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e important lesson learned for the West: if the West will do any business with China in the future, special rules and practices must be used that are different from the universally accepted business principles in the civilized world. India has shown how effective it has been with China, and the West should take notice.
小米被印度罚了48亿这事大家知道吧?咱们聊下这事。
小米的问题,其实就是整个中国产业的问题。
首先大家肯定纳闷,小米有病吗?跑印度去干啥去了,印度啥揍性你能不知道?就那信用值得投资?
没办法,企业需要增量,增量是企业的生命线。中国市场如今几乎已经饱和了,毕竟手机这玩意,该有的都有了。如今没啥新功能,大家不会像以前那样每年换。而且手机越来越抗用,很多人的手机都是老婆买了之后把旧手机给老公,老公的给老人。中国市场的增量越来越小了。
此外中国市场整体规模非常大,却没大家想象的那么大。主要也是因为咱们的购买力实在是不太行。查了下,蔡昉在前段时间的演讲《人口增长变化趋势及中国经济发展影响》里说,中国人口占世界的比例为17.9%,居民消费支出仅占12.8%。
也就是说全世界每年购买的东西,中国只占了12.8%,外边还有87%。这就决定了,任何一个企业如果只在中国发展,可能会成为大公司,但是绝对成不了世界级的超级公司。这也解释了为啥三星几乎退出了中国,但是销量还那么牛逼。如果中国企业一直缩在咱们本土不出去,那外边整个蛋糕都让给别人了。
小米他们想保持扩张只能出海去抢海外市场,这个意义上说,小米做的确实没啥问题。
现在全世界能拿得出手的主要市场,基本也就是美国、欧洲、日韩,印度等等。
印度总是给人感觉比较沙雕,不过这些年经济发展确实很快,国际上把印度当做下一个中国。到底能不能成为下一个中国,还是比较难说的,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印度能买得起手机和汽车等“高端产品”的人越来越多。
而且印度人跟咱们不一样,他们敢消费。有点钱中国人可能存起来应急,比如看病什么的。印度人不这么看待问题,他们觉得钱这东西就是用来消费的,倾向于有多少花多少,如果没钱了,却有了病,印度人也不担心,因为他们自己觉得有传承了六千年的“印医”,既然可以救祖宗,那就可以救自己,没必要去看巨贵的西医,不慌。
所以大家看印度好像跟咱们没法比,但是消费却很活跃。而且关键是他们又穷又有经济增速(大部分穷国都没啥增速),低情商说“穷地儿”,高情商说“发展空间极大”,每年都多出来一块蛋糕可以分。这也是为啥跨国巨头都盯上了这一块。
既然盯上了,就得提前进入布局,因为消费是有惯性的,如果韩国企业进了印度,把印度市场占了,其他人再进就难了。于是各个厂家都在提前布局,事实上现在印度最大的手机商,依旧是三星。可能还有一个大家想不到的中国企业在印度混得还不错,就是联想手机。嗯,上次我跟公司年轻人聊起来这事,他们挺震惊,联想还有手机?确实有。
但是印度有个毛病。之前的文章里给大家说过,莫迪做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长(类似咱们省长)的时候,来中国仔细考察过,学走了咱们很多经验。
比如你想在印度卖手机卖车,你必须去印度建厂,给他们提供工作岗位,不然不让你去。这也为啥小米去建了厂,比亚迪也去建了厂。其实就是咱们的“市场换技术”。
所以印度对世界各国来说很纠结,大家讨厌它说一套做一套,还有那魔幻的法律。可是确实又抵抗不了它不断增长的购买力,这也是为啥大家能看到好像印度日常修理那些垮公司,但是大家好像都在往里冲。
说起印度法律,咱们一般说他们“灵活多变”,其实关键还不是这个,而是他们不管干啥都把道德大旗摆在第一位,总摆出一副“别搞讼棍那一套,不要以为我不知道你在干啥”。
比如之前那个仿制药,制药巨头们一直在搞他们,但是印度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向他们撒尿。说什么“手里有药,别人快死了,不救是人吗”,“你们不做人已经很多年,我们跟你们不一样”,“人命面前你跟我聊法律?”,制药巨头们顿时落了下风,觉得自己确实不是人,气势也没了。甚至联合国都站出来支持印度,指责制药巨头们太贪婪没人性。
如果看到这里,你发现你有点支持印度的看法,也正常,毕竟道德标准全世界都差不多,而且属于天然政治正确,举起来就没人敢冲。
反正印度就是那种“你跟他谈法律,他跟你谈道德”,你说他是明抢,他说你不做人抢你怎么了?如果抢人渣是一种错,我愿意一错再错。反正印度药干啥事,它们不是摆事实讲道理,先讨论“你为啥是个人渣”,大家注意下,已经跳过了“你到底是不是人渣”。讨论清楚后事情就好办了。
现在对付小米也是这招,咬着说小米偷税漏税,跨国资本在印度吸血,还想把利润不交税转出印度。正好印度人对跨国公司印象很差,一听偷税漏税就气不打一处来,纷纷表示应该往死里罚,罚轻了十四亿印度人民不同意。前段时间本来最高法已经把小米的钱给解冻了,看样子是要还给小米,最近不知道哪抽风又开始抢了。
不过写这篇并不是为了说这事,而是说,中国所有品牌都面临这个问题,比如在汽车领域这个问题更严重了。
看上图就能看出来,国内这几年有个感觉,比亚迪在狂飙,丰田已经半只脚跨入了棺材,但是拿到全球市场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传统巨头依旧占着巨大的市场份额。
这也是为啥比亚迪那么着急出海,因为国内多少有点零和博弈。比亚迪现在的扩张,是吃掉了不少国企合资车的地盘,如今中国汽车销量整体是萎缩的,电车每卖出去一辆,可能油车就得少卖1.5辆。如果长春一汽被挤垮了,东北真去工业化了。
所以想做大必须得出海,去抢那87%的市场份额,问题是出海就面临一系列麻烦。
比如印度这种不讲理的,弄不好就直接下场打劫。现在大家知道为啥欧美市场那么重要了吧,欧美尽管有时候也很过分,但是一般是讲道理的,大家可以问问做外贸的,他们最愿意做买卖的依旧是欧美。其他很多国家就更没谱了,连政局都不稳定。
而且美国和欧洲在中国是有很多企业的,属于相互绑定,他们想制裁中国企业,多多少少得讲个道理,毕竟我们可以对等制裁。印度这种最难搞,因为咱们国内几乎没啥印度企业,你想找他们麻烦都找不到人。甚至咱们熟知的印度神油其实是个香港货,除了名字里的“印度”,跟印度几乎没啥关系。
所以美国现在推动的脱钩,最麻烦的也在这里。脱钩直接的结果就是,美国在中国的投资和企业越来越少,到时候就会肆无忌惮地折腾中国企业。
到时候对美出口的那些企业,并不会真的不做买卖了,而是把一部分企业搬到越南墨西哥去,从中国进口半成品,去那些地方组装,贴上标,再卖给美国。看着好像美国搞了个寂寞,但是大家想想,那些越南和墨西哥企业的就业机会本来都是咱们的,现在转他们那边去了,势必造成咱们这边就业压力变大。
前段时间有个读者小伙伴在越南办厂子,跟我留言说越南这事,他说越南取代中国几乎没有任何可能,就好像广西说是要取代中国整个制造业一样搞笑。
但是不出意外,越南确实会越来越繁荣,因为中国对美贸易的中转站就是越南,中美脱钩越厉害,越南越不可或缺。今后几乎所有贸易公司都得在越南建厂重新贴标。更关键的是,越南属于比较安全的地方,已经很多年没有收割华人财富了。
这时候大家再看欧洲是不是感觉完全不一样了?
尽管我们的键政大V门经常针对欧洲,说什么“欧洲完了”,“欧洲被美国吸干了”,天天不盼着欧洲好。事实上在接下来很长时间里,欧洲都是中国最坚定最重要的贸易对象。
而且由于德法在中国有大量的企业,现在还在追加,中国企业可以放心去欧洲投资,对欧洲搞出口,欧洲大概率不会像美国那样往死里搞咱们的企业。其实大家注意下,华为在欧洲的销量非常大,2019年的时候竟然占了欧洲市场的26%,超过了苹果,快超三星了,后来的事大家也都知道。
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如果注定没法卖到美国,那必须卖到欧洲去,不然永远被困在本土了。
但是咱们说欧盟不会往死里搞咱们的企业,不代表不会搞,毕竟大家都是合作竞争关系,成年人的世界,没啥温情脉脉。大家观念里,欧洲和美国好像走得很近的样子,其实这些年没少折腾美国企业。比如就在前段时间,脸书的母公司被欧洲监管机构罚了13亿美元巨款。微软之前也被罚了7.3亿美元。
当然了,美国也不是善茬,2015年抓住大众排放做假的机会,罚了大众147亿美元,搞得那年大众不但没赚到钱,全年净利润负了40亿欧元,得亏大众皮糙肉厚,不然直接给罚死了。
多说一句,大家经常听说中国这几年出口电动车越来越多,主要还是特斯拉和那个上汽的名爵,咱们熟知的那几个国产新能源品牌还在努力爬坡。估计后续不可避免要到全世界建厂。
多说一句那个名爵,说不定有小伙伴都没在路上见过这车,但是欧洲到处都是。因为它以前是个英国车,后来被上汽拿下了,现在它在中国和欧洲人眼里都是自家的。
继续本文话题,大家听说了吧,印度要求中国在印度企业必须用印度高管。这个大概率也避免不了,因为这也是学了咱们的经验。大家可以看看,那些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地区头目都是华人。
美国人有个优势,可以派香蕉人过来,我们就比较尴尬,毕竟没咋听说“长着印度模样的华人”,只能是雇他们本地人,字节在海外雇的是那个新加坡人,新加坡跟名爵似的,中国觉得它是华人的地盘,西方觉得它和西方是一伙的。后续这也是趋势,在哪建厂,高管就在那里找。
如果说有没有好处,也不是没有,毕竟当地人最懂当地,很多潜规则,确实只能是他们自己懂,而且只能他们是他们自己去操办一些跟当地政府的事宜。
很早以前就有人说,在印度如果什么事闹到法庭上,其实是管理层的失职,有点像如今某个公司的舆情在网上炸了,那就是这个公司的公关事先没做好工作,不能说太细,你们仔细体会下。
至于你说小米这次这么惨了,会不会从印度撤了厂子?大概率不会,因为尽管这次被罚了这么多,可它在印度依旧有大量硬资产,而且好不容易在海外打下那么大的摊子,怎么可能撤掉嘛。
印度也是瞄着它的七寸打,没把利润榨光,只要榨不光,就会继续干下去。
这也是没办法,出海的路再难,也得走下去,中国企业今后都得过这道窄门,不然永远都做不大。
尾声:
有种感觉,中国加入世贸已经三十年,中国制造横扫整个世界,如今才是真正要出海了。
我们以前生产的多,但是都是些没有品牌的东西,那你就别想赚高溢价,咱们也只能在产业链下游干点体力活。如今真正的品牌要出海了。
但是从印度这事就能看出来,别想一帆风顺,需要政府去处好跟那些国家的关系,需要企业灵活处理当地事务,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不过最好的办法,可能依旧是互利和相互绑定。
说到这里,也能看出来,尽管全球化在退潮,但是合作和开放依旧对我们非常关键,和平地做生意,接纳别人来我们这里,我们也去别人那里。只要平等竞争,我们的产业就会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