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到底带来了什么?
徐凡(化名)的旧手机里一直珍藏着一段视频。
视频里基本上都是二三十岁的人,他们穿着不一,武器各样,排着长长的队伍。队伍旁是老年人在奏乐,送别这些勇敢的年轻人。那是2014年,徐凡在自家诊所门口拍摄的。
今年55岁的徐凡来自东北,是唯一一个在伊拉克开中医诊所的中国人。徐凡的丈夫是伊拉克人哈默德(化名),两人因在迪拜从事中医理疗而相识相恋,2012年回到伊拉克开诊所。
·战后的摩苏尔。
2014年,伊拉克北部城市摩苏尔被恐怖组织“伊斯兰国”占领,渴望夺回家园的人们自发结成民兵组织,从南部城市纳杰夫出发,一路经过巴比伦、巴格达等省份,沿途不断有普通人加入队伍。
但最终,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把生命留在了战场上。
“听返乡的人说,从纳杰夫出发的至少有5000人,但从战场上回来的不到1000人。脆弱,生命太脆弱了。”徐凡说。
“害怕人出去了就回不来”
在诊所里,徐凡看到了太多平静的甚至麻木的脸,这些面孔中又以女性居多。徐凡轻声地问她们“发生了什么”,往往聊了没几句,她们就开始情绪失控。
纳杰夫的一位女性告诉徐凡,她的丈夫和儿子都加入了赴摩苏尔的民兵组织,几天后传来消息,两人在同一天阵亡。她接受不了,吃不下饭,也睡不着觉,日子长了,头一直抽痛,一个月瘦了20多斤。
·2004年的巴格达街头。
来自首都巴格达的女人说,只要丈夫和儿子出门,她就陷入无止境的恐惧,哪怕这时战争已经结束。
“这是一种创伤后应激精神障碍。战乱的时候,这样的事情发生过太多了,没有一点征兆和铺垫,所以她们才害怕,害怕人出去了就回不来。”徐凡说。
哈默德还接诊过一个8岁的小女孩。小女孩坐着轮椅,腿部怎么检查都没有问题,但就是不会走路。
和小女孩的亲人聊了几次后,哈默德慢慢知道,她原来会走路,一天晚上一家人正在睡觉,突然某个不知名的武装分子闯进家里,当着她的面,开枪打死了她的父母。从此以后,小女孩就不会走路了,只“愿意”在地上爬。
劫后重生
徐凡理解女人们的恐惧,她自己就亲身经历过几次爆炸。
2012年9月,徐凡和哈默德回到伊拉克,暂居在巴比伦。当时,“伊斯兰国”在伊拉克真正坐大——美国发动了伊拉克战争,却对因此导致的混乱不管不顾。巴比伦的北部就是首都巴格达,巴比伦因此成为恐怖分子攻击最激烈的地方之一。
身为一个普通人,徐凡也说不清每一次的爆炸具体是谁引起的。那几年,爆炸、枪击、暗杀频繁到让人感觉生命的重量极轻,按徐凡的说法,“参军的家庭大部分都死过人”。
·徐凡和丈夫哈默德的合影。
一次,她去店里换桶装水,出店没10分钟,店里就爆炸了。“伊拉克人有喝早茶的习惯,有人把定时炸弹放在茶摊下面,死了十几个人。”看着身后升腾的火光和浓烟,她有一种劫后重生的感觉。
还有一次,在上班路上,她听到一声巨响,街上的中巴车爆炸了,死了很多学生,“人体瞬间焦化”。
恐怖分子还会利用人的同情心理,搞自杀式爆炸袭击。徐凡说:“伊拉克人斋月期间白天不吃饭,有人就假装低血糖晕过去了,等人围得越来越多,恐怖分子才引爆装置。”
·在一次物品被盗后,徐凡购买了一把枪。
而这一切源于美国20年前发动的那场战争。战争到底给一个国家带来了什么?
《今日美国》2010年8月16日公布的一份民调结果曾显示,有60%的美国人认为伊拉克战争是不值得的。
在攻打伊拉克的大规模军事行动中,美军只有138人丧生,但在此后,美军频繁遭到伊拉克境内反美武装的袭击,伤亡人数不断攀升。
·伊拉克战争期间,巴格达的停尸房。
根据美国布朗大学2020年的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伊拉克战争的直接死亡人数为18.9万,其中美军死亡人数为4488人。
“亲身经历过战争的人,无论是施暴者还是被施暴者,一辈子都摆脱不了战争的阴影。”徐凡说。
不知道未来在哪里
报告数据显示,伊拉克战争给伊拉克的经济与社会造成的损失更是难以估计,1990年伊拉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0356美元,但到30年后的2020年仅为4157美元。
徐凡告诉记者,伊拉克电力严重缺乏:“每天停电十几次”,“2012年一天只有2-4小时的供电,这两年,电还是不够用”,“屋里灯正开着,‘哗’灭了”。
·因电力短缺,伊拉克多次爆发游行抗议。
其他季节还好度过,但到了夏季,伊拉克最高温度可以达到60多度,电力根本无法保障空调的正常运行。加水电风扇成为当地人的首选,费电少,扇叶转动时,可以将水箱里的水转换成喷雾,勉强降温。
即使如此,也不是每户人家都有财力使用电风扇。在徐凡生活的纳杰夫,每一条或两条街道上的七八十户人家,共享2-3个柴油发电机,作为供电不足时的补充。
徐凡和哈默德,家里就两口人,夏季每月需要购买6安培的电力,每安培为15000伊拉克第纳尔(约合78元人民币),而在伊拉克,普通家庭的月平均收入仅为三四千元人民币。
·徐凡拍摄的街道发电机。
说到这儿,徐凡突然放低声音说:“伊拉克的电力总是不够,水也不好,自来水只能用来洗车,喷出来的都是水草,女性以前还能穿裙子,现在穿的都是穆斯林黑色长袍,所以,很多患者的心态很复杂、很微妙。”
这些患者甚至感慨:以前起码一直有电,现在说什么“民主”了、“自由”了,夏天热得要命却没有电,而且动不动就发生爆炸。
“那为什么最终选择回到伊拉克?”《环球人物》记者问哈默德。哈默德说,他1996年就离开了伊拉克,在伊拉克留下的都是美好的回忆。
而据徐凡观察,很多不愿意离开伊拉克的人,都是医生、政府人员这类有公职的人。哈默德有十个兄弟姐妹,基本上不是医生就是高校教师,还有一个妹妹是某省高级法院的院长,他们都在当地有房,且收入稳定,工作体面。
“但伊拉克的私营经济被摧毁了,大学生没太多出路,不想永远待在这里的大部分是年轻人。”徐凡说。
美国剥夺了年轻人的梦想,如果他们继续留在伊拉克,永远不知道未来在哪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需要时间来慢慢愈合伤口,寻找希望。
战争到底带来了什么?
徐凡(化名)的旧手机里一直珍藏着一段视频。
视频里基本上都是二三十岁的人,他们穿着不一,武器各样,排着长长的队伍。队伍旁是老年人在奏乐,送别这些勇敢的年轻人。那是2014年,徐凡在自家诊所门口拍摄的。
今年55岁的徐凡来自东北,是唯一一个在伊拉克开中医诊所的中国人。徐凡的丈夫是伊拉克人哈默德(化名),两人因在迪拜从事中医理疗而相识相恋,2012年回到伊拉克开诊所。
·战后的摩苏尔。
2014年,伊拉克北部城市摩苏尔被恐怖组织“伊斯兰国”占领,渴望夺回家园的人们自发结成民兵组织,从南部城市纳杰夫出发,一路经过巴比伦、巴格达等省份,沿途不断有普通人加入队伍。
但最终,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把生命留在了战场上。
“听返乡的人说,从纳杰夫出发的至少有5000人,但从战场上回来的不到1000人。脆弱,生命太脆弱了。”徐凡说。
“害怕人出去了就回不来”
在诊所里,徐凡看到了太多平静的甚至麻木的脸,这些面孔中又以女性居多。徐凡轻声地问她们“发生了什么”,往往聊了没几句,她们就开始情绪失控。
纳杰夫的一位女性告诉徐凡,她的丈夫和儿子都加入了赴摩苏尔的民兵组织,几天后传来消息,两人在同一天阵亡。她接受不了,吃不下饭,也睡不着觉,日子长了,头一直抽痛,一个月瘦了20多斤。
·2004年的巴格达街头。
来自首都巴格达的女人说,只要丈夫和儿子出门,她就陷入无止境的恐惧,哪怕这时战争已经结束。
“这是一种创伤后应激精神障碍。战乱的时候,这样的事情发生过太多了,没有一点征兆和铺垫,所以她们才害怕,害怕人出去了就回不来。”徐凡说。
哈默德还接诊过一个8岁的小女孩。小女孩坐着轮椅,腿部怎么检查都没有问题,但就是不会走路。
和小女孩的亲人聊了几次后,哈默德慢慢知道,她原来会走路,一天晚上一家人正在睡觉,突然某个不知名的武装分子闯进家里,当着她的面,开枪打死了她的父母。从此以后,小女孩就不会走路了,只“愿意”在地上爬。
劫后重生
徐凡理解女人们的恐惧,她自己就亲身经历过几次爆炸。
2012年9月,徐凡和哈默德回到伊拉克,暂居在巴比伦。当时,“伊斯兰国”在伊拉克真正坐大——美国发动了伊拉克战争,却对因此导致的混乱不管不顾。巴比伦的北部就是首都巴格达,巴比伦因此成为恐怖分子攻击最激烈的地方之一。
身为一个普通人,徐凡也说不清每一次的爆炸具体是谁引起的。那几年,爆炸、枪击、暗杀频繁到让人感觉生命的重量极轻,按徐凡的说法,“参军的家庭大部分都死过人”。
·徐凡和丈夫哈默德的合影。
一次,她去店里换桶装水,出店没10分钟,店里就爆炸了。“伊拉克人有喝早茶的习惯,有人把定时炸弹放在茶摊下面,死了十几个人。”看着身后升腾的火光和浓烟,她有一种劫后重生的感觉。
还有一次,在上班路上,她听到一声巨响,街上的中巴车爆炸了,死了很多学生,“人体瞬间焦化”。
恐怖分子还会利用人的同情心理,搞自杀式爆炸袭击。徐凡说:“伊拉克人斋月期间白天不吃饭,有人就假装低血糖晕过去了,等人围得越来越多,恐怖分子才引爆装置。”
·在一次物品被盗后,徐凡购买了一把枪。
而这一切源于美国20年前发动的那场战争。战争到底给一个国家带来了什么?
《今日美国》2010年8月16日公布的一份民调结果曾显示,有60%的美国人认为伊拉克战争是不值得的。
在攻打伊拉克的大规模军事行动中,美军只有138人丧生,但在此后,美军频繁遭到伊拉克境内反美武装的袭击,伤亡人数不断攀升。
·伊拉克战争期间,巴格达的停尸房。
根据美国布朗大学2020年的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伊拉克战争的直接死亡人数为18.9万,其中美军死亡人数为4488人。
“亲身经历过战争的人,无论是施暴者还是被施暴者,一辈子都摆脱不了战争的阴影。”徐凡说。
不知道未来在哪里
报告数据显示,伊拉克战争给伊拉克的经济与社会造成的损失更是难以估计,1990年伊拉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0356美元,但到30年后的2020年仅为4157美元。
徐凡告诉记者,伊拉克电力严重缺乏:“每天停电十几次”,“2012年一天只有2-4小时的供电,这两年,电还是不够用”,“屋里灯正开着,‘哗’灭了”。
·因电力短缺,伊拉克多次爆发游行抗议。
其他季节还好度过,但到了夏季,伊拉克最高温度可以达到60多度,电力根本无法保障空调的正常运行。加水电风扇成为当地人的首选,费电少,扇叶转动时,可以将水箱里的水转换成喷雾,勉强降温。
即使如此,也不是每户人家都有财力使用电风扇。在徐凡生活的纳杰夫,每一条或两条街道上的七八十户人家,共享2-3个柴油发电机,作为供电不足时的补充。
徐凡和哈默德,家里就两口人,夏季每月需要购买6安培的电力,每安培为15000伊拉克第纳尔(约合78元人民币),而在伊拉克,普通家庭的月平均收入仅为三四千元人民币。
·徐凡拍摄的街道发电机。
说到这儿,徐凡突然放低声音说:“伊拉克的电力总是不够,水也不好,自来水只能用来洗车,喷出来的都是水草,女性以前还能穿裙子,现在穿的都是穆斯林黑色长袍,所以,很多患者的心态很复杂、很微妙。”
这些患者甚至感慨:以前起码一直有电,现在说什么“民主”了、“自由”了,夏天热得要命却没有电,而且动不动就发生爆炸。
“那为什么最终选择回到伊拉克?”《环球人物》记者问哈默德。哈默德说,他1996年就离开了伊拉克,在伊拉克留下的都是美好的回忆。
而据徐凡观察,很多不愿意离开伊拉克的人,都是医生、政府人员这类有公职的人。哈默德有十个兄弟姐妹,基本上不是医生就是高校教师,还有一个妹妹是某省高级法院的院长,他们都在当地有房,且收入稳定,工作体面。
“但伊拉克的私营经济被摧毁了,大学生没太多出路,不想永远待在这里的大部分是年轻人。”徐凡说。
美国剥夺了年轻人的梦想,如果他们继续留在伊拉克,永远不知道未来在哪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需要时间来慢慢愈合伤口,寻找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