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海域惊现168年前荷兰沉船残骸:揭开历史迷雾

今日头条
Toutiao
  返回列表
7973 阅读
0 评论
ZAKER

澳大利亚考古团队近日宣布,经过四年的联合搜寻,他们确认在南部罗布镇附近海域发现了荷兰商船“威廉二世”号的残骸。这艘重达800吨的船只于1857年6月在此沉没,造成16名船员遇难,仅9人幸存。此次发现由澳大利亚国家海事博物馆与寂静世界基金会联合发布,标志着这艘承载着移民史与贸易记忆的沉船在消失168年后重见天日。

根据澳大利亚国家海事博物馆披露的信息,“威廉二世”号沉没前五天刚将400多名中国矿工运送至澳大利亚,这批移民者多数计划参与维多利亚州的“淘金热”。沉船残骸的发现不仅填补了航海史上的空白,更串联起19世纪中期的跨国人口流动与资源贸易网络。考古团队通过比对船只尺寸、吃水深度及海底地形数据,确认了残骸的真实性。他们在现场发现了突出于海床的起锚机部件,并探测到与船体长度(约42.6米)吻合的磁力异常信号。

澳大利亚国家海事博物馆海洋考古代理主管詹姆斯·亨特向媒体解释,由于海底沙层不断移动,搜寻工作面临巨大挑战。“细微的水流扰动就会引发沙尘暴般的视线干扰”,他形容过去三年的勘测如同"水下暴风雪中寻针"。直到近期天气条件改善,研究团队才得以通过多光谱扫描仪确认残骸位置。目前,附着在船体上的海洋生物群落已形成小型生态系统,显示这艘沉船在海床上沉寂多年。

此次跨国合作项目得到荷兰外交部及文化遗产局支持,参与方包括南澳大利亚环境水资源部与弗林德斯大学。据寂静世界基金会透露,团队2019年曾误判另一处沙丘为沉船位置,后经反复验证才锁定正确坐标。未来计划通过定期监测逐步揭开更多历史细节,包括船体保存状况及可能存在的文物。

残骸被发现时呈现半掩埋状态,专家推测船只可能因触底搁浅后被沙层逐渐覆盖。虽然部分结构已被洋流侵蚀,但起锚装置等关键部件的保留为研究19世纪船舶工艺提供了实物证据。博物馆在声明中强调,这项发现将成为研究殖民时期欧亚海上通道的重要切入点,后续研究将着重分析沉船与当时中澳劳工迁徙的关联。

随着勘测技术突破与环境监测手段提升,这艘沉睡一个半世纪的商船正逐渐向世人展露真容。作为连接东西方文明的历史见证,"威廉二世"号的重新发现不仅为海洋考古开辟新方向,更为解读全球化初期的跨国网络提供了鲜活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