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似乎正在走上一条让人越发焦虑的道路。最新的数据不断释放出一种信号:无论是移民、企业、还是资本市场,加拿大都在经历一场看不见尽头的衰退困局。
今年上半年,加拿大接收的国际留学生骤减。1月至6月,只有3.6万名新学生抵达,而去年同期还超过12万,跌幅接近七成。
外籍工人数量也大幅下降,从24.5万人骤降到11.9万人。政府把这当作“移民政策调整见效”的成绩,称这是在打造一个“更可持续的体系”。
可问题是,少了留学生和外劳,大学收入大减,劳动力市场缺口更大,连农场和餐馆都找不到足够的工人。
与此同时,仍有220多万份移民申请压在系统里,其中超过90万份已经积压超时,处理速度越来越慢。
移民来得少了,但等待的人却越来越多,整个体系像被卡住了一样。
而在国内,企业主们的日子更是艰难。美加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特朗普政府不断加码关税,钢铁、木材、铝材接连中枪。
BC省最惨,三分之一的企业被钢铁关税拖垮,五分之一深陷软木危机。
一个工厂倒下,不只是工厂本身,周边的零件供应商、餐馆、便利店,全都跟着生意冷清。这种多米诺效应让企业主们夜不能寐,他们最怕的不是眼前的损失,而是看不到尽头的不确定性。
加拿大独立企业联合会的调查显示,全国有近两成的小企业认为自己撑不过半年,四成可能在一年内倒闭。订单减少、成本上升、客户观望,日子是一天天熬过去的。
更糟的是,消费者自己也没钱花。房价高企,工资停滞,通胀依旧顽固,大家都在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企业等着消费者掏钱,可消费者本身已经捉襟见肘。恶性循环就这样陷住了整个经济。
就业市场的坏消息接踵而至。最新数据显示,失业保险领取人数比去年多出12.8%,光6月就新增了1.8万人。
制造业和服务业成了重灾区,岗位流失得最快。7月份,全国直接减少了4.1万个岗位。疫情刚结束时曾经短暂回暖的就业,如今又在一路下滑。越来越多人失业,更多家庭只能依靠政府救济。可政府的口袋,本身也越来越空。
资本市场同样令人担忧。今年以来,加拿大遭遇罕见的资本大逃离。外国投资者大规模抛售加拿大证券,仅在4月份,就有940亿加元的资金撤离,其中光是企业债就被抛掉了173亿。联邦和省级政府的债券也遭遇大规模减持。
虽然6月份有7亿加元的净流入,但经济学家直言,这点“小恩小惠”不过是杯水车薪,根本无法抵消前几个月累计的资金外流。
更糟糕的是,加拿大人自己也不看好本国资产。今年6月,加拿大投资者买了90亿加元的外国证券,主要是美国股票和海外债券。
结果,单单6月资本净流出就达到83亿加元,第二季度累计高达437亿。钱,不只是外国人带走了,加拿大人自己也在拼命往外搬。
这对债券市场是个巨大的威胁。要知道,去年外国投资者还买走了加拿大政府新发行债券的四分之三,可今年上半年他们几乎集体“退场”。结果只能靠本地投资者硬扛,上半年就买下了1000亿加元的联邦债券,足足相当于全国GDP的6%。可这还没算地方政府和私企的融资需求。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加拿大的融资体系可能真的会被掏空。
与此同时,加元在国际市场上节节走低。资本外逃叠加投资者信心不足,货币贬值似乎成了必然。消费者感受到的是进口商品价格上涨,企业面临的是融资难度加大。经济学家警告,如果政府不能及时明确预算、修复贸易关系,资本市场的冷漠可能会把加拿大推入更深的泥潭。
这样的一连串困境拼凑在一起,勾勒出一幅让人沮丧的画面:移民数量下降,人口红利正在流失;工厂被关税击倒,产业链一个个熄火;就业市场走弱,越来越多人靠救济过活;钱在外流,债务没人愿意接盘,连本国人都把钱投向美国。表面上,加拿大还在强调“稳定”和“可持续”,但底层的焦虑已经蔓延开来。
很多人不禁要问:如果学生不来了,工厂撑不下去,钱也在跑,加拿大还能靠什么支撑?是继续靠房地产“吊着”经济,还是靠本地投资者硬扛债务?没有人能给出答案。更多的只是摇头和叹息——这个国家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上,不知道该往哪里走。
在这样的氛围下,“迷茫”可能已经成为加拿大社会最真实的写照。
加拿大似乎正在走上一条让人越发焦虑的道路。最新的数据不断释放出一种信号:无论是移民、企业、还是资本市场,加拿大都在经历一场看不见尽头的衰退困局。
今年上半年,加拿大接收的国际留学生骤减。1月至6月,只有3.6万名新学生抵达,而去年同期还超过12万,跌幅接近七成。
外籍工人数量也大幅下降,从24.5万人骤降到11.9万人。政府把这当作“移民政策调整见效”的成绩,称这是在打造一个“更可持续的体系”。
可问题是,少了留学生和外劳,大学收入大减,劳动力市场缺口更大,连农场和餐馆都找不到足够的工人。
与此同时,仍有220多万份移民申请压在系统里,其中超过90万份已经积压超时,处理速度越来越慢。
移民来得少了,但等待的人却越来越多,整个体系像被卡住了一样。
而在国内,企业主们的日子更是艰难。美加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特朗普政府不断加码关税,钢铁、木材、铝材接连中枪。
BC省最惨,三分之一的企业被钢铁关税拖垮,五分之一深陷软木危机。
一个工厂倒下,不只是工厂本身,周边的零件供应商、餐馆、便利店,全都跟着生意冷清。这种多米诺效应让企业主们夜不能寐,他们最怕的不是眼前的损失,而是看不到尽头的不确定性。
加拿大独立企业联合会的调查显示,全国有近两成的小企业认为自己撑不过半年,四成可能在一年内倒闭。订单减少、成本上升、客户观望,日子是一天天熬过去的。
更糟的是,消费者自己也没钱花。房价高企,工资停滞,通胀依旧顽固,大家都在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企业等着消费者掏钱,可消费者本身已经捉襟见肘。恶性循环就这样陷住了整个经济。
就业市场的坏消息接踵而至。最新数据显示,失业保险领取人数比去年多出12.8%,光6月就新增了1.8万人。
制造业和服务业成了重灾区,岗位流失得最快。7月份,全国直接减少了4.1万个岗位。疫情刚结束时曾经短暂回暖的就业,如今又在一路下滑。越来越多人失业,更多家庭只能依靠政府救济。可政府的口袋,本身也越来越空。
资本市场同样令人担忧。今年以来,加拿大遭遇罕见的资本大逃离。外国投资者大规模抛售加拿大证券,仅在4月份,就有940亿加元的资金撤离,其中光是企业债就被抛掉了173亿。联邦和省级政府的债券也遭遇大规模减持。
虽然6月份有7亿加元的净流入,但经济学家直言,这点“小恩小惠”不过是杯水车薪,根本无法抵消前几个月累计的资金外流。
更糟糕的是,加拿大人自己也不看好本国资产。今年6月,加拿大投资者买了90亿加元的外国证券,主要是美国股票和海外债券。
结果,单单6月资本净流出就达到83亿加元,第二季度累计高达437亿。钱,不只是外国人带走了,加拿大人自己也在拼命往外搬。
这对债券市场是个巨大的威胁。要知道,去年外国投资者还买走了加拿大政府新发行债券的四分之三,可今年上半年他们几乎集体“退场”。结果只能靠本地投资者硬扛,上半年就买下了1000亿加元的联邦债券,足足相当于全国GDP的6%。可这还没算地方政府和私企的融资需求。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加拿大的融资体系可能真的会被掏空。
与此同时,加元在国际市场上节节走低。资本外逃叠加投资者信心不足,货币贬值似乎成了必然。消费者感受到的是进口商品价格上涨,企业面临的是融资难度加大。经济学家警告,如果政府不能及时明确预算、修复贸易关系,资本市场的冷漠可能会把加拿大推入更深的泥潭。
这样的一连串困境拼凑在一起,勾勒出一幅让人沮丧的画面:移民数量下降,人口红利正在流失;工厂被关税击倒,产业链一个个熄火;就业市场走弱,越来越多人靠救济过活;钱在外流,债务没人愿意接盘,连本国人都把钱投向美国。表面上,加拿大还在强调“稳定”和“可持续”,但底层的焦虑已经蔓延开来。
很多人不禁要问:如果学生不来了,工厂撑不下去,钱也在跑,加拿大还能靠什么支撑?是继续靠房地产“吊着”经济,还是靠本地投资者硬扛债务?没有人能给出答案。更多的只是摇头和叹息——这个国家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上,不知道该往哪里走。
在这样的氛围下,“迷茫”可能已经成为加拿大社会最真实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