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顿有座中国百年古宅 当年搬过来 花了近9个亿...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4年9月7日 20点55分 PT
  返回列表
70143 阅读
20 评论
英国那些事儿

中式审美总能让人眼前一亮。

泛着油光的大宅门上挂着两颗喜庆的大红灯笼。

(示意图)

古朴的厨房墙上贴着火红的对联,祈求着灶王爷的保佑。

(示意图)

还有那高耸的天井,

(示意图)

和青瓦白墙。

(示意图)

这座极具中国特色的老宅名叫荫余堂,谁能想到,这样一座古色古香的中国建筑,竟然在坐落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塞勒姆。

是美国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馆(碧波地博物馆)的重要展品。

它原先坐落于皖南休宁县黄村,至于为什么会来到美国,就是一个很久远的故事了……

(荫余堂介绍)

把这座老宅送到美国的人叫做黄振鑫,他是个“沪漂”。

黄振鑫1914年出生在这座荫余堂里,当时的荫余堂还在皖南休宁县黄村。12岁,黄振鑫离乡打工,一开始他在汉口的一家当铺里工作,后来他们决定举家搬到上海生活。

没想到在旅途中,黄振鑫的父亲离世了。

黄振鑫立刻返回家乡为父亲举办葬礼,而在葬礼之前,他的母亲以最快的速度为他说了一门亲事。不然等黄振鑫服丧的三年之内,他可就没办法娶妻生子。

很快,新娘子就带着一整套新订做的家具住进了荫余堂,一家人在操持完婚礼和葬礼之后,黄振鑫终于带着自己的妻子、母亲一起搬到了上海生活。

至于这座老宅子,就扔在了黄村老家。

(示意图)

后来,黄振鑫在上海生儿育女。

到了1990年代中期,年逾八旬的黄振鑫告诉自己的儿子黄炳根,自己准备回老家荫余堂生活。

黄炳根劝父亲不要走。

他给了父亲很多理由,比如老家没有自来水,没有室内厕所,没有暖气,没有商店,甚至连医院都没有。

但黄振鑫只回了一个理由——落叶归根。

黄炳根没有办法,所以决定陪父亲一起回村看看这里适不适合养老。

(示意图)

1996年,一家人回到了老家黄村。

当他们回乡后才发现,这所曾经富丽堂皇的老宅子如今已经破败不堪,不适合居住了。经过一番讨论,一家人决定出售这栋已经成为负担的老宅子。

黄振鑫一家决定在房子里最后逛一逛,拍一些照片留念。

就在这时,房子里走进来几个外国人……

其中一位女士叫做白铃安。

她是个中国通,曾经在哈佛大学和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学习,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对中国文化非常感兴趣。

在2012年,她甚至被任命为波士顿美术博物馆中国艺术馆长,当然这是后话了。

(示意图)

白铃安得知了这栋老房子的命运后觉得非常可惜,于是她提出了个建议,由她牵头出资3万美元买下这栋老房子,然后将其原封不动地搬到美国的博物馆里展出。

既能赚一笔钱,又能将祖宅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这绝对是一笔划算的买卖。于是在黄炳根的劝说下,双方很快就达成了交易。

交易完成之后,荫余堂黄家的子孙们从全国各地返回祖宅,祭拜了祖先。

(示意图)

1998年初,荫余堂被仔细地拆分,第一批拆出来的石料、砖块、瓷砖和木材被小心地装到了18个集装箱里,由中国运往纽约。随后又这样运送了三批,总共40个集装箱到美国。

为了能更好地还原这栋房子,美国博物馆特地聘请了不少中国工匠,由他们带着美国工人一起重新组装、修缮整栋房子。

老房子里一些损毁严重的地方就请中国的工匠添配补齐,

随后就按照原来的方位,将老房子里的家具、摆件和物品一点点地布置回去。

在搬家过程中,工人们慎重地保存好了家里翻出来的每一件物品,发卡、纸片、旧照片……还有一些黄家亲戚们从老宅里带走的旧物,比如日记、账本、诗集什么的。

(示意图)

实在无法复制的,就从黄村当地人家的宅子里买。

比如如今大家在荫余堂里看到的厨房,其实就是黄村另一户人家自己的厨房。

总之整座建筑尽可能地保留了它在国内时最后的模样。

每一面墙上的贴纸、壁画、相框和标语都没有改变,甚至连床上的被角都像之前那样微微掀起,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根据纪录片所示,整栋荫余堂一共有两层楼,16个房间。

但整座搬迁工程却足足花了7年时间,耗资1.25亿美元(近9个亿人民币),足以见得美国对荫余堂的重视程度。

(示意图)

现如今,负责展览荫余堂的碧波地博物馆为它做了非常详细的网页。整个展览分为“宅、祖、乡”,从徽州民居的组织结构到当地人的生活方式都有介绍。

博物馆很重视荫余堂的保存,参观时每20人为一组,一组回来后,另一组才能进入。

(示意图)

国外不少去过荫余堂的网友也表示,这里的确值得一看:

“去过那里很多次了,真的太神奇了,我都不敢相信它曾经差点被拆除,很高兴它被转移到博物馆,这样人们就能看到它了。”

(图片来自Dailymail)

“靠!我要把它列入遗愿清单,这比去中国便宜多了。”

(示意图)

“非常值得参观的博物馆,而且展览非常酷!”

(示意图)

“我去年10月去过那,在房子里参观得非常愉快,我强烈推荐!”

(示意图)

荫余堂刚刚开放时,黄炳根带着自己的家人来到美国,来到了荫余堂。

黄炳根走进大门,没有四处环顾,而是径直穿过大门、庭院,走进挂着祖先画像的接待厅,双膝跪地,头重重地磕在地上,向列祖列宗问安。

随后他们一家在这里举办了一场特殊的祭祖仪式,燃放烟花、焚香、烧纸钱,庆祝这座祖宅顺利地保存了下来。

(黄炳根)

他走进记忆中父母的卧室,房间里还摆着他们婚礼时的家具。黄炳根把红丝带挂在床上,朝着床头鞠躬下拜。

这一刻,这里不是在博物馆展出的房间,只是承载着黄家人记忆的祖宅。

ref:

https://www.latimes.com/archives/la-xpm-2002-dec-21-et-chinahouse21-story.html

g
greentee
1 楼
花了1.25亿美元才完整的搬去了美国。博物馆经费不少…
e
echo2net
2 楼
确实不错,但是还是把钱花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吧!
君均臣诚
3 楼
这在中国早就当四旧砸光了,都是群败家仔
君均臣诚
4 楼
这在中国早就当四旧砸光了,都是群败家仔 [2评]
c
changjiangren
5 楼
非常象我太祖父地老宅。
E
Edmondon
6 楼
SB狗粮,徽南有很多这种房子,你个低端人口几十年没回中国了吧
百川雲
7 楼
古色古香、漂亮! 值得一看!
n
ny阿伟
8 楼
洋人看中国这也好那也好,就像中国人看外国一样,沒什么好奇怪。
无此笔名
9 楼
我就想知道国家的文物保护单位是干什么吃的? [1评]
陈元龙
10 楼
: 你恐怕要失望了。文章里说了,90年代还在。不搬到美国也不会砸掉的 LOL
陈元龙
11 楼
这样的老房子光休宁县恐怕都有几百个好吧?
c
ccdb99
12 楼
著名文物专家谢辰生的一个说法令人震惊。他说,中国对文物破坏最严重的时期不是“文革”,而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此起彼伏,到现在都没有结束,这种破坏的程度比“文革”时严重。
c
ccdb99
13 楼
那是自愿杂种造的谣
娄东风
14 楼
文化交流的一部分,那年咱们发财了,也搬运一座地道美国宅子到中国去,能发大财
笑锋
15 楼
中国现在到处都在复古,而这样的老建筑必须流落国外,真可谓绝妙的讽刺!
笑锋
16 楼
是的!为了什么城市现代化,多少古建筑遭了殃。可笑的是,现在全国各地一大批复古的建筑如雨后春笋,美其名曰“弘扬中华文化”。
我的祖国我的
17 楼
真的很有意义
p
potatohead
18 楼
幸亏去了美国。否则全部完蛋。
南方兔儿爷
19 楼
换作是我绝对不会把祖宅卖掉,不过如果实在保不住捐给当地文物组织也是好的,卖到外国不太好,离开了房子本身的环境,房子就不是它原来的样子了。
c
chigou
20 楼
这种宅子在南方乡下太多,这个档次也不高……仅对于其私人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