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入5万的北漂夫妻断供了 房子将被拍卖抵债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2年12月18日 21点11分 PT
  返回列表
61484 阅读
21 评论
啡小沫

没有永远的高薪,没有永远赚钱的行业,自己不会是例外。

作者:啡小沫

01

前些日子,我朋友圈刷屏转着一对北漂小夫妻的故事,好几个群里也在聊。

小夫妻在北京工作。丈夫在出口汽车零部件企业做销售,旺季月入3万;妻子在在线教育平台当讲师,课排得满一些,也能有2万左右的月收入。

在五年前燕郊房价的高点,他们付了75万首付买了近300万的房子,月供8000多。还款压力不大,眼看着生活越来越好,他们还计划着日后可以置换房子到北京。

然而,近两年……

外贸承压,丈夫失业;教培寒冬,妻子失业;接着,房贷逾期,借遍亲朋好友、花呗信用卡,还是没补上;银行起诉,房子将被拍卖抵债。

短短两年,从幸福的中产小夫妻之家,到没啥进账、债务如山。

当然,这是个比较极端的个案。主人公这一轮的牌,摸得实在是太差了。

不仅夫妻双双干的是受影响巨大的业务,还刚好是高点买的房,还买的是跌掉一半以上的燕郊,两家还都无助力无法腾挪资金帮助救急。

但凡在一个点上运气稍微好那么一点点,也不至于。

毕竟,我身边有不少干外贸的,这两年生意并没有受到冲击,甚至增长不错;

毕竟,倘若房子没在燕郊,可能通勤更方便即使失业了再就业也容易些,不至于两个人还不上8000的房贷;

毕竟,倘若一方家里能帮忙救个急……

不过,虽然这小夫妻俩是运气实在是太差了,好像怎么也躲不过。但是这些年,高薪断供、高收入破产的事情其实很多。

前有年入百万房贷每月7.5万的清华男失业断供,后有知名通信公司月供3万二胎爸爸被裁,家庭陷入财务危机,还有这波互联网受到冲击很多大厂程序员断供……

所以咱普通人不能不防。

咱大多数人之所以现在安安稳稳在这里刷手机、不愁吃喝房贷,可能只是因为运气还可以,目前还没冲击到自己身上。

但是咱不能一直靠天吃饭。

毕竟现在连种地都不靠天吃饭了。农民都知道要合理调控作物的种植面积控制风险,无人机等新型工具升级帮助克服困难,还可以购买农业保险规避不可抗力……

02

很多年前读过一本小说,有个印象很深刻的情节。

一个在事业巅峰的男人,前1秒还落地窗前胸中有丘壑一览众山小呢,后1秒因为一个意想不到的失误丢了工作。

之后,他的前下属,为了避免卷进失误的锅里,都力争跟他划清界限;他的办公室恋情女友,对他的态度180°大转弯,他头一次发现女友竟然有不温柔的一面,哦不,前女友;因为垂头丧气不修边幅,连想要个小广告,人家都不发给他,觉得他消费不起……

每个站在山巅的人,都会产生自己会永远站在这里的错觉。其实,哪有永远的顺风顺水。站得高,摔得更疼。

所以,我们一定要建立起一个底层认知:没有永远的高薪,没有永远赚钱的行业,自己不会是例外。

基于这个底层认知,再做决策,你会发现你的很多决策都会不一样。

1. 永远要记得固定下一部分资产

只会赚钱的没用的,或者说是远远不够的。

演员啊、体育明星啊,都会赚钱吧?可一旦职业生涯结束,破产得比比皆是。

NBA有几十位在职业生涯中赚到几百万甚至几千万、几个亿美金的球员,退役后陷入财务危机。破产的、欠下巨额债务的、拍卖私人物品还债的、日子过得捉襟见肘的、还有一度连汉堡都买不起的……

家庭财务就好像个蓄水池。一边进水口,一边出水口,只要你出水口开得比进水口大,进水口再给力也白搭,池子还是会很快见底。

那如何固定下一部分资产呢?

大家熟悉的可能是买房。但是我这里没特别说买房。

因为倘若你买了错的房,什么两年跌掉一半的,或者有价无市无法变现的,或者什么没配套没产业的海景山景的,这都不能叫固定下资产,你只是买了个消费品。

当然,好房子、核心资产永远稀缺永远不过时。

但好房子也不是我们唯一的优选了,因为房子的大牛市已经过去了。

除了房子,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不同,选择不同的储蓄险,这也是一种很好的积累蓄水池的方法;你还可以选择积累私域,只要你有能对接的业务有变现的能力。

所以,不一定要在房子一棵树上吊着。但是,一定要有这样的资产池子。能多元化配置,就更好了。

我有家庭收入很高但是无法控制高消费的女性朋友,就在几年前早早给孩子配置好了教育金的池子。这样每月被动必须攒钱,是个约束。且知道自己有池子了,心态也很好,剩下的钱再消费心里面也很轻松。

2. 永远不要绷紧了皮筋负债

房子断供的,大多是绷紧了皮筋负债的。

年入百万一个月是8.3万,敢还7.5万房贷。。

我以前写过这个事儿,很多人说房贷7.5万不现实,借不到那么高。我猜他是有借一些短期贷款凑首付哈,这样的操作很常见,所以比如头一两年的,每个月就会面临巨额还款。

不仅买房,创业啦、做生意啦,很多人都会搏一搏。想让跑通的业务快速扩大,于是借钱砸,想着没事儿,熬过这半年一年就好。

但是,还是那句话,想好退路。倘若过3个月赛道格局变了,不到半年这业务做不成了,砸进去的成本,是不是我不可承受之重,我的现金流撑不撑得住。

做事儿的时候,多想想自己运气不好的时候咋办,别总麻痹自己,相信自己会是那个幸运儿。给自己做好兜底方案,自己才会成为那个撑到黎明的幸运儿。

3. 永远给自己的现金流多个支点

说起来就是老生常谈的plan B、planC,大家好像都知道,但是知道不等于做到。

做到是很难的,这关乎你的资源分配。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一个业务月利润8万,资源double进去能赚到16万,这是你的极限了,你就干不了其他事情了。

或者同样资源,你去开拓一个plan B,可能费劲3个月,一个月只能产出1万。

你怎么选?

如果你没有现金流需要多个支点的意识,肯定选第一种double资源进一个赛道了对吧,毕竟16对1啊。而且本来就8万了,后面费劲赚那1万,还不如躺平呢,你会不会这么想?

这是我一个朋友去年遇到的真实情况。

他做事比较稳,选择了用余下的资源开拓plan B。去年他这么选择的时候,身边不理解的人还蛮多的,尤其一直跟着他干直接从业务中分红的一个小朋友。

但是今年,从3月谁都没想到的上海开始,他们的业务也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经过这大半年洗礼,从8万跌到3万了已经,且还在继续下滑中。

还好,他开拓了plan B,那个路子,倒是已经被他放大到了3万利润一个月,目前看,保持节奏慢慢投入,还能继续放大。

而他们之前的同行,很多都被这波暴击砸晕了,收入腰斩开始找路,和去年开始找路,心态那是不一样的。

面对同样的选择题,如果是你,会怎么做决策?

我估计起码一半以上的人是会去 all in资源到已有赛道的,剩下的人里可能一半选择躺平逍遥,另外的才会考虑巴巴的费力不讨好搞plan B。

只有心里面装着“没有永远的高薪,没有永远赚钱的行业,自己不会是例外”这句话,才有可能坚定地做这个选择。

本来我们就处在快速变化的时代,尤其这几年,商业形态更是瞬息万变。

可能有时候,确实宁可牺牲一些得到更大果子的机会,先保证明天后天也有足够多样的果子,才是优先级更高的事。

u
uncommonmango
1 楼
一刀切地搞过度封控; 一刀切地搞彻底解封; 如此鲁莽行事,当初还装模作样地说:治大国如烹小鲜! 一个人不要脸到如此境地,空前绝后
传播爱与光
2 楼
分期付款是犹太人吸血的主要方式之一,我身边的几乎所有华人家庭都是一次性现金买房,绝不给华尔街畜生一分钱的利息!哈哈哈
d
dingding6
3 楼
有关部门应该援助这些陷入困境的年轻人,让他们渡过难关,感受到国家的温暖和希望,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1评]
u
uncommonmango
4 楼
典型的书呆子或者老腐朽,政府不可能给你温暖,疫情期间美国政府发了那么多钱,到头来美国人民还是天天骂政府!在中国更不可能给你温暖,封控时把你家门钉死,没被饿死 没被火灾烧死就是老天保佑了
s
ssbbss
5 楼
29万的房子已经增值到100万。贷款买,自己付了六万。你自己品?
糖桔喝得
6 楼
如果是真的那就是他们自己的问题了,月入5万还贷8000那还能剩下42000,你都花了不留余地那就无话可说了。
加拿大农村人
7 楼
这对燕郊小夫妻的故事已经传了快2年了,看来还要继续传承下去
金三
8 楼
一个退烧都买不到的民族还谈什么发展,包子的中国梦也是老百姓恶梦。 [1评]
g
googlebot
9 楼
杠杆太多了
加拿大农村人
10 楼
你妈出国卖逼你在旁边收钱就是你的美梦
B
Bigdaddy
11 楼
这样的应该不少吧,疫情期间炒房团团灭的也不罕见
s
saikuo
12 楼
这不是个案。
s
smile
13 楼
个案个几把,高房价地区这种情况大把,尤其是深圳,几乎都是外来人口,房价高的离谱,互联网企业一裁员大批断供
d
dingding6
14 楼
身在福中不知福,如果在西方国家,不是被瘟疫杀死,就是被冻死,被枪击打死,被抢劫打死,被高通货膨胀饿杀。 [1评]
G
GSS
15 楼
是的,西方国家天天都发生这样的事,不过是在新闻联播里🤪😀
z
zhulitmac
16 楼
很快人家就全款买房了
y
yuba
17 楼
BBQ
砍瓜切菜侠
18 楼
供销社一来,以后吃的用的全免费,还能按需分配车和房,急啥?
币圈大佬
19 楼
毕竟,我身边有不少干外贸的,这两年生意并没有受到冲击,甚至增长不错; ---假话谎话,张嘴就来。如果你说有个别的干外贸的没有收到冲击,甚至增长不错,那别人不好反驳你。如果很多都干的不错,增长的不错,那整个中国的经济不就一片繁荣了吗?!
d
dingding6
20 楼
西方国家的零元购,吸毒,抢劫,枪击,满大街的流浪汉,西方国家的媒体也有报道,当然新闻联播报道的比较全面详细客观公正。
火生火
21 楼
首付都已经75万了,也就是说225万的贷款,四年可以完成的债务非得摊成23年来完成,等于被别人赚23年的利息,人生有几次23年。还要借高利贷。拆三墙补一墙,不倒才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