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国内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已经超过了50%,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主打传统燃油车和油电混动领域的丰田、本田、日产等日系车企,市场份额不断萎缩。
与此同时,日系车企并非坐以待毙,他们也选择了在新能源市场上发力,推出了丰田bZ系列、本田的e:NP系列等属于自己的新能源车型。但遗憾的是,这些努力并未能在市场上取得显著的成效。一向以节能为主打的日系车企,真的做不好新能源吗?
日系真的不擅长做新能源吗?
事实上,日系车企在新能源领域的探索,并不只是跟随在自主品牌之后的被动举措。他们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走在了前列。
例如日产,早在2009年就已经推出了旗下的第一款纯电动车——聆风(Leaf),至今全世界累积销量已经超过60万辆,累积总行驶里程超过200亿公里,甚至一度超过特斯拉这样公认的电动车先驱。日产还通过自己的合资企业——东风日产旗下的启辰品牌,将其技术进行导入后,推出了晨风以及轩逸纯电版等车型。
而丰田制造新能源车的历史,更是可以追溯到1997年的RAV4 纯电动版,与第一代的混动车型——普锐斯。第一代的RAV4 EV车型共生产了1484辆,搭载了27kWh的镍氢电池组,可达到150km的续航里程。此后,丰田还与特斯拉进行技术合作,推出了第二代的RAV4 EV车型。而普锐斯更是成为了全球闻名的混合动力车的代表作。可以说,日系在新能源领域上的探索,其实并不比自主品牌来得更晚。
日系新能源为何卖不动?
如果说日系在新能源上早期探索的失败,是因为技术上的不成熟。但是拥有成熟的混动技术、和纯电车试制的历史经验的日系车企,为什么到了如今,反而在新能源领域上成为了落后者呢?这其中既有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有这些车企内部的掣肘。
1、缺乏国内产业链的支持
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离不开从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丰富而完善的产业链支持。然而,日系车企在三电技术方面的国产化程度相对较低,导致在市场推广早期的成本控制能力存在劣势。例如,日产的纯电SUV——艾睿雅,有着高达90度的超大电池容量,产品力不可谓不出众,但由于核心三电系统均为进口,导致刚推出时,指导价高达28.48万元,在市场上难以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2、受制于燃油车产品线影响
为了避免与自家销量巨大的现有燃油车产品产生直接的竞争关系,日系车企在新能源汽车的定价上往往刻意避开燃油车的定价区间。这种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内部竞争,但也导致了新能源汽车的价格过高,难以被消费者接受。譬如丰田和本田在推出插混车型时,相比同样平台技术基础的油电混动车型,价格上普遍更高一些。诸如卡罗拉的插混版本(双擎E+)相比油混版本(双擎)价格门槛甚至相差超过7万元,严重影响了产品竞争力。
3、缺乏智能化技术的支持
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车型,除了有三电技术的支持,更有着智能化技术的赋能。而日系车企在智能化技术方面的投入,相比国内市场的需求发展是严重滞后的。无论是丰田的bZ系列、还是本田的e:NP系列等日系纯电车型,在车机和智能化设计方面就显得有些“跟不上”了,车机性能、语音控制能力、智能驾驶等方面,均无法超越消费者的期待。
4、自身保守作风
日系车企严重的保守作风问题,在汽车行业内并非空穴来风。例如,丰田章男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质疑纯电动车,反对汽车全面电动化,并得到了五十铃,铃木,马自达,本田,雅马哈的支持。丰田章男认为,电动化并不能完全解决环境问题,而且会对汽车产业造成巨大的冲击。这种保守的思想,不仅影响了日系车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投入和发展,也导致了其在市场上难以跟上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步伐。
总结
尽管在新能源领域很早就展开了探索,然而日系车企的保守作风,反而让其在新能源浪潮中变成了落后的势力。如今的日系,不得不在新能源技术上全面“投华”,譬如引入比亚迪的三电技术、华为和大疆的智能化技术等。但是,消费者对于日系品牌的落后印象已经形成,未来日系在新能源战场上的征途,恐怕只会越发步履维艰。你觉得未来的日系车,还能在新能源市场上有赶超国产的机会吗?
如今,国内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已经超过了50%,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主打传统燃油车和油电混动领域的丰田、本田、日产等日系车企,市场份额不断萎缩。
与此同时,日系车企并非坐以待毙,他们也选择了在新能源市场上发力,推出了丰田bZ系列、本田的e:NP系列等属于自己的新能源车型。但遗憾的是,这些努力并未能在市场上取得显著的成效。一向以节能为主打的日系车企,真的做不好新能源吗?
日系真的不擅长做新能源吗?
事实上,日系车企在新能源领域的探索,并不只是跟随在自主品牌之后的被动举措。他们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走在了前列。
例如日产,早在2009年就已经推出了旗下的第一款纯电动车——聆风(Leaf),至今全世界累积销量已经超过60万辆,累积总行驶里程超过200亿公里,甚至一度超过特斯拉这样公认的电动车先驱。日产还通过自己的合资企业——东风日产旗下的启辰品牌,将其技术进行导入后,推出了晨风以及轩逸纯电版等车型。
而丰田制造新能源车的历史,更是可以追溯到1997年的RAV4 纯电动版,与第一代的混动车型——普锐斯。第一代的RAV4 EV车型共生产了1484辆,搭载了27kWh的镍氢电池组,可达到150km的续航里程。此后,丰田还与特斯拉进行技术合作,推出了第二代的RAV4 EV车型。而普锐斯更是成为了全球闻名的混合动力车的代表作。可以说,日系在新能源领域上的探索,其实并不比自主品牌来得更晚。
日系新能源为何卖不动?
如果说日系在新能源上早期探索的失败,是因为技术上的不成熟。但是拥有成熟的混动技术、和纯电车试制的历史经验的日系车企,为什么到了如今,反而在新能源领域上成为了落后者呢?这其中既有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有这些车企内部的掣肘。
1、缺乏国内产业链的支持
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离不开从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丰富而完善的产业链支持。然而,日系车企在三电技术方面的国产化程度相对较低,导致在市场推广早期的成本控制能力存在劣势。例如,日产的纯电SUV——艾睿雅,有着高达90度的超大电池容量,产品力不可谓不出众,但由于核心三电系统均为进口,导致刚推出时,指导价高达28.48万元,在市场上难以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2、受制于燃油车产品线影响
为了避免与自家销量巨大的现有燃油车产品产生直接的竞争关系,日系车企在新能源汽车的定价上往往刻意避开燃油车的定价区间。这种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内部竞争,但也导致了新能源汽车的价格过高,难以被消费者接受。譬如丰田和本田在推出插混车型时,相比同样平台技术基础的油电混动车型,价格上普遍更高一些。诸如卡罗拉的插混版本(双擎E+)相比油混版本(双擎)价格门槛甚至相差超过7万元,严重影响了产品竞争力。
3、缺乏智能化技术的支持
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车型,除了有三电技术的支持,更有着智能化技术的赋能。而日系车企在智能化技术方面的投入,相比国内市场的需求发展是严重滞后的。无论是丰田的bZ系列、还是本田的e:NP系列等日系纯电车型,在车机和智能化设计方面就显得有些“跟不上”了,车机性能、语音控制能力、智能驾驶等方面,均无法超越消费者的期待。
4、自身保守作风
日系车企严重的保守作风问题,在汽车行业内并非空穴来风。例如,丰田章男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质疑纯电动车,反对汽车全面电动化,并得到了五十铃,铃木,马自达,本田,雅马哈的支持。丰田章男认为,电动化并不能完全解决环境问题,而且会对汽车产业造成巨大的冲击。这种保守的思想,不仅影响了日系车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投入和发展,也导致了其在市场上难以跟上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步伐。
总结
尽管在新能源领域很早就展开了探索,然而日系车企的保守作风,反而让其在新能源浪潮中变成了落后的势力。如今的日系,不得不在新能源技术上全面“投华”,譬如引入比亚迪的三电技术、华为和大疆的智能化技术等。但是,消费者对于日系品牌的落后印象已经形成,未来日系在新能源战场上的征途,恐怕只会越发步履维艰。你觉得未来的日系车,还能在新能源市场上有赶超国产的机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