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日报》近日发表专栏文章,聚焦中国驻法大使卢沙野质疑前苏联国家主权的事件,表示这是中方“又一个试探性的气球”; 德国《焦点》则关注德国哲学家普雷希特公开贬损德国外长一事,刊登客座分析,指出这位德国哲学家“并不了解中国”。 在中国驻法大使卢沙野近日做出极具争议的发言后,中国官方迅速与其言论做切割,表示卢沙野言论为“个人观点”。图为卢沙野的资料图片 (德国之声中文网)德国《日报》(taz)在4月30日发表专栏文章《对西方的警告》,透过卢沙野事件,聚焦中国与西方的关系。文章写道:“三十年前,苏联军队进攻维尔纽斯的电视塔。立陶宛人想捍卫他们的主权,而俄方则试图阻止他们这样做。十四人丧生。最近几天,当中国驻法国大使卢沙野的采访被媒体报道时,人们又想起了这一切。在采访中,他表示,克里米亚问题并不像乌克兰及其盟友想的那样简单。这位外交官说,根据国际法,前苏联国家并不拥有全部主权。” 作者Jaroslaw Kuisz和Karolina Wigura随后指出,北京很快发表声明,否定了卢沙野的说法,但对于中欧和东欧国家而言,“这一事件不会这么快就被忘记”,这里面有三点原因。 “首先,这是因为中国的外交官并不以‘乱讲话’而闻名。而且,讲话的也不是随便什么人,驻法大使属于中国外交的第一梯队。……其次,这位中国大使的表态显然更接近普京的立场,而不是任何欧洲政治家的立场。……第三,这位中国大使否定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主权的行为,是一种甩开现有国际秩序的政策。因此,人们不应被(中国官方)随后的否认所迷惑。这是又一个试探性的气球被放飞了,就像最近‘意外’飞过北美的中国气球一样。” 文章在最后写道,这位中国外交官让中欧和东欧国家愤怒、“血压升高”。“而对于西欧来说,这是一个明确的警告,即在专制的东方和民主的西方之间寻求‘第三条道路’的努力可能会如何结束。” 在德国电视二台(ZDF)4月21日的一款播客节目中,德国哲学家普雷希特(图)和主持人讨论了德国的对华政策。节目中,普雷希特对德国外长贝尔博克充满贬损的措辞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德国《焦点》(Focus)网站4月28日刊登客座分析,聚焦德国哲学家普雷希特(Richard David Precht)近日在播客节目中公开贬损、抨击外长贝尔博克一事。文章表示“哲学家普雷希特对贝尔博克的嘲讽,表明他(普雷希特)并不了解中国”。 普雷希特对不久前访华的绿党政治家贝尔博克提出尖锐批评,称像德国这样的国家,不应以西方价值观对中国进行“说教”,并指责贝尔博克对外交政策一无所知。 客座作者Alexander Görlach就普雷希特对贝尔博克的三点实质性批评进行了逐一分析。 第一点是普雷希特说,中国人只有在德国经济成功的情况下才会认真对待德国的一切,如果通往中国的桥梁被拆毁,德国经济就会一落千丈,“然后就不会有人再认真对待我们的西方价值观了”。普雷希特说,这些价值观不能被用来“作为一种斗争手段,用来告诉别人我们是道德上更好的人”。 Alexander Görlach表示,他眼中的事实是:“没有人打算烧掉与中国的所有桥梁。(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在与北京打交道时提出、得到柏林认同的‘去风险化’,是希望关键行业减少对中国的依赖性。同时,在不存在可能通过经济依赖进行政治讹诈的领域,与中国继续合作。而且,这位德国外长也没有(向普雷希特所声称的那样)灌输西方价值观,而是提醒中国其所承担的国际义务……”。 第二点和第三点是针对普雷希特所表示的,中国人有一种长者智慧,这位德国哲学家认为,当一个自身没有什么成就的人(这里指德国外长贝尔博克)和他们对话时,这是有影响的。另外,普雷希特抨击贝尔博克的“价值观主导的外交政策”实际上是一种“对抗主导的外交政策”。 Alexander Görlach则反驳,“在习近平的中国,只有对党的忠诚度才算数,而不是一个人的任职表现。”他写道,“贝尔博克的年龄(比较年轻)并没有实质影响,中国也禁止那些比她年长、比她从政时间更长的政治家针对中国侵犯人权发表言论”。 这篇分析文章还写道:“毫无疑问,北京的独裁政权并不认同自由世界的价值观。此外,对习近平来说,在中国境内以及境外发生的一切与他的观点不一致的事情都是对他的一种冒犯。因此,北京肯定不会对贝尔博克的批评感到高兴。贝尔博克的中国同事——中国外长秦刚,归根结底以禁止干涉中国内政为由禁止一切针对中国情况的评论。”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德国《日报》近日发表专栏文章,聚焦中国驻法大使卢沙野质疑前苏联国家主权的事件,表示这是中方“又一个试探性的气球”; 德国《焦点》则关注德国哲学家普雷希特公开贬损德国外长一事,刊登客座分析,指出这位德国哲学家“并不了解中国”。
这位德国哲学家“并不了解中国”在中国驻法大使卢沙野近日做出极具争议的发言后,中国官方迅速与其言论做切割,表示卢沙野言论为“个人观点”。图为卢沙野的资料图片
(德国之声中文网)德国《日报》(taz)在4月30日发表专栏文章《对西方的警告》,透过卢沙野事件,聚焦中国与西方的关系。文章写道:“三十年前,苏联军队进攻维尔纽斯的电视塔。立陶宛人想捍卫他们的主权,而俄方则试图阻止他们这样做。十四人丧生。最近几天,当中国驻法国大使卢沙野的采访被媒体报道时,人们又想起了这一切。在采访中,他表示,克里米亚问题并不像乌克兰及其盟友想的那样简单。这位外交官说,根据国际法,前苏联国家并不拥有全部主权。”
作者Jaroslaw Kuisz和Karolina Wigura随后指出,北京很快发表声明,否定了卢沙野的说法,但对于中欧和东欧国家而言,“这一事件不会这么快就被忘记”,这里面有三点原因。
“首先,这是因为中国的外交官并不以‘乱讲话’而闻名。而且,讲话的也不是随便什么人,驻法大使属于中国外交的第一梯队。……其次,这位中国大使的表态显然更接近普京的立场,而不是任何欧洲政治家的立场。……第三,这位中国大使否定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主权的行为,是一种甩开现有国际秩序的政策。因此,人们不应被(中国官方)随后的否认所迷惑。这是又一个试探性的气球被放飞了,就像最近‘意外’飞过北美的中国气球一样。”
文章在最后写道,这位中国外交官让中欧和东欧国家愤怒、“血压升高”。“而对于西欧来说,这是一个明确的警告,即在专制的东方和民主的西方之间寻求‘第三条道路’的努力可能会如何结束。”
在德国电视二台(ZDF)4月21日的一款播客节目中,德国哲学家普雷希特(图)和主持人讨论了德国的对华政策。节目中,普雷希特对德国外长贝尔博克充满贬损的措辞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德国《焦点》(Focus)网站4月28日刊登客座分析,聚焦德国哲学家普雷希特(Richard David Precht)近日在播客节目中公开贬损、抨击外长贝尔博克一事。文章表示“哲学家普雷希特对贝尔博克的嘲讽,表明他(普雷希特)并不了解中国”。
普雷希特对不久前访华的绿党政治家贝尔博克提出尖锐批评,称像德国这样的国家,不应以西方价值观对中国进行“说教”,并指责贝尔博克对外交政策一无所知。
客座作者Alexander Görlach就普雷希特对贝尔博克的三点实质性批评进行了逐一分析。
第一点是普雷希特说,中国人只有在德国经济成功的情况下才会认真对待德国的一切,如果通往中国的桥梁被拆毁,德国经济就会一落千丈,“然后就不会有人再认真对待我们的西方价值观了”。普雷希特说,这些价值观不能被用来“作为一种斗争手段,用来告诉别人我们是道德上更好的人”。
Alexander Görlach表示,他眼中的事实是:“没有人打算烧掉与中国的所有桥梁。(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在与北京打交道时提出、得到柏林认同的‘去风险化’,是希望关键行业减少对中国的依赖性。同时,在不存在可能通过经济依赖进行政治讹诈的领域,与中国继续合作。而且,这位德国外长也没有(向普雷希特所声称的那样)灌输西方价值观,而是提醒中国其所承担的国际义务……”。
第二点和第三点是针对普雷希特所表示的,中国人有一种长者智慧,这位德国哲学家认为,当一个自身没有什么成就的人(这里指德国外长贝尔博克)和他们对话时,这是有影响的。另外,普雷希特抨击贝尔博克的“价值观主导的外交政策”实际上是一种“对抗主导的外交政策”。
Alexander Görlach则反驳,“在习近平的中国,只有对党的忠诚度才算数,而不是一个人的任职表现。”他写道,“贝尔博克的年龄(比较年轻)并没有实质影响,中国也禁止那些比她年长、比她从政时间更长的政治家针对中国侵犯人权发表言论”。
这篇分析文章还写道:“毫无疑问,北京的独裁政权并不认同自由世界的价值观。此外,对习近平来说,在中国境内以及境外发生的一切与他的观点不一致的事情都是对他的一种冒犯。因此,北京肯定不会对贝尔博克的批评感到高兴。贝尔博克的中国同事——中国外长秦刚,归根结底以禁止干涉中国内政为由禁止一切针对中国情况的评论。”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