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日本保守右翼势力的抬头一直是令国际社会高度警惕的现象,而在20日的日本参议院选举中,一个打着“日本人优先”口号、名为“参政党”的新兴政治势力以激进右翼民粹主义立场和高效的数字动员策略迅速崛起,不但打破了日本传统政治格局的平静,更是通过争取年轻选民和蚕食传统右翼势力支持层,实现了国会参议院议席从1至15的惊人飞跃,短短五年内从网络社群发展为国会关键力量,成为不可忽视的“关键性少数”政治势力,其发展态势将深刻影响今后日本政治格局的走向。
火箭般的崛起轨迹
日本参政党成立于2020年4月,脱胎于新冠疫情期间的疫苗阴谋论群体,前身为YouTube频道“政党DIY”,由前自卫队员、地方议员神谷宗币创立。成立初期,参政党通过社交媒体广泛传播其理念,制造反疫苗、反全球化等议题吸引网络年轻群体,并以“日本人优先”“回归昭和繁荣”等极具煽动性的口号,精准地抓住了民众对经济现状的不满和对国家未来的焦虑情绪。在经济长期停滞、贫富差距加大的日本,这些主张吸引了大量年轻选民以及对传统政治失望的群体。在组织形势上,参政党以“月费制”(500-4000日元分层会员)维持组织运作,授予党员(会员)不同参政权力,构建“手机里的政党”形象,打破精英话语垄断,形成“参与式民主”模式。通过网络动员,轻松就可以募集数亿日元的选举经费,展现了超强的组织和动员能力。
参政党在2022年日本参议院选举中首战告捷,以比例代表区3.33%得票率斩获1席,跻身“合法政党”。其支持率从近乎零飙升至7%,一举超越部分主流在野党,震惊日本政坛。在去年的众议院选举中,参政党在比例代表区获得3席,国会席位增至4席。在今年6月的东京都议会选举中首夺3席,成功进入首都政治圈。而在20日的参议院选举中,参政党共推出55名候选人,最终获得14议席,成为可以左右国会法案通过、无法被忽视的“关键少数力量”。
升级版的极端右翼4.0
与日本的传统保守右翼势力相比,参政党的政治理念更激进、更极端。有分析人士指出,综合参政党近年提出的煽动性政策口号,如果将战前的日本军国主义称为右翼1.0、战后自民党成立时的保守势力称为右翼2.0、 近来年比较活跃的“日本会议”和“加油日本” 等新兴右翼势力称为右翼3.0,那么参政党可谓是极端右翼4.0升级版。
在意识形态上,日本传统保守右翼势力虽也主张修改和平宪法(尤其第九条),推动“正常国家化”,但基本接受战后民主框架,避免直接否定东京审判。参政党则是彻底否定战后体制,提出《新日本国宪法构想案》,主张恢复“天皇主权制”,定义日本为“天皇统有的君民一体国家”,天皇可直接任命首相、批准条约。还要求将《教育敕语》、神道教纳入必修课程,明确回归战前意识形态。
在民族主义表现形上,日本传统保守右翼势力虽强调“文化民族主义”,通过推动爱国教育等符号化行动强化民族自豪和认同,但在经济上支持全球化与国际协调。参政党则是以“日本人优先”为口号,推行排外性民族主义和血统主义,持反移民立场,加强对土地与外来人口流入的管理,规定国民资格需满足“父母之一为日本人、以日语为母语、热爱日本”。
在支持群体和动员模式上,日本传统保守右翼势力以中老年群体(50岁以上)为主,依靠农业团体、神社网络等传统票仓,动员模式依赖地方组织、财阀和主流媒体。参政党则以青年选民为主力,甚至成功吸引分流了自民党的年轻保守派选民,支持群体呈现年轻化、都市化和反建制特征,动员模式更是绕过传统媒体,通过直播、短视频、语音电子杂志等方式直接触达选民,开创“数字民粹”模式。
原因复杂影响多重
经济困境是以参政党为代表的日本新兴极右翼势力崛起的重要土壤。日本经历了长达30多年的经济衰退,物价高涨,贫富差距加大,年轻人就业困难,对未来感到迷茫。参政党提出的回归昭和时代“中产繁荣”、限制外国资本和移民等主张,迎合了当前日本部分民众渴望改变现状、找回昔日荣光的心理。
同时,日本政治生态的变化也为参政党的崛起提供了契机。自民党等传统政党长期执政,政策缺乏创新与活力,漠视国民核心诉求导致民众对其信任度下降。而参政党以全新姿态出现,打破传统政治精英的话语垄断,借助数字手段与民众互动,营造出参与感,吸引了大批对传统政治失望的选民。
此外,日本国内保守倾向抬头,在民族主义情绪的催化下,参政党等新兴右翼势力煽动的排外、极端民族主义思想更容易得到传播。在此次参议院选举中,本非选举议题的 “外国人政策”在参政党炒作下迅速成为选举焦点,由此可见一斑。
参政党的崛起对日本现有政治格局产生了多方面的冲击。在传统的日本政坛,自民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与公明党组成的执政联盟把控着政治走向。然而,参政党的出现打破了这种相对稳定的局面,使得日本议会结构日益碎片化。特别是在当前自民党和公明党执政联盟在众参两院均处于“少数执政”的状态下,参政党可在国防预算、修宪等议题上与自民党交易,成为影响法案通过的“决定性力量”。同时,其政治实力的增强将很可能推动日本政治进一步向右转,加剧国内政治的保守化倾向。
此外,参政党的崛起也在日本国内加剧社会分裂。该党宣扬的“日本人优先”等排外思想,在社交媒体和现实生活中引发了针对外国人的负面舆论和歧视行为,网络上充斥着“外国人在日本享受超国民待遇”等谣言。尽管日本官方出面辟谣并列举数据用事实说话,但仍难化解部分日本人的对立情绪,存在矛盾激化的可能。而在国际上,参政党的崛起同样将产生严重负面影响,其极端民族主义和排外主张,很可能加剧日本与周边国家的紧张关系,给东亚地区的和平稳定带来新的不稳定因素。
日本参政党这一极端右翼势力的崛起,代表了数字时代右翼的变异。它以参与式民主包装排外议程,用网络动员替代传统组织,将青年失落感转化为政治燃料,本质是全球化逆流中诞生的“反建制保守主义”,既冲击自民党保守阵营的垄断地位,也推动日本政治加速向身份政治、民粹动员倾斜,是日本政治生态发生深刻变化的体现。随着参政党影响力的进一步扩大,日本政治走向何方,以及其对地区和世界的影响如何演变,都值得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两个“特朗普”,进逼石破茂
据新华社消息,日本第27届国会参议院选举于21日早上完成计票。自民党和公明党组成的执政联盟未能获得过半数议席,在参众两院都沦为“少数派”。这是自民党自1955年成立以来首次面临这一被动局面。
多种原因共同作用,造成了执政联盟此次“惨败”。 “内忧”包括石破茂执政成绩不佳、日本经济不见起色、自民党的内斗等。而“外患”则包括在野党不遗余力地抢占议席、隐形票仓的倒戈,以及美国关税政策的打压等。
值得关注的是,成立仅5年的参政党在此次选举中异军突起。这个打着“日本人优先”旗号的右翼政党,未来可能成为左右政局走向的关键少数。
未来执政步履维艰
如无意外,石破茂会继续坚守首相之位。在日本广播协会20日晚播出的参议院选举特别节目中,石破茂表示:“必须清醒认识到对国家肩负的责任,以及作为国会第一大党的使命,我将继续履行职责。”
7月21日,日本首相石破茂在记者会上发言。新华社发
辽宁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陈洋在接受长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采访时指出,石破茂坚持留任,一方面是因为日美关税谈判迫在眉睫,美国特朗普政府将于8月1日对日本征收25%的关税,此时辞职将导致国内政治的真空。
另一方面,在于守住自民党的首相之位,防止旁落——目前自民党在参众两院均属于“少数执政党”,新任总裁未必会顺利通过国会的指名选举。
继续留任,石破茂的执政压力必然增加。根据日本宪法中 “众议院优先”的原则,执政党只要充分控制众议院,即便在参议院失利,依然能相对顺利地通过立法、预算、人事等相关审议。如今在参众两院都成为“少数党”,石破内阁推动议案时将面临更多掣肘。可以预见,为了获得在野党的支持,执政联盟将不得不向其妥协、让步,或进行利益交换。
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刘江永认为,石破内阁的稳定性也将经受质疑,未来一些具有“石破特色”的政策更加难以出台与落实。
7月7日,白宫新闻发言人卡罗琳·莱维特在记者会上展示美国总统特朗普致日本首相的信函。信中称美国将自8月1日起对日本输美商品加征25%“对等关税”。新华社发
有日媒分析称,石破内阁有可能选择再吸纳一个政党加入执政联盟,通过“三党执政联盟”的形式维持参议院的多数席位。但目前来看,这一尝试也受挫了。20日晚间,在被问及是否会加入执政联盟的时候,国民民主党、立宪民主党、维新会等多个在野党均表达了否定的态度。
陈洋认为,日本政治史上虽曾有“三党执政联盟”的先例,但再次成形的希望渺茫。从单个在野党的角度来说,完全加入自公执政联盟意味着需要舍弃和被迫接纳一些政策主张,进而失去自身特色。同时,保持“关键少数”的地位,所获得利益要远大于加入执政联盟。
自民党的内忧大于外患
石破茂虽在此次选举中失利,但首相之位暂时仍不会被在野党威胁。
从力量对比来看,自民党目前依旧是日本政坛的第一大党,而在野党虽然在此次选举中斩获了多个议席,但总体来看仍处于一盘散沙、群龙无首的状态,难以形成挑战自民党的合力。
更大的威胁来自自民党内部,支持和反对石破茂继续执政的势力争斗不休。此次选举失利,势必让石破茂在党内的威信和影响力大幅削弱,为“反石破”势力提供了依据。
据央视新闻消息,自民党内由前首相麻生太郎领导的麻生派议员已紧急召开会议研判局势。麻生太郎已向身边人士明确表示“不会允许石破茂继续执政”,展现出了明显的“逼宫”态势,党内也出现多位潜在继任人选。
高市早苗(左)与小泉进次郎
刘江永认为,如果石破茂下台,麻生派力推的高市早苗将成为自民党总裁的有力竞争者。她已经喊出参选总裁的口号,有意接班。而石破茂这边,则有可能力推与其有过紧密合作的小泉进次郎,用这位年轻的“80后”政客来应对在野党的一系列社媒宣传手段。
除了党内的挑战,在野党也可能联合自民党内的“反石破”势力,向孱弱的石破内阁提出不信任案。
另一方面,对石破内阁来说, “外部”甚至存在着更多机会。刘江永指出,一些游离在党派之外、无所属的议员仍是隐形的自民党,他们有可能在权力的诱惑之下重回自民党的执政团队,成为助力。
日本国内民粹抬头
此次执政联盟失去多数优势,与日本国内弥漫的民粹情绪密切相关。
日本参政党党首神谷宗币。图源:视觉中国
以2020年成立的参政党为例,它抨击“外国人优待”,主张“日本人优先”,以及“捍卫传统、家庭与民族自豪感”等颇具民族主义色彩的言论而蹿红,广受右翼群体的支持。参政党也被称为“手机中的党”,靠着对YouTube等社交媒体的巧妙运用,迅速笼络了大批对主流政治感到失望的选民。它成为本次参议院选举中的最大赢家之一,其议席数从1席增加至15席。
参政党党首神谷宗币承认,他从美国总统特朗普“大胆的政治风格”中获得了灵感,还表示参政党的愿景接近于“美国优先”。日媒《周刊文春》甚至以《参政党神谷宗币是日本的特朗普吗?》为题刊发过报道。
在国内经济形势不佳时,日本民众更易将生活水平下降的问题归咎于外因,而参政党等右翼政党正是拿捏了这一社会情绪,将其作为竞选武器,分走了执政联盟的选票。
因民粹情绪带来的政局动荡,可能影响到日本的外交。刘江永指出,通过这次选举可见,右翼势力在日本政坛中已经逐渐形成了气候,而主张改善民生、对外温和的中左政党则大有“抬不起头”的态势。这些都可能催生更激进的对外政策,需要引起周边国家的关注与重视。
近年来,日本保守右翼势力的抬头一直是令国际社会高度警惕的现象,而在20日的日本参议院选举中,一个打着“日本人优先”口号、名为“参政党”的新兴政治势力以激进右翼民粹主义立场和高效的数字动员策略迅速崛起,不但打破了日本传统政治格局的平静,更是通过争取年轻选民和蚕食传统右翼势力支持层,实现了国会参议院议席从1至15的惊人飞跃,短短五年内从网络社群发展为国会关键力量,成为不可忽视的“关键性少数”政治势力,其发展态势将深刻影响今后日本政治格局的走向。
火箭般的崛起轨迹
日本参政党成立于2020年4月,脱胎于新冠疫情期间的疫苗阴谋论群体,前身为YouTube频道“政党DIY”,由前自卫队员、地方议员神谷宗币创立。成立初期,参政党通过社交媒体广泛传播其理念,制造反疫苗、反全球化等议题吸引网络年轻群体,并以“日本人优先”“回归昭和繁荣”等极具煽动性的口号,精准地抓住了民众对经济现状的不满和对国家未来的焦虑情绪。在经济长期停滞、贫富差距加大的日本,这些主张吸引了大量年轻选民以及对传统政治失望的群体。在组织形势上,参政党以“月费制”(500-4000日元分层会员)维持组织运作,授予党员(会员)不同参政权力,构建“手机里的政党”形象,打破精英话语垄断,形成“参与式民主”模式。通过网络动员,轻松就可以募集数亿日元的选举经费,展现了超强的组织和动员能力。
参政党在2022年日本参议院选举中首战告捷,以比例代表区3.33%得票率斩获1席,跻身“合法政党”。其支持率从近乎零飙升至7%,一举超越部分主流在野党,震惊日本政坛。在去年的众议院选举中,参政党在比例代表区获得3席,国会席位增至4席。在今年6月的东京都议会选举中首夺3席,成功进入首都政治圈。而在20日的参议院选举中,参政党共推出55名候选人,最终获得14议席,成为可以左右国会法案通过、无法被忽视的“关键少数力量”。
升级版的极端右翼4.0
与日本的传统保守右翼势力相比,参政党的政治理念更激进、更极端。有分析人士指出,综合参政党近年提出的煽动性政策口号,如果将战前的日本军国主义称为右翼1.0、战后自民党成立时的保守势力称为右翼2.0、 近来年比较活跃的“日本会议”和“加油日本” 等新兴右翼势力称为右翼3.0,那么参政党可谓是极端右翼4.0升级版。
在意识形态上,日本传统保守右翼势力虽也主张修改和平宪法(尤其第九条),推动“正常国家化”,但基本接受战后民主框架,避免直接否定东京审判。参政党则是彻底否定战后体制,提出《新日本国宪法构想案》,主张恢复“天皇主权制”,定义日本为“天皇统有的君民一体国家”,天皇可直接任命首相、批准条约。还要求将《教育敕语》、神道教纳入必修课程,明确回归战前意识形态。
在民族主义表现形上,日本传统保守右翼势力虽强调“文化民族主义”,通过推动爱国教育等符号化行动强化民族自豪和认同,但在经济上支持全球化与国际协调。参政党则是以“日本人优先”为口号,推行排外性民族主义和血统主义,持反移民立场,加强对土地与外来人口流入的管理,规定国民资格需满足“父母之一为日本人、以日语为母语、热爱日本”。
在支持群体和动员模式上,日本传统保守右翼势力以中老年群体(50岁以上)为主,依靠农业团体、神社网络等传统票仓,动员模式依赖地方组织、财阀和主流媒体。参政党则以青年选民为主力,甚至成功吸引分流了自民党的年轻保守派选民,支持群体呈现年轻化、都市化和反建制特征,动员模式更是绕过传统媒体,通过直播、短视频、语音电子杂志等方式直接触达选民,开创“数字民粹”模式。
原因复杂影响多重
经济困境是以参政党为代表的日本新兴极右翼势力崛起的重要土壤。日本经历了长达30多年的经济衰退,物价高涨,贫富差距加大,年轻人就业困难,对未来感到迷茫。参政党提出的回归昭和时代“中产繁荣”、限制外国资本和移民等主张,迎合了当前日本部分民众渴望改变现状、找回昔日荣光的心理。
同时,日本政治生态的变化也为参政党的崛起提供了契机。自民党等传统政党长期执政,政策缺乏创新与活力,漠视国民核心诉求导致民众对其信任度下降。而参政党以全新姿态出现,打破传统政治精英的话语垄断,借助数字手段与民众互动,营造出参与感,吸引了大批对传统政治失望的选民。
此外,日本国内保守倾向抬头,在民族主义情绪的催化下,参政党等新兴右翼势力煽动的排外、极端民族主义思想更容易得到传播。在此次参议院选举中,本非选举议题的 “外国人政策”在参政党炒作下迅速成为选举焦点,由此可见一斑。
参政党的崛起对日本现有政治格局产生了多方面的冲击。在传统的日本政坛,自民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与公明党组成的执政联盟把控着政治走向。然而,参政党的出现打破了这种相对稳定的局面,使得日本议会结构日益碎片化。特别是在当前自民党和公明党执政联盟在众参两院均处于“少数执政”的状态下,参政党可在国防预算、修宪等议题上与自民党交易,成为影响法案通过的“决定性力量”。同时,其政治实力的增强将很可能推动日本政治进一步向右转,加剧国内政治的保守化倾向。
此外,参政党的崛起也在日本国内加剧社会分裂。该党宣扬的“日本人优先”等排外思想,在社交媒体和现实生活中引发了针对外国人的负面舆论和歧视行为,网络上充斥着“外国人在日本享受超国民待遇”等谣言。尽管日本官方出面辟谣并列举数据用事实说话,但仍难化解部分日本人的对立情绪,存在矛盾激化的可能。而在国际上,参政党的崛起同样将产生严重负面影响,其极端民族主义和排外主张,很可能加剧日本与周边国家的紧张关系,给东亚地区的和平稳定带来新的不稳定因素。
日本参政党这一极端右翼势力的崛起,代表了数字时代右翼的变异。它以参与式民主包装排外议程,用网络动员替代传统组织,将青年失落感转化为政治燃料,本质是全球化逆流中诞生的“反建制保守主义”,既冲击自民党保守阵营的垄断地位,也推动日本政治加速向身份政治、民粹动员倾斜,是日本政治生态发生深刻变化的体现。随着参政党影响力的进一步扩大,日本政治走向何方,以及其对地区和世界的影响如何演变,都值得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两个“特朗普”,进逼石破茂
据新华社消息,日本第27届国会参议院选举于21日早上完成计票。自民党和公明党组成的执政联盟未能获得过半数议席,在参众两院都沦为“少数派”。这是自民党自1955年成立以来首次面临这一被动局面。
多种原因共同作用,造成了执政联盟此次“惨败”。 “内忧”包括石破茂执政成绩不佳、日本经济不见起色、自民党的内斗等。而“外患”则包括在野党不遗余力地抢占议席、隐形票仓的倒戈,以及美国关税政策的打压等。
值得关注的是,成立仅5年的参政党在此次选举中异军突起。这个打着“日本人优先”旗号的右翼政党,未来可能成为左右政局走向的关键少数。
未来执政步履维艰
如无意外,石破茂会继续坚守首相之位。在日本广播协会20日晚播出的参议院选举特别节目中,石破茂表示:“必须清醒认识到对国家肩负的责任,以及作为国会第一大党的使命,我将继续履行职责。”
7月21日,日本首相石破茂在记者会上发言。新华社发
辽宁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陈洋在接受长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采访时指出,石破茂坚持留任,一方面是因为日美关税谈判迫在眉睫,美国特朗普政府将于8月1日对日本征收25%的关税,此时辞职将导致国内政治的真空。
另一方面,在于守住自民党的首相之位,防止旁落——目前自民党在参众两院均属于“少数执政党”,新任总裁未必会顺利通过国会的指名选举。
继续留任,石破茂的执政压力必然增加。根据日本宪法中 “众议院优先”的原则,执政党只要充分控制众议院,即便在参议院失利,依然能相对顺利地通过立法、预算、人事等相关审议。如今在参众两院都成为“少数党”,石破内阁推动议案时将面临更多掣肘。可以预见,为了获得在野党的支持,执政联盟将不得不向其妥协、让步,或进行利益交换。
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刘江永认为,石破内阁的稳定性也将经受质疑,未来一些具有“石破特色”的政策更加难以出台与落实。
7月7日,白宫新闻发言人卡罗琳·莱维特在记者会上展示美国总统特朗普致日本首相的信函。信中称美国将自8月1日起对日本输美商品加征25%“对等关税”。新华社发
有日媒分析称,石破内阁有可能选择再吸纳一个政党加入执政联盟,通过“三党执政联盟”的形式维持参议院的多数席位。但目前来看,这一尝试也受挫了。20日晚间,在被问及是否会加入执政联盟的时候,国民民主党、立宪民主党、维新会等多个在野党均表达了否定的态度。
陈洋认为,日本政治史上虽曾有“三党执政联盟”的先例,但再次成形的希望渺茫。从单个在野党的角度来说,完全加入自公执政联盟意味着需要舍弃和被迫接纳一些政策主张,进而失去自身特色。同时,保持“关键少数”的地位,所获得利益要远大于加入执政联盟。
自民党的内忧大于外患
石破茂虽在此次选举中失利,但首相之位暂时仍不会被在野党威胁。
从力量对比来看,自民党目前依旧是日本政坛的第一大党,而在野党虽然在此次选举中斩获了多个议席,但总体来看仍处于一盘散沙、群龙无首的状态,难以形成挑战自民党的合力。
更大的威胁来自自民党内部,支持和反对石破茂继续执政的势力争斗不休。此次选举失利,势必让石破茂在党内的威信和影响力大幅削弱,为“反石破”势力提供了依据。
据央视新闻消息,自民党内由前首相麻生太郎领导的麻生派议员已紧急召开会议研判局势。麻生太郎已向身边人士明确表示“不会允许石破茂继续执政”,展现出了明显的“逼宫”态势,党内也出现多位潜在继任人选。
高市早苗(左)与小泉进次郎
刘江永认为,如果石破茂下台,麻生派力推的高市早苗将成为自民党总裁的有力竞争者。她已经喊出参选总裁的口号,有意接班。而石破茂这边,则有可能力推与其有过紧密合作的小泉进次郎,用这位年轻的“80后”政客来应对在野党的一系列社媒宣传手段。
除了党内的挑战,在野党也可能联合自民党内的“反石破”势力,向孱弱的石破内阁提出不信任案。
另一方面,对石破内阁来说, “外部”甚至存在着更多机会。刘江永指出,一些游离在党派之外、无所属的议员仍是隐形的自民党,他们有可能在权力的诱惑之下重回自民党的执政团队,成为助力。
日本国内民粹抬头
此次执政联盟失去多数优势,与日本国内弥漫的民粹情绪密切相关。
日本参政党党首神谷宗币。图源:视觉中国
以2020年成立的参政党为例,它抨击“外国人优待”,主张“日本人优先”,以及“捍卫传统、家庭与民族自豪感”等颇具民族主义色彩的言论而蹿红,广受右翼群体的支持。参政党也被称为“手机中的党”,靠着对YouTube等社交媒体的巧妙运用,迅速笼络了大批对主流政治感到失望的选民。它成为本次参议院选举中的最大赢家之一,其议席数从1席增加至15席。
参政党党首神谷宗币承认,他从美国总统特朗普“大胆的政治风格”中获得了灵感,还表示参政党的愿景接近于“美国优先”。日媒《周刊文春》甚至以《参政党神谷宗币是日本的特朗普吗?》为题刊发过报道。
在国内经济形势不佳时,日本民众更易将生活水平下降的问题归咎于外因,而参政党等右翼政党正是拿捏了这一社会情绪,将其作为竞选武器,分走了执政联盟的选票。
因民粹情绪带来的政局动荡,可能影响到日本的外交。刘江永指出,通过这次选举可见,右翼势力在日本政坛中已经逐渐形成了气候,而主张改善民生、对外温和的中左政党则大有“抬不起头”的态势。这些都可能催生更激进的对外政策,需要引起周边国家的关注与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