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晚上,一向没什么存在感的“云南省旅行社协会”突然发布公开信,让网友纷纷感慨:“云南这次是真的急了!”
频频冲上热搜,口碑即将崩坏
眼下酷暑难耐,本应是气候宜人的云南笑迎天下客的时候,然而他们却频频因为嚣张的导游和糟糕的体验而冲上热搜。
先是7月8日的云南丽江,一位嚣张的导游对一位男乘客口出狂言,辱骂和挑衅:你是不是人?你来挑衅我?你太嫩了!你也走不了!原因是这位男子已经买了翡翠等东西,导游又让他买鲜花饼的时候遭到了拒绝。
又有7月10日的云南大理,一位男性导游在去酒店的大巴车上向游客们介绍,在腾冲和瑞丽把东西某种带到昆明,价格会翻40倍,并问:知道在云南该买点啥了吧?此事引起网友极大愤慨。
游客集体下车,形成负面共识
接着就是7月20日的云南昆明,旅游大巴上一名导游强硬地对游客说:不买的话跟我走不了,不要跟我说了,你下车就可以!结果这次游客们表现出了空前的团结,他们齐刷刷下了车。
也就是这次游客集体下车抵制事件,让网友认为云南的旅游乱象已经不是个别人的看法,而是已经达成共识、引起公愤。
而云南旅游方面,这次也是真的意识到了自己的口碑即将崩坏,不能只放狠话不下狠手,也不能继续揣着明白装糊涂了,于是旅行社协会发布了一封《给关注和厚爱云南旅游的朋友们一封公开信》。
官方心急如焚,极力挽回口碑
在公开信里,云南方面先是热情洋溢、言辞恳切地表明了云南仍然是全国人民最爱的旅游目的地;然后话锋一转,指出云南存在“个别的企业和从业者”给云南抹黑,并邀请曾经负面报道但真实新闻的媒体朋友,去参加云南的旅游团。
同时公开信里还说,他们要加强管理、规范操作,强化服务理念,提高业务水平,总之就是欢迎社会各界和媒体朋友时刻参与对云南旅游的监督!
网友议论纷纷,指责反省不深刻
准备这封公开信,网友们也是议论纷纷:
有的说,主要还是对这些黑导游、黑旅行社处罚太轻,如果让我来管理,出一次问题就让他丢饭碗,看他敢不敢?
还有人说,公开信的诚意明显不足,不检讨官方的管理缺失,反而指责“个别的导游和旅行社”,讲问题还是浮于表面。
也有人说,云南的气候真的太舒服了,天高云淡,空气也好,24小时不用开空调,云南一定要珍惜这些珍贵的资源,这是属于全国人民的!
云南资源很珍贵,务必珍惜
相对于以前的遮遮掩掩、欲拒还迎,云南方面这次相当于公开承认了自己确实有问题,并急切地想挽回近期崩坏的口碑。
毕竟旅游是云南的名片,更是云南10大万亿级产业之一,如果这张名片被脏污或者撕毁,不仅2025年2万亿的收入目标达不到,还可能就要失去每年8亿的旅游人次,以及接近1万亿元的旅游收入,那得多少人丢掉饭碗?换谁谁也急!
独眼有诗云:
你为美景去云南,
云南盯着你的钱,
行业监管必须严,
不然大家都玩完。
邀请“报道负面但真实新闻的媒体朋友”参团?别拿有色眼镜看舆论监督
7月20日,云南省旅行社协会发表了一篇《给关注和厚爱云南旅游朋友们的一封公开信》,信中写着:这里我们想再次发出邀请——邀请各行各业的朋友们,特别是报道负面但真实新闻的媒体朋友,我们永远欢迎大家秉持理性的消费观念,来参加云南的旅游团。
这封公开信,应该是有所指的。
新闻从业者的报料
7月17日,上游新闻报道,一位新闻从业者在朋友圈报料称,自己在网上团购预订一家云南旅行社时,因为持有记者证,被客服建议不要跟团。上游新闻记者咨询了多家旅行社,几乎是“谈记者色变”:“我们没办法接待记者,也没有旅行社愿意接待记者”“导游都不敢收这种,万一他过来就是为了搞点新闻”“不收这种敏感行业的(游客)”。报道还称,如果是纯玩团,记者参团没有问题,如果有购物的行程,记者参团就可能遭拒。
此事引起了舆论的高度关注,不少媒体评论称,越是“心虚”越让人警惕。媒体的观点并非没有道理,近期的“导游向游客宣扬倒卖毒品”“导游暗讽游客不消费”“导游不让游客车上睡觉”等,都是发生在云南的热点事件。
然而,读了这封公开信,还是让人添堵。公开信中说,“邀请报道负面但真实新闻的媒体朋友参团”,这里的“邀请”当然是“欢迎”的意思,欢迎记者参团就行了,为什么要加上“报道负面但真实新闻的媒体朋友”呢?
媒体报道真不真实,是有部门来管的。再说,千万不要认为记者参团,就是来报道负面新闻的,这样预设立场,搞得好像记者心里都挺阴暗,是专门来云南揭短似的。
云南省旅行社协会的公开信
而且,公开信中还说,“欢迎大家秉持理性的消费观念”“欢迎您通过正规渠道参加云南的旅游团队”,这是在提醒不要参加那些低价团吗?可如果记者参加了这些低价团,揭露负面案例,同样有利于正规旅行社发展,有利于重振当地的旅游形象啊。
说穿了,还是要正面看待舆论监督。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只要舆论监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推动问题解决,回应群众关切,维护社会稳定,那么这样的舆论监督是正面宣传。
媒体应该成为当地开展工作的重要抓手,同媒体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把媒体当朋友、当助手,欢迎提意见和建议,这对当地来说是一件好事,不必谈负面新闻色变。
记者有休假的时候,出门旅行就是一名游客,报名参加什么团,是一件私人的事情,与身份无关。虽然可能因为职业敏感的原因,维权意识比较强,但是他参团了,就有权利通过正规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任何一名记者,报团参加云南游,他都应该受到欢迎,不管是私人行程还是因为工作来暗访的。
云南省旅行社协会大可以把格局打开,把胸怀打开,旗帜鲜明欢迎舆论监督,欢迎记者朋友来云南游玩就是。
2017年,某平台上部分云南游产品,对游客的职业及地域进行了限制
早在2017年,就有媒体曝光部分云南旅行社明确规定不接受律师、记者或导游等职业人员参团,随后相关平台进行了整改。律师表示,这类行为已经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云南一些负面热点事件,都不是记者暗访报道的,而是游客利益受损后主动拍摄发上网的。在负面事件发生后,媒体纷纷介入报道,当地迅速处理,这就形成了闭环,客观来说,媒体是在帮忙。现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能直播,防记者的套路已经不再管用了。
如果出现负面信息总是怪记者,怪舆论监督报道,不去下大力气解决问题,反而“解决”报道问题的人,那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思路就有问题。就算是把记者防住了,但防得住网友的众多摄像头吗?
7月20日晚上,一向没什么存在感的“云南省旅行社协会”突然发布公开信,让网友纷纷感慨:“云南这次是真的急了!”
频频冲上热搜,口碑即将崩坏
眼下酷暑难耐,本应是气候宜人的云南笑迎天下客的时候,然而他们却频频因为嚣张的导游和糟糕的体验而冲上热搜。
先是7月8日的云南丽江,一位嚣张的导游对一位男乘客口出狂言,辱骂和挑衅:你是不是人?你来挑衅我?你太嫩了!你也走不了!原因是这位男子已经买了翡翠等东西,导游又让他买鲜花饼的时候遭到了拒绝。
又有7月10日的云南大理,一位男性导游在去酒店的大巴车上向游客们介绍,在腾冲和瑞丽把东西某种带到昆明,价格会翻40倍,并问:知道在云南该买点啥了吧?此事引起网友极大愤慨。
游客集体下车,形成负面共识
接着就是7月20日的云南昆明,旅游大巴上一名导游强硬地对游客说:不买的话跟我走不了,不要跟我说了,你下车就可以!结果这次游客们表现出了空前的团结,他们齐刷刷下了车。
也就是这次游客集体下车抵制事件,让网友认为云南的旅游乱象已经不是个别人的看法,而是已经达成共识、引起公愤。
而云南旅游方面,这次也是真的意识到了自己的口碑即将崩坏,不能只放狠话不下狠手,也不能继续揣着明白装糊涂了,于是旅行社协会发布了一封《给关注和厚爱云南旅游的朋友们一封公开信》。
官方心急如焚,极力挽回口碑
在公开信里,云南方面先是热情洋溢、言辞恳切地表明了云南仍然是全国人民最爱的旅游目的地;然后话锋一转,指出云南存在“个别的企业和从业者”给云南抹黑,并邀请曾经负面报道但真实新闻的媒体朋友,去参加云南的旅游团。
同时公开信里还说,他们要加强管理、规范操作,强化服务理念,提高业务水平,总之就是欢迎社会各界和媒体朋友时刻参与对云南旅游的监督!
网友议论纷纷,指责反省不深刻
准备这封公开信,网友们也是议论纷纷:
有的说,主要还是对这些黑导游、黑旅行社处罚太轻,如果让我来管理,出一次问题就让他丢饭碗,看他敢不敢?
还有人说,公开信的诚意明显不足,不检讨官方的管理缺失,反而指责“个别的导游和旅行社”,讲问题还是浮于表面。
也有人说,云南的气候真的太舒服了,天高云淡,空气也好,24小时不用开空调,云南一定要珍惜这些珍贵的资源,这是属于全国人民的!
云南资源很珍贵,务必珍惜
相对于以前的遮遮掩掩、欲拒还迎,云南方面这次相当于公开承认了自己确实有问题,并急切地想挽回近期崩坏的口碑。
毕竟旅游是云南的名片,更是云南10大万亿级产业之一,如果这张名片被脏污或者撕毁,不仅2025年2万亿的收入目标达不到,还可能就要失去每年8亿的旅游人次,以及接近1万亿元的旅游收入,那得多少人丢掉饭碗?换谁谁也急!
独眼有诗云:
你为美景去云南,
云南盯着你的钱,
行业监管必须严,
不然大家都玩完。
邀请“报道负面但真实新闻的媒体朋友”参团?别拿有色眼镜看舆论监督
7月20日,云南省旅行社协会发表了一篇《给关注和厚爱云南旅游朋友们的一封公开信》,信中写着:这里我们想再次发出邀请——邀请各行各业的朋友们,特别是报道负面但真实新闻的媒体朋友,我们永远欢迎大家秉持理性的消费观念,来参加云南的旅游团。
这封公开信,应该是有所指的。
新闻从业者的报料
7月17日,上游新闻报道,一位新闻从业者在朋友圈报料称,自己在网上团购预订一家云南旅行社时,因为持有记者证,被客服建议不要跟团。上游新闻记者咨询了多家旅行社,几乎是“谈记者色变”:“我们没办法接待记者,也没有旅行社愿意接待记者”“导游都不敢收这种,万一他过来就是为了搞点新闻”“不收这种敏感行业的(游客)”。报道还称,如果是纯玩团,记者参团没有问题,如果有购物的行程,记者参团就可能遭拒。
此事引起了舆论的高度关注,不少媒体评论称,越是“心虚”越让人警惕。媒体的观点并非没有道理,近期的“导游向游客宣扬倒卖毒品”“导游暗讽游客不消费”“导游不让游客车上睡觉”等,都是发生在云南的热点事件。
然而,读了这封公开信,还是让人添堵。公开信中说,“邀请报道负面但真实新闻的媒体朋友参团”,这里的“邀请”当然是“欢迎”的意思,欢迎记者参团就行了,为什么要加上“报道负面但真实新闻的媒体朋友”呢?
媒体报道真不真实,是有部门来管的。再说,千万不要认为记者参团,就是来报道负面新闻的,这样预设立场,搞得好像记者心里都挺阴暗,是专门来云南揭短似的。
云南省旅行社协会的公开信
而且,公开信中还说,“欢迎大家秉持理性的消费观念”“欢迎您通过正规渠道参加云南的旅游团队”,这是在提醒不要参加那些低价团吗?可如果记者参加了这些低价团,揭露负面案例,同样有利于正规旅行社发展,有利于重振当地的旅游形象啊。
说穿了,还是要正面看待舆论监督。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只要舆论监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推动问题解决,回应群众关切,维护社会稳定,那么这样的舆论监督是正面宣传。
媒体应该成为当地开展工作的重要抓手,同媒体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把媒体当朋友、当助手,欢迎提意见和建议,这对当地来说是一件好事,不必谈负面新闻色变。
记者有休假的时候,出门旅行就是一名游客,报名参加什么团,是一件私人的事情,与身份无关。虽然可能因为职业敏感的原因,维权意识比较强,但是他参团了,就有权利通过正规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任何一名记者,报团参加云南游,他都应该受到欢迎,不管是私人行程还是因为工作来暗访的。
云南省旅行社协会大可以把格局打开,把胸怀打开,旗帜鲜明欢迎舆论监督,欢迎记者朋友来云南游玩就是。
2017年,某平台上部分云南游产品,对游客的职业及地域进行了限制
早在2017年,就有媒体曝光部分云南旅行社明确规定不接受律师、记者或导游等职业人员参团,随后相关平台进行了整改。律师表示,这类行为已经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云南一些负面热点事件,都不是记者暗访报道的,而是游客利益受损后主动拍摄发上网的。在负面事件发生后,媒体纷纷介入报道,当地迅速处理,这就形成了闭环,客观来说,媒体是在帮忙。现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能直播,防记者的套路已经不再管用了。
如果出现负面信息总是怪记者,怪舆论监督报道,不去下大力气解决问题,反而“解决”报道问题的人,那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思路就有问题。就算是把记者防住了,但防得住网友的众多摄像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