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中国国家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发表声明称,美光公司(Micron)在中国销售的产品没有通过网络安全审查,因此中国国内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者应停止采购美光公司产品。
这份声明没有交代具体安全隐患的细节,而美光公司表示已经收到中方通知,期待与中国政府继续对话。
一直以来,都是美国禁用中国产品,怎么这次我们反过来了呢?
其实这背后,还是一场关于芯片的暗战。
美光的产品,普通人可能感觉不到,但生活中必不可少——存储颗粒!
电脑、笔记本内的内存条,我们手机里的存储空间,几乎都要用到存储颗粒。
存储颗粒的生产,掌握在几大巨头手上。
按照等级来划分,三星、美光、海力士算是S级别的,高端数码产品的存储颗粒,几乎都来自于这三家。
产品的标准、定价权,都是这些巨头制定的。
但中国打破了这个垄断局面。
打破这个局面的公司,叫长江存储。
长江存储是由紫光集团与官方合资,于2016年12月21日成立,注册资本达人民币386亿元。
2018年,长江储存的3D
NAND架构Xtracking研发成功,该技术将负责数据读写操作的外围电路和储存单元分开独立加工,以此降低了成本并提高储存密度。
2020年,长江存储宣布跳过96层,成功试产128层QLC
3D NAND闪存,单颗容量达1.33TB。
2021年10月,国外的权威研究机构Tech
Insights对这个产品进行了芯片级的拆解,发现其存储密度达到了目前业界最高的8.48+Gb%2Fmm²,远高于三星、美光、海力士等一线NAND芯片大厂。
无论在容量、位密度还是I/O速度方面都足以与其他产品竞争,技术上已赶上其他领跑者。
最关键的是,同等级的存储芯片,长江存储的产品售价还要便宜30%以上!
比如其存储品牌“致钛”,在国内消费者眼里,简直就是性价比之神。
2022年3月底,业内传出消息称,长江存储已正式打入苹果iPhone的NAND+Flash供应链。
分析师预测,长江存储全球市场份额有望在2023年达到7-8%,并且良率也赶上世界主流水准。
不过,2022年12月,美国商务部将长江存储列入了实体清单……
可以说,这又是一波精准阻击。
面对阻击,中国在这方面拥有了可以说“不”的资本和条件。
所以今天不让美光进来,也是对等报复。
而且美光进不来,也不会对我们卡脖子,长江存储已经可以做到完全的替代。
但唯一不足的缺点,是产能。
目前,三大存储厂商的月产能都在30万片以上。
而长江存储的产能,铆足了劲也只有10万片。
所以,美国也准备了一个后手。
早在今年1月,美国就向韩国提出请求,希望一旦中方禁止美光科技在中国销售芯片时,韩方可以要求三星和海力士不要趁机填补因此出现的中国芯片市场缺口。
你看这波操作阴不阴?
可以说,现在的中美科技已经进入零和竞争,此涨便是彼消。
美国的战略逻辑是,要维持甚至扩大当前美国对中国的力量优势,那么严格管控芯片和计算机的先进制造技术,是一个最为“四两拨千斤”的政策选择。
而且美国对中国的科技封锁,已经从“单点爆破”扩大到了“地毯式轰炸”。
从5G到计算芯片,再到存储芯片,几乎是把目之所及的所有节点全部覆盖。
所追求的目标,就是让中国在高端科技领域“设计不出、制造不了、买不到、运行不了”。
虽然这样做会大范围伤及美国本土企业贸易活动和商业利益,美国政府显然清楚这一点,但却不为所动——宁愿自损三千,也要杀敌一万。
在非战争状态下,对中国几乎所有的高端科技行业祭出重手,令人惊叹。
对于长江存储来说,这一天的到来可能也不算太意外。
早在一年之前就有媒体报道,长江存储内有数百人的专门团队,日以继夜在供应链上逐项排查美国相关风险,并寻找替代方案。
而拜登政府对中国的科技封锁,要比特朗普时期,来得更为坚决,为了完成“让美资离开中国”战略目标。
而在此之前,阻挡中美脱钩的一大力量,其实就是美国企业。
英伟达也好,高通也好,他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游说美国政府不要和中国脱钩,因为中国市场是美国半导体企业的重要收入来源,而营收是研发的基础。
如果没有了中国市场,美国企业势必也无法维持其研发支出,因此有可能丧失科技领先地位,进而削弱美国国力。
荷兰光刻机制造商ASML的评估,40%中国销售将受到影响,相当于5-10%的全球营收。
但现在看来,美国商界的缓和力量,已经输给了美国的行政力量。
这说明,美国已经准备好,并下定决心,和中国展开高强度的正面对抗。
这是一个强烈的信号。
因为这个对抗策略美国几十年之前,就对日本用过了。
1939年,美国正式通知日本不再续签《日美通商航海条约》,紧接着开始对日禁运飞机部件及航空燃油。
1940年,美国颁布了《出口管制法》,把对日本的禁运扩大到石油和钢铁。
感受到重重压迫的日本,也不是吃素的。
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历史不是简单的重复,但总有相似之处。
中美科技战场上的火药味,未来会更加浓烈。
5月21日,中国国家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发表声明称,美光公司(Micron)在中国销售的产品没有通过网络安全审查,因此中国国内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者应停止采购美光公司产品。
这份声明没有交代具体安全隐患的细节,而美光公司表示已经收到中方通知,期待与中国政府继续对话。
一直以来,都是美国禁用中国产品,怎么这次我们反过来了呢?
其实这背后,还是一场关于芯片的暗战。
美光的产品,普通人可能感觉不到,但生活中必不可少——存储颗粒!
电脑、笔记本内的内存条,我们手机里的存储空间,几乎都要用到存储颗粒。
存储颗粒的生产,掌握在几大巨头手上。
按照等级来划分,三星、美光、海力士算是S级别的,高端数码产品的存储颗粒,几乎都来自于这三家。
产品的标准、定价权,都是这些巨头制定的。
但中国打破了这个垄断局面。
打破这个局面的公司,叫长江存储。
长江存储是由紫光集团与官方合资,于2016年12月21日成立,注册资本达人民币386亿元。
2018年,长江储存的3D
NAND架构Xtracking研发成功,该技术将负责数据读写操作的外围电路和储存单元分开独立加工,以此降低了成本并提高储存密度。
2020年,长江存储宣布跳过96层,成功试产128层QLC
3D NAND闪存,单颗容量达1.33TB。
2021年10月,国外的权威研究机构Tech
Insights对这个产品进行了芯片级的拆解,发现其存储密度达到了目前业界最高的8.48+Gb%2Fmm²,远高于三星、美光、海力士等一线NAND芯片大厂。
无论在容量、位密度还是I/O速度方面都足以与其他产品竞争,技术上已赶上其他领跑者。
最关键的是,同等级的存储芯片,长江存储的产品售价还要便宜30%以上!
比如其存储品牌“致钛”,在国内消费者眼里,简直就是性价比之神。
2022年3月底,业内传出消息称,长江存储已正式打入苹果iPhone的NAND+Flash供应链。
分析师预测,长江存储全球市场份额有望在2023年达到7-8%,并且良率也赶上世界主流水准。
不过,2022年12月,美国商务部将长江存储列入了实体清单……
可以说,这又是一波精准阻击。
面对阻击,中国在这方面拥有了可以说“不”的资本和条件。
所以今天不让美光进来,也是对等报复。
而且美光进不来,也不会对我们卡脖子,长江存储已经可以做到完全的替代。
但唯一不足的缺点,是产能。
目前,三大存储厂商的月产能都在30万片以上。
而长江存储的产能,铆足了劲也只有10万片。
所以,美国也准备了一个后手。
早在今年1月,美国就向韩国提出请求,希望一旦中方禁止美光科技在中国销售芯片时,韩方可以要求三星和海力士不要趁机填补因此出现的中国芯片市场缺口。
你看这波操作阴不阴?
可以说,现在的中美科技已经进入零和竞争,此涨便是彼消。
美国的战略逻辑是,要维持甚至扩大当前美国对中国的力量优势,那么严格管控芯片和计算机的先进制造技术,是一个最为“四两拨千斤”的政策选择。
而且美国对中国的科技封锁,已经从“单点爆破”扩大到了“地毯式轰炸”。
从5G到计算芯片,再到存储芯片,几乎是把目之所及的所有节点全部覆盖。
所追求的目标,就是让中国在高端科技领域“设计不出、制造不了、买不到、运行不了”。
虽然这样做会大范围伤及美国本土企业贸易活动和商业利益,美国政府显然清楚这一点,但却不为所动——宁愿自损三千,也要杀敌一万。
在非战争状态下,对中国几乎所有的高端科技行业祭出重手,令人惊叹。
对于长江存储来说,这一天的到来可能也不算太意外。
早在一年之前就有媒体报道,长江存储内有数百人的专门团队,日以继夜在供应链上逐项排查美国相关风险,并寻找替代方案。
而拜登政府对中国的科技封锁,要比特朗普时期,来得更为坚决,为了完成“让美资离开中国”战略目标。
而在此之前,阻挡中美脱钩的一大力量,其实就是美国企业。
英伟达也好,高通也好,他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游说美国政府不要和中国脱钩,因为中国市场是美国半导体企业的重要收入来源,而营收是研发的基础。
如果没有了中国市场,美国企业势必也无法维持其研发支出,因此有可能丧失科技领先地位,进而削弱美国国力。
荷兰光刻机制造商ASML的评估,40%中国销售将受到影响,相当于5-10%的全球营收。
但现在看来,美国商界的缓和力量,已经输给了美国的行政力量。
这说明,美国已经准备好,并下定决心,和中国展开高强度的正面对抗。
这是一个强烈的信号。
因为这个对抗策略美国几十年之前,就对日本用过了。
1939年,美国正式通知日本不再续签《日美通商航海条约》,紧接着开始对日禁运飞机部件及航空燃油。
1940年,美国颁布了《出口管制法》,把对日本的禁运扩大到石油和钢铁。
感受到重重压迫的日本,也不是吃素的。
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历史不是简单的重复,但总有相似之处。
中美科技战场上的火药味,未来会更加浓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