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上行风”穿搭 背刺多少中国普通人?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5年7月4日 9点53分 PT
  返回列表
42130 阅读
3 评论
凤凰周刊

这两天,北京的气候比普吉岛还像热带雨林。

30多度的高温配上看不到尽头的雨,任何衣服上身就立马变成贴身蒸笼。每天打开衣柜,我脑海里跳出的问题,已经从穿什么变成了“真的不能不穿吗”。

在夏天假装体面,是专属当代打工人的酷刑。

一个体面人,在30多度高温高湿的夏天到底应该穿点啥?

打开某书,这个问题的答案,今年惊人地相似:

穿亚麻。

1“高能量”面料,卷坏多少打工人?在这个夏天,每一个充分冲浪的人,都躲不开亚麻的包围。

某一天起,我关注的小众设计师品牌们纷纷推出亚麻衬衫、亚麻裤。

逛街时进10家店,7家都会在进门的一排杆子上挂着一件白色亚麻衬衫。

俗话说得好,见面三分情。

第一次看到亚麻的我:地铁老人手机。

第N次看到亚麻的我:好像有点意思。

亚麻,以其“不讨好任何人”的松弛姿态,成了经济上行风穿搭的典范、互联网富人的代名词。

没穿上亚麻的朋友,还在研究什么样的人才适合穿亚麻:

据视频分析,只有皮肤细腻度低的人才更适配穿亚麻,一个人皮肤过分精致的时候,穿真丝或者醋酸丝才更适合。

穿上亚麻的人研究的已经是另一个level的东西了。

比如说,如何避免从“富贵褶”沦为“乞丐褶”:

好的亚麻一定有褶皱。

但据深入研究的网友分享,正确的老钱褶,可不是凌乱的死褶,而是极具松弛感的“柔和的褶”。

一旦这褶子变得僵硬,那很快就落入了“乞丐褶”的漩涡。

为了避免松弛感阶级滑落成乞丐风,穿搭博主们各有妙招。

有人建议注意搭配,如上图全身亚麻就是完全错误的穿搭案例。正确实现老钱褶,需要亚麻单品搭配垂坠感材质,才能形成“面积可控的褶皱”。

有人建议随时整理,随身携带一个小的喷雾瓶,时不时喷在褶子上适当抻平,保持褶子的可控性。

总之一个原则:

要有褶,但不能全是褶。

要看起来是松弛形成的褶,但实际上是精心安排的褶。

只能说,在服装行业的内卷之下,分辨有钱人和乞丐这门功课实在是太困难了。

甚至让人搞不清楚目标受众究竟是谁:

而即使精心打理,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交货币,亚麻在令人肃然起敬和令人发笑之间,也只隔了一个起蹲——

只要坐一会儿,你就能靠一条亚麻裤子不费吹灰之力地收获一个翘臀。

除了难以驯服的褶皱外,这种材质也很容易招来不必要的误会。

有朋友哭诉自己穿上棉麻衣服后获得长辈质问:

你怎么披麻戴孝?

不得不说,这位家长还是浅薄了。

实际上,亚麻在玄学赛道也是“能量频率”的超能来源。

据这位在谷歌学术有且仅有一篇文章提到的博士称,不同的面料能量不同,亚麻和羊毛能量极高,但不能混穿,否则能量会相互抵消为0。

而人造的合成纤维能量天然为0,久穿甚至会“偷走你的能量”。

讲科学的网友问博主,这频率是什么仪器测量出来的?

博主回复:“频率不是测量出来的,而是共振出来的。”

有单纯的网友亲身实践,并得出了“果然有此事”的结论。

我连夜打开了衣柜,试图感受面料的能量,最终一无所获。

在一种充满能量的松弛贴里,未曾拥有一件亚麻单品的人被流量挟裹得不松弛起来。

无论如何,如今衣柜里没有一件亚麻,已经不配谈长期主义了。

但在狂轰滥炸的信息流里,第一批买上亚麻的人已经开始反应过来,似乎确实“不是所有人都能穿亚麻”。

至少,要上班通勤的人,大概齐是没有什么多余精力伺候这门祖宗的。

“第一老钱面料”,偷偷火了很多年

然而,子曾今曰过,“在穿亚麻的不一定是老钱,但老钱一定会穿亚麻”。

亚麻,怎么就成了“第一老钱面料”了呢?

实际上,亚麻这种作物,曾经手握欧洲纺织面料的命脉。

它的种子能榨油,纤维能织网,强度高、吸湿性好,散热又快,由于纤维非常长,经过后续处理之后,纺织成高级亚麻织物甚至还有丝光感,在古代欧洲这块不出产丝绸和棉花的贫瘠大地上广受欢迎。

当时欧洲的麻布供应商主要是西班牙和印度,因此整个欧洲从贵族到平民,都离不开这种草本植物。

亚麻的垄断性地位一直保持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或许是英国人终于也受不了西班牙和印度人的生产效率,英国诞生了史上第一台机械棉布纺织机。靠着邻居美国广袤的棉花地,源源不断的细棉布从英国北方工厂的流水线上下来,顺着航船进入了千家万户。

欧洲老百姓惊喜地发现,比起亚麻,细棉布当贴身衣物实在是柔软又亲肤,好洗又便宜,回弹性好不容易皱,比生长周期长达一年的亚麻便宜多了。

就连贵族也不得不承认,硬梆梆的亚麻确实不适合新生儿娇嫩的皮肤。亚麻退守到了贵族们的礼服、餐桌、窗帘上,变成了一款相对小众的面料。

近代交通工具发明之后,出行效率提高,有钱人出门度假的目的地多了起来,即使是冬天去远在另一个半球的埃及、印度、东南亚海岛,也只需要坐几小时飞机,或舒服地搭乘豪华游轮。

这种度假行程不仅目的地闷热潮湿,游轮上也又晒又潮,亚麻以其透气不沾身的特质,又重新在旅行休闲时受到青睐。

乘着这股东风,亚麻面料重回富人们的视线之中。

比起种植面积广、周期仅需210天左右的棉花,周期一年的亚麻产量实在是显得低了些,再加上亚麻归根结底还是一种农作物,产量始终是看天吃饭,比起化纤面料仍有稀缺性,而后续涉及的面料处理环节中,水浸发酵、晾晒、染色等步骤,也可能需要花费大量人工。

21世纪什么最贵?

在生育率一塌糊涂的亚麻原产地欧洲,显然是人工最贵。

于是亚麻面料的成本也就随之水涨船高,高档起来了。

打工人吐槽亚麻,是因为亚麻易皱,难打理。

亚麻的面料特性注定了它的平整只能保持十分钟,偏偏老钱还总是钟爱亚麻低调的原色。

穿着暗沉、棕黄、皱巴巴的衣服坐在工位非但不松弛,还会看上去命很苦。

可上一天班还要维持体面是中产牛马的需求,真正的有钱人根本不用在乎衣服是否平整。

按照中产审美教父保罗·福赛尔的评价,“整洁”是一项重要的、用以区分阶级的标志,因为保持整洁总需要时间和金钱,但太过于一丝不苟地整洁,却会让人显得过度在意他人的评价,反而显得像“底层阶级”。

具体到面料上,无论是亚麻、纯棉还是真丝这类拥有爱起皱特性的天然面料,跟随便折腾都不会起皱的涤纶一比,它们起的简直不是褶皱,而是身份的象征。

〓 图为身着亚麻、掌管LVMH集团的阿尔诺家族三位公子

正如《格调》这本书所批评的那样:

世界上一切道德规则与社交礼仪,似乎都是为试图模仿上流阶层的中产打造的。这些规则完全束缚不了没有经济能力的穷人,而对于真正的有钱人来说——

他们则拥有了跟流行反着来的资本,跳脱五行外,不在轮回中。

对于富人们来说,穿着亚麻不仅仅是实用舒适的需求,更表达了一种态度:

你对我着装的看法,我根本不在乎。

打工人穿亚麻

一种10分钟限定“老钱cosplay”

我的同事张姐,曾经是亚麻的忠实用户。

我问她亚麻到底哪儿好,张姐说:

如果你能原谅亚麻的价格和褶皱,那它的优点其实不少——

凉快、速干、不贴身,还能提供一些“平替老钱”的情绪价值。

面料工业的演变从来都是需求导向的。亚麻在现代纺织中不仅没有被淘汰,反而大量进驻优衣库等快消门店,本身就说明有一群人在持续地穿它,且数量不少。

比如在广东,气温动辄体感超40度,空气湿度高得像泡在蒸笼里,湿热环境下,棉T恤贴身难干,“像被牛舔了一遍”。

轻薄透气、不贴肉的亚麻成了最靠谱的“打工人自救指南”。

事实上,中国南方本就有“夏天穿麻”的传统。

从贵气的香云纱,到更质朴的“夏布”——这种由本土苎麻纺织而成的面料,曾是岭南富人的心头好。手工织造极其费时费力,一件衣服成本动辄上千元,价格不输拉夫劳伦的亚麻衬衫。

但流汗不是有钱人的专利。

在高温潮湿中,选择穿一件亚麻通勤,并不是消费主义洗脑,而是生活逼出的理性决策,是在湿热夏天里的自我安抚。

与其嘲讽买亚麻的人被消费主义做局,不如承认在如今的语境下,“只有有钱人才配松弛”这件事,才是真的高高在上。

在一日三餐和公司打卡的生活里试图喘一口气,从来不该是一种奢侈。

谁规定人不是困在工位,就是囿于厨房呢?

d
deal
1 楼
没区别,咋看都是乞丐褶😂
f
fenng
2 楼
写的狗屁文章
u
usa601
3 楼
披麻带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