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人和我说,我一直反复提中国人的缺陷,不知道用意何在,而且觉得我立场奇怪,我这里给予针对性的相关说明。
1、客观全面看待自己不是贬低中国人。
我在提中国人的缺陷不假,但我一直同时承认中国人有自己的优势,缺陷和优点是同时存在的,我反对的,是只提优点无视缺陷,而从来不是认为中国人不行。要谈立场,这一点必须首先明确。
2、怎样正确看待群体优点和缺陷的关系。
我认为,历史是公众不断改正错误的过程,绝不是其实现最初理想的过程。这条规律很客观,而且纵观古今中外,不存在任何反例。
我们历史上有些相关的政治口号是有问题的,这里是有必要提一下的。比如“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种,对简单问题这说法没错,但复杂问题呢?至少,大家还知道,现在西方的一人一票选举结果有多荒唐。
总之,不要把任何具体的群体看作没有缺陷和错误的。而哲学上的“群众”,在很多场合代表的不是“具体的群体”,而是“无限实践过程中的群体”,这种概念是抽象出的一般性,不是任何具体和特殊,而我们研究历史和现实,都针对的是具体和特殊。
而任何一个成体系具体的群体,不管是民族还是文明,都是有优点的同时也有缺陷,没有任何群体是完美无缺的。各个时代下,这些群体的具体优点和缺陷构成该群体的主观因素,它们和当时的各种客观条件相结合,综合起来共同决定了这些群体的兴衰成败,最终谱写出完整的历史。靠一种优点不可能永远生存发展,一个缺陷也不可能单独导致亡族灭种——历史上,所谓最类似这两种情形的事,其实都是描述者忽略了当时其它主客观因素的作用(即使是互相抵消或补偿而不产生影响的因素,也不等同于不存在)。
3、民族或文明的生存法则。
小民族或小文明,在至今为止的人类历史中(今后当然可能有变化),是没有能力自主掌控自己命运的。别人强弱只是外因,并非决定性的因素,关键的决定性因素,当然是其自身不堪一击的内因。因此,对小民族或小文明而言,关注主观上的优劣,对其兴衰往往并非很重要。
不过,对足够大的民族或文明,情况就完全不同。别人的强弱依旧是外因,但自己的优点和缺陷的综合(主观因素),却往往可以决定自身的兴衰成败。对这样的群体,少犯错误,不犯大错,把自己做好,是成功的关键。
实际上,每个民族或文明都有过各式各样的缺陷,在历史上都犯过相同或不同的错误,这种复杂情形下,我们只能作这样的判断:对大群体而言,成败都是综合性因素的结果,生存下来或发展领先的必定有优点,灭亡或衰败的必定有缺陷,而且,成功者照样有缺陷,失败者未必没优点,哪怕是最成功的群体,甚至也可能需要从历史上最彻底的失败者那里学他们的优点。
综合因素作用的复杂性,还表现在,根据自身缺陷的特点、客观条件及对手的认识水平等因素的不同,什么时候缺陷会积累出致命问题,是相当复杂的事,但永不改正缺陷必然导致失败,是确定无疑的。
4、关于中国人自己的态度。
有一种哲学态度是这样的:“问题导向”,实践给我们把问题推到眼前之后,我们根据要解决的问题决定该去认识什么,怎样认识,怎样做;没有被实践端到眼前的东西,谁要是去研究和认识,那都是“空谈误国”或“纸上谈兵”。
这种“问题导向”哲学,其实就是典型的被动反映论,哲学学术上是早被认识烂了的谬误,不过实践上要想做改变还真是事比登天,“经世致用”观念根深蒂固的中国尤其如此。以这种态度看待自己的民族缺陷的话,缺陷就是“非落后挨打不足以纠正”了,但显然,这又不是任何正常中国人希望看到的结果。态度和结果自相矛盾,当然总是要有个解决出路的,想看到好的结果,必须改变态度。
而即使从实用主义出发,当今时代,被动地解决撞到眼前的实际问题,已经不适合时代的需要了。在缺陷积累到开始产生明显损害之后再试图解决,损害往往已经十分巨大且影响无法逆转,甚至有可能导致生死两分的差异。历史上,我们因缺陷而衰落的过程至少经历了两千多年,这是由于当时的人类社会发展阶段、我们领先幅度及对手的水平所致。而今天的现实,早已翻天覆地,这种情形下还要抽一鞭子跑几步,后果肯定不是只多挨鞭子这么简单,并且危机到来之快也远非古代可比。
我们的正确态度,当然是在两方面都做出更主动的努力:既要巩固自己的优势,也要及早发现并改掉自己的缺陷,而不要把优点的暂时相对突出当作缺陷可以存在的理由。
5、怎样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协调。
张文木教授曾写过文章,专门谈及怎样处理好政治和学术之间认知差异问题,关于怎样把理论认识与实践相协调,我认为张教授的观点值得参考。
需要指出的是,我这种对缺陷的认识,不是对眼前实践的否定,而是修正或补充。把这个理解错了,不是全面接受的肯定就是全面否定,这样的非此即彼的观念之下产生的分歧,就不值得在这里讨论了。
既然是修正和补充,那么就可以按张教授的观点去协调。
比如,你要在实践中树立民族自信,显然就不是在灌输民族优越论或种族优越论,那么,能不能客观全面一点,说我们有优势的同时,也指出和任何其他民族/文明一样,我们也有缺陷,而这缺陷不是空口说说,是可以落实的?我们的领导人也在谈文明间互相交流学习,若自己全是优点没缺陷,我们还学什么?就算是为自圆其说的逻辑,也应该有比现在一味自我褒扬更合适的的做法吧。
再比如,领导人要提“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那么,加上“预判问题,预防问题”难道有错吗?
还有,像金灿荣教授所提的“中国人很适合搞市场经济/工业化”,能不能更客观准确一点,说“经过了若干次深刻的革命与变革,变革后的中国人是适合搞市场经济和工业化的”?
无论是学术还是政治宣传,更客观、全面、准确的论断和话语显然效果会更好,全面科学的灌输显然强过报喜不报忧的应付,学术和政治互相包容理解,应该是双向交流互鉴共同进步,不是一方给另一方划活动范围。
6、关于我自己的认识和立场。
我是在八十年代就确信中国道路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的,但我的自信既不基于既成事实,也不依赖任何团体。我当时(对我的同学)的表述是:即使中共在实践上把中国的改革开放彻底搞砸了,中国人全部亡族灭种,美国人将来也无可避免要回归到与中国目前类似的道路上来,否则绝无出路。
我的自信根基是科学,或者说是历史上全部已有实践的总结,具体实践结果可以因各种主客观因素而差异较大,但科学的东西最终会战胜错误,这不可改变。而我们自己的成败,则可以与此最终结果没有直接关系,虽然我们的努力方向无疑首先是自己的成功。
当然,我这说法,在政府官方听起来不那么舒服——在科学和政治两者之间,我自己的选择当然是科学,这就是我最根本的立场来源。
我的世界观,则一直都很明确,当然只能是马克思主义。只不过,我一直主张马克思时代的基础理论要升级换代(八十年代,我对同学谈的是,至少必须重新定义社会主义这概念)。
我还要说的是,你们很多人依旧可以选择挨鞭子之后再跑,但我们这个社会整体不可以这样,或者说,那些拿鞭子的人不能这么做。如果你们偏要坚持你们的选择,至少,不可以否定那些拿鞭子的人,否则就真没什么好谈的了。
最近有人和我说,我一直反复提中国人的缺陷,不知道用意何在,而且觉得我立场奇怪,我这里给予针对性的相关说明。
1、客观全面看待自己不是贬低中国人。
我在提中国人的缺陷不假,但我一直同时承认中国人有自己的优势,缺陷和优点是同时存在的,我反对的,是只提优点无视缺陷,而从来不是认为中国人不行。要谈立场,这一点必须首先明确。
2、怎样正确看待群体优点和缺陷的关系。
我认为,历史是公众不断改正错误的过程,绝不是其实现最初理想的过程。这条规律很客观,而且纵观古今中外,不存在任何反例。
我们历史上有些相关的政治口号是有问题的,这里是有必要提一下的。比如“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种,对简单问题这说法没错,但复杂问题呢?至少,大家还知道,现在西方的一人一票选举结果有多荒唐。
总之,不要把任何具体的群体看作没有缺陷和错误的。而哲学上的“群众”,在很多场合代表的不是“具体的群体”,而是“无限实践过程中的群体”,这种概念是抽象出的一般性,不是任何具体和特殊,而我们研究历史和现实,都针对的是具体和特殊。
而任何一个成体系具体的群体,不管是民族还是文明,都是有优点的同时也有缺陷,没有任何群体是完美无缺的。各个时代下,这些群体的具体优点和缺陷构成该群体的主观因素,它们和当时的各种客观条件相结合,综合起来共同决定了这些群体的兴衰成败,最终谱写出完整的历史。靠一种优点不可能永远生存发展,一个缺陷也不可能单独导致亡族灭种——历史上,所谓最类似这两种情形的事,其实都是描述者忽略了当时其它主客观因素的作用(即使是互相抵消或补偿而不产生影响的因素,也不等同于不存在)。
3、民族或文明的生存法则。
小民族或小文明,在至今为止的人类历史中(今后当然可能有变化),是没有能力自主掌控自己命运的。别人强弱只是外因,并非决定性的因素,关键的决定性因素,当然是其自身不堪一击的内因。因此,对小民族或小文明而言,关注主观上的优劣,对其兴衰往往并非很重要。
不过,对足够大的民族或文明,情况就完全不同。别人的强弱依旧是外因,但自己的优点和缺陷的综合(主观因素),却往往可以决定自身的兴衰成败。对这样的群体,少犯错误,不犯大错,把自己做好,是成功的关键。
实际上,每个民族或文明都有过各式各样的缺陷,在历史上都犯过相同或不同的错误,这种复杂情形下,我们只能作这样的判断:对大群体而言,成败都是综合性因素的结果,生存下来或发展领先的必定有优点,灭亡或衰败的必定有缺陷,而且,成功者照样有缺陷,失败者未必没优点,哪怕是最成功的群体,甚至也可能需要从历史上最彻底的失败者那里学他们的优点。
综合因素作用的复杂性,还表现在,根据自身缺陷的特点、客观条件及对手的认识水平等因素的不同,什么时候缺陷会积累出致命问题,是相当复杂的事,但永不改正缺陷必然导致失败,是确定无疑的。
4、关于中国人自己的态度。
有一种哲学态度是这样的:“问题导向”,实践给我们把问题推到眼前之后,我们根据要解决的问题决定该去认识什么,怎样认识,怎样做;没有被实践端到眼前的东西,谁要是去研究和认识,那都是“空谈误国”或“纸上谈兵”。
这种“问题导向”哲学,其实就是典型的被动反映论,哲学学术上是早被认识烂了的谬误,不过实践上要想做改变还真是事比登天,“经世致用”观念根深蒂固的中国尤其如此。以这种态度看待自己的民族缺陷的话,缺陷就是“非落后挨打不足以纠正”了,但显然,这又不是任何正常中国人希望看到的结果。态度和结果自相矛盾,当然总是要有个解决出路的,想看到好的结果,必须改变态度。
而即使从实用主义出发,当今时代,被动地解决撞到眼前的实际问题,已经不适合时代的需要了。在缺陷积累到开始产生明显损害之后再试图解决,损害往往已经十分巨大且影响无法逆转,甚至有可能导致生死两分的差异。历史上,我们因缺陷而衰落的过程至少经历了两千多年,这是由于当时的人类社会发展阶段、我们领先幅度及对手的水平所致。而今天的现实,早已翻天覆地,这种情形下还要抽一鞭子跑几步,后果肯定不是只多挨鞭子这么简单,并且危机到来之快也远非古代可比。
我们的正确态度,当然是在两方面都做出更主动的努力:既要巩固自己的优势,也要及早发现并改掉自己的缺陷,而不要把优点的暂时相对突出当作缺陷可以存在的理由。
5、怎样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协调。
张文木教授曾写过文章,专门谈及怎样处理好政治和学术之间认知差异问题,关于怎样把理论认识与实践相协调,我认为张教授的观点值得参考。
需要指出的是,我这种对缺陷的认识,不是对眼前实践的否定,而是修正或补充。把这个理解错了,不是全面接受的肯定就是全面否定,这样的非此即彼的观念之下产生的分歧,就不值得在这里讨论了。
既然是修正和补充,那么就可以按张教授的观点去协调。
比如,你要在实践中树立民族自信,显然就不是在灌输民族优越论或种族优越论,那么,能不能客观全面一点,说我们有优势的同时,也指出和任何其他民族/文明一样,我们也有缺陷,而这缺陷不是空口说说,是可以落实的?我们的领导人也在谈文明间互相交流学习,若自己全是优点没缺陷,我们还学什么?就算是为自圆其说的逻辑,也应该有比现在一味自我褒扬更合适的的做法吧。
再比如,领导人要提“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那么,加上“预判问题,预防问题”难道有错吗?
还有,像金灿荣教授所提的“中国人很适合搞市场经济/工业化”,能不能更客观准确一点,说“经过了若干次深刻的革命与变革,变革后的中国人是适合搞市场经济和工业化的”?
无论是学术还是政治宣传,更客观、全面、准确的论断和话语显然效果会更好,全面科学的灌输显然强过报喜不报忧的应付,学术和政治互相包容理解,应该是双向交流互鉴共同进步,不是一方给另一方划活动范围。
6、关于我自己的认识和立场。
我是在八十年代就确信中国道路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的,但我的自信既不基于既成事实,也不依赖任何团体。我当时(对我的同学)的表述是:即使中共在实践上把中国的改革开放彻底搞砸了,中国人全部亡族灭种,美国人将来也无可避免要回归到与中国目前类似的道路上来,否则绝无出路。
我的自信根基是科学,或者说是历史上全部已有实践的总结,具体实践结果可以因各种主客观因素而差异较大,但科学的东西最终会战胜错误,这不可改变。而我们自己的成败,则可以与此最终结果没有直接关系,虽然我们的努力方向无疑首先是自己的成功。
当然,我这说法,在政府官方听起来不那么舒服——在科学和政治两者之间,我自己的选择当然是科学,这就是我最根本的立场来源。
我的世界观,则一直都很明确,当然只能是马克思主义。只不过,我一直主张马克思时代的基础理论要升级换代(八十年代,我对同学谈的是,至少必须重新定义社会主义这概念)。
我还要说的是,你们很多人依旧可以选择挨鞭子之后再跑,但我们这个社会整体不可以这样,或者说,那些拿鞭子的人不能这么做。如果你们偏要坚持你们的选择,至少,不可以否定那些拿鞭子的人,否则就真没什么好谈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