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有媒体爆出,曾被称为“华为天才少年”的彭志辉,凭借其机器人创业项目,已获3轮融资,市场估值被爆在十几亿美元左右,彭志辉持股约6.6%。 此时距离他去年12月宣布离职华为,放弃百万年薪,仅过去不到半年。 2019年,华为董事长任正非提出“天才少年计划”,表示要在全球用顶级薪酬为华为吸引顶级人才。 彼时华为正处风雨飘摇之际——先是2018年,时任华为公司副董事长、首席财务官孟晚舟前往国外参加会议时,在加拿大温哥华转机时被捕。 再是2019年5月16日,美国商务部开始对华为实施出口管制,华为被列入出口管制黑名单,美国企业被禁止向华为出售任何产品和技术。 迷雾与困难层层出现。 一个月后,任正非签署了一份内部文件,正式提出“天才少年”招聘计划,宣布华为将在全球招募“天才少年”。 在任正非看来,这些少年的加入,就像给华为“换枪换炮”,能否打赢这场战斗,他们或许正是关键之处。 在提出“天才少年”这一概念之初,任正非曾将他们形容为“泥鳅”: “我们将从全世界招进20-30名天才少年,这些天才少年就像‘泥鳅’一样,钻活我们的组织,激活我们的队伍”。 在这样的设想下,能够获得面试机会的少年们,通常需要在数学、物理、计算机、材料、芯片等相关领域有突出且卓绝的成绩。 选拔过程通常是7轮:简历筛选、笔试、初面、主管面试、若干部长面试、总裁面试、HR面试。 通过之后,华为会根据面试成绩,对这些“天才少年”们定薪。 按照计划,薪资被定为三个档次:最高档为182万-201万,第二档为140.5万-156.5万,第三档为89.6万-100.8万。 2019年,华为天才少年共招收9人,均为博士研究生,2020年则为6人,其中,就有1993年出生的彭志辉。 如今看,彭志辉的薪资评级并不在最高档,但他获得的关注却是最多。2020年,彭志辉通过“天才少年计划”入职华为,成为一名AI算法工程师。 与此同时,在视频网站上,他给自己起名“稚晖君”,凭借着脑洞大开的科技视频,成为知名度极高的硬核科技博主。 有人评价彭志辉的设计:“外行看起来很牛,内行人看起来更牛”。 在他的B站账号上,记录了许多从生活中延伸出来的奇思妙想。 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彭志辉在2021年夏天,制作过的一个自动驾驶自行车。 那是他加入华为的第二年夏天。 有一天下大雨,彭志辉骑着自行车去上班,因为速度太快,导致他在转弯时摔倒受伤。站在镜子前,彭志辉盯着脸上的纱布,脑海中浮现出一个巨大的问题: “自行车为什么非要人骑,它既然叫‘自行’,就应该能够自动驾驶。” 想法浮现在脑海后,便很难再被驱散。 之后,彭志辉利用下班和休息日,花费4个月的时间,制作出一辆能够自动驾驶的自行车,这辆车不仅能够保持平衡、自动驾驶,还能够在过程中通过传感器,识别到前方与两侧的障碍物,自动避让。 视频一经发行,立刻在科技圈引起极大关注。有人在看过视频后,详细列出了彭志辉在制作过程中使用的相关知识点,总结出了20多条。 就连B站的董事长陈睿,都前来评价:“太强了,UP主重新定义自行车。” 对彭志辉而言,生活中不起眼的细节,总能成为他创作的灵感。比如一次在吃螃蟹时,他觉得螃蟹壳长得像火星车,便花费几十小时,将其改装成了一辆火星车。 之后的两年时间里,彭志辉还制作过外观只有一枚硬币大小的电脑、能够当作充电宝的屏幕,以及能对葡萄进行缝合的机械臂。 彭志辉说:“过于先进的科技对于普通人而言,就像魔法一样,我觉得很酷。” 毋庸置疑,作为华为的工程师,他拥有上百万的年薪,而作为科技博主,他收获了250多万的关注。 无论是名与利,他都收获颇丰。 在这样的故事脉络下,当人们试图去探索与复刻,一个天才少年被创造的过程时,却意外发现,在彭志辉的人生中,有迹可循的东西,都太过平常。 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于“天才少年”这个称号,彭志辉都并不习惯。他说:“我既不是天才也不再少年,我的成长并没有出众的故事,只是一个很平淡的过程。” 无论在网上被叫多少次“大神”,在生活中,彭志辉更像是一个普通的男生。他爱吃泡面、喝可乐,讨厌花椰菜,喜欢弹吉他和吹口琴,空余时间会尝试接触新事物,比如摄影。 “普普通通”的彭志辉,出生在江西农村,上小学之前,因为父母工作调动,他也跟着来到广东生活。 年幼的他不爱说话,也没什么朋友,大多数时间,都是一个人在家中。 广东的夏天炎热且漫长,那时彭志辉最爱做的事情,就是蹲坐在电视前看引进的国外动画片,握着只有32兆内存的GAMEBOY掌机,一遍遍地通关游戏。 时间久了,他便开始好奇,如此小的一个设备里,怎样实现那些生动的画面和内容。 他开始拿着梅花刀,将家里不用的电子设备拆开,试图找到一些破解的线索。 多年后,已经掌握许多科技技能的彭志辉,曾创造出一块又能当充电宝,又能成为游戏屏幕的作品,或许对他而言,灵感正是来源于幼年。 高中毕业后,彭志辉考入电子科技大学,进入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那时他对学校里组织的科技竞赛十分感兴趣,但他所在的生物学院,相比于计算机学院,很难组织出一支队伍。 为了参赛,彭志辉只好一个人扮演所有角色,无论是硬件、软件、算法、结构、还是撰写报告,他都学了一个遍。 读大学那几年,彭志辉参加了大大小小的电子设计竞赛,拿下多项国际奖项,同学们甚至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电赛狂人”。 2018年,获得硕士研究生学历的彭志辉,从电子科技大学毕业。 他先是进入了OPPO上海研究院,成为一名算法工程师。两年后,又被华为“天才少年计划”项目选中,正式入职华为,成为一名AI工程师。 与此同时,在B站上,也有人关注到彭志辉的另一个分身——“稚辉君”,在账号里,他分享着自己用业余时间制作的各类电子创意发明。 一方面,这些发明让彭志辉迅速吸引到上百万粉丝的关注,成为继“何同学”之后的又一大神级别的科技博主。 但另一方面,这些与工作无关的创作,也让人们开始关注,以“天才少年”身份入职华为的彭志辉,是否将太多精力投射到与工作无关的地方。 甚至有网友在他视频下评论:“华为的工作量看来还是太小了”。 对此,任正非曾大度回应:“有人研究自行车的自动驾驶,公司没有约束过他,我们要生产自行车吗?没有啊。这是他掌握的一把‘手术刀’,或许以后会发挥什么作用,产生某种巨大的商业价值。” 实际上,华为内部工作人员曾在网上透露,彭志辉在华为工作期间的几次绩效评级全为A,并且拿到过总裁奖、明日之星、金牌团队等奖项。 就连彭志辉都曾在视频中提到,自己所进行的大部分创作,都是利用周末以及节假日,所以有时他的两个作品时间跨度,会高达半年。 似乎,彭志辉在”华为天才少年”以及“科技圈顶流博主”之间寻找到了平衡。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2022年12月,彭志辉突然在微博上宣布,自己已正式从华为离职,之后会将更多的时间用于自己的创业项目“智元机器人”的研究。 在宣布离职的微博上,他感谢了两年在华为的经历,并未回应网络上的诸多猜测,他说:“年轻热血不知天高地厚或许就是我最后的倔强。” “华为天才”的帽子就此摘下,但对于彭志辉而言,过去与将来同等重要。 在“天才少年”的招聘简章中,华为明确提出一条规定,英雄不问出处,对于应聘者不限学历和学校,只看其过往的研究成果。 这简单的一句话,恰好说明了华为对于“人才”的珍惜。毕竟如今,在许多招聘中,“学历血统”是否纯正,依旧是一条隐形存在的限定。 所谓学历血统,指的是无论研究生阶段考到如何顶尖的学校,如果本科普通,依旧会被判定为“血统不纯”,被企业拒之门外。 但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一次考试或许能定义一段人生,但却永远无法定义一个人的全部能力。 比如和彭志辉同届,以第二批“天才少年”加入华为,并拿下最高档201万薪资的张霁,就毕业于三本院校,且两次高考失利。 这段经历也恰好印证了,虽然顶着“天才少年”的头衔出现在大众视线,但在张霁的过往经历中,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却与“天才”二字大多无关。 张霁出生在湖北通山,父母都是老师,从小到大,对于儿子他们并没有投以太高期望,只希望他能够快乐健康长大,找一份喜欢的工作,平平安安。 所以在有关童年的记忆中,张霁并没有留下太多被要求学习的回忆,父母几乎从不干涉他的决定,所以当他第一次高考失败,决定复读时,父母一如往常选择支持。 遗憾的是,成绩并没有与时间成正比,二次高考后,张霁依旧没有取得满意的成绩,思前想后,他选择进入一所三本院校,学习计算机。 那是2009年,张霁18岁,经历了两次失败,他决定给自己构建一个上升通道:考研,读博。 从进入大学第一天起,张霁就给自己制作了一张严密的计划表,从学年到学期再到每月,他都有自己的计划。 每天早上,他都会列好要完成的内容,并确保今日事今日毕。如果某天因为其他事情耽误了学习时间,他便一定会抽空补上那些被浪费的时间。 上课时,他通常坐在第一排,对于自己的每科成绩,都严格要求。 在这场被紧密编织的大学生活下,4年后,22岁的张霁顺利考上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的研究生,之后,又考入华中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在张霁看来,天分很珍贵,但努力却更重要。更何况,有些事情即使努力了,也会出现意料之外。 比如在读博期间发表第一篇论文时,张霁曾连续5次被退稿,每次退稿都意味着回炉重造,过程十分艰难,直到第六次投递,论文才如愿发布。 如同石块被搬开,一切都变得顺利起来。之后几年里,张霁在顶级期刊上发布了八篇稿件,并在导师的推荐下进入腾讯实习。 实习期间,他拿了7项国内、国际专利,其研究成果更是取得了腾讯2016、2017年度杰出贡献奖,以及2019年度卓越运营奖。 也正是因为这些成绩,博士毕业时,许多企业和高校联系到张霁,主动向他提供工作机会,回忆起来,张霁说自己甚至从未写过简历。 过程中,张霁拿到了华为、腾讯、阿里巴巴、IBM等多家科技头部公司的录取通知书,其中,为了邀请他入职,最高的给出了360万年薪。 张霁最终选择了华为。 谈及原因,张霁说:“我不是圣人,也不是不在乎钱。我希望在华为最艰难的时候为其做一点贡献,能够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做有意义的事情。” 对于张霁而言,是不是天才或许并不重要,真正关键的,始终是向前走。 在张霁的故事里,或许努力是一个最为显著的主题,那么姚婷的经历,则更像是重新对成功与失败进行定义,过程中还掺杂着作为一名“女博士”,她想要做出的表达。 和张霁、彭志辉同届,在2020年入选的6位“华为天才少年”中,27岁的姚婷是唯一一位女生。 她获得了第二档的最高薪资,拿到了156万的年薪,被媒体冠上“最美女博士”的头衔,收获诸多关注。 所谓“天才”,指的是一个人天赋的才能,但姚婷的上升,大多数来自于后天的“某个瞬间”。 1993年,姚婷出生在湖南益阳一个普通的家庭中,为了给女儿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在姚婷很小的时候,父母便去往长沙工作。 在上小学那年,姚婷也离开朋友,搬到了长沙读书。 初来乍到的姚婷并不习惯新环境,漫长的适应期几乎横贯了姚婷的小学与初中,那几年,姚婷的成绩并不算好。 中考那年,姚婷只取得了2A4B的成绩,即两门成绩在90分以上,4门成绩为80分以上,这个成绩并不能让姚婷进入长沙四大名校高中——长郡、雅礼、师大附中以及长沙市一中。 毕竟在当时,这四所名校的录取条件是,学生的成绩必须要达到6A,姚婷2A4B的成绩显然相差甚远。 成绩出来后,父亲问姚婷是否还有别的心仪学校,思量之下,她选择进入长沙市周南中学。 那时的姚婷并未对人生有明确的规划,直到高一结束时,她突然对计算机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些代码和数据在一夜之间将她拉入了全新世界。 自此之后,能考入一个好的学校,成为她最大的目标。 如今看,那一时期老师们在姚婷学生手册上,写下的最多评价便是:踏实、认真以及时间规划清晰。 高中时,姚婷的弟弟刚出生没多久,害怕回家分散精力,所以就连周末,她都会留在学校读书。 2011年,姚婷顺利考入西北大学,进入物联网专业。4年后,她免试进入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就读光电国家研究中心计算系统结构专业,并成功直博。 期间她去往美国天普大学交换读书,并在2019年,获得机会进入西部数据日本研究所工作,担任高级研究员。 2020年,姚婷从日本回国,国内的多家头部科技企业都向她抛出橄榄枝,考虑到研究方向与兴趣,她最终选择加入华为,成为了这批天才少年计划中,唯一一个天才少女。 面对媒体报道,姚婷不认为自己值得被宣传,相比自己,她更希望社会能够关注“女博士”这一群体,以及现阶段她们所遇到的困境与刻板印象: 找工作难、岁数太大、婚恋问题。 姚婷说:“外界普遍误解女博士年纪大、严肃无趣、难以接近,其实我们不要太年轻,不要太有活力。” 入职华为后,姚婷搬去深圳生活,谈及156万年薪时,姚婷最先想到的,是改善家人生活条件,但也仅此而已。 当有人将这份年薪定义为“能够改变命运”时,姚婷感到无奈: “放在深圳这个城市来看,这个年薪很难做些什么,毕竟房价都要10万一平。” 从2019年至今,华为总共招揽了近20名天才少年,没有人能够确切量化,在华为,这些少年们究竟带来了怎样的成果。 但抛开结果,可以确定的是,他们的存在,一定会成为华为的某种驱动。 前不久,华为官方再次发布公告,宣布开启2023年的“天才少年计划”招聘。此时,距离彭志辉、张霁、姚婷被看见的那个2020年,已过去近三年。 如今,彭志辉已离职,张霁与姚婷则在入职以后,不再有新消息出现。时间过去,热度减退,属于他们的故事,也渐渐归于平常。 再回顾他们的故事,不难发现,虽然作为“天才少年”,他们的人生几乎没有相似之处,但故事的主题却有重合板块。 比如他们都不是大众概念中的“天才”,生来就有着过人的才智,能够登顶,大部分依靠的是不断努力与目标明确; 再比如他们都认为自己的人生看起来普通,没有太多值得被宣传借鉴的地方。 更何况,总有新的“天才”会出现,而每一个“少年”都各有不同。 “华为天才少年”这个称号,更像是他们人生中的一个节点,正如姚婷所说: “我不认为中考那年只考到2A4B的成绩,就是失败,也不认为现在获得156万年薪,就是成功,节点上的得失,都没有什么价值。” 不必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毕竟时间还长,竞赛也是。
前不久,有媒体爆出,曾被称为“华为天才少年”的彭志辉,凭借其机器人创业项目,已获3轮融资,市场估值被爆在十几亿美元左右,彭志辉持股约6.6%。
此时距离他去年12月宣布离职华为,放弃百万年薪,仅过去不到半年。
2019年,华为董事长任正非提出“天才少年计划”,表示要在全球用顶级薪酬为华为吸引顶级人才。
彼时华为正处风雨飘摇之际——先是2018年,时任华为公司副董事长、首席财务官孟晚舟前往国外参加会议时,在加拿大温哥华转机时被捕。
再是2019年5月16日,美国商务部开始对华为实施出口管制,华为被列入出口管制黑名单,美国企业被禁止向华为出售任何产品和技术。
迷雾与困难层层出现。
一个月后,任正非签署了一份内部文件,正式提出“天才少年”招聘计划,宣布华为将在全球招募“天才少年”。
在任正非看来,这些少年的加入,就像给华为“换枪换炮”,能否打赢这场战斗,他们或许正是关键之处。
在提出“天才少年”这一概念之初,任正非曾将他们形容为“泥鳅”:
“我们将从全世界招进20-30名天才少年,这些天才少年就像‘泥鳅’一样,钻活我们的组织,激活我们的队伍”。
在这样的设想下,能够获得面试机会的少年们,通常需要在数学、物理、计算机、材料、芯片等相关领域有突出且卓绝的成绩。
选拔过程通常是7轮:简历筛选、笔试、初面、主管面试、若干部长面试、总裁面试、HR面试。
通过之后,华为会根据面试成绩,对这些“天才少年”们定薪。
按照计划,薪资被定为三个档次:最高档为182万-201万,第二档为140.5万-156.5万,第三档为89.6万-100.8万。
2019年,华为天才少年共招收9人,均为博士研究生,2020年则为6人,其中,就有1993年出生的彭志辉。
如今看,彭志辉的薪资评级并不在最高档,但他获得的关注却是最多。2020年,彭志辉通过“天才少年计划”入职华为,成为一名AI算法工程师。
与此同时,在视频网站上,他给自己起名“稚晖君”,凭借着脑洞大开的科技视频,成为知名度极高的硬核科技博主。
有人评价彭志辉的设计:“外行看起来很牛,内行人看起来更牛”。
在他的B站账号上,记录了许多从生活中延伸出来的奇思妙想。
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彭志辉在2021年夏天,制作过的一个自动驾驶自行车。
那是他加入华为的第二年夏天。
有一天下大雨,彭志辉骑着自行车去上班,因为速度太快,导致他在转弯时摔倒受伤。站在镜子前,彭志辉盯着脸上的纱布,脑海中浮现出一个巨大的问题:
“自行车为什么非要人骑,它既然叫‘自行’,就应该能够自动驾驶。”
想法浮现在脑海后,便很难再被驱散。
之后,彭志辉利用下班和休息日,花费4个月的时间,制作出一辆能够自动驾驶的自行车,这辆车不仅能够保持平衡、自动驾驶,还能够在过程中通过传感器,识别到前方与两侧的障碍物,自动避让。
视频一经发行,立刻在科技圈引起极大关注。有人在看过视频后,详细列出了彭志辉在制作过程中使用的相关知识点,总结出了20多条。
就连B站的董事长陈睿,都前来评价:“太强了,UP主重新定义自行车。”
对彭志辉而言,生活中不起眼的细节,总能成为他创作的灵感。比如一次在吃螃蟹时,他觉得螃蟹壳长得像火星车,便花费几十小时,将其改装成了一辆火星车。
之后的两年时间里,彭志辉还制作过外观只有一枚硬币大小的电脑、能够当作充电宝的屏幕,以及能对葡萄进行缝合的机械臂。
彭志辉说:“过于先进的科技对于普通人而言,就像魔法一样,我觉得很酷。”
毋庸置疑,作为华为的工程师,他拥有上百万的年薪,而作为科技博主,他收获了250多万的关注。
无论是名与利,他都收获颇丰。
在这样的故事脉络下,当人们试图去探索与复刻,一个天才少年被创造的过程时,却意外发现,在彭志辉的人生中,有迹可循的东西,都太过平常。
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于“天才少年”这个称号,彭志辉都并不习惯。他说:“我既不是天才也不再少年,我的成长并没有出众的故事,只是一个很平淡的过程。”
无论在网上被叫多少次“大神”,在生活中,彭志辉更像是一个普通的男生。他爱吃泡面、喝可乐,讨厌花椰菜,喜欢弹吉他和吹口琴,空余时间会尝试接触新事物,比如摄影。
“普普通通”的彭志辉,出生在江西农村,上小学之前,因为父母工作调动,他也跟着来到广东生活。
年幼的他不爱说话,也没什么朋友,大多数时间,都是一个人在家中。
广东的夏天炎热且漫长,那时彭志辉最爱做的事情,就是蹲坐在电视前看引进的国外动画片,握着只有32兆内存的GAMEBOY掌机,一遍遍地通关游戏。
时间久了,他便开始好奇,如此小的一个设备里,怎样实现那些生动的画面和内容。
他开始拿着梅花刀,将家里不用的电子设备拆开,试图找到一些破解的线索。
多年后,已经掌握许多科技技能的彭志辉,曾创造出一块又能当充电宝,又能成为游戏屏幕的作品,或许对他而言,灵感正是来源于幼年。
高中毕业后,彭志辉考入电子科技大学,进入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那时他对学校里组织的科技竞赛十分感兴趣,但他所在的生物学院,相比于计算机学院,很难组织出一支队伍。
为了参赛,彭志辉只好一个人扮演所有角色,无论是硬件、软件、算法、结构、还是撰写报告,他都学了一个遍。
读大学那几年,彭志辉参加了大大小小的电子设计竞赛,拿下多项国际奖项,同学们甚至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电赛狂人”。
2018年,获得硕士研究生学历的彭志辉,从电子科技大学毕业。
他先是进入了OPPO上海研究院,成为一名算法工程师。两年后,又被华为“天才少年计划”项目选中,正式入职华为,成为一名AI工程师。
与此同时,在B站上,也有人关注到彭志辉的另一个分身——“稚辉君”,在账号里,他分享着自己用业余时间制作的各类电子创意发明。
一方面,这些发明让彭志辉迅速吸引到上百万粉丝的关注,成为继“何同学”之后的又一大神级别的科技博主。
但另一方面,这些与工作无关的创作,也让人们开始关注,以“天才少年”身份入职华为的彭志辉,是否将太多精力投射到与工作无关的地方。
甚至有网友在他视频下评论:“华为的工作量看来还是太小了”。
对此,任正非曾大度回应:“有人研究自行车的自动驾驶,公司没有约束过他,我们要生产自行车吗?没有啊。这是他掌握的一把‘手术刀’,或许以后会发挥什么作用,产生某种巨大的商业价值。”
实际上,华为内部工作人员曾在网上透露,彭志辉在华为工作期间的几次绩效评级全为A,并且拿到过总裁奖、明日之星、金牌团队等奖项。
就连彭志辉都曾在视频中提到,自己所进行的大部分创作,都是利用周末以及节假日,所以有时他的两个作品时间跨度,会高达半年。
似乎,彭志辉在”华为天才少年”以及“科技圈顶流博主”之间寻找到了平衡。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2022年12月,彭志辉突然在微博上宣布,自己已正式从华为离职,之后会将更多的时间用于自己的创业项目“智元机器人”的研究。
在宣布离职的微博上,他感谢了两年在华为的经历,并未回应网络上的诸多猜测,他说:“年轻热血不知天高地厚或许就是我最后的倔强。”
“华为天才”的帽子就此摘下,但对于彭志辉而言,过去与将来同等重要。
在“天才少年”的招聘简章中,华为明确提出一条规定,英雄不问出处,对于应聘者不限学历和学校,只看其过往的研究成果。
这简单的一句话,恰好说明了华为对于“人才”的珍惜。毕竟如今,在许多招聘中,“学历血统”是否纯正,依旧是一条隐形存在的限定。
所谓学历血统,指的是无论研究生阶段考到如何顶尖的学校,如果本科普通,依旧会被判定为“血统不纯”,被企业拒之门外。
但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一次考试或许能定义一段人生,但却永远无法定义一个人的全部能力。
比如和彭志辉同届,以第二批“天才少年”加入华为,并拿下最高档201万薪资的张霁,就毕业于三本院校,且两次高考失利。
这段经历也恰好印证了,虽然顶着“天才少年”的头衔出现在大众视线,但在张霁的过往经历中,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却与“天才”二字大多无关。
张霁出生在湖北通山,父母都是老师,从小到大,对于儿子他们并没有投以太高期望,只希望他能够快乐健康长大,找一份喜欢的工作,平平安安。
所以在有关童年的记忆中,张霁并没有留下太多被要求学习的回忆,父母几乎从不干涉他的决定,所以当他第一次高考失败,决定复读时,父母一如往常选择支持。
遗憾的是,成绩并没有与时间成正比,二次高考后,张霁依旧没有取得满意的成绩,思前想后,他选择进入一所三本院校,学习计算机。
那是2009年,张霁18岁,经历了两次失败,他决定给自己构建一个上升通道:考研,读博。
从进入大学第一天起,张霁就给自己制作了一张严密的计划表,从学年到学期再到每月,他都有自己的计划。
每天早上,他都会列好要完成的内容,并确保今日事今日毕。如果某天因为其他事情耽误了学习时间,他便一定会抽空补上那些被浪费的时间。
上课时,他通常坐在第一排,对于自己的每科成绩,都严格要求。
在这场被紧密编织的大学生活下,4年后,22岁的张霁顺利考上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的研究生,之后,又考入华中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在张霁看来,天分很珍贵,但努力却更重要。更何况,有些事情即使努力了,也会出现意料之外。
比如在读博期间发表第一篇论文时,张霁曾连续5次被退稿,每次退稿都意味着回炉重造,过程十分艰难,直到第六次投递,论文才如愿发布。
如同石块被搬开,一切都变得顺利起来。之后几年里,张霁在顶级期刊上发布了八篇稿件,并在导师的推荐下进入腾讯实习。
实习期间,他拿了7项国内、国际专利,其研究成果更是取得了腾讯2016、2017年度杰出贡献奖,以及2019年度卓越运营奖。
也正是因为这些成绩,博士毕业时,许多企业和高校联系到张霁,主动向他提供工作机会,回忆起来,张霁说自己甚至从未写过简历。
过程中,张霁拿到了华为、腾讯、阿里巴巴、IBM等多家科技头部公司的录取通知书,其中,为了邀请他入职,最高的给出了360万年薪。
张霁最终选择了华为。
谈及原因,张霁说:“我不是圣人,也不是不在乎钱。我希望在华为最艰难的时候为其做一点贡献,能够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做有意义的事情。”
对于张霁而言,是不是天才或许并不重要,真正关键的,始终是向前走。
在张霁的故事里,或许努力是一个最为显著的主题,那么姚婷的经历,则更像是重新对成功与失败进行定义,过程中还掺杂着作为一名“女博士”,她想要做出的表达。
和张霁、彭志辉同届,在2020年入选的6位“华为天才少年”中,27岁的姚婷是唯一一位女生。
她获得了第二档的最高薪资,拿到了156万的年薪,被媒体冠上“最美女博士”的头衔,收获诸多关注。
所谓“天才”,指的是一个人天赋的才能,但姚婷的上升,大多数来自于后天的“某个瞬间”。
1993年,姚婷出生在湖南益阳一个普通的家庭中,为了给女儿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在姚婷很小的时候,父母便去往长沙工作。
在上小学那年,姚婷也离开朋友,搬到了长沙读书。
初来乍到的姚婷并不习惯新环境,漫长的适应期几乎横贯了姚婷的小学与初中,那几年,姚婷的成绩并不算好。
中考那年,姚婷只取得了2A4B的成绩,即两门成绩在90分以上,4门成绩为80分以上,这个成绩并不能让姚婷进入长沙四大名校高中——长郡、雅礼、师大附中以及长沙市一中。
毕竟在当时,这四所名校的录取条件是,学生的成绩必须要达到6A,姚婷2A4B的成绩显然相差甚远。
成绩出来后,父亲问姚婷是否还有别的心仪学校,思量之下,她选择进入长沙市周南中学。
那时的姚婷并未对人生有明确的规划,直到高一结束时,她突然对计算机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些代码和数据在一夜之间将她拉入了全新世界。
自此之后,能考入一个好的学校,成为她最大的目标。
如今看,那一时期老师们在姚婷学生手册上,写下的最多评价便是:踏实、认真以及时间规划清晰。
高中时,姚婷的弟弟刚出生没多久,害怕回家分散精力,所以就连周末,她都会留在学校读书。
2011年,姚婷顺利考入西北大学,进入物联网专业。4年后,她免试进入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就读光电国家研究中心计算系统结构专业,并成功直博。
期间她去往美国天普大学交换读书,并在2019年,获得机会进入西部数据日本研究所工作,担任高级研究员。
2020年,姚婷从日本回国,国内的多家头部科技企业都向她抛出橄榄枝,考虑到研究方向与兴趣,她最终选择加入华为,成为了这批天才少年计划中,唯一一个天才少女。
面对媒体报道,姚婷不认为自己值得被宣传,相比自己,她更希望社会能够关注“女博士”这一群体,以及现阶段她们所遇到的困境与刻板印象:
找工作难、岁数太大、婚恋问题。
姚婷说:“外界普遍误解女博士年纪大、严肃无趣、难以接近,其实我们不要太年轻,不要太有活力。”
入职华为后,姚婷搬去深圳生活,谈及156万年薪时,姚婷最先想到的,是改善家人生活条件,但也仅此而已。
当有人将这份年薪定义为“能够改变命运”时,姚婷感到无奈:
“放在深圳这个城市来看,这个年薪很难做些什么,毕竟房价都要10万一平。”
从2019年至今,华为总共招揽了近20名天才少年,没有人能够确切量化,在华为,这些少年们究竟带来了怎样的成果。
但抛开结果,可以确定的是,他们的存在,一定会成为华为的某种驱动。
前不久,华为官方再次发布公告,宣布开启2023年的“天才少年计划”招聘。此时,距离彭志辉、张霁、姚婷被看见的那个2020年,已过去近三年。
如今,彭志辉已离职,张霁与姚婷则在入职以后,不再有新消息出现。时间过去,热度减退,属于他们的故事,也渐渐归于平常。
再回顾他们的故事,不难发现,虽然作为“天才少年”,他们的人生几乎没有相似之处,但故事的主题却有重合板块。
比如他们都不是大众概念中的“天才”,生来就有着过人的才智,能够登顶,大部分依靠的是不断努力与目标明确;
再比如他们都认为自己的人生看起来普通,没有太多值得被宣传借鉴的地方。
更何况,总有新的“天才”会出现,而每一个“少年”都各有不同。
“华为天才少年”这个称号,更像是他们人生中的一个节点,正如姚婷所说:
“我不认为中考那年只考到2A4B的成绩,就是失败,也不认为现在获得156万年薪,就是成功,节点上的得失,都没有什么价值。”
不必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毕竟时间还长,竞赛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