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布“去宽松教育”的日本,将重走应试鸡血的路?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2年9月29日 4点22分 PT
  返回列表
68601 阅读
22 评论
外滩教育

 看点    2016年,日本正式宣布“去宽松教育”,几乎官宣了“宽松教育”的失败。这也让一些教育界人士,更倾向于“应试教育”的培养模式:虽然辛苦,但能出人才。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日本纪实记者斋藤茂男,就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即日本实施“宽松教育”之前,社会上出现的系列问题。梳理日本在“应试教育”和“宽松教育” 之间的挣扎与反思,或许能为正处于“双减”时代的我们,带来新的启发与借鉴。 

不知不觉,“双减”一年了。

根据近日一项研究数据,青少年抑郁症状减少了78.6%。父母的焦虑症状却明显上升,增幅约12.8%。

另一边,我们的“减负”前辈日本,也正在反思“宽松教育”的失败。又是“平成废物”,又是“低欲望社会”,最近又有研究认为,日本科研能力的下降与实行 “宽松教育” 不无关系……实在让人心惊。

从2008年开始,日本《学习指导要领》开始脱离“宽松教育”,对学生的学习内容有所增加。到2016年,时任日本文部科学大臣驰浩更是宣布,日本将实行“去宽松教育”。

眼见焦虑和隐忧似乎正在逐渐得到印证:果然,“快乐教育”行不通。“应试教育”虽然苦,但就是出人才啊!

《宽松世代又如何》截图 图源豆瓣

事实果真如此吗?

日本“宽松教育”的源头,可以追溯至1976年,日本文部省(即教育部,曾经存在的日本中央省厅之一,管辖教育、文化、学术等,2001年和科学技术厅统合成文部科学省。)发布的一则名为《关于改善小学、中学及高中的教育课程基准》的答复报告。

当时,正值日本经济高度发展时期,文化兴邦、科技崛起,高中升学率迅速增加,同时,好成绩、高学历成为升入好大学、进入一流公司的敲门砖,形成了所谓的 “学历社会”。这种社会环境下,考试竞争非常激烈,补习班盛行,被当时的日本人称为 “考试地狱”。

“内卷”而残酷的学业竞赛,在经济繁荣的映衬下,愈发显得像是“光明中的黑暗”。

《何谓教育——光明中的黑暗》

日本调查作者斋藤茂男,原本和大多数父母一样,面对自己的孩子要么拒绝上学,要么因为在学校里提出质疑而被老师用分数的手段“报复”,只是想,不能让孩子这么脆弱,免不了呵斥、甚至动手。

然而,随着孩子的情况越来越让人揪心,他才终于意识到不对劲:

学生变得厌学、暴力、随波逐流;

教师只顾自保、晋升、一味顺从;

学校却沦为教育工厂……

日本教育,到底怎么了?

分数是通往成功的敲门砖吗?

真正塑造人才的教育,应当如此吗?

通往成功的路上

伤痕累累的孩子们

私立小学、东京教育大学附属驹场初中、直升高中、东京大学,在七十年代,几乎是所有日本父母心目中为孩子规划的最理想的成长轨迹。

于是,斋藤拜访了一群走过这条“通往成功之路”的年轻人,他发现这些家庭的共通之处:父母都极为重视孩子将来的社会地位,在某种程度上,他们都具备给孩子指导的能力或知识背景,同时,都有一定的经济实力。

一位从东大法学院毕业后成为外交官的先生说,“从小学起,我妈妈就经常管我学习。我感觉自己考上东大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要在“进入东大”的考试中脱颖而出,需要备战的可不仅仅是孩子,更是整个家庭。当时,日本社会就有“教育妈妈”的说法,即过于热衷孩子的学习,宁愿牺牲孩子的身心健康也要督促孩子好好学习的母亲。

电影《考试家族》剧照 图源豆瓣

F先生也毕业于东大,毕业后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航空公司工作,履历光鲜而灼目。他的父亲是一位教师,在父亲的规划下,他从小学起就开始跨区上学,周末就去升学辅导班,从来没怎么跟附近的小孩子一起玩过。

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步入社会上层,父母们相信,获得名校学历就是炫目的幸福,而“考分”就是能够进入幸福圈的唯一入场券。为了抢占孩子更多的课外时间执行自己制定的补习计划,父亲和母亲甚至会吵起架来。

考试战争逐渐走向白热化,同时引发了广泛的“后进生”问题,出现了“7、5、3”这样的隐语。意思是:理解上课内容的学生,在小学生中占7成,中学生中占5成,而高中生中仅占3成。此外,校园暴力、恃强凌弱、拒绝上学等教育环境问题引起人们注目。

电视剧《龙樱》剧照 图源豆瓣

十六岁的少年O就亲历了这样的过程。他从区立小学升入初高中一贯制的驹场中学初中部,后来又直升同校高中部。

“想要上驹场中学的话,普通小学里学的知识是不够的。大家都是拼命学习才能考进去,所以竞争意识很强。但是,小学里第一名的孩子,在这儿就显得很普通。算是聪明绝顶的,但在初中里也就是一百二十人中五十名左右的水平。”老师们告诉斋藤。

升入高中后不久,O就开始着手为大学入学考试做准备,就在这时,他开始频繁请假,去医院精神科治疗。他曾选择退学,后进入一所私立高中。最后,他自杀了。

“......虽然我非常非常讨厌平凡,但是我注定无法成为一个非凡的人。我太不甘心了,只能一死了之,但这似乎也不是正确的决定......我虽然知道这个道理,但还是选择死亡,我真是个蠢笨的男人......”O在遗书中对父母说,“请快点忘了我吧,请平凡地,务必要平凡地死去。”

想到自己的孩子有可能也会踏上这一步,斋藤没办法平静下来。他还查到一组数据:在1970年至1974年的五年间,进公立初中、高中所上报的自杀人数,就达到了1229人,也就是说,平均每年都有超过二百四十多名儿童死亡。

由于数目之大,斋藤不认为这些可以被一句“极端个例”略过,通过收集资料、采访父母教师,并听取了许多专家的意见,他发现,正是用在分数对人进行分类的无情战场上,孩子们浑身是伤地倒了下来。

应试教育下的孩子们

真的杰出又自信吗?

大人们成熟地认识到,学历社会中,孩子要做的,就是通过高强度的学习、一路过关斩将,然后脱颖而出。“效率”二字被奉为圭臬,利用一切时间让学习填满孩子的生活。

于是,孩子们萌芽的自律意识统统摘除,“他律主义”横行各处,然后又衍生出一种论调,说现在的孩子“太没有内驱力”。更令研究者们担忧的是,“他律”的教育环境正在让孩子们的学习能力迅速下降。

《垫底辣妹》剧照 图源豆瓣

曾经有个中学生问老师,“√2和√3都是无限小数,那不就没法相乘了吗?”

老师告诉斋藤,对于从原理上理解数学的孩子来说,这是一定会发现的问题,但死记硬背解题方法的孩子却提不出这种问题。

“数学教育最重要的地方,不是教给学生们最快最高效的解题方法,而是引导孩子们发现各种问题的可能性,让孩子们亲身体会到这个过程中的快乐和发现答案时的感动。这样才能培养出数学的思维方式。”“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确有其事。但更可怕的是,冷酷的人越来越多了。”一位东大教授说。

在与东大神经科医生对谈后,斋藤得到了答案:人的大脑里有随着备考学习、储存知识而变得发达的大脑皮质,也有管理感情、情绪变化和各种欲求的大脑边缘系统。这两者合作,大脑才能运转起来。

但是,从小就不停地考试、考试,完全不在意其他事情,只把学习放在第一位,像这样长大的孩子,只有大脑皮质单方面发达,阻碍了大脑边缘系统神经细胞集团的发展。于是,快乐、愤怒、悲伤,以及对他人的关怀……对这些情感非常迟钝的人便随之诞生了。

《三年A班》剧照 图源豆瓣

在此基础上,消费型价值取向进一步弱化了行为认知的体验感。孩子们原本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与现实相碰撞,逐渐将知识、信息等认知能力转化为有血有肉的东西,慢慢形成情感丰富的人格。

“但如今,我们丧失了培养这些东西的现实体验的基础,人们认知的体验感也越来越薄弱。”担任教职二十年、在城市近郊小学就职的一位老师对斋藤说,学生们就像在宇宙中游泳一样,漂浮在毫无依靠的空间中。

1、巨婴盛行 

学校老师告诉斋藤,保健室就像学校里的绿洲,越来越多的学生涌进来。就算没有受伤,也没有觉得哪里不舒服,就来到保健室里,默默地发呆。有的学生会说,“已经坚持一节课了,让我休息一下”,也有学生只是大声地哭。

斋藤分析,在长大的路上,孩子们越来越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得不到认可,就焦虑不安,而为了达成目标而过度努力,又身心俱疲。

可是,他们原本不该如此脆弱的。随着调查逐步深入,斋藤发现,当家庭教育的重点也是应试时,孩子管理情绪、对抗压力和焦虑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健康发展;而除了学习什么事都不用操心的孩子,也愈发依赖母亲。孩子的精神成长遭到阻碍,幼儿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越来越多的孩子变得喜欢撒娇。时刻需要鼓励,男孩子们的恋母情结也越多越明显,妈妈们一边说着“确实太娇惯他了”,一边继续着娇惯的相处模式,而爸爸们基本都是缺位状态——这也是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另一个代价吧。

《高考灰姑娘》截图 图源豆瓣

2、校园霸凌层出不穷 

当孩子的行为感知能力变差,对于自我、他人的认知也开始出现问题。学校里的“不良少年”变多了,甚至原本是好友的几个同学,也会忽然开始欺负其中一个,做出相当过分的事。

更令人意外的是,欺负人的孩子好像对自己的行为一无所知。事后,他们受到各种批评,姑且也会道歉,但是要让他们回想一下,为什么会做这样的事?应该怎么改正?他们也不知道。他们听不懂老师在说什么。

“也许是他们缺乏人的感受性,不会进行自我审视。他们只不过是一次次面对各种情况、作出临时应对而已。”

3、孩子不再独立思考 

老师们还告诉斋藤,最近入学的孩子们,对于那些有主见、能够清楚说出好恶的孩子总是很反感。他们觉得那些孩子是为了讨老师喜欢才这么做的。

尽管对老师来说,那样的孩子也不是很听话的孩子。但对孩子们来说,不用有主见,随大流行动就很安心,自己也轻松,那就跟大家一样选择容易走的路就好……

这样的氛围越来越浓厚,而那些想要主张自我的孩子则沉默了,不再想展示出来,“引人注目就不好了”,这样的想法越来越强烈,也不会再有新的学生领导者。于是,基于事实进行思考、发现真相的能力越来越弱。

换言之,可谓生命力之源的思考能力正在不可挽回地减弱。

看不见的牢笼里

逐渐崩坏的学校系统

“能力主义”的体质开始运转起来,人们开始用偏差值给孩子“定价”。

排序这个选拔机制让补习班运转顺畅,越演愈烈。而学校却不同,孩子与老师被割裂开来,通过心与心的交流培养教育的空间,从学校里消失了。

电视剧《龙樱》剧照 图源豆瓣

1955年时,日本爱媛县曾推出过一项计划,即对教师进行业务评定,只对成绩排名前70%的人员给予晋升资格。这项规定曾因日教组(日本教师工会)的联合抵抗而没有立刻施行。但十几年后,爱媛县已经成为“正常化教育”的典型代表。

而所谓的“正常化教育”,就是以应试为核心目的,强调纪律和规则,学习上,紧紧围绕考试纲要快速前进。

日本诺贝尔奖得主中村修二就出生在爱媛县。后来向外界谈起自己的教育经历时,他说,东亚教育模式,简直是在浪费孩子的生命。

中村修二出生于1954年,从时间上推算,他正是在“正常化教育”最盛行的时期度过学校生活。不擅长考试、喜欢做实验,想来他在学生时期也是饱受压制。

在爱媛县,一所初中曾经以“以实现丰富的人格为目标,如何通过开展组织的学习,来培养自学能力与思考能力”为主题,开展研究工作。事实上,成绩导向的评定机制在那里,说再多漂亮词汇也只能是“表面工夫”。为了让孩子们当天能够好好配合,老师们甚至会先集中教给孩子们当天所需的知识。

打着“创新”旗号的教师培训,也是一场“华丽”的研讨会,过了这一天,就都结束了,跟实际上课完全没有关系。

当老师让孩子们进行小组学习,校长却会批评教师课堂纪律太差,“那些研究发表会上的课堂中,孩子们都是小声发表意见的。”

“自主创造”、“自学小组”,在老师看来都成了“上面给的词”,孩子们的坐姿不好,开窗户的方式不对,老师都会被校长当着学生的面批评。一位老师对斋藤坦言,久而久之,老师们也会像校长那样,严厉地批评学生。

“后来,又说文部省喜欢在课间搞活动,于是学校第二节课和第三节课中间十五分钟休息的时候,每天,又是全校搞音乐,又是全校搞体育,又是全校搞美化,根本不让孩子们玩。”

应试还是宽松

这是一个问题

怨声载道的社会情绪,迫使文部省在1976年12月18日顺应民意,发布了名为《关于改善小学、中学及高中的教育课程基准》的答复报告。长达数十年的“减负”,自此开始。

在新的评价机制中,除了数学、英语、理科等科目的成绩评定,其他评价都以“意欲、关心和态度”为最高权重,同时,加入“知识·理解”“思考·判断”“技能·评价”等评价维度。大白话说,哪怕成绩不太好,只要有干劲、努力学习,在其他方面有可取之处,也有可能获得高分。

然而,后来几十年,从结果上看,日本教育却并没有变得更好。不论日本国内还是国际上,都多有研究论证日本“宽松”教育带来的问题:

“宽松世代”的学力明显下降,科研方面也表现出式微的势头;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差距持续扩大,补习班进一步加剧教育不平等,在中产家庭不堪重负的同时,阶级固化进一步加深。

日本大学文理学院教授、日本教育学会会长广田照幸说,宽松教育急切地追求创造力的培养,但忽略了创造力产生的前提——基础知识的积累与巩固。

广田照幸 图源:日本大学教师个人主页

而这不就是教育平衡的难处么?

基础知识、技能的学习好操作、易量化,却引发评价机制单一、学生不堪重负的后果。

而强调解决问题、尊重个性的教育中,“知识”这个基础目标的时间被压缩,思维、创造力这样的高阶目标却缺乏标准、难以评估,从而导致孩子们缺乏目标、学力下降。

“应试”教育vs“宽松”教育 图源:nippon.com

当日本宣布要开始“去宽松教育”时,国内有人说,“宽松教育”的后果,日本替我们试过了......是的,但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其实,“应试教育”的代价,日本也已经给我们看过了。

在国内“双减”背景下,对两种极端的警惕与思考,或许才是我们探索教育有效解法的第一步。

网络激活
1 楼
日本19年里出了19个诺贝尔奖,秒杀英法德了,还不满意? 日本教育出啥问题了? [3评]
A
AmeQque
2 楼
折腾吧
网络激活
3 楼
日本的教育不是问题,低欲望社会是文化原因,就是东亚人没人性割韭菜的恶果
陷疯稻谷
4 楼
这你去问日本人啊,傻逼 [1评]
随遇而安8
5 楼
教育需要结合孩子的性格,体力,智力 而不能也无法统一。
网络激活
6 楼
日本🇯🇵韩国🇰🇷真是亚洲人的骄傲,日韩文化席卷全球,欧洲小女生热衷学日语学韩语
R
Robin_Snow
7 楼
这个是说的义务教育阶段(大学前),诺贝尔奖比拼的是博士博士后阶段(大学后),不是一个概念吧
c
chtoto
8 楼
回复1楼的,以获诺贝尔奖的多少衡量一个国家的教育,这就是认知的侏儒。看看获诺贝尔奖的日本人,大多数是和欧美知名教授合作的结果,说白了就是日本人善于获奖攻略而已。你的国家要是很富有,你也可以培养一大批和世界学术顶级的教授搞研究,迟早会开花结果的。黑人马拉松最厉害,能说明黑人寿命就比其它有色人种长吗? [2评]
b
bbjbb
9 楼
: 你这前后逻辑都不通!语文是上体育课时候学的吗?获奖有攻略你咋不去搞点来试一下。黑人马拉松厉害和寿命有直接关联吗?你做过调查问卷得出有效的分布能证明马拉松厉害和寿命长短有相关吗?大白话就是人家问你吃了吗你直接回答我刚拉完。
R
Robin_Snow
10 楼
全世界和美国合作的不止日本吧,而且如果你和日本客户日本同事合作过,我相信你宁可打字也不想听日式英语,所以问题来了,为啥都合作,日本比起欧洲还有语言劣势,只有日本教授能分享诺贝尔奖?
元非
11 楼
无论是不同物种之间的竞争,还是同一物种不同群落之间的竞争,亦或是同一个群落中个体之间的竞争,都是“进化”的必然路径,若是选择“轻松”的方式,就进入了“退化”的路径。只看如何选择!
元非
12 楼
【网络激活】[品衔R2☆] 09月28日 19:51 日本19年里出了19个诺贝尔奖,秒杀英法德了,还不满意? 日本教育出啥问题了?   ※───────────────────────────※   这里讨论的是中小学教育,获得诺贝尔奖只能说明从获奖之日起,向前推算这些获奖者的中小学教育时期的教育政策是成功的。
c
chtoto
13 楼
回复10楼的,能死心塌地跟随美国,而且出钱出力的,除了日本还有谁?不管日式英文多难懂,日本人又出钱又当跑腿,美国人何乐而不为?
十项全能
14 楼
不管对错,阐述自己的观点这件事上没问题吧,上来就侮辱人格式的辱骂,这样好吗?
斯文的地主
15 楼
日本人砸钱培养公知是90年代初期开始,大批大批写手各大出版物开始吹牛逼,早期有日本儿童夏令营对比 真就是典型公知写出的! . 知识点: 同样90年代前出生着这批儿童今天已经30岁! 中国 辽宁舰设计师团队平均年龄30岁! 中国 003福建号设计师团队平均年龄30岁! 中国 月兔好设计师团队平均年龄30岁! 中国政法 法官 检察官 平均年龄30岁!去看看电视 中国法官 检察官清一色年轻人! . 再看看日本 一群废物!30岁的日本男人 和中国差太远了,日本的23万自卫队 即使号称全部日本为将官 没有未来! . 这日本人是看了都傻眼 中国2天破案,全世界华人统一热血 仇恨日本罪孽 这太吓人了! 日本苦心经营中国几十年啊 那真的是几十年,一晚上被拍死!连个夏日祭 说抹掉就抹掉! 扶持的汉奸 公知连句话都插不上 抱头鼠窜! . 海外华人支持中国政府所有的决策决定! . 现在当前首要就是统一台湾省,全球华人期盼早日解放统一台湾! . 这就是海外华人支持中国共产党的原因! 海外华人坚定支持中国政府! . 全球华人支持习近平! 中华民族伟大! . . . .
常走夜路终遇鬼
16 楼
获诺贝尔奖的学者多大?他们也是战后日本加大教育投入的受益者
m
monkeymagic
17 楼
武统台湾后多屠杀一些台湾人,中文照样很多外国人愿意学习
嘿呀嘿呀啊哟哟
18 楼
日本都失去三十年了,怎么都无法证明日本快乐教育是成功的。(快乐教育母國美国55%理工科人才都是中印人,更是失败的典型)
j
jppark
19 楼
日本结束了,可是中国还在往里跳。
j
jppark
20 楼
这19个人,哪个是ゆとり教育的产物?
R
Robin_Snow
21 楼
我不太同意。不确定你是否也是phd,我亲身感受就是日本教授的文章能重复,而且做的很细。如果你看某个教授的研究方向,往往即使一个领域衰落了不热门了,他们也能坚持很多年深耕。相比之下,中国教授赶热门和数据造假,就不要我多说了。另一方面你看日本拿诺贝尔奖,好几个都是冷门领域或者偏向“工程科学”领域,比如GCMS, LED这些,并不是ground breaking 的理论创新,而是耐心在实验室呆个五年甚至十年不停试错得来的,这些,其实是日本人科研领域很擅长的地方
陷疯稻谷
22 楼
它是个常驻恨国蛆,我见面就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