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被罚不愿走,比亚迪特斯拉垂涎印度,他们图啥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3年6月29日 9点47分 PT
  返回列表
70978 阅读
27 评论
热点微评

小米被印度罚完48亿之后,依然不愿退出印度市场,小米没有展现出任何退出印度市场的意思,小米印度表态仍然致力于与当局合作,以解决问题。毕竟,小米当前在印度的重资产布局已经形成,退出的代价太大,沉没成本太高,小米也在赌印度市场在收割这一波之后,会让小米有一个较长的稳定发展期。

目前,小米的遭遇也没有让各制造业大厂停止投资印度的步伐,前段时间马斯克表态会尽可能的投资印度,尽快让特斯拉进入印度市场。

而根据早前彭博消息称,比亚迪也要进军印度市场。根据彭博的报道,比亚迪计划在2023年占据印度电动汽车市场40%的份额。

在不少国人看来,印度营商环境之恶劣人所共知,在小米被罚48亿之后,有台湾名嘴看来,印度是在霸凌中国企业,这是一种无视商业原则与国际法的行为,迟早会出大事,但是,为何从比亚迪到特斯拉,依然对印度市场抱有重大希望,不愿舍弃,这背后是什么原因?

营商环境广被诟病,苹果特斯拉比亚迪为何仍要奔赴印度?

事实上,无论是雷军、马斯克还是王传福,说白了都是生意人。对于生意人来说,都懂得做生意都是有风险的,风险越大,往往利润越高,做生意就是要有赌性,无论是新产品的研发、新业务的投资还是新兴市场的开发,都是如此。

印度营商环境恶劣,这是人所共知的,对于跨国公司,经常突击检查,还有高昂的关税。之前对vivo、小米等中国企业,还有英国电信巨头沃达丰、美国IBM等众多公司展开突击检查,使用税收大棒,使得外资纷纷逃离。

除了小米OV之外,包括沃达丰、沃尔玛、诺基亚、三星、IBM、亚马逊、谷歌、微软都跨国巨头遭遇过印度的巨额罚款。相关数据显示,从2014年到2021年的7年时间里,选择关闭印度子公司或者办事处的跨国公司高达2783家。

但是大厂们依然对印度市场执念很深,原因大概有几点。

首先,从小米、特斯拉、比亚迪、苹果等这些成功的企业来看,都是制造业大厂,制造业大厂高度依赖人口红利驱动增长,它们的增长主要是面向消费者市场,在当前的全球市场来看,很多市场都能进的都进了,能开发的都基本开发了。印度是不多的同时具备人口红利与消费者市场潜力的国家。

单独放弃印度市场,绝不是明智之举,尤其是现在全球经济衰退,他们正在处于一个增长的瓶颈期,这个时期非常难受,如果不开发人口庞大的印度市场,增长势头就有可能受阻。与其以后在全球再也找不到增量市场再去印度,倒不如更早去闯一闯。

其次,大厂如果赌赢了,印度市场这块大蛋糕对于整体的业务大盘来说,是非常大的增量,对其整体的市值与股价,起到强劲的拉动作用。

其三,印度市场的工业体系薄弱,本土企业竞争力不足,基础设施还处于发展阶段,比亚迪特斯拉们本地化布局的优势很大,机会依然存在。

今天的环境下,中国市场的智能手机、汽车发展竞争太激烈,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印度单就看基础设施建设增长,印度还是到处是低级公路,高铁极少,所以潜力极大,印度自主工业体系还比较薄弱,大厂进去,基本上是碾压优势。

其四:在过去燃油车时代,大量车企也难逃印度魔咒,但也有车企成功,以比亚迪与特斯拉的实力与领先优势,如果没有其他不可控的因素干扰,在印度成功机会很大。

过去五年中,包括哈雷戴维森、菲亚特、日产旗下的达特桑、通用和福特在内的五家跨国车企相继退出印度,但是也有车企成功过,那就是铃木。作为日本第四大车企,2018年,铃木在中国市场黯然退场,但铃木在印度市场却混的风生水起,2021年,印度畅销车型榜单前十中铃木就占了七个,市场份额更是多年来徘徊在50%左右,妥妥的“印度神车”。

铃木能够成功,源于低价、好开与性价比优势,包括它的发动机功率高、燃油经济性好、易于维修,比印度市场两款主流车型便宜37%。事实上,当前电动汽车行业,特斯拉比亚迪都是有能力做到性价比、好开同时又能打价格战,因此,不难理解两大巨头都想拿下印度市场。

其四,从理智与长期的角度来看,当前印度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国家,正在很多领域包括人才领域承接中国的产业链,印度工科毕业生当前已经达到200万,中国是400万,美国是80万。简单来说,印度已经做好承接中国产能的人才储备,按照印度的人才广度与增长速度,在工科人才体系的支撑下,印度的制造业大概率会发展起来。

从汽车产业角度来看,汽车的需求也急速扩大,加之印度的制造业工人成本相对其他发达国家较低,同时如果不尽早进入印度市场可能会影响比亚迪、特斯拉的全球战略发展。

因此,这么大的市场,不去占领不行,权衡利弊,也还是得去试试。

押注印度,大厂们在赌什么?

尽管很多跨国巨头都被印度收割过,但从当前的形势来看,印度对自己在国际上的商业声誉心里是有数的,其实从莫迪的做法来看,其实他也希望重塑印度的名声,想要吸引更多制造业外资进入印度市场,那么未来也必须从营商环境以及税收政策、法律体系上改变,让外资看到希望。

大厂们也在赌印度的改变,毕竟,印度现在的营商环境已经见底了,随着印度经济的发展,从比亚迪、特斯拉、苹果都在赌印度会改变以往的做法,商业土壤会逐步规范化与法制化。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从特斯拉、比亚迪到苹果,其实都是基于一个更长远的角度来布局印度,赌的是印度处于战略机遇期,未来会向好。随着印度制造业规模扩大,支撑制造业的法律体系以及工业规范、制度会逐步完善,未来几年,印度的营商环境一旦改善,那么占据前期坑位的大厂就能坐收印度的发展红利。

当然,这只是制造业大厂的一种乐观的预测,按照印度的调性来看,无论设想有多美好,但是不确定因素太多了。不过相对来说,如果放到比亚迪与特斯拉身上,后者的前景预期要更好。

莫迪前段时间访问美国,美国会给予了最高规格的接待,而除了排场好看外,美国还将在经济和国防两大块,与印度深度合作印度。美国在全力扶持印度,那么印度会偏向谁,优待谁,未来印度的这种倾向性或许会表现出来。

尤其是当前在经济上,美国帮助助印度加速发展,主要表现在帮助各项产业链转移到印度,扶持印度成为替代中国的世界工厂。印度自然会看人下菜碟。

从莫迪访美印度的行程来看,莫迪先后见了拜登,马斯克,达利欧等人,在大战略上,印度需要依赖美国做强制造业,因此,特斯拉也看到了在印度市场的机遇与希望。

当然,在这一点上,如果比亚迪一定要去印度市场,那么怎么想好反制手段,灵活布局、掌控主导权尤为必要。在前段时间,印度想找比亚迪购买1000辆巴士,比亚迪提出两个条件,首先要求一次性付全款,其次必须用人民币结算。对于比亚迪的这种做法,赢得了不少网友的赞赏与认可。

不过,与印度直接做生意与在印度建厂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可以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没有其他的牵扯,但是落地建厂,是重资产布局,一旦扎根很深,可能就陷入被动的局面,小米的遭遇就是血的教训。

在印度市场生存下来并拿到应有的市场与利润,是比亚迪的诉求,从当前来看,印度的营商环境还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比亚迪发展到今天,国际化是必然要走的路,印度这块硬骨头到底有多难啃,只有啃过才知道,当然,这也非常考验比亚迪、特斯拉们的智慧,这或许需要它们更早的思考,如何破这个局了。

金三
1 楼
哈哈,罚款也不离印度,墙內遍地人矿失业,中国政府急呀。
那就好好生活
2 楼
小米完菜了。 比亚迪好可惜
独孤苍狼
3 楼
可能是印度比较容易洗钱吧? 和印度官员来个双簧,所有从中国转去的钱和赚到的钱都以罚款名义留在印度,然后再转到(很可能早就转移到)美国等发达国家了! [2评]
d
dingding6
4 楼
收益大,代价少。资本是为利而来,利尽而去。
I
ID魔力转圈圈
5 楼
你的猜想很可能是真相
r
rootrootroot
6 楼
还在做全球化的傻梦,割的就是你了呗,就很简单这个全球扩张的资本到了最后就是毫无选择,你不扩展就是死,最后被深谙此道的老手一把割进骨里。 背后哪些指导思想,不论是普世价值,还是什么儒家万邦来朝,都一样的,被玩弄成傻子
虎皮猫A
7 楼
印度不是一个有序的市场,做生意的成本太大了。
J
Jagaa
8 楼
回复【1楼】 金三: 金阿三,你急?
B
Bccan
9 楼
相当于 炒股被套
飞腿
10 楼
俄罗斯不知道掀了多少中国生意人的摊子,但是影响到中国人爱俄罗斯吗? [1评]
随遇而安8
11 楼
那这个官员手眼可要通天才行吧
午夜剑客
12 楼
在中国赚钱,然后去印度放血,对吧?中国政府必须罚这俩无脑儿一笔!
书中木有颜如玉
13 楼
马克思早就指出, 为了利润, 资本家会卖绞死,自己的绳索
书中木有颜如玉
14 楼
去你妈逼的吧。 中国的工业基础,是苏联援助的156项工程! 中国的安全, 是苏联帮助下搞了俩荷包蛋! 中国40年改开放的成果没被人家薅喽, 是因苏联解体后, 一大批专业计术人才, 被"挖"到了中国! 不然的话, 那么多留学生不回来, 中国军工短短20年, 就翻天覆地?
b
biddy
15 楼
那是要把失去的在赚回来再走!
t
tiger500
16 楼
印度垂涎比亚迪,但是要先付全款。 气死杂种狗粮了!
n
neophoenix
17 楼
赌场里见过不少,赶都赶不走
B
Bigdaddy
18 楼
哈哈,国际法从中国人嘴里讲出来挺好玩儿的。
s
sadamu
19 楼
赶了也不走,那不是贱人嘛 [1评]
风清杨
20 楼
进入印度必须定好收割计划,挣了钱赶紧撤
风清杨
21 楼
不贱能挣到钱吗?要不贱字怎么会有个贝字边?
e
execom
22 楼
应该快在印度普及女权,这样印度的人口红利很快就会好起来的
M
Marcos
23 楼
不买小米 以免资敌
g
gzwyh
24 楼
从理智与长期的角度来看,当前印度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国家,正在很多领域包括人才领域承接中国的产业链,印度工科毕业生当前已经达到200万,中国是400万,美国是80万。简单来说,印度已经做好承接中国产能的人才储备,按照印度的人才广度与增长速度,在工科人才体系的支撑下,印度的制造业大概率会发展起来。 从理智与长期的角度来看,从客观的角度来看,真正想搞经济的人总比义和团的蠢货们聪明些。
s
sheng诸葛
25 楼
小米比亚迪之流,虽然被印度政府高额惩罚,但是还是不愿走, 表面上是为了印度的巨大市场,其实是不愿意迁回中国。当下中国资金外逃是主流,回流绝无可能。
英国流氓
26 楼
上海罚了希捷两次 每次几十亿 最终把希捷逼关厂了。 你找谁说理去?
s
simonx
27 楼
谁去印度开厂的,我都不会买,所以我是不会买小米的。一来印度制造的我不放心,二来我是不会资助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