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长大的老外 跨越8城 找到真实的中国味道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19年11月16日 16点23分 PT
  返回列表
75371 阅读
6 评论
INSIGHT视界

现在的你,也许会说好几种语言,可以和世界各国的朋友轻松交换想法,然而有一天回到家,你可能会发现,你和曾经跟着咿呀学语的奶奶之间,却多了几分沉默。

 

这时候,一碗你过去生病时她常为你熬的粥、一颗她偷偷留给你的糖、一道因为太麻烦已经很少有人会做的家乡菜……都成了你们彼此沟通的语言。

 

在纪录片《奶奶最懂得》每一集的片头,来自英国、在香港长大的主持人大米总会用一句话,来表明自己做这个节目的初衷:

 

“我叫大米,美食是我的第一语言,我将在中国寻找家常美味大师,在这趟考验耐心、深入亲情的旅程中,奶奶就是最好的老师。”

        

       

作为一个外国人,他出人意料地,在中国奶奶们的厨房里,捕捉到了她们身上平凡而又深刻的味道。

 

为此,豆瓣网友也给这部纪录片打出了8.8的高分。

        

       

一道美食,最重要的元素除了食材,还有人、时间以及倾注其中的爱,而对于一部纪录片来说,也是如此。

主持人大米在《奶奶最懂得》中的表现,让主页君刮目相看。

 

作为“汉语桥”获奖选手,他不仅汉语说得贼溜,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是超乎想象。

 

对这个老外来说,使用筷子压根没什么难度。

骑个三轮,他一边蹬一边配音,“磨剪子刀……”

平时习惯了吃草,来到菜地里,他确定没有打农药之后,就直接拔了菜生吃。

这下可把网友们乐坏了:药是没有打,但是浇了有机肥呀!

别看他来自著名的“黑暗料理”之国,做起菜来还是像模像样的,不仅深谙“处理家常菜不用太完美”的道理,还不忘拿“处女座”自嘲一番。

        

       

做的时候菜掉了,他夹起就往身后扔,动作行云流水,一看就是惯犯。

主页君觉得,有这样一位可爱的主持,这部纪录片就成功了一半。

 

这部纪录片共8集,每集他都会去一个不同的省份,跟当地的两位奶奶学做菜:长寿面、豆皮包、臭鳜鱼……

为了表示感谢,他也会利用当地食材,创作一道中西合璧的美味:法式鸭丝汤面、巧克力豆皮包(这道真的是黑暗料理)、葡萄牙臭鳜鱼汤…

       

除了主持人大米的魅力以外,让主页君惊艳的还有这部纪录片的真实性,以及片中透出的浓浓的人情味。

 

这里面的人,都是丰满的,可爱的,尤其是这些奶奶们,对于大米做的这些菜,她们没有丝毫的商业吹捧,而是给出了非常直接的评价。

 

有毫不留情、直接吐槽面太硬的:

有评价“你做的这个菜好吃,但是那个菜就……”,并随之摇了摇头的:

当然了,也有真心喜欢到吃都没吃完,就说好吃的:

这16位性格迥异、可爱与智慧并存的奶奶,是这部纪录片的主角。

 

65岁的陈凤青奶奶来自浙江潘周家,她开朗爽快,坐上大米骑的三轮车之后,虽然嘴里说“我怕了”,可是身体依然决定冒这次险。

73岁的洪春囡奶奶来自福建木梨硔,虽然是做臭鳜鱼的高手,但她谦虚到不行,一边做菜一边说“老了做不来”。

        

       

69岁的赵有执奶奶来自云南玉湖村,她做起菜来相当严格,容不下半点马虎,不然你很可能会被她的“空气拳”揍一顿。

可是时不时地,你会被她的“天然萌”击中。

 

比如大米在节目中问她是什么星座的,她以为在问她饼的形状,回答说,“我们是圆圆座的。”

        

       

正是因为这些奶奶可爱而真实的表现,在节目的弹幕里,大家提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想到了自己的奶奶。”

时间

在这部纪录片里,你无时无刻不在感受时间的力量。

 

几百年历史的村庄。

        

       

保存了几百年的器皿。

流传了几百年的食物。

而奶奶之所以懂得,就是因为她们掌握了时间的秘密。

 

四川丹巴县,流行着一种叫做“布谷肉”的食物。

        

       

新鲜宰杀的猪肉剁碎,塞进猪肚子里,缝好煮熟,然后挂起来晾晒。

 

一月过年的时候吃,可以吃到三四月份布谷鸟叫的时候。

        

       

在这里,食物似乎也成了度量时间的一杆尺子。

 

而潘周家的长寿面之所以远近闻名,靠的就是像陈凤青奶奶这样的传承者,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

 

她65岁,却做了50年长寿面,几乎天天都在做。

 

长寿面看似普普通通,然而制作工艺极其复杂,多年积攒下来的经验告诉她,和面要“一斤麦粉半两咸”。

        

       

然后,为了让面更有韧劲,需要用木槌一遍又一遍地捶打。

 

长年累月的坚持,已经让陈奶奶的肌肉有了记忆,打起来毫不费力。

揉好的面团擀成薄薄的圆片,用小刀从外向内切成条状,再把每一根面揉搓、拉长,悬挂在长筷子上,自然风干,形成面条。

       

为了保证面条不会粘到一起,还要一条一条地把面分开。这让她白天吃不好,晚上也睡不好。

然而她一直强调,“没有这么多功夫花下去,是做不成这个长寿面的。”

        

       

做面虽然繁琐,但煮面再简单不过,一把青菜、一个鸭蛋、一小撮肉末,一碗潘周家长寿面就大功告成。

在大城市,点个外卖半小时,泡个方便面3分钟 ,但在这里不是,这里最重要的是享受过程,慢慢慢慢地,质朴的食材就变成了让人感动的人间至味。

 

70岁的张美仙奶奶做豆皮,更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半夜12点正式开始做,到第二天晚饭的时候才能做完。而这,还没算上之前的准备步骤。

 

晚上6点,大米就来到张奶奶家帮忙泡豆子,期间要不停地把豆子皮捞出来,整个过程要持续一个半小时。

        

       

凌晨,张奶奶和丈夫互相配合,开始煮豆子。

        

       

凌晨两点半,第一张豆皮新鲜出炉,一直到下午5点多最后一张豆皮诞生,工作才算结束。

        

       

两个人轮流休息,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工作,就这样坚持了40多年。

 

如今,这门传了1200多年的手艺,也要失传了。

 

原本这里家家户户都能做,但随着机器兴起,整个村子里只有她和兄弟两家会做了。

 

说起这个,奶奶坦然中带着一丝惆怅,“太辛苦,以后的人不会做,真的。”

和长寿面一样,豆皮也是做着相当繁琐,但吃起来简单又痛快。

 

肉末豆腐馅儿,裹上一张豆皮,切段,油炸,一盘香香脆脆的响铃儿就完成了。

为了这最后一口的满足,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在她们身上,时间不过是生活的调味品而已。

奶奶们从来不会说“爱”这个字,而爱在这部纪录片里无处不在。

 

做长寿面的陈奶奶,嫁到这里的时候连一床被子都没有,她说,“都是靠夫妻俩共同承受才做起来的。”

做豆皮的张奶奶也说,她和丈夫从来都是一起做,“我们农村里面都是这样的,夫唱妇随,你做我也做,你到哪里我也到哪里。”

        

       

她的这番话,非常朴实,但在主页君看来,比一百句“我爱你”还要浪漫。

 

在当天的晚宴上,大米也指着豆皮说,“它里面还有爱情。”

        

       

木梨硔66岁的汪助囡奶奶眼睛已经很不好了,除了忙家里的民宿,她还要一个人照顾中风的丈夫。

 

在家里,女人的活她可以干,男人的活她也可以干。

        

       

什么爱不爱的,她也不懂,她只知道,“老伴老伴就是一个老伴嘛,我感冒了,他就注意我,他感冒了我也注意他呗。”

        

       

而做臭鳜鱼的洪春囡奶奶,让主页君最为心疼。

 

女儿中年丧夫,外孙离家在外,已经73岁高龄的她,成了女儿唯一的依靠。

 

虽然总说自己老了,但她依然每天帮忙照顾家里,比起自己,她更心疼女儿,“我女儿她很辛苦的呗。”

大米给奶奶做了自创的葡萄牙臭鳜鱼汤,吃饭的时候,他叮嘱奶奶一定要在家里弄个扶手。

临走了,他也不忘给奶奶一个拥抱。

 

虽然才短短几天的相处,奶奶紧紧握着他的手说,“你这么好,我舍不得你啊。”

这一幕,让主页君想起了自己的奶奶,想起每次从国外回来,她总是做上一大桌主页君以前最喜爱的食物,主页君只要出现,对她来说就已经很好了。

 

而主页君每次出国,她也总说,“舍不得你啊……”

 

在云南这一期,大米看到李奶奶为孙子做的纳西月饼,想起了远在英国的奶奶常给自己做的苹果派。

        

       

在外留学,能明显感受到,西方人常常说“我爱你”。

 

然而,中国的奶奶不说“爱”,是因为在这些食物里,在她们的生活点滴里,都满载着她们的爱意。

 

看到这里,大家是否都想起了自己的奶奶呢?

 

也许下次见面,你可以当面告诉她:“我爱你”。

M
MysteryMin7
1 楼
手贱,居然在饭店看这个…
r
realSTFU
2 楼
总有煞笔嘲笑中国人只注重吃~民以食为天在它们狗嘴里成了笑话~ 如过追求美食是原罪的话,尼玛了戈壁为什么不嘲笑法国、意大利、美国(美食节目最多的国家)~我看,你特么就是吃屎吃多了不分好坏乱喷粪~ 人活着是靠吃!如果你连对吃都没有欲望了,你就应该死去!
k
keepsleeping
3 楼
你今天是肿么了?火气这么大,没吃饭吧
对不起我是警察
4 楼
你咋知道没有在法国意大利美国的论坛上嘲笑他们。呵呵
马三立
5 楼
多感人的报道呀,我是从头到尾看完了。美食是一种信仰
月亮月亮
6 楼
真有自信就给华人发双国籍,不要考虑其他国家的看法,让老外吃个饺子,黑人唱个红歌就是自信了?哈哈哈开玩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