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根下,一场席卷所有人的大戏徐徐拉开序幕。
中央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魄力,再造一个新北京。
曾经,北京有过一段战略摇摆期。从“工业城市”到“全国经济中心”,北京虹吸了全国最多的资源,人口膨胀到两千多万。
如今,北京对着人口结构下手,打算完全更新一遍血液。京津冀,站在了百年巨变的起点上。
在狂热的革命时代结束之后,世界的城市变迁进程中,已经有几十年没有出现过这样的一幕了。
前几天,你黄局长写了一篇文章分析说,今天的珠三角正在变成一个市,长三角正在变成一个省。一个在聚变,一个在裂变。文章出来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和讨论。详情点击:《历史性巨变:长三角正在变成一个“省”,珠三角正在变成一个“市”》
很多朋友问,作为三大顶级城市群之一,京津冀未来会变成什么样?这个问题其实很复杂。
从2014年开始,北京就开始做减量发展。只要是跟首都功能无关的板块,都会被中央开启离心机模式一一甩出。
化工、金属、家具、纺织、建材、批发、仓储、运输、零售……一系列的微观主体被一双有形之手连根拔起。远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人,是很难体会到当中的百般滋味的。
给大家看一下这几年北京的疏解成果——
关停或腾退:
同心阳光文创园腾飞新发地企业园区北京111文化产业园北京京开五金建材批发市场大红门服装商贸城三期玉泉营建材市场灯饰城金五星商业百货城官园商品批发市场万通市场大楼世纪天乐市场万容市场聚龙市场天和白马市场天皓成服装批发市场……
生产环节外迁/到外埠建厂:
汉氏联合朗依制药北陆药业万生药业精雕科技凝华科技东方大源榕东活动房京华派克甜水园红螺食品隆源建材恒贝特服装威克多制衣联东集团中发集团桑德环境神雾集团云家投资中泰华威飞旋科技城建重工金路易速冻中恒复印材料东邦门业图森互联北京新世纪京喜北京天时三胺京喜科创隆华建材北京大运北京中建友北京金盾建材世乾科技意风爱依瑞斯世纪京泰美亚海绵安卓卫生尼玛克焊接技术凌云建材大基康明惠买在线坤鼎投资聚信产融投资宝健日用品……
这是我以“北京、外迁企业”关键词搜索出来的媒体报道名单。大概两个小时后,我就放弃了。因为我意识到,这个根本统计不完。
我相信,这份名单绝对只是冰山一角。
有数据说,2018年北京迁出市外企业共计780户,其中注册资本最大的企业为中泰华威,注册资本342亿元。
708户听起来不是特别多,但是你要知道,它们是属于整体搬迁,有更多的企业是留下研发或者总部,把生产环节迁了出去,生物医药就是非常典型的行业。也有的是无法在北京扩张,选择到外地去设厂。
产能疏解了,人口也减少了。2017年末,北京全市常住人口减少了2.2万人,2018年末再减16.5万人。以往平均每年30万人的净流入通道,现在终于被死死封住。
与此同时,北京的房价也在下跌。有些片区和2017年高峰期相比,降了15%-20%不等。把自己硬生生跌出了中国第一贵的城市,将这个宝座拱手让给深圳。
上海的房价也在跌,但主要是受到最严限购的因素,早晚会回归。但是北京不一样,北京这场“泄洪运动”会一直持续下去,看不到终点的感觉,不免令人忧虑重重。
最近不断有帝都深处的朋友在问:我房子已经跌了好几十万了,到底要不要割肉止损?
其实在你黄局长眼里,北京的人口疏解,绝不是疏散那么简单。很多人没有注意到,这背后其实是一场事关全局的战略性谋划。
2014年,中央给北京定位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首次被确定为首都的四大核心功能之一,彻底插断了北京市作为金融中心和经济中心的念想。
这个转变极其深刻。
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集聚了全国最优秀的精英,最多的知识分子,最多的院士,最多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自然也担负起让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制高点的历史重任。
但是论起基础创新、原始创新,北京被旧金山大湾区吊打好几条街。
以北京最骄傲的中关村为例。中关村的就业人口比硅谷多,但是中关村一年所创造的GDP不到硅谷1/3,每万人专利授权量不到硅谷的1/4(2016年数据)。
硅谷的常住外籍人士高达37%,而中关村只有0.3%;马斯克的火箭都在探索星辰大海了,中关村某大厂还专注于在地球上割智商税。这就是两者之间的差距。
中国向来有做全球制造业第一强国的野心。干什么都要世界第一。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世界最大的水力发电工程三峡大坝,世界最大的单口径球面望远镜天眼,世界最大下潜深度的蛟龙号,世界最大薄膜式LNG船、世界最大单臂起重船、世界最大履带式起重机、世界最长泵车……
但是不可否认,中国在核心技术领域受制于人。芯片、机器人、数控机床、航空发动机、锂离子电池、光刻机,哪一项不是被卡的很难受。在大国崛起的历史进程中,北京怎么能够掉链子呢?
高层越来越认识到,想要扭转乾坤,北京就必须改变过去的路径依赖。
过去四十年,北京就像一台超大型抽水机,虹吸了全国,抽干了河北,使得人口太多太拥挤了。今天北京五环内的人口密度超过1.6万/平方公里,轻松挤入全球前十。
虽然人口密度越高,一般思想碰撞会更加高频率,信息交换更加低成本,有利于科技创新,但是单凭人口密度并不能撑起一个国际科创高地,否则孟买、墨西哥早就是宇宙中心了。
菲律宾的大马尼拉首都圈,人口1800万比广州还多,但是面积不到广州的十分之一,人口密到令人踹不过气,但是全球科创版图上,马尼拉是非常没有存在感的城市。因此,重要的不是人口密度,而是人才密度。
而且,随着北京一路膨胀,批发市场等低端服务业,家具建材等低端制造业,铁棚厂房为核心的中低端产业园又占据了大量的土地。北京土地面积1.6万平方公里,其实有1万平方公里的山区若不宜开发。刨除这些的话,今天北京的土地开发强度已高达48%,远远超过国际警戒线30%。
土地资源稀缺,使得北京找不到空间承载高精尖企业落地,反过来也影响到人才的引进密度。
因此,今天北京在做的事情,其实就是一场人口更新的庞大计划。
快递小哥、厂妹、农民工减少之后,腾挪出来的厂房、仓库和楼宇,理论上都是宝贵的承载空间,可以引进新增更多的科创公司,雇佣更多的科创人员,用这种手段来加强人才密度。
国内男装市场占有率高达18.6%的北京威克多,将生产线搬迁到河北后,空置厂房被改造成创业孵化产业园。动物园批发市场现在挂上新的牌子,叫做“北京金融科技与专业服务创新示范区”。
天皓成服装批发市场已转型成宝蓝金融创新中心,入驻的21家商户中,多为无人机生产、新能源汽车租赁、互联网支付和大数据业务等高新技术企业。万容市场迎来360企业安全集团入驻,成为集团总部大楼……
北京的骄傲,曾经被南方一座毫无历史积淀的城市所击碎。
在2018年的PCT国际专利申请量方面,深圳的申请量高达1.8万件,约占全国申请总量的34.8%,连续15年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换句话说,一个深圳,就可以贡献全国的三分之一的PCT申请量。
在2018年全球国际专利申请前五十强当中,深圳有5家企业进入榜单,分别是华为、中兴、腾讯、大疆、华星光电。而北京只有一家京东方。
尽管北京一年发表的论文数量,让全球甘拜下风。但是论起应用创新、模式创新、市场创新,北京似乎并不比当年的小渔村强。
这个中国制造业上的“北京之谜”,追溯起来,主要是因为体制机制上的不同。北京的科研主力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为龙头,深圳则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90%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的科研投入来源于企业、90%的研发机构建在企业、90%的专利生产于企业。
比起体制内的力量,民营企业显然更有活力。这也是北京必须疏解非首都功能,以承载更多高精尖企业的原因。
今天,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布局下,北京开始主动把制造业疏解到河北。有些人说,这是为了消除环京贫困经济带,是北京在给河北输血。
其实,对于帝都来说,这一招不仅是利他的,其实也是利己的。
北京成为科创中心之后,急需有广阔的平台来转化科研成果。实验室里的东西要落地,总得先找个地方帮你生产加工,不断的开发试验改进工艺对吧。
河北离北京最近,按理来说是最适合的,效率最高,成本最低。但是你别忘了,河北的产业结构以煤炭、钢铁、电力为主,如此重的产业又如何去承接北京的科研呢?
匹配度太差啦!有数据显示,2017年,北京市有44287技术合同成交流向外省市,流向河北省仅2880 个。主要承接方为长三角和珠三角。
舍近求远,绝对会阻碍科技的孵化速度。经济学家张五常推断深圳未来将会超越硅谷,原因之一,就是深圳的隔壁有东莞这个世界工厂,产业链完备,无数种产品皆可制造。而硅谷没有一个像东莞水平的工业区。不仅今天没有,永远也不会有。
北京向河北输血,推动河北工业从重转轻,从低端转中端。长期来说是有利于北京打造国际科创中心的。
这盘大棋,牵动面如此之广。以至于北京楼市充满了极大的不确定性。
如果底层劳动人口继续减少,导致月嫂、保姆、汽修等生活性服务业的成本增加,中产阶级夹心层受到挤压,持续逃离北京迁到上海、深圳、杭州,人口萎缩进一步加剧。
如果权力跟着膨胀,腾挪出来的空间被央企、市属国企所占领,高精尖民营企业导入的量没有达到预期。那么,北京的房价可能就会继续下挫,进入长时间的调整中。
如果北京的人口结构成功更新一遍血液。那么,随着人才密度的逐步升高,在高端购买力支撑下,不排除未来房价会反弹回升,反超深圳成为宇宙第一。
北京,无疑是未来十年最令人猜不着的城市。
皇城根下,一场席卷所有人的大戏徐徐拉开序幕。
中央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魄力,再造一个新北京。
曾经,北京有过一段战略摇摆期。从“工业城市”到“全国经济中心”,北京虹吸了全国最多的资源,人口膨胀到两千多万。
如今,北京对着人口结构下手,打算完全更新一遍血液。京津冀,站在了百年巨变的起点上。
在狂热的革命时代结束之后,世界的城市变迁进程中,已经有几十年没有出现过这样的一幕了。
前几天,你黄局长写了一篇文章分析说,今天的珠三角正在变成一个市,长三角正在变成一个省。一个在聚变,一个在裂变。文章出来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和讨论。详情点击:《历史性巨变:长三角正在变成一个“省”,珠三角正在变成一个“市”》
很多朋友问,作为三大顶级城市群之一,京津冀未来会变成什么样?这个问题其实很复杂。
从2014年开始,北京就开始做减量发展。只要是跟首都功能无关的板块,都会被中央开启离心机模式一一甩出。
化工、金属、家具、纺织、建材、批发、仓储、运输、零售……一系列的微观主体被一双有形之手连根拔起。远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人,是很难体会到当中的百般滋味的。
给大家看一下这几年北京的疏解成果——
关停或腾退:
同心阳光文创园腾飞新发地企业园区北京111文化产业园北京京开五金建材批发市场大红门服装商贸城三期玉泉营建材市场灯饰城金五星商业百货城官园商品批发市场万通市场大楼世纪天乐市场万容市场聚龙市场天和白马市场天皓成服装批发市场……
生产环节外迁/到外埠建厂:
汉氏联合朗依制药北陆药业万生药业精雕科技凝华科技东方大源榕东活动房京华派克甜水园红螺食品隆源建材恒贝特服装威克多制衣联东集团中发集团桑德环境神雾集团云家投资中泰华威飞旋科技城建重工金路易速冻中恒复印材料东邦门业图森互联北京新世纪京喜北京天时三胺京喜科创隆华建材北京大运北京中建友北京金盾建材世乾科技意风爱依瑞斯世纪京泰美亚海绵安卓卫生尼玛克焊接技术凌云建材大基康明惠买在线坤鼎投资聚信产融投资宝健日用品……
这是我以“北京、外迁企业”关键词搜索出来的媒体报道名单。大概两个小时后,我就放弃了。因为我意识到,这个根本统计不完。
我相信,这份名单绝对只是冰山一角。
有数据说,2018年北京迁出市外企业共计780户,其中注册资本最大的企业为中泰华威,注册资本342亿元。
708户听起来不是特别多,但是你要知道,它们是属于整体搬迁,有更多的企业是留下研发或者总部,把生产环节迁了出去,生物医药就是非常典型的行业。也有的是无法在北京扩张,选择到外地去设厂。
产能疏解了,人口也减少了。2017年末,北京全市常住人口减少了2.2万人,2018年末再减16.5万人。以往平均每年30万人的净流入通道,现在终于被死死封住。
与此同时,北京的房价也在下跌。有些片区和2017年高峰期相比,降了15%-20%不等。把自己硬生生跌出了中国第一贵的城市,将这个宝座拱手让给深圳。
上海的房价也在跌,但主要是受到最严限购的因素,早晚会回归。但是北京不一样,北京这场“泄洪运动”会一直持续下去,看不到终点的感觉,不免令人忧虑重重。
最近不断有帝都深处的朋友在问:我房子已经跌了好几十万了,到底要不要割肉止损?
其实在你黄局长眼里,北京的人口疏解,绝不是疏散那么简单。很多人没有注意到,这背后其实是一场事关全局的战略性谋划。
2014年,中央给北京定位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首次被确定为首都的四大核心功能之一,彻底插断了北京市作为金融中心和经济中心的念想。
这个转变极其深刻。
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集聚了全国最优秀的精英,最多的知识分子,最多的院士,最多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自然也担负起让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制高点的历史重任。
但是论起基础创新、原始创新,北京被旧金山大湾区吊打好几条街。
以北京最骄傲的中关村为例。中关村的就业人口比硅谷多,但是中关村一年所创造的GDP不到硅谷1/3,每万人专利授权量不到硅谷的1/4(2016年数据)。
硅谷的常住外籍人士高达37%,而中关村只有0.3%;马斯克的火箭都在探索星辰大海了,中关村某大厂还专注于在地球上割智商税。这就是两者之间的差距。
中国向来有做全球制造业第一强国的野心。干什么都要世界第一。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世界最大的水力发电工程三峡大坝,世界最大的单口径球面望远镜天眼,世界最大下潜深度的蛟龙号,世界最大薄膜式LNG船、世界最大单臂起重船、世界最大履带式起重机、世界最长泵车……
但是不可否认,中国在核心技术领域受制于人。芯片、机器人、数控机床、航空发动机、锂离子电池、光刻机,哪一项不是被卡的很难受。在大国崛起的历史进程中,北京怎么能够掉链子呢?
高层越来越认识到,想要扭转乾坤,北京就必须改变过去的路径依赖。
过去四十年,北京就像一台超大型抽水机,虹吸了全国,抽干了河北,使得人口太多太拥挤了。今天北京五环内的人口密度超过1.6万/平方公里,轻松挤入全球前十。
虽然人口密度越高,一般思想碰撞会更加高频率,信息交换更加低成本,有利于科技创新,但是单凭人口密度并不能撑起一个国际科创高地,否则孟买、墨西哥早就是宇宙中心了。
菲律宾的大马尼拉首都圈,人口1800万比广州还多,但是面积不到广州的十分之一,人口密到令人踹不过气,但是全球科创版图上,马尼拉是非常没有存在感的城市。因此,重要的不是人口密度,而是人才密度。
而且,随着北京一路膨胀,批发市场等低端服务业,家具建材等低端制造业,铁棚厂房为核心的中低端产业园又占据了大量的土地。北京土地面积1.6万平方公里,其实有1万平方公里的山区若不宜开发。刨除这些的话,今天北京的土地开发强度已高达48%,远远超过国际警戒线30%。
土地资源稀缺,使得北京找不到空间承载高精尖企业落地,反过来也影响到人才的引进密度。
因此,今天北京在做的事情,其实就是一场人口更新的庞大计划。
快递小哥、厂妹、农民工减少之后,腾挪出来的厂房、仓库和楼宇,理论上都是宝贵的承载空间,可以引进新增更多的科创公司,雇佣更多的科创人员,用这种手段来加强人才密度。
国内男装市场占有率高达18.6%的北京威克多,将生产线搬迁到河北后,空置厂房被改造成创业孵化产业园。动物园批发市场现在挂上新的牌子,叫做“北京金融科技与专业服务创新示范区”。
天皓成服装批发市场已转型成宝蓝金融创新中心,入驻的21家商户中,多为无人机生产、新能源汽车租赁、互联网支付和大数据业务等高新技术企业。万容市场迎来360企业安全集团入驻,成为集团总部大楼……
北京的骄傲,曾经被南方一座毫无历史积淀的城市所击碎。
在2018年的PCT国际专利申请量方面,深圳的申请量高达1.8万件,约占全国申请总量的34.8%,连续15年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换句话说,一个深圳,就可以贡献全国的三分之一的PCT申请量。
在2018年全球国际专利申请前五十强当中,深圳有5家企业进入榜单,分别是华为、中兴、腾讯、大疆、华星光电。而北京只有一家京东方。
尽管北京一年发表的论文数量,让全球甘拜下风。但是论起应用创新、模式创新、市场创新,北京似乎并不比当年的小渔村强。
这个中国制造业上的“北京之谜”,追溯起来,主要是因为体制机制上的不同。北京的科研主力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为龙头,深圳则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90%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的科研投入来源于企业、90%的研发机构建在企业、90%的专利生产于企业。
比起体制内的力量,民营企业显然更有活力。这也是北京必须疏解非首都功能,以承载更多高精尖企业的原因。
今天,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布局下,北京开始主动把制造业疏解到河北。有些人说,这是为了消除环京贫困经济带,是北京在给河北输血。
其实,对于帝都来说,这一招不仅是利他的,其实也是利己的。
北京成为科创中心之后,急需有广阔的平台来转化科研成果。实验室里的东西要落地,总得先找个地方帮你生产加工,不断的开发试验改进工艺对吧。
河北离北京最近,按理来说是最适合的,效率最高,成本最低。但是你别忘了,河北的产业结构以煤炭、钢铁、电力为主,如此重的产业又如何去承接北京的科研呢?
匹配度太差啦!有数据显示,2017年,北京市有44287技术合同成交流向外省市,流向河北省仅2880 个。主要承接方为长三角和珠三角。
舍近求远,绝对会阻碍科技的孵化速度。经济学家张五常推断深圳未来将会超越硅谷,原因之一,就是深圳的隔壁有东莞这个世界工厂,产业链完备,无数种产品皆可制造。而硅谷没有一个像东莞水平的工业区。不仅今天没有,永远也不会有。
北京向河北输血,推动河北工业从重转轻,从低端转中端。长期来说是有利于北京打造国际科创中心的。
这盘大棋,牵动面如此之广。以至于北京楼市充满了极大的不确定性。
如果底层劳动人口继续减少,导致月嫂、保姆、汽修等生活性服务业的成本增加,中产阶级夹心层受到挤压,持续逃离北京迁到上海、深圳、杭州,人口萎缩进一步加剧。
如果权力跟着膨胀,腾挪出来的空间被央企、市属国企所占领,高精尖民营企业导入的量没有达到预期。那么,北京的房价可能就会继续下挫,进入长时间的调整中。
如果北京的人口结构成功更新一遍血液。那么,随着人才密度的逐步升高,在高端购买力支撑下,不排除未来房价会反弹回升,反超深圳成为宇宙第一。
北京,无疑是未来十年最令人猜不着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