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2019, just two battery factories were operat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with another two under construction. Today there are about 30 battery factories either planned, under construction or operational in the country. 有补贴了自然有人去建厂,现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起码10几座大型电池厂在建,又不是什么高端科技。
众所周知,美国眼红中国的新能源车产业,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了。
上周,老美又出来搞事了,打算限制美国车企使用中国的动力电池。
先说清楚一点,美国不是禁止使用中国的电池,而是用了中国电池不给补贴。
新出的规定是:
从明年开始,如果车上的动力电池是由外国敏感实体( FEOC )制造或组装的,就不能享受 7500 美元的税收减免政策。
这个 FEOC 嘛,包括了和中国、俄罗斯、朝鲜和伊朗政府有关联的组织、实体。鉴于其他三位在锂电产业基本没啥存在感,明眼人都知道它就是冲着中国来的。
具体来说,在中国注册成立或者中国官方持股 25% 以上的公司都会被当做 FEOC 。如果 A 公司不在中国,但 A 有 25% 的董事会席位、投票权或股权被认定为 FEOC 的 B 公司控制,那么, A 公司也会被认为是 FEOC 。
规则可能有点绕,大概翻译一下是:只要你的电池和中国公司沾了边,那就别想拿补贴。
更搞的是,美国还说到 2025 年,车里电池用到的锂、镍、钴这些材料,在加工、提取过程中如果有 FEOC 的参与,也不能享受补贴。
比方说你车里的电池不是中国产的,但是我发现你电芯里头用的锂,是之前由一家和中国有关联的公司在智利开采出来的,那也不得行。
一句话总结,美国就是不想让中国电池产业去做美国人的生意。
当然,他们也不是第一次这么干了。去年发布的《 通胀削减法案 》就要求电车有 50% 以上的电池部件在北美制造,才可以拿到补贴。
说到底,美国心里想的,是搞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完整电池产业链。
只是这种政策一出台,拜登政府是爽了,但美国车企们却是叫苦连连。
首先是福特,他们立马站出来说,自己的电马 Mustang Mach-E 估计就没补贴了。
要知道这车在美国可没少卖。根据 Countpoint 的数据,福特电马是去年美国市场销量排名第四的纯电车型。
让福特糟心的还不单单只有这个车。
今年 2 月份的时候,福特找来了宁德时代,打算合作在美国建一座电池厂,总投资是 35 亿美金。
为了能满足美国法案的规定,福特都准备这笔钱全部自己掏了,宁德时代只是来提供运营和技术服务。别说是之前了,哪怕按照上周的规定,这种模式也应该行得通的。
可即便这样,美国政府那边还是各种为难,又要福特提供合作协议细节,又要传唤 CEO 来听证的。给出的理由是,你福特搞的这种合作,会让美国的现金补贴流到中国企业。
结果一直拖到现在,这个工厂到底能不能建,都没个准信。
除了福特,隔壁特斯拉也不乐意。
它在美国官网上直接打出了一条横幅,告诉大家想买车就赶紧的,今年还有 7500 美刀的税收优惠,明年可就不好说了。
换句话说,特斯拉知道,自己车里的电池没法和中国完全撇开关系,也就满足不了明年新规定的要求。
脖子哥看了一圈发现,目前还没有美国车企敢打包票说,自家用的电池完全和中国无关。
所以现在看来,美国政府想要电车上完全不用中国电池这事儿,就是纯纯恶心了自己人。
当然,咱也不是说他们 100% 不能。只是说在现在这个阶段,美国人想在锂电池上搞出纯正的 “ 美国货 ” ,确实挺难的。
因为新能源发展早,中国这些年在锂电产业,从上游的锂加工,到正、负极等原材料,再到电池厂,都有深入的布局,并且每一个环节都不弱。
在锂加工上,咱就能掏出这两家被称作 “ 锂王 ” 的公司:天齐锂业和赣锋锂业。在锂矿疯狂涨价的去年,天齐锂业的毛利率一度超过了 85% 。
而根据 CRU Group ( 英国商品研究所 )的研究数据, 2022 年,全球有 67% 的锂业加工是在中国完成的。
再往下走,是制造锂电池所需的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四大原材料。
这些中国也是 “ 我全都会 ” ,产能占比都超过了 70% ,最高的负极材料更是达到了 92% 。
这么高的份额意味着,必然有很多外国电池厂在用中国的原材料。
以正极材料为例,根据高工锂电( GGII )的数据,当升是韩国电池厂 SK 的全球主供,份额超过了 50% 。而 LG 也开始用中国的原材料了。
负极材料也是差不多的情况,锂电池的负极主要是石墨,这里中国有天然优势——石墨储量在全球占比超过 70% 。
在 2010 年前,负极材料是日企的天下,而随着国产企业技术的进步,我们已经牢牢占据了市场份额。2020 年全球前十负极材料企业中,有 7 家是中国公司。
至于做电池的公司就更不用说了,中国不光有宁德时代、比亚迪这样的锂电巨头,就是中创新航、国轩高科这样第二梯队的电池厂也是实力杠杠。
就说在去年,全球前十大动力电池企业里,中国占了六家,市场份额超过 60% 。
毫不夸张的说,在锂电池产业上,中国是名副其实的 “ 全链 ” 都打通了。
看看,什么叫遥遥领先啊?
如果美国真的按照政策搞,在 2025 年,把限制从电池厂扩大到原材料端,那它可能手里这些钱压根就撒不出去。
我只能合理猜测,他就是想找个借口收税,毕竟地主家里也没粮了。。。
《 纽约时报 》在今年 5 月写了一篇文章《 没有中国,世界能造出电动汽车电池吗?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没有中国企业的参与,任何国家现在几乎都不可能做出自己的电池供应链。
连福特 CEO 在接受采访时都感叹, “ 没有与宁德时代相同体量的公司可以选择,对福特来说,宁德时代是唯一选择。和宁德时代合作的磷酸铁锂电池,能比现在用的便宜 15% 。”
看把孩子愁的,你不让我和宁德合作,我也不知道能找谁啊。。。
关键是,在美国市场,本来电车就够贵了。
市场调查机构 JATO Dynamics 最近发的一份电车价格报告显示,美国电车的平均价格为 7.1 万美元(约合人民币 50.8 万元 )。
这还来限制中国电池,那车价肯定更下不来。
如此看来,老美搞的限制补贴这招,妥妥是自损一千了,就是能不能伤到 “ 敌 ” ,还真不好说。。。
前不久,欧盟那边搞的反补贴调查,也是差不多的动作。
都属于正面打架打不过,就开始玩赖的,非得对中国的新能源产业,整些幺蛾子出来。
但即便这样,中国电车的出口仍然在猛增。
根据中汽协的数据,在欧盟搞事的 10 月份,中国新能源车出口 12.4 万辆,环比增长 29.3% ,同比增长 12.8% 。
放长点看,今年前 10 个月,中国新能源车一共出口了 99.5 万辆,同比增长了 99.1% 。
而买咱新能源车最多的三个国家是比利时、泰国和英国,两个是在欧洲。
正好昨天,脖子哥刷到一条新闻,比亚迪为了做出口造的海运船,都开始下水试航了。
对于欧美这种 “ 使绊子 ” 的政策,咱只能见招拆招了。
有不少中国企业,是打算直接过去建厂,用子公司或者合资的方式,从而规避掉政策的不利影响。
但因为关于明年的新规定,美国还没有发布具体哪些车型才会有补贴的正式名单,所以大家只能先动起来试试。
像国轩高科、亿纬锂能、远景动力这三家电池公司,已经都说了要去美国建厂。
这架势,让我想到了当年中国汽车产业刚刚兴起,外国车企纷纷过来投资建厂的场景。
不同的是,几十年前我们对他们张开了怀抱,几十年后他们却对我们却是处处设防。
恍惚间,我都不知道到底谁才是汽车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