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你,也许会说好几种语言,可以和世界各国的朋友轻松交换想法,然而有一天回到家,你可能会发现,你和曾经跟着咿呀学语的奶奶之间,却多了几分沉默。
这时候,一碗你过去生病时她常为你熬的粥、一颗她偷偷留给你的糖、一道因为太麻烦已经很少有人会做的家乡菜……都成了你们彼此沟通的语言。
在纪录片《奶奶最懂得》每一集的片头,来自英国、在香港长大的主持人大米总会用一句话,来表明自己做这个节目的初衷:
“我叫大米,美食是我的第一语言,我将在中国寻找家常美味大师,在这趟考验耐心、深入亲情的旅程中,奶奶就是最好的老师。”
作为一个外国人,他出人意料地,在中国奶奶们的厨房里,捕捉到了她们身上平凡而又深刻的味道。
为此,豆瓣网友也给这部纪录片打出了8.8的高分。
一道美食,最重要的元素除了食材,还有人、时间以及倾注其中的爱,而对于一部纪录片来说,也是如此。
人
主持人大米在《奶奶最懂得》中的表现,让主页君刮目相看。
作为“汉语桥”获奖选手,他不仅汉语说得贼溜,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是超乎想象。
对这个老外来说,使用筷子压根没什么难度。
骑个三轮,他一边蹬一边配音,“磨剪子刀……”
平时习惯了吃草,来到菜地里,他确定没有打农药之后,就直接拔了菜生吃。
这下可把网友们乐坏了:药是没有打,但是浇了有机肥呀!
别看他来自著名的“黑暗料理”之国,做起菜来还是像模像样的,不仅深谙“处理家常菜不用太完美”的道理,还不忘拿“处女座”自嘲一番。
做的时候菜掉了,他夹起就往身后扔,动作行云流水,一看就是惯犯。
主页君觉得,有这样一位可爱的主持,这部纪录片就成功了一半。
这部纪录片共8集,每集他都会去一个不同的省份,跟当地的两位奶奶学做菜:长寿面、豆皮包、臭鳜鱼……
为了表示感谢,他也会利用当地食材,创作一道中西合璧的美味:法式鸭丝汤面、巧克力豆皮包(这道真的是黑暗料理)、葡萄牙臭鳜鱼汤…
除了主持人大米的魅力以外,让主页君惊艳的还有这部纪录片的真实性,以及片中透出的浓浓的人情味。
这里面的人,都是丰满的,可爱的,尤其是这些奶奶们,对于大米做的这些菜,她们没有丝毫的商业吹捧,而是给出了非常直接的评价。
有毫不留情、直接吐槽面太硬的:
有评价“你做的这个菜好吃,但是那个菜就……”,并随之摇了摇头的:
当然了,也有真心喜欢到吃都没吃完,就说好吃的:
这16位性格迥异、可爱与智慧并存的奶奶,是这部纪录片的主角。
65岁的陈凤青奶奶来自浙江潘周家,她开朗爽快,坐上大米骑的三轮车之后,虽然嘴里说“我怕了”,可是身体依然决定冒这次险。
73岁的洪春囡奶奶来自福建木梨硔,虽然是做臭鳜鱼的高手,但她谦虚到不行,一边做菜一边说“老了做不来”。
69岁的赵有执奶奶来自云南玉湖村,她做起菜来相当严格,容不下半点马虎,不然你很可能会被她的“空气拳”揍一顿。
可是时不时地,你会被她的“天然萌”击中。
比如大米在节目中问她是什么星座的,她以为在问她饼的形状,回答说,“我们是圆圆座的。”
正是因为这些奶奶可爱而真实的表现,在节目的弹幕里,大家提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想到了自己的奶奶。”
时间
在这部纪录片里,你无时无刻不在感受时间的力量。
几百年历史的村庄。
保存了几百年的器皿。
流传了几百年的食物。
而奶奶之所以懂得,就是因为她们掌握了时间的秘密。
四川丹巴县,流行着一种叫做“布谷肉”的食物。
新鲜宰杀的猪肉剁碎,塞进猪肚子里,缝好煮熟,然后挂起来晾晒。
一月过年的时候吃,可以吃到三四月份布谷鸟叫的时候。
在这里,食物似乎也成了度量时间的一杆尺子。
而潘周家的长寿面之所以远近闻名,靠的就是像陈凤青奶奶这样的传承者,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
她65岁,却做了50年长寿面,几乎天天都在做。
长寿面看似普普通通,然而制作工艺极其复杂,多年积攒下来的经验告诉她,和面要“一斤麦粉半两咸”。
然后,为了让面更有韧劲,需要用木槌一遍又一遍地捶打。
长年累月的坚持,已经让陈奶奶的肌肉有了记忆,打起来毫不费力。
揉好的面团擀成薄薄的圆片,用小刀从外向内切成条状,再把每一根面揉搓、拉长,悬挂在长筷子上,自然风干,形成面条。
为了保证面条不会粘到一起,还要一条一条地把面分开。这让她白天吃不好,晚上也睡不好。
然而她一直强调,“没有这么多功夫花下去,是做不成这个长寿面的。”
做面虽然繁琐,但煮面再简单不过,一把青菜、一个鸭蛋、一小撮肉末,一碗潘周家长寿面就大功告成。
在大城市,点个外卖半小时,泡个方便面3分钟 ,但在这里不是,这里最重要的是享受过程,慢慢慢慢地,质朴的食材就变成了让人感动的人间至味。
70岁的张美仙奶奶做豆皮,更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半夜12点正式开始做,到第二天晚饭的时候才能做完。而这,还没算上之前的准备步骤。
晚上6点,大米就来到张奶奶家帮忙泡豆子,期间要不停地把豆子皮捞出来,整个过程要持续一个半小时。
凌晨,张奶奶和丈夫互相配合,开始煮豆子。
凌晨两点半,第一张豆皮新鲜出炉,一直到下午5点多最后一张豆皮诞生,工作才算结束。
两个人轮流休息,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工作,就这样坚持了40多年。
如今,这门传了1200多年的手艺,也要失传了。
原本这里家家户户都能做,但随着机器兴起,整个村子里只有她和兄弟两家会做了。
说起这个,奶奶坦然中带着一丝惆怅,“太辛苦,以后的人不会做,真的。”
和长寿面一样,豆皮也是做着相当繁琐,但吃起来简单又痛快。
肉末豆腐馅儿,裹上一张豆皮,切段,油炸,一盘香香脆脆的响铃儿就完成了。
为了这最后一口的满足,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在她们身上,时间不过是生活的调味品而已。
爱
奶奶们从来不会说“爱”这个字,而爱在这部纪录片里无处不在。
做长寿面的陈奶奶,嫁到这里的时候连一床被子都没有,她说,“都是靠夫妻俩共同承受才做起来的。”
做豆皮的张奶奶也说,她和丈夫从来都是一起做,“我们农村里面都是这样的,夫唱妇随,你做我也做,你到哪里我也到哪里。”
她的这番话,非常朴实,但在主页君看来,比一百句“我爱你”还要浪漫。
在当天的晚宴上,大米也指着豆皮说,“它里面还有爱情。”
木梨硔66岁的汪助囡奶奶眼睛已经很不好了,除了忙家里的民宿,她还要一个人照顾中风的丈夫。
在家里,女人的活她可以干,男人的活她也可以干。
什么爱不爱的,她也不懂,她只知道,“老伴老伴就是一个老伴嘛,我感冒了,他就注意我,他感冒了我也注意他呗。”
而做臭鳜鱼的洪春囡奶奶,让主页君最为心疼。
女儿中年丧夫,外孙离家在外,已经73岁高龄的她,成了女儿唯一的依靠。
虽然总说自己老了,但她依然每天帮忙照顾家里,比起自己,她更心疼女儿,“我女儿她很辛苦的呗。”
大米给奶奶做了自创的葡萄牙臭鳜鱼汤,吃饭的时候,他叮嘱奶奶一定要在家里弄个扶手。
临走了,他也不忘给奶奶一个拥抱。
虽然才短短几天的相处,奶奶紧紧握着他的手说,“你这么好,我舍不得你啊。”
这一幕,让主页君想起了自己的奶奶,想起每次从国外回来,她总是做上一大桌主页君以前最喜爱的食物,主页君只要出现,对她来说就已经很好了。
而主页君每次出国,她也总说,“舍不得你啊……”
在云南这一期,大米看到李奶奶为孙子做的纳西月饼,想起了远在英国的奶奶常给自己做的苹果派。
在外留学,能明显感受到,西方人常常说“我爱你”。
然而,中国的奶奶不说“爱”,是因为在这些食物里,在她们的生活点滴里,都满载着她们的爱意。
看到这里,大家是否都想起了自己的奶奶呢?
也许下次见面,你可以当面告诉她:“我爱你”。
现在的你,也许会说好几种语言,可以和世界各国的朋友轻松交换想法,然而有一天回到家,你可能会发现,你和曾经跟着咿呀学语的奶奶之间,却多了几分沉默。
这时候,一碗你过去生病时她常为你熬的粥、一颗她偷偷留给你的糖、一道因为太麻烦已经很少有人会做的家乡菜……都成了你们彼此沟通的语言。
在纪录片《奶奶最懂得》每一集的片头,来自英国、在香港长大的主持人大米总会用一句话,来表明自己做这个节目的初衷:
“我叫大米,美食是我的第一语言,我将在中国寻找家常美味大师,在这趟考验耐心、深入亲情的旅程中,奶奶就是最好的老师。”
作为一个外国人,他出人意料地,在中国奶奶们的厨房里,捕捉到了她们身上平凡而又深刻的味道。
为此,豆瓣网友也给这部纪录片打出了8.8的高分。
一道美食,最重要的元素除了食材,还有人、时间以及倾注其中的爱,而对于一部纪录片来说,也是如此。
人
主持人大米在《奶奶最懂得》中的表现,让主页君刮目相看。
作为“汉语桥”获奖选手,他不仅汉语说得贼溜,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是超乎想象。
对这个老外来说,使用筷子压根没什么难度。
骑个三轮,他一边蹬一边配音,“磨剪子刀……”
平时习惯了吃草,来到菜地里,他确定没有打农药之后,就直接拔了菜生吃。
这下可把网友们乐坏了:药是没有打,但是浇了有机肥呀!
别看他来自著名的“黑暗料理”之国,做起菜来还是像模像样的,不仅深谙“处理家常菜不用太完美”的道理,还不忘拿“处女座”自嘲一番。
做的时候菜掉了,他夹起就往身后扔,动作行云流水,一看就是惯犯。
主页君觉得,有这样一位可爱的主持,这部纪录片就成功了一半。
这部纪录片共8集,每集他都会去一个不同的省份,跟当地的两位奶奶学做菜:长寿面、豆皮包、臭鳜鱼……
为了表示感谢,他也会利用当地食材,创作一道中西合璧的美味:法式鸭丝汤面、巧克力豆皮包(这道真的是黑暗料理)、葡萄牙臭鳜鱼汤…
除了主持人大米的魅力以外,让主页君惊艳的还有这部纪录片的真实性,以及片中透出的浓浓的人情味。
这里面的人,都是丰满的,可爱的,尤其是这些奶奶们,对于大米做的这些菜,她们没有丝毫的商业吹捧,而是给出了非常直接的评价。
有毫不留情、直接吐槽面太硬的:
有评价“你做的这个菜好吃,但是那个菜就……”,并随之摇了摇头的:
当然了,也有真心喜欢到吃都没吃完,就说好吃的:
这16位性格迥异、可爱与智慧并存的奶奶,是这部纪录片的主角。
65岁的陈凤青奶奶来自浙江潘周家,她开朗爽快,坐上大米骑的三轮车之后,虽然嘴里说“我怕了”,可是身体依然决定冒这次险。
73岁的洪春囡奶奶来自福建木梨硔,虽然是做臭鳜鱼的高手,但她谦虚到不行,一边做菜一边说“老了做不来”。
69岁的赵有执奶奶来自云南玉湖村,她做起菜来相当严格,容不下半点马虎,不然你很可能会被她的“空气拳”揍一顿。
可是时不时地,你会被她的“天然萌”击中。
比如大米在节目中问她是什么星座的,她以为在问她饼的形状,回答说,“我们是圆圆座的。”
正是因为这些奶奶可爱而真实的表现,在节目的弹幕里,大家提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想到了自己的奶奶。”
时间
在这部纪录片里,你无时无刻不在感受时间的力量。
几百年历史的村庄。
保存了几百年的器皿。
流传了几百年的食物。
而奶奶之所以懂得,就是因为她们掌握了时间的秘密。
四川丹巴县,流行着一种叫做“布谷肉”的食物。
新鲜宰杀的猪肉剁碎,塞进猪肚子里,缝好煮熟,然后挂起来晾晒。
一月过年的时候吃,可以吃到三四月份布谷鸟叫的时候。
在这里,食物似乎也成了度量时间的一杆尺子。
而潘周家的长寿面之所以远近闻名,靠的就是像陈凤青奶奶这样的传承者,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
她65岁,却做了50年长寿面,几乎天天都在做。
长寿面看似普普通通,然而制作工艺极其复杂,多年积攒下来的经验告诉她,和面要“一斤麦粉半两咸”。
然后,为了让面更有韧劲,需要用木槌一遍又一遍地捶打。
长年累月的坚持,已经让陈奶奶的肌肉有了记忆,打起来毫不费力。
揉好的面团擀成薄薄的圆片,用小刀从外向内切成条状,再把每一根面揉搓、拉长,悬挂在长筷子上,自然风干,形成面条。
为了保证面条不会粘到一起,还要一条一条地把面分开。这让她白天吃不好,晚上也睡不好。
然而她一直强调,“没有这么多功夫花下去,是做不成这个长寿面的。”
做面虽然繁琐,但煮面再简单不过,一把青菜、一个鸭蛋、一小撮肉末,一碗潘周家长寿面就大功告成。
在大城市,点个外卖半小时,泡个方便面3分钟 ,但在这里不是,这里最重要的是享受过程,慢慢慢慢地,质朴的食材就变成了让人感动的人间至味。
70岁的张美仙奶奶做豆皮,更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半夜12点正式开始做,到第二天晚饭的时候才能做完。而这,还没算上之前的准备步骤。
晚上6点,大米就来到张奶奶家帮忙泡豆子,期间要不停地把豆子皮捞出来,整个过程要持续一个半小时。
凌晨,张奶奶和丈夫互相配合,开始煮豆子。
凌晨两点半,第一张豆皮新鲜出炉,一直到下午5点多最后一张豆皮诞生,工作才算结束。
两个人轮流休息,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工作,就这样坚持了40多年。
如今,这门传了1200多年的手艺,也要失传了。
原本这里家家户户都能做,但随着机器兴起,整个村子里只有她和兄弟两家会做了。
说起这个,奶奶坦然中带着一丝惆怅,“太辛苦,以后的人不会做,真的。”
和长寿面一样,豆皮也是做着相当繁琐,但吃起来简单又痛快。
肉末豆腐馅儿,裹上一张豆皮,切段,油炸,一盘香香脆脆的响铃儿就完成了。
为了这最后一口的满足,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在她们身上,时间不过是生活的调味品而已。
爱
奶奶们从来不会说“爱”这个字,而爱在这部纪录片里无处不在。
做长寿面的陈奶奶,嫁到这里的时候连一床被子都没有,她说,“都是靠夫妻俩共同承受才做起来的。”
做豆皮的张奶奶也说,她和丈夫从来都是一起做,“我们农村里面都是这样的,夫唱妇随,你做我也做,你到哪里我也到哪里。”
她的这番话,非常朴实,但在主页君看来,比一百句“我爱你”还要浪漫。
在当天的晚宴上,大米也指着豆皮说,“它里面还有爱情。”
木梨硔66岁的汪助囡奶奶眼睛已经很不好了,除了忙家里的民宿,她还要一个人照顾中风的丈夫。
在家里,女人的活她可以干,男人的活她也可以干。
什么爱不爱的,她也不懂,她只知道,“老伴老伴就是一个老伴嘛,我感冒了,他就注意我,他感冒了我也注意他呗。”
而做臭鳜鱼的洪春囡奶奶,让主页君最为心疼。
女儿中年丧夫,外孙离家在外,已经73岁高龄的她,成了女儿唯一的依靠。
虽然总说自己老了,但她依然每天帮忙照顾家里,比起自己,她更心疼女儿,“我女儿她很辛苦的呗。”
大米给奶奶做了自创的葡萄牙臭鳜鱼汤,吃饭的时候,他叮嘱奶奶一定要在家里弄个扶手。
临走了,他也不忘给奶奶一个拥抱。
虽然才短短几天的相处,奶奶紧紧握着他的手说,“你这么好,我舍不得你啊。”
这一幕,让主页君想起了自己的奶奶,想起每次从国外回来,她总是做上一大桌主页君以前最喜爱的食物,主页君只要出现,对她来说就已经很好了。
而主页君每次出国,她也总说,“舍不得你啊……”
在云南这一期,大米看到李奶奶为孙子做的纳西月饼,想起了远在英国的奶奶常给自己做的苹果派。
在外留学,能明显感受到,西方人常常说“我爱你”。
然而,中国的奶奶不说“爱”,是因为在这些食物里,在她们的生活点滴里,都满载着她们的爱意。
看到这里,大家是否都想起了自己的奶奶呢?
也许下次见面,你可以当面告诉她:“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