回
20 楼
富足的鱼米之乡,食材丰富,良好的营商环境,社会公平,而且国家各种大型项目都是 南水北调,都是南方往北方拿,每年多少北方学生在南方落户哇,北方对南方人来说真心吸引力不大。
h
hans177155
21 楼
一楼不应该地域论啊!而且各位也不要争论了,多看看中国历史自然就了解了。一楼带跑偏了!真心说一句,中原一代才是风水宝地,千万别吹南方,看了历史会觉得南方其实是很尴尬的位置!得益于80年代邓在那片划了几个圈而已,请不要吹牛逼!
对不起我是警察
22 楼
呵呵😄鱼米之乡还真不是形容江浙的,不如南方就不如南方,承认自己的不足就这么难?
不渴而饮
23 楼
成语“衣冠南渡”大意指中原文明大规模转移向现中国南方地区。一般认为,差不多从中华文明诞生一直到北宋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原地区都是经济的中心。伴随着战乱、政局动乱、人口、政权所作在地的变迁等,中国历史上有3次大规模的文化、经济中心的转移。 1、公元311年,西晋末年,永嘉之乱,衣冠南渡,汉人首次南迁,建都南京东晋开始,持续时间一百多年。在此之前,南方属蛮夷之地,人口稀少,根本谈不上规模经济。 2、公元755年,安史之乱,衣冠南渡。安史之乱时间很短,但祸害无穷,之后就五胡乱华,藩镇割据。北方都被少数民族入侵,汉人再次向南迁移。这次迁移首次达到南北人口平衡,最重要的是两次汉人南迁,在资金、人才上奠定了南方崛起的经济、文化基础。 3、公元1126年,靖康之难,衣冠南渡。金入侵北方,汉人南迁,北宋亡国,南宋开朝,建都临安(杭州)从此开始,南方一直是中国的经济中心,政经分离要再等300年到明朝1421年明成祖朱棣建北京城,开始天子守边关,帝国的政治中心北移,吸南方的血至今。这中间只有1928~1949,21年时间北京叫北平,国民政府迁都南京、陪短暂都重庆。 一般认为,经过这三次主要的大规模南移,经济中心最终从中原地区转移到了江南地区。所以,人无论南北都是中原人,而中原就是华夏老祖心目中的天下,拿下中原就拿下天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放翁这两句从根儿上解释了“衣冠南渡”这个固定词组的含义。汉人心系北方,南渡的仅是衣冠。算是穷酸文人的矫情吧,北方精神依然,只是囊中羞涩啦。
不渴而饮
24 楼
无论怎么抬高“良渚文化”,其地位都从属于黄河文明。五千年前的华夏大地,文明圈无数,像天上的星星,群星璀璨。良渚的地位相当于今天的北上广,你随便挑一个都行。文化不改然后加诸,最终都被炎黄这俩货兼并了。如果战国不是继承了黄河文明的秦国统一六国,而是集长江文明大成者楚国统一中原,那俺们今天也要对着长江叫声妈! 历史,还真不能拉长了看。知足吧,咱家不仅有历史,而且随便一抖落就上千年的故事都有详细记载。相比于五千年的文明文化,200年的失落也就一匈奴侵扰,不碍事儿的,有点阳光就灿烂的,谁眼红都没用的。家国一体,军民融合,生死看淡,不服就干!
西
西门庆不是我
25 楼
哈哈,那你倒是把你所谓的南方指出来呀,北方有富的流油的地方,南方也有穷的吃不开饭的地方,我本无意地域,而是看到你这种装B人混到南方人里装蛋我就想撒泡尿给你照照你的样子。
对不起我是警察
26 楼
长三角可不比珠三角啊。连海南岛都快变东北一省了。反过来有几个人愿意去所谓富裕的鄂尔多斯?去榆林?去陕甘宁?唯一南方人愿意去的北方就是北京,原因都知道为啥,还并不是因为喜欢那。 北方人差别就差在不虚心,动不动爱说别人装逼,没法正常心平气和地交换意见
对不起我是警察
27 楼
民国时期的经济又何尝不是南强于北?当然那个时候的东北就不说了,那时的东北是Japanese不是Chinese
对不起我是警察
28 楼
只说得出一个北京,决定定都北京的还是个南方人,其实去的南方人也不多,除了去当官的大多都是临时。你去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宁波武汉成都重庆厦门长沙珠海海口三亚大理丽江桂林...看看有多少北方人在那买房定居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