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外“反向留学”:中国人习惯抱团 认不全班里同学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2年11月9日 21点50分 PT
  返回列表
69927 阅读
19 评论
九派新闻

南安普顿大学的研究生林深彻底领教了中国人的“势力”。

今年6月份,他从南京传媒学院新闻系毕业后,去英国读一年制硕士,专业是全球媒体管理(简称GMM)。来了才发现,一个专业有几个班,中国人占到90%,剩下的10%可能是印度人和阿拉伯人。

批判思维练习课上,全班约40名同学分组讨论。林深像往常一样和几个要好的朋友组在了一起。在这个中国人占比达90%的课堂,一些小组会默契地用中文进行讨论。

“都是中国人在一起,说英语感觉很别扭,而且很多人英语也没有那么好。”林深说。

10分钟的时间里,有些小组侃侃而谈,更衬托出另一些角落的沉默。这堂课结束时,教室一下子安静下来。

这时,林深长舒了一口气,紧绷的神经也放松下来,课前几十页的英文阅读资料仍让他的头隐隐作痛。不过,大家心照不宣的是,小组轮流发言时,肯定由英语说得最好的那个同学来。

和林深一样,这些来自中国的留学生们习惯了抱团,他们一起搭航班、打车、在学校附近租房……他们也自我调侃为“反向留学”。

课堂上大部分都是中国人。 图/受访者提供

【1】一年制硕士可“弯道超车”

林深也想过,为什么专业里英国人很少。

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英国的人工比较值钱,即便只读职业技术学校,赚的钱也不比在办公楼里面的白领少。路过学校附近的工地时,他发现工人们每天是开车上下班的。

读大学时,林深曾有过几段实习经历,感受到了国内求职的“水深火热”。比如,很多工作都要求硕士学历。即使将门槛放宽到本科,到了面试时,竞争对手仍然是硕士居多。

他认识的好学生不少,不乏本科毕业于厦门大学、吉林大学的985高材生,但最终很多人因为考研失败,决定出国。

在林深看来,用一年的时间换一个国外高校的硕士文凭相当于弯道超车。想了想,他又感叹道:“说到底其实还是,现在你没有学历,工作太难找了。”

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457万,比2021年增长80万,增幅为21%。而今年录取人数约为110.7万,录取率只有24.22%。与国内考研相比,申请国外高校研究生相对容易。

今年初,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发布的大学入学数据显示,在2020/21学年,32%的非欧盟学生来自中国。中国留学生是除欧盟以外,在英留学生数量最大的群体。

这和徐慧的直观感受比较符合。

她发现,由于英国硕士大多只需要读一年,很多中国家庭选择花重金让孩子来英国镀金。相反,由于学费很贵,且学生大多自己付学费,所以英国人只读到本科的是大多数。

留学生汤汤告诉九派新闻,相较于考研,双非学校的同学也可以通过申研进入国外知名高校就读。例如,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会愿意给双非学校的学生更多的机会,而其他更热门的专业的中国学生基本上全是来自双一流院校。

傍晚街景 图|受访者提供

【2】中国人被动“抱团”

而在英国生活了一年,徐慧感觉到很多东西在发生变化。她本科社会学老师曾说:“你一定要变得包容一点,不然你会过得很累。”

走在英国的大街上时,徐慧的周围经常有学生成群结队地路过,说着和自己完全不同的语言。她努力融入不同的文化。而在跟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后,徐慧也逐渐明白了这些人的行事逻辑。“我自己的心胸也变得更开阔,可以多原谅一些。”

但林深明显感觉,中国人被动地“抱团”在一起。在公寓的第一天,他教一名印度留学生使用洗衣机,但是现在双方见面也只是打个招呼,都不会想着一起约个饭。

“跟国内也是一样的,上完课就走。可能你上一学期课也认不全班里的同学。”他想,大概不同的文化圈子也隔离了彼此,“通常就是中国人和中国人玩,印度人和印度人玩。”林深说。

林深所在的校区在温彻斯特,位于英格兰南部,也是汉普郡的行政中心。在没课的时候,他也会去四处逛逛。

在他的镜头中,水石书店(拥有40年历史的英国最大连锁书店)坐落在马路一侧的中央,充满智性与美感。行人脚步匆匆,两侧优雅的建筑无声诉说着这个城市的历史。

水石书店所在的街道。 图/受访者提供

在南京上大学时,林深通常不会选择周末去旅游,但“英国很小,去伦敦大概一个小时的火车就到了。如果你有时间,你就可以到附近城市。出去玩的欲望会更加强烈一点。”

和林深一样,闲暇时间,留学生汤汤也会在英国各地旅游。开学第二周,她就去了大本钟伦敦眼,还去了海德公园追日落看天鹅,感受特拉法加广场的人山人海。

当然也有汤汤没有预料到的,比如地铁上没有无线网,没办法像在国内一样玩手机,只能和朋友发呆或者是聊天。她还发现,英国人过马路不怎么看红绿灯,经常横穿马路。“开始的时候我会有点害怕和担心,但后来我就加入了他们。”汤汤调侃道。

远处一群白鸽飞过。 图/受访者提供

【3】“水”不“水”看个人

在英国,一年制硕士一般分为三个学期进行,每学期时间在三个月左右,“前两个学期就是上课、写论文,第三个学期要写毕业论文。”

在上课方面,林深明显感受到了国外课堂与国内的不同之处。

在一门名为“批判思维练习”的课上,同学们围坐在圆桌旁,讨论性别、人种等话题。“全是这种问题,很开放,也不涉及什么理论。”林深说,讨老师会还会挨个跟学生交流。

汤汤感觉,这里跟国内最大的区别就是,没有太多来自老师的指令,万事靠自己,更自由。老师更多负责引导学生课堂讨论,大课小课讨论课,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

伦敦大学学院。 图/受访者提供

徐慧最大的困扰就是语言。在国内,即使雅思成绩考了7.5分甚至8分,去留学照样听不懂。“有时你和别人介绍自己是从英国留学回来的,如果对方突然对你说英语或者要你说英语,你就会突然‘尬’住。”

对于这个问题,林深有自己的办法——当全组都是中国人时,讨论就用中文,但跟老师交流还是英文。轮到小组代表发言,“每一次就会选英语最好的那个。”

阅读英文文献同样让他觉得有些吃力。他每周都有阅读文献和资料的要求,全都是英文,“你看的话,那也不一定看得懂是吧?”

也正因此,一年制硕士往往被评价为“水硕”。

“水还是不水,其实也和个人有关,如果你认真学的话,那种还是辛苦的。”林深评价。

对于水硕的现象,徐慧总结过原因。她在英国就读的学校经常遭遇教师罢工,一到这种时候,学生就出去玩。尤其是春天以及复活节假期。

当罢工和春天碰在一起,她所在的城市里就基本看不到什么中国留学生。这些学生都散落在了欧洲各地。

她也认为,这与国外的评价机制有关。例如,在英国硕士达到50分算及格、达到60分算良好、达到70分算优秀。“其实60分在英国其实是一个还不错的分数,如果晒成绩的时候你有70多分,你会觉得自己真的太厉害了。”但在国内,这些都算低分。

英国千年古城巴斯 图|受访者提供

高考完以后,汤汤曾得到去到法国公派留学的机会,但因为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热爱,她选择留在了湖北省的一所双非院校。本科毕业时,她又放弃保研,选择出国。在英国的校园里,她看到了许多不同的人。有人海外本科毕业,也有一些已经工作了好几年再来读研究生。

“人各有志。”她想,水学历和认真读书都是个人的选择,没有好坏之分。

(文中人名均为化名)

九派新闻记者 武菲菲 实习记者 湛泽梅 张玉霖 向金莉

柴郡猫
1 楼
同学又不固定 神经病才认得全
t
terryisajunk
2 楼
造谣造假这种事情反华杂种的内心【极其揪缠,左右为难】,一会儿说中国【一盘散沙】,一会儿说【中国人习惯抱团】。问:“这些畜生的这两种描述,哪一句话你会相信?”---呵呵!!!
传播爱与光
3 楼
美国文化就是这样的,同一办公室20年,连斜对角的同事叫什么名字都不知道!哈哈哈
h
han89012
4 楼
这是正经硕士嘛?我读个商科还得3年呢……
m
monkeyking
5 楼
英国硕士超级水!不用出国也是一年!出国就是去换个地方上网,周末可以和中国留学生抱团聚餐……学习上还不就是中国留学生讨论交流查查资料应付作业,结业回家没正经和一个英国人交流超过2分钟…
R
Robin_Snow
6 楼
英国博士好像也很水。有个本科同学姐们去Cardiff U, 天天po 全欧洲旅行,做菜,同学happy hour,弄得我当时在实验室天天看她朋友圈咬牙切齿…而且没有prelim 和oral 这种刷人机制,水文章也没几篇,结果,四年毕业了~~ [1评]
秃尾巴狼
7 楼
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英国的人工比较值钱,即便只读职业技术学校,赚的钱也不比在办公楼里面的白领少。路过学校附近的工地时,他发现工人们每天是开车上下班的。 [1评]
x
xiaoyao100nian
8 楼
又是SB自媒体 哪国留学生不是抱团的
C
CBBU
9 楼
水不水也要看哪个学校里的哪个科目的 [1评]
R
Robin_Snow
10 楼
: 是,我觉得Cambridge Oxford UCL 貌似还行 [1评]
C
CBBU
11 楼
几个方的纸皮你让人来拿走处理掉,在英国没个几十胖子人家不伺候,但在中国人家还要给你钱。
C
CBBU
12 楼
也要看里面那个科目,剑桥大学的园艺毕业也水。
s
szacy
13 楼
相信这种反常的、充满商业铜臭的扭曲留学方式很快就会因为严重下降的教学质量而走到尽头,被中国家长和学生所抛弃。
r
rally
14 楼
五毛国媒体坐墙内瞎造谣,英国上大学并没有“班”的概念,搭档上同一门课的同学可能就是只有这一门课会遇到你而已。
赵立坚
15 楼
中国有个成语叫“作茧自缚”,是说蚕吐丝作茧,却把自己裹缚其中。
s
snake1101
16 楼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打倒共產黨!再造新中國!造反有理!革命無罪!
推翻共党
17 楼
WTF?这傻逼作者来过美国大学吗,美国学校有个鸡巴班级,文盲
D
DonaldTramp
18 楼
都是走读的,有几个人能认全班里的人?
f
funding
19 楼
刚出国时候完全听不懂印度同学的英语,然后震惊的发现教授与他们交流毫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