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五年多的挖掘,四川成都新川创新科技园先后出土了六千余座古代墓葬,上万件不同材质的墓葬遗物。其中,在一座保存完整的汉末三国时期中小型单室崖墓,研究人员发现了鎏金环首铜刀、造型滑稽说唱俑、仙山座、佛像摇钱树、彩绘持盾俑、彩绘陶楼等十分珍贵精美的古老文物。
然而,经过2000多年的岁月“洗礼”,有些原本就脆弱易碎的文物如今变得更加残破不全,这给后续文物处理保护工作增加了不少难度。
面对如此大量精美珍贵且历史悠久的墓葬遗物,成都考古文物研究院技术人员是如何在确保不损伤的情况下,进行现场提取作业的?接下来会如何展开清理研究工作?带着上述问题,科技日报记者15日采访了有关专家。
6000余座古墓上万件文物
埋藏地下的半部“四川通史”
新川创新科技园位于四川成都高新南区,面积仅仅有10.34平方公里。在如此狭小的空间内,成都考古文物研究院考古研究人员发掘出土了六千余座古代墓葬,囊括了崖墓、岩坑墓、砖室墓等多种类型,而且这些墓葬横跨历史周期长,从战国到秦代,从两汉六朝,到唐宋时期,一直延续到明清时代。
M94崖墓主室内场景
M94崖墓侧室中出土的执扇佣
此外,该园区还出土了上万的陶、瓷、铜、铁、玻璃、石质等不同材质遗物,其中不乏“稀世珍宝”,比如以战国末期“郫”戈、西汉时期带外文字母的“龙纹铅饼”、新莽时期错金“一刀平五千”钱币、东汉时期画像石棺、晋代印度-太平洋珠等遗物最具历史价值。
“该园区墓葬遗存年代延续跨度长达两千多年,期间没有大的时代断层,堪称埋藏于地下的半部“四川通史”,是四川地区珍稀的通史式的古代墓地。”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左志强说。
进行现场整体套箱提取
已通过X射线探伤检测
考古工作队在对五根松墓群进行考古发掘时,在该墓地Ⅲ号地点西北缘发现了一座编号为M94的重要崖墓。
在该墓葬中,先后出土了鎏金环首铜刀、造型滑稽说唱俑、仙山座、佛像摇钱树、彩绘持盾俑、彩绘陶楼等大量汉末三国时期的精美文物。“这些文物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刘雨茂说,这也是近年来三国时期文物的重大发现,“这一发现将开创四川地区三国文化研究的新局面。”
记者了解到,相关技术人员目前正在对M94崖墓出土的这些文物进行清理工作。那么,这些文物是如何进行提取、清理、勘测的呢?相关技术人员以“佛像摇钱树”文物为例进行了具体解释。
在五根松M94崖墓耳室出土的“佛像摇钱树”文物展示。
“这件‘佛像摇钱树’文物是在M94崖墓的耳室中发现的。铜摇钱树枝叶并不在摇钱树座上,两节枝干、钱叶堆放在一起,”左志强说,这可能是墓葬主人的有意放置。
研究人员告诉记者,考古清理工作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是——在现场对摇钱树主干及堆叠枝叶进行整体套箱提取:首先,要将套箱进行翻转,从底面开始“小心翼翼”地进行清理,接着,再慢慢提取原本压在摇钱树构件下方的陶罐及石板,这样就会露出摇钱树的枝叶,从而逐步完成套箱提取工作。
提取出来后,研究人员如何进一步判断文物的损伤情况?记者了解到,在对附着在“摇钱树”枝叶上的泥土进行初步清理后,研究人员会进行下一步的X射线探伤检测——即通过X射线照片得到摇钱树各构件的叠压关系,初步判断摇钱树各构件的锈蚀程度等。
X射线现场探伤检测情况展示。
三维激光扫描设备将“上场”
部分文物正在进行实验室清理
这批在历史长河中“沉睡多年”的古老文物,如何在无损情况下获取文物信息并进行相关保存,是考古学界研究人员面临的共同难题。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近年来数字科技手段的引进给文物勘察分析工作带来了“福音”。如数字化石窟、石刻,大同云冈石窟、乐山大佛等项目,均采用新型技术进行数字考古作业,这为M94崖墓出土文物的分析勘察工作提供了技术基础。
在后续实验室清理过程中,技术团队计划通过三维激光扫描设备对摇钱树的堆叠情况进行三维信息采集。据了解,这种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具有扫描速度快,外业时间短、人为误差影响小、非实体接触等多种优点。
此外,研究人员还计划利用计算机建模技术获取M94崖墓出土文物的数字模型,从而保留原始的叠压关系资料。同时,通过使用手术显微镜、超景深显微镜辅助清理工作并实时记录重要信息。
相关专家表示,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把文物的几何和纹理信息“复制”下来,再利用数字的形式存储或构建成三维模型的做法对于文物的保护、修复以及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除佛像摇钱树外,在五根松墓葬出土的侧室木棺、主室陶棺、陶楼等其他重要文物也正在进行X射线探伤检测,目前已进入实验室清理阶段,届时,重要文物的信息提取与科学保护将有更完美地呈现。
此外,在考古界,自古就有“汉墓十室九空”说法,而五根松M94汉朝崖墓不仅未被盗掘,且随葬器物丰富多样,数量多达86件(含可修复完整器物),钱币多达数百枚。其被相关专家鉴定为四川乃至西南地区一座罕见且保存完整的汉末三国时期中小型单室崖墓。
相关报道:这次考古见证成都自古就是开放之地
年代延续跨度长达2000多年的6000余座古代墓葬出土这次考古见证成都自古就是开放之地
出土的说唱俑 资料图片
墓葬全景 资料图片
出土的新莽时期错金“一刀平五千”钱币 资料图片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5月14日对外公布,一项在成都平原东南缘的新川创新科技园项目建设地历时5年的考古发掘,共发现了超过6000座古墓!这些墓葬遗存年代延续跨度长达2000多年,没有大的时代断层,堪称埋藏于地下的半部“四川通史”,是四川地区珍稀的通史式古代墓地。
2015年3月,新川创新科技园开建之前,按照惯例,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进驻园区进行例行勘探,不仅发现有新石器末期居址遗存,还发现了大量古代墓葬遗迹。经过5年的考古发掘,6000多座古代墓葬和大量珍贵文物重见天日,古代成都人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呈现在今人眼前。
数以万计的文物:堪称半部“四川通史”
此次出土数以万计的陶、瓷、铜、铁、玻璃、石质等不同材质遗物,其中以战国末期“郫”戈、西汉时期带外文字母的“龙纹铅饼”、新莽时期错金“一刀平五千”钱币、东汉时期画像石棺、晋代印度-太平洋珠等遗物最具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
在发掘的战国晚期岩坑墓里,考古人员发现了在铜戈装柄部位刻有郫县(今郫都区)“郫”字的郫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左志强介绍,整个铜戈的风格有着明显的秦代特征,小篆体的“郫”字则是在铜戈铸造之后再镌刻上的。
“一个‘郫’字告诉我们,这个戈的置用地是在郫。秦灭巴蜀之后,在汉中郡设立了三十多个县,郫县(今郫都区)是在比较早的一批中,这是郫县(今郫都区)得名最早的实物资料。”左志强说。
在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刘雨茂看来,“郫”戈既可能是在郫县(今郫都区)使用的器具,也可能是从郫县(今郫都区)外销的器具。“可以看出,秦灭巴蜀之后,秦国有很多技艺高超的工匠来到成都,能看到当时整个制造业的繁荣。”
此次出土的一枚铅饼背面印有龙纹,正面印有外文,还有两处戳记,里面有一个“少”字。“我们推断这和汉代皇家的老师——少傅有密切关系,很可能证明这是汉代皇室铸造的货币,用来与西方进行交流。结合到张骞出使西域的史实推测,这枚龙纹铅饼很可能与北方丝绸之路有关。”刘雨茂解释说。
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还在一个墓中发现了一堆彩色珠子。“珠子发现的位置在墓主人胸、胫的部位,我们推测这是一个项饰。”左志强说,珠子的制作工艺和印度洋上的斯里兰卡曼泰港等地的玻璃制作工艺相似,学术上将此类玻璃珠称作“印度—太平洋珠”,进入四川的可能通道有两个,一个是南方丝绸之路,另一个是海上丝绸之路。
“这些出土文物都反映了同一个现象,这也是我们通过很多考古实物资料证明的,成都平原从古至今不仅不是一个封闭的地方,反而一直频繁开展对外交流。甚至可能因为成都平原独特的地理位置,这里对外的交流要比对中原地区更多。”刘雨茂说。
保存完整的单室崖墓:复原汉末蜀地丧葬习俗
此次考古发现的6000余座古代墓葬,墓葬类型主要为崖墓、岩坑墓、砖室墓等,时代自战国至明代,丰富了四川地区唐宋墓葬类型,增添了明代早期品官墓资料,为探索成都平原崖墓演变、汉晋广都城聚落、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古代四川社会变迁等重要课题提供了蔚为大观的实物资料与历史信息。
在新川创新科技园南部,考古人员发现了300余座古代墓葬,其中编号为M94的墓是四川乃至西南地区一座罕见且保存完整的汉末三国时期中小型单室崖墓。该墓未被盗掘,随葬器物丰富多样,原始摆放位置明确。墓室布局、功能分区较为清晰,不仅具有镇墓、礼仪、灶祭、仓储等公共职能,也有各自独立的由祭祀模拟与葬具构成的埋葬空间,更难得的是墓葬不同功能区器物组合与特征显示出下葬先后顺序。
该墓为一座横穴式单室崖墓,墓葬残长达37.4米,结构由墓道、墓门、主室、侧室、耳室及附属设施组成。
主室平面略呈长方形,随葬品按空间布置可分为前、后部。前部左前近墓门处有操蛇方相俑、蹲坐狗俑,右前为持盾俑,左右两具立俑。左壁有灶台、案龛。推测主室前部功能设置主要为该崖墓内不同墓主所共享的生前生活礼仪、死后驱鬼镇墓的空间。
主室后部残存陶棺内随葬大量钱币及银手镯、银戒指,推测墓主性别为女性。侧室后部有一具木棺葬具,保存部分肢骨,棺内随葬有大量钱币以及鎏金铜环首刀、铁削刀等生产工具,墓主腰部似有一组成串钱币环绕。经鉴定,墓主性别为男性,身高约163厘米。
耳室平面略呈长方形,长约2.4米,宽约1.32米。室内放置有铜摇钱树枝叶、大型陶瓮、釜、水塘模型、仙山座等。铜摇钱树枝叶不在摇钱树座上,两节枝干、钱叶堆放在一起,可能为有意放置。仙山座由灯盘、柱及堆塑人物、动物等形象组成。该室未发现任何葬具或人骨迹象,推测该室功能主要为模拟仓储、物产空间。
“这个重大发现将开创四川地区三国文化研究新局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说,囿于材料所限,长期以来学界对四川地区汉末三国文化面貌、特征的认识模糊不清,研究迟迟无法深入,远远落后于近年曹魏、孙吴墓葬发现与研究深度。五根松M94与新川园区内杨家山M54、王家山ⅠM5等典型三国墓葬材料的积累不仅会逐步廓清四川地区三国文化面貌、文化内涵认识,而且将会引起学界对既往四川地区“东汉晚期”墓葬材料审视与反思,以及未来四川地区“六朝时期”考古学文化序列构建探索,同时也将指导未来田野考古发掘工作。
据介绍,汉代墓葬厚葬成风,常遭盗墓贼光顾且不易保存,故有“汉墓十室九空”的说法。该保存完整的墓葬的发现,有利于从考古学角度复原出史籍无载的汉末三国蜀地崖墓丧葬行为、仪式及观念,在考古学研究上学术价值重大。
目前,侧室木棺、主室陶棺、佛像摇钱树、陶楼等重要文物已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研究所专业人员进行套箱作业,进入实验室考古阶段,重要文物的信息提取与科学保护将有更完美的呈现。(记者 李晓东 周洪双)
经过五年多的挖掘,四川成都新川创新科技园先后出土了六千余座古代墓葬,上万件不同材质的墓葬遗物。其中,在一座保存完整的汉末三国时期中小型单室崖墓,研究人员发现了鎏金环首铜刀、造型滑稽说唱俑、仙山座、佛像摇钱树、彩绘持盾俑、彩绘陶楼等十分珍贵精美的古老文物。
然而,经过2000多年的岁月“洗礼”,有些原本就脆弱易碎的文物如今变得更加残破不全,这给后续文物处理保护工作增加了不少难度。
面对如此大量精美珍贵且历史悠久的墓葬遗物,成都考古文物研究院技术人员是如何在确保不损伤的情况下,进行现场提取作业的?接下来会如何展开清理研究工作?带着上述问题,科技日报记者15日采访了有关专家。
6000余座古墓上万件文物
埋藏地下的半部“四川通史”
新川创新科技园位于四川成都高新南区,面积仅仅有10.34平方公里。在如此狭小的空间内,成都考古文物研究院考古研究人员发掘出土了六千余座古代墓葬,囊括了崖墓、岩坑墓、砖室墓等多种类型,而且这些墓葬横跨历史周期长,从战国到秦代,从两汉六朝,到唐宋时期,一直延续到明清时代。
M94崖墓主室内场景
M94崖墓侧室中出土的执扇佣
此外,该园区还出土了上万的陶、瓷、铜、铁、玻璃、石质等不同材质遗物,其中不乏“稀世珍宝”,比如以战国末期“郫”戈、西汉时期带外文字母的“龙纹铅饼”、新莽时期错金“一刀平五千”钱币、东汉时期画像石棺、晋代印度-太平洋珠等遗物最具历史价值。
“该园区墓葬遗存年代延续跨度长达两千多年,期间没有大的时代断层,堪称埋藏于地下的半部“四川通史”,是四川地区珍稀的通史式的古代墓地。”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左志强说。
进行现场整体套箱提取
已通过X射线探伤检测
考古工作队在对五根松墓群进行考古发掘时,在该墓地Ⅲ号地点西北缘发现了一座编号为M94的重要崖墓。
在该墓葬中,先后出土了鎏金环首铜刀、造型滑稽说唱俑、仙山座、佛像摇钱树、彩绘持盾俑、彩绘陶楼等大量汉末三国时期的精美文物。“这些文物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刘雨茂说,这也是近年来三国时期文物的重大发现,“这一发现将开创四川地区三国文化研究的新局面。”
记者了解到,相关技术人员目前正在对M94崖墓出土的这些文物进行清理工作。那么,这些文物是如何进行提取、清理、勘测的呢?相关技术人员以“佛像摇钱树”文物为例进行了具体解释。
在五根松M94崖墓耳室出土的“佛像摇钱树”文物展示。
“这件‘佛像摇钱树’文物是在M94崖墓的耳室中发现的。铜摇钱树枝叶并不在摇钱树座上,两节枝干、钱叶堆放在一起,”左志强说,这可能是墓葬主人的有意放置。
研究人员告诉记者,考古清理工作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是——在现场对摇钱树主干及堆叠枝叶进行整体套箱提取:首先,要将套箱进行翻转,从底面开始“小心翼翼”地进行清理,接着,再慢慢提取原本压在摇钱树构件下方的陶罐及石板,这样就会露出摇钱树的枝叶,从而逐步完成套箱提取工作。
提取出来后,研究人员如何进一步判断文物的损伤情况?记者了解到,在对附着在“摇钱树”枝叶上的泥土进行初步清理后,研究人员会进行下一步的X射线探伤检测——即通过X射线照片得到摇钱树各构件的叠压关系,初步判断摇钱树各构件的锈蚀程度等。
X射线现场探伤检测情况展示。
三维激光扫描设备将“上场”
部分文物正在进行实验室清理
这批在历史长河中“沉睡多年”的古老文物,如何在无损情况下获取文物信息并进行相关保存,是考古学界研究人员面临的共同难题。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近年来数字科技手段的引进给文物勘察分析工作带来了“福音”。如数字化石窟、石刻,大同云冈石窟、乐山大佛等项目,均采用新型技术进行数字考古作业,这为M94崖墓出土文物的分析勘察工作提供了技术基础。
在后续实验室清理过程中,技术团队计划通过三维激光扫描设备对摇钱树的堆叠情况进行三维信息采集。据了解,这种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具有扫描速度快,外业时间短、人为误差影响小、非实体接触等多种优点。
此外,研究人员还计划利用计算机建模技术获取M94崖墓出土文物的数字模型,从而保留原始的叠压关系资料。同时,通过使用手术显微镜、超景深显微镜辅助清理工作并实时记录重要信息。
相关专家表示,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把文物的几何和纹理信息“复制”下来,再利用数字的形式存储或构建成三维模型的做法对于文物的保护、修复以及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除佛像摇钱树外,在五根松墓葬出土的侧室木棺、主室陶棺、陶楼等其他重要文物也正在进行X射线探伤检测,目前已进入实验室清理阶段,届时,重要文物的信息提取与科学保护将有更完美地呈现。
此外,在考古界,自古就有“汉墓十室九空”说法,而五根松M94汉朝崖墓不仅未被盗掘,且随葬器物丰富多样,数量多达86件(含可修复完整器物),钱币多达数百枚。其被相关专家鉴定为四川乃至西南地区一座罕见且保存完整的汉末三国时期中小型单室崖墓。
相关报道:这次考古见证成都自古就是开放之地
年代延续跨度长达2000多年的6000余座古代墓葬出土这次考古见证成都自古就是开放之地
出土的说唱俑 资料图片
墓葬全景 资料图片
出土的新莽时期错金“一刀平五千”钱币 资料图片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5月14日对外公布,一项在成都平原东南缘的新川创新科技园项目建设地历时5年的考古发掘,共发现了超过6000座古墓!这些墓葬遗存年代延续跨度长达2000多年,没有大的时代断层,堪称埋藏于地下的半部“四川通史”,是四川地区珍稀的通史式古代墓地。
2015年3月,新川创新科技园开建之前,按照惯例,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进驻园区进行例行勘探,不仅发现有新石器末期居址遗存,还发现了大量古代墓葬遗迹。经过5年的考古发掘,6000多座古代墓葬和大量珍贵文物重见天日,古代成都人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呈现在今人眼前。
数以万计的文物:堪称半部“四川通史”
此次出土数以万计的陶、瓷、铜、铁、玻璃、石质等不同材质遗物,其中以战国末期“郫”戈、西汉时期带外文字母的“龙纹铅饼”、新莽时期错金“一刀平五千”钱币、东汉时期画像石棺、晋代印度-太平洋珠等遗物最具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
在发掘的战国晚期岩坑墓里,考古人员发现了在铜戈装柄部位刻有郫县(今郫都区)“郫”字的郫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左志强介绍,整个铜戈的风格有着明显的秦代特征,小篆体的“郫”字则是在铜戈铸造之后再镌刻上的。
“一个‘郫’字告诉我们,这个戈的置用地是在郫。秦灭巴蜀之后,在汉中郡设立了三十多个县,郫县(今郫都区)是在比较早的一批中,这是郫县(今郫都区)得名最早的实物资料。”左志强说。
在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刘雨茂看来,“郫”戈既可能是在郫县(今郫都区)使用的器具,也可能是从郫县(今郫都区)外销的器具。“可以看出,秦灭巴蜀之后,秦国有很多技艺高超的工匠来到成都,能看到当时整个制造业的繁荣。”
此次出土的一枚铅饼背面印有龙纹,正面印有外文,还有两处戳记,里面有一个“少”字。“我们推断这和汉代皇家的老师——少傅有密切关系,很可能证明这是汉代皇室铸造的货币,用来与西方进行交流。结合到张骞出使西域的史实推测,这枚龙纹铅饼很可能与北方丝绸之路有关。”刘雨茂解释说。
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还在一个墓中发现了一堆彩色珠子。“珠子发现的位置在墓主人胸、胫的部位,我们推测这是一个项饰。”左志强说,珠子的制作工艺和印度洋上的斯里兰卡曼泰港等地的玻璃制作工艺相似,学术上将此类玻璃珠称作“印度—太平洋珠”,进入四川的可能通道有两个,一个是南方丝绸之路,另一个是海上丝绸之路。
“这些出土文物都反映了同一个现象,这也是我们通过很多考古实物资料证明的,成都平原从古至今不仅不是一个封闭的地方,反而一直频繁开展对外交流。甚至可能因为成都平原独特的地理位置,这里对外的交流要比对中原地区更多。”刘雨茂说。
保存完整的单室崖墓:复原汉末蜀地丧葬习俗
此次考古发现的6000余座古代墓葬,墓葬类型主要为崖墓、岩坑墓、砖室墓等,时代自战国至明代,丰富了四川地区唐宋墓葬类型,增添了明代早期品官墓资料,为探索成都平原崖墓演变、汉晋广都城聚落、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古代四川社会变迁等重要课题提供了蔚为大观的实物资料与历史信息。
在新川创新科技园南部,考古人员发现了300余座古代墓葬,其中编号为M94的墓是四川乃至西南地区一座罕见且保存完整的汉末三国时期中小型单室崖墓。该墓未被盗掘,随葬器物丰富多样,原始摆放位置明确。墓室布局、功能分区较为清晰,不仅具有镇墓、礼仪、灶祭、仓储等公共职能,也有各自独立的由祭祀模拟与葬具构成的埋葬空间,更难得的是墓葬不同功能区器物组合与特征显示出下葬先后顺序。
该墓为一座横穴式单室崖墓,墓葬残长达37.4米,结构由墓道、墓门、主室、侧室、耳室及附属设施组成。
主室平面略呈长方形,随葬品按空间布置可分为前、后部。前部左前近墓门处有操蛇方相俑、蹲坐狗俑,右前为持盾俑,左右两具立俑。左壁有灶台、案龛。推测主室前部功能设置主要为该崖墓内不同墓主所共享的生前生活礼仪、死后驱鬼镇墓的空间。
主室后部残存陶棺内随葬大量钱币及银手镯、银戒指,推测墓主性别为女性。侧室后部有一具木棺葬具,保存部分肢骨,棺内随葬有大量钱币以及鎏金铜环首刀、铁削刀等生产工具,墓主腰部似有一组成串钱币环绕。经鉴定,墓主性别为男性,身高约163厘米。
耳室平面略呈长方形,长约2.4米,宽约1.32米。室内放置有铜摇钱树枝叶、大型陶瓮、釜、水塘模型、仙山座等。铜摇钱树枝叶不在摇钱树座上,两节枝干、钱叶堆放在一起,可能为有意放置。仙山座由灯盘、柱及堆塑人物、动物等形象组成。该室未发现任何葬具或人骨迹象,推测该室功能主要为模拟仓储、物产空间。
“这个重大发现将开创四川地区三国文化研究新局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说,囿于材料所限,长期以来学界对四川地区汉末三国文化面貌、特征的认识模糊不清,研究迟迟无法深入,远远落后于近年曹魏、孙吴墓葬发现与研究深度。五根松M94与新川园区内杨家山M54、王家山ⅠM5等典型三国墓葬材料的积累不仅会逐步廓清四川地区三国文化面貌、文化内涵认识,而且将会引起学界对既往四川地区“东汉晚期”墓葬材料审视与反思,以及未来四川地区“六朝时期”考古学文化序列构建探索,同时也将指导未来田野考古发掘工作。
据介绍,汉代墓葬厚葬成风,常遭盗墓贼光顾且不易保存,故有“汉墓十室九空”的说法。该保存完整的墓葬的发现,有利于从考古学角度复原出史籍无载的汉末三国蜀地崖墓丧葬行为、仪式及观念,在考古学研究上学术价值重大。
目前,侧室木棺、主室陶棺、佛像摇钱树、陶楼等重要文物已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研究所专业人员进行套箱作业,进入实验室考古阶段,重要文物的信息提取与科学保护将有更完美的呈现。(记者 李晓东 周洪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