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媒:病态扩张致经营困难!谁在替碧桂园们喊冤?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3年8月15日 20点51分 PT
  返回列表
69962 阅读
21 评论
新潮沉思录

8月8日,碧桂园两笔美元债未能按时付息的消息爆出,坐实了碧桂园面临经营困难的传闻。8月10日,碧桂园表示面临自成立以来最大的困难,14日,碧桂园多支债券停牌,继恒大之后,又一家巨型房企把多年积累的风险和矛盾摆上了桌面。

博取高收益,就要承担高风险,现在是市场要求兑现经济规律的下半场。没有只赚不赔的生意,没有永无底线的兜底,碧桂园不是绊在了“救市”或者“市场复苏”的前夜,而是房地产市场回归均衡水位的过程中,开始暴露裸泳的现实。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是一个土地与财税体制、建设与金融、房企与官员、新市民与老市民相互纠缠的喧嚣故事,大多数普通人的体验都是压抑的、焦虑的、愤慨的甚至绝望的,因此房地产成了国足之外的另一个舆论痰盂。

同时,企业利益相关的言论不断搅动着不明真相的情绪宣泄,在很长的时间里加剧了房地产市场对均衡的偏离。

谁家的孩子谁抱走,在市场回归均衡的过程中,决不能分离昨天的受益者和今天的成本承担者,也决不能收益私人化、成本社会化。正如我们在《资产负债表衰退》一文中所言,普通人很容易被误导性言论挑动情绪,错误理解关乎切身利益的经济现象,认可和支持一些不利于自身的政策观点。

谁应该为房地产市场回归均衡承担成本,这是涉及社会公平和未来经济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理应建立不受某些利益团体立场干扰的理性叙事。

病态扩张是恒大和碧桂园们的根本病灶,2022年末,碧桂园总负债1.43万亿元,其中住户的预付款占比达到47%,甚至高于恒大的41%,供应商赊账占30%,银行贷款和债券实际上只有不到20%。用购房者的本金赚购房者的钱,碧桂园是这套商法的集大成者,而这套商法的根本在于房地产的需求从消费品需求逻辑,被异化为金融产品需求逻辑。

消费品的需求逻辑是价格上涨需求下跌,金融品的需求逻辑是价格上涨需求上涨。如果说美国的公共服务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资源分配可以逐富人而居,那么我国公共服务就是“买断制”,新市民通过购买房产以及与之相关的户口,无限期获得廉价的公共服务。巨大的人口基数叠加公共服务溢价,构成了过去几十年房价长期看涨的现实基础。

90年代分税制改革和取消国企办社会后,地方政府承担了大量城镇建设和公共服务扩张的责任,但自主收入遭到了大幅削减。由于不能在明面上进一步将公共服务存量私有化或者市场化定价,地方政府只能求财于未来,将公共服务的长期接入权打包到房产上,从愿意为此支付溢价的新城镇化人口手中持续汇集资金,维持当下的公共服务开支。

金融产品的持有者不消耗产品,而是要求获得价格上涨带来的资本利得。在政府、房企、中介甚至部分老市民的共同驱动下,对居住场所和公共服务的打包定价在很大程度上被金融化了,购买房产成为了“参股城市发展”。只要人口还在快速涌入城市,房价“永远会涨”的故事就能一直讲下去,让前一代购房者愿意为了后一代购房者的更高价接盘预支成本,超额房价的主体不再是公共服务溢价,而是投机风险溢价。享受完教育服务后转手卖出学区房盈利,最生动地揭示了公共服务溢价和投机风险溢价在高房价中的占比。

新华社2016年年中报道,教育服务本身当然不可能以这种幅度增值

二手房金融(房产二级市场)的巅峰是深房理,新房金融(房产一级市场)的巅峰是碧桂园。对于政府和房企而言,土地或新房的销售是一次性买断的,不能到二级市场中反复倒手赚取收益。但它们是金融产品的“发行方”,“发行”规模越大、时点越早,就越能分享价格上涨红利。

在“房价永不落”的金融时代,房价越涨,需求越多,供给越多,房价越涨,碧桂园的高周转神话便应运而生了。高周转的核心是利用预售等手段快速回笼资金,释放房地产建设销售周期对房企自身资本的长期占用,保证企业迅速获得“发行”新产品的资金,抢占另一波价格上涨红利。

虽然全国房企都在采取高周转模式,碧桂园的“456模式”却是封神之作。碧桂园的口号是“拿地后4个月开盘,5个月资金回笼,6个月资金回正”,这不是把房地产变成了快消,而是变成了基金:碧桂园以极低成本筹集买房者的资金投资建房,交付和价格风险由买房者承担,新房销售利润是碧桂园空手套白狼的“管理费”,买房者则继续期待二级市场的增值收益。

除了天量期房预付款债务,碧桂园模式的另一大副产品就是短工期。在互联网上,碧桂园项目的工程事故和业主维权新闻密度极高,要求设计院在拿地当天出图的内部文件也引起轩然大波。建筑从业者、业主,到现在的期房业主,都是碧桂园不惜一切代价周转的代价,如果不是恒大多线作战玩的太花,可能碧桂园才是第一个“转出悬崖”的房企。

在一级市场上,政府与房企的利益是一致的,高周转理念下,企业愿意高溢价拿地,带动了政府收入的上涨,于是区分一级市场上政府与房企各自拿走的收益,是决定房地产市场能回归均衡路径的关键。目前来看,房企在舆论中占得上风,因为国内网络最广为接受的说法是:“政府拿走了房价的70%。”

经过多年来各种言论主体的反复灌输,这个结论绕过复杂的财税和商业逻辑,被强化为一个不需要思考的网络模因。房企被描绘成了了赚辛苦钱的打工人、被推出来的替罪羊,而暴论传播者则仿佛是“清醒察觉”或者“勇敢揭发”房价高企的罪魁祸首的英雄。

遗憾的是,这个结论是不折不扣的暴论,其构建过程充斥着毫无支撑的虚假论点、带有目的性的计算错误和精确定向的情绪煽动。在反对楼市调控、反对房地产税等托举房价的舆论风向中,它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导致房地产市场对普通商品和公共服务供需逻辑的偏离长期固化。

(接下来的分析可能具有一定技术性,笔者全部使用可以百度得到的公开数据,并尽己所能让论述更清晰易懂。)

70%这个比例在有体制背景的专家中颇为流行。早在2012年,自称“在体制内‘反’体制”的周天勇在接受采访时抛出了这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暴论,而他的解决办法之一是取消18亿亩耕地红线。在《资产负债表衰退》一文中,我们也可以看见这位熟人提出的神奇建议。

2017年,又一名体制内专家慷慨陈词:“房价70%都是地价和税费,房企毛利只有10%!”官方和学术双重背景引发媒体爆炒,先不论用北京的地价代替全国是否科学,只要百度一下就能戳破他的数据谎言:不知道他是不是分不清净利率和毛利率,如果政府真的拿走房价的70%,半数房企又怎么实现接近甚至超过30%的毛利率呢?

“呜呜呜,房企捂盘不还是生活所迫”

市场研究者的定量测算似乎“更科学”,任泽平2016年研究表示,经不同口径计算,“政府通过地价和税费拿走了房价的6-8成!”这份研究发表一年后,任泽平以千万年薪入职恒大,继续他鼓吹放水的“实战经济学”研究了。

我们来考察一下,任泽平的计算过程有多少错误。首先是土地出让金。在上图中,任泽平用2015年11座一二线城市的土地出让金收入除以当年的商品房销售额,得出结论:政府通过土地出让金拿走了房价的40.1%。

仍然不论数据代表性问题,这种计算方式的致命缺陷在于:在商品房售价看涨的时期,土地出让收入代表了房企愿为未来更高售价支付的更高成本,不是当年卖出的商品房的成本,作为分子的土地成本被畸高估计。

另外,商品房销售额不代表一块土地上的所有房源都已经变成收益回流,进一步缩小了分母,导致地价占房价的比重被更加高估。

喉舌可以为了主人的利益搬弄是非,公司财报和资本市场却不能对钱撒谎,在房企年报或者各类券商研究中,我们可以挖掘很多地价-房价比率的真实数据。

在整体层面,我们很难找到公开且免费的、房屋土地成本和售价完全匹配的研究。有机构汇总了15-19年百大房企的新增土地成本占销售均价的比重,从中可以清晰看出土地成本对房价的领先性。

年均售价取决于个体房企的销售主要发生在哪些城市的哪些地段,不完全代表整体房价趋势。平均土地成本不能用地价/土地面积计算,因为国内绝大多数楼盘容积率都大于1,1平土地会产生1平以上的商品房,如果不按楼面价计算土地成本,依然会高估地价占比。

另外,这些数据很可能不是加权平均而是算数平均,导致拿地成本偏高的小房企对整体数据的影响放大。这些因素都体现了计算地价-房价比率的复杂性,绝非一句话的暴论可以概括。

从上图可以看出,即使使用被高估的数据,恒大和碧桂园的土地成本占比也都不高,显然土地成本不是它们陷入危机的重要原因

在15-16年,房价大涨前夜,房企为了未来的高收入提前加价拿地,地价占比处于高位(15年正是330新政发布后,楼市尚未完全回暖但有大涨苗头的交汇点)。房价高位企稳的17-19年,新增土地成本的绝对值和比重都迅速下降,印证了房价上行预期时,当年拿地成本和当年售价比值一定偏高的判断,绝大多数声称地价占房价极高比例的暴论,都源自这个匹配谬误。

其实他们在2009年就知道这个道理,但正确使用数据计算的国土部反而被骂“经不起考验”,于是官方闭上了嘴,再也不发布这项数据了

为了满足成本收益对应原则,理想的计算方法是某楼盘平均楼面地价成本/该楼盘销售均价,然后对所有楼盘进行加权平均,但公开数据显然不可能细化到这种程度。但会计准则要求房企把售房收入和实际发生的成本匹配起来,我们可以到房企的财报中寻找真实。

下图是碧桂园2017年业绩报告的PPT(公开可查),从柱形图最下面一层看出,土地成本占碧桂园收入的比重甚至长期不到15%,工程建设才是营业成本的大头。

可惜2018年及以后没有这么务实详尽的业绩数据PPT了

下表整理了恒大和保利两家有相对可靠地价数据的房企的地价-房价比率。恒大的全部土储平均地价可得性较高,比新增平均地价更能反映整体土地成本情况,保利则是在财报中详细分解了售房营业成本构成。与用新增土地价格做分子的黄色表格数据相比,匹配度更好的地价-售价比重明显降低,而且数值和任泽平计算的40%相去甚远,反倒更接近2009年官方给出的23%。

接下来是税费。任泽平一口气列举了11种与房地产有关的税费,把它们的总量全部算作政府从房价中拿走的16.7%。必须注意,任泽平的分母是“商品房销售额”,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口径,“商品房屋销售收入”指房地产开发企业售出商品房屋的收入,不包括个人转卖二手房,因此可比分子也必须是出售新房交易中发生的税费,而绝不能把一级市场没有缴纳的税负也强行作为分子。

然而,任泽平的计算中分子仍然被夸大了。在下面的表格里,本文分析了各种税费到底算不算政府从商品房销售中抽走的税负。

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和城市土地使用税发生在房产的持有阶段,新房待售期间根本不用缴纳。房地产企业所得税是房企取得经营结果后必须履行的纳税义务,如果它和房价能发生联系,那一定是房企定下一个税后利润指标,然后把税负倒溯转嫁给购房者。

此外,部分印花税、契税、增值税及附加,以及少部分土地增值税发生在二手房交易中,卖房的个税完全由个人缴纳,这些与商品房销售毫无关系。任泽平不介意在纸面上让房企为一份交易交两套税费,反正这只是放大数据而已,又不会真多交一分钱的税。

真正与一级市场房价有直接关联的税费,是土地增值税、增值税及附加、印花税、契税四大种。后三种税的税率比较稳定,不考虑契税极高的个别情况,总共大约占房价的10%。

土地增值税是基于房产增值部分(基本相当于房企卖房的净利润)的超额累进税,但速算扣除后税率不会超过增值部分的50%。土增在征收总量上与增值税接近,但每套房的税率差别很大。假设地价真如任泽平声称的那么高,假设房企利润真如专家们哭穷的那么低,就根本不会产生这么多的土地增值税。政府拿走占房价很高比例的土地增值税,那房企的税后利润一定占房价比例更高。

值得注意的是,表格中的税率都是理论税率,实际征管中,中央和各地都有很多的税收优惠政策,实际税负占房价的比率较纸面计算只低不高。任泽平使用宏观总量数据,在扩大分子的情况下算出了16.7%,那么现实的房价税费抽成,一定小于这个数字。

(碧桂园的PPT显示,土地增值税和营业税金占总收入最高9%,17年营改增后降到5.1%,即使考虑购房者如果不转卖房产就无法抵扣增值税,也不可能上调太多)

综上,“政府拿走了房价的70%甚至更高”的暴论,在较大程度上高估了土地出让金和税费占商品房销售的比重。由于计算的复杂性和数据的不可及性,本文也无法给出一个严谨、相对准确的定量数据,如果非要给一个大致的估算,本文认为,政府通过地价和税费从一套商品房销售中抽走的平均比率或在40%左右,大概率不超过一半。

但是,40%依然是一个可观的比例,政府从长期火热的房地产市场中抽取的巨量居民储蓄,用途如何、效率如何,理应接受公众监督,尤其在房地产相关巨额贪腐屡屡冰山上浮的情况下,相关资金的监管和数据透明度仍存在明显不足。2015年,财政部发布过全国土地出让收支详情,但在后续年份就再也没公布了,是一种极大的监督缺位。

这类数据,需要更多更详细地公布

这份收支清单揭示了一个反直觉的结果:拆迁补偿和N通一平等卖地成本占到了卖地收入的80%,卖地“毛利率”低于卖房,政府作为一个整体,从卖地中获得的可支配收入并不多。“拆迁暴发户”的形象在舆论中是极其负面的,然而如果后续环节都能按金融游戏规则获利,那也没有任何理由剥夺农民等第一手持有者的权益(何况拆迁补偿不足的情况亦不在少)。

即使有贪污腐败,即使有预算违规,不可否认的是,政府土地出让金的底色还是公共性的,它被用于公共福利天经地义,我们普通人还有权利要求监督资金的用途和成效。而对于地产商拿走的那部分房价,且不论层层转包层层回扣、内部员工跑冒滴漏,单是管理层将私人奢侈消费挂在公司账上的费用、债务危机前转走的资产,又要占到房价的几何呢?

巧了,杨惠妍的父亲、碧桂园的前任董事长就叫杨国强

房地产市场偏离均衡的受益划分很复杂,但成本承担者却一目了然:为了刚需持有一套难以变现的住房的,或者租房的家庭。作为金融游戏的最后一手买家,他们实际上支付了层累的资本利得。

他们也是地铁工地上流汗流血的农民工,写字楼里创造财报的白领,学校里勤勤恳恳的老师,医院里连轴转的医生。附近的房地产因吸附了他们的劳动价值而升值,资本利得的红利却往往与他们无关。

相反,他们为房子支付的价格远远超出了所享受公共服务的价值,难以完成自身劳动力再生产,遑论劳动力的代际再生产,于是总有更多城镇人口接盘的房价看涨前提,被房价上涨自身消解了。

有人打了几个钉子可以理直气壮要一套房,那打了一辈子钉子的人呢?

即使在三条红线出台前,市场舆论动辄用“最难”、“遇冷”为房企鸣不平,可行业越难、利润越高。今年则是“悲情”之年,提振民营经济信心被绑架到了救房企上。

可是,挣扎于房租的中小企业是不是民企?埋头搞生产、搞研发的企业是不是民企?被拖欠货款的分包商是不是民企?虽然它们的经营也存在这样那样的合规问题,但它们才是代表实在社会生产与就业的民营企业。救一家万亿负债的寻租性房企和扶一万家亿级负债的生产性企业,哪个更能提振信心和经济,这根本不应该成为问题。

7月的最高层会议指出:“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市场和财经媒体对此欢欣鼓舞,以为终于又能要求政策撑“永不落”的房价,救“大而不能倒”的房企了。但房地产市场必须且正在不可逆转地回归消费品的供求逻辑,政策松绑不会激发另一轮“涨价去库存”,金融游戏的高周转房企终将向经济规律低头。

在回归均衡的过程中,政府的责任是监管性的,追回监管不力造成的保证金流失,肃清腐败的政商关系。作为地产黄金年代的最大受益者,高周转房企应该把高管的高薪高消费贴回来,把转移的资产收回来,把资产和掩藏在会计操作下的利润拿出来,偿付“合同预付款”代表的住房民生债,而不是躺着、叫嚷着要国家拿出更多居民储蓄来“保”来“救”。

当然,我国房地产市场并没有从供大于求转变为供小于求,因为中国人民的房产“刚需”,不仅是对一个容身之所的愿望,也是对廉价优质公共服务的期待。中国房地产市场新的均衡,应当是新地产建设模式、劳动力再生产成本的分担结构、地方政府新融资方式的全局最优,为了推动实现一个理性、普惠且鼓励生产的均衡,需要普通人站稳自己的立场,看清自己的利益所在,发出自己理智且稳健的声音。

爷来也
1 楼
先看看杨惠妍手上有几本护照。
t
telltruth
2 楼
好文章 [1评]
t
telltruth
3 楼
与本文无关。
虎皮猫A
4 楼
审计一下,准有不正当利益流入个人手中.
j
jeffinvade
5 楼
1,碧桂园是房地产开发商里财务状况算好的,上半年销量全国第一 之前恒大还不起利息的时候,碧桂园的企业债利率还不到恒大的一半,说明大家不觉得碧桂园会还不起钱 2,全部房地产开发商都在挣扎,国有的也有麻烦,比如保利,越秀
j
jeffinvade
6 楼
绿地股票过去两年的走势,从8快跌到3块 绿地集团是最大的国有房地产开发商 根本不是碧桂园的问题,而是行业普遍的问题 [2评]
不说假话
7 楼
👍千真万确!根子在于共惨党瞎整一气,无它…..
金拱门汉堡包
8 楼
没有权利撑腰,资本只会讨好顾客和员工,那敢肆意妄为?
大风起
9 楼
党的领导也不见了,从说风凉话的口气看,仿佛共产党是个在野党,是个看热闹的吃瓜群众。 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豪言壮语也没了。就像神棍,没事就说自己可以转运,可以辟邪,高价法事一场接一场。能平安全靠自己的马列大法,大思想神功。 等出事了,神棍都提桶跑路,留下傻逼屁民跟美帝死磕,被全世界围殴,风中凌乱。
y
yuba
10 楼
股东股民投资者🤔️
j
jingfei05
11 楼
说的很清楚现在已经是供大需的阶段了,房企调整是必须的。房企的利润都是暴利!按文中房企利润能到30%,请问那个基础服务行业的利润能到30%,发达国家的房企利润都在10%左右,凭什么中国这些房企可以赚暴利,然后野蛮扩张,利用各种漏洞捞钱?一旦要转型有调整趋势就开始卖惨?
大风起
12 楼
当初为了救孟晚洲,在全世界面前表演中国法律的腐败,随意执法,胡乱判刑。没有法治基础,人家就不跟你厉害国做生意,你的经济就崩盘,地产就完蛋。 要不把孟晚洲还给加拿大,让他们千刀万剐了这个老妖婆。让王毅,赵立坚,华春莹给美帝磕头认错,要杀要剐任凭处置。
l
lanjian45
13 楼
来给党洗地的
j
jingfei05
14 楼
孟晚舟执法过程中的槽点无数,完全让人看到所谓美国加拿大的法制国家的真面目,中国扣押间谍只是以其人之道还至其人之身而已。
j
jimzh
15 楼
罗刹国三寸黄泥地,叉杆儿唤习猪头
j
jimzh
16 楼
谁敢这么干?孟是包子的情好!
牛皮方糖
17 楼
那么我国公共服务就是“买断制”,新市民通过购买房产以及与之相关的户口,无限期获得廉价的公共服务。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全通
18 楼
公开发布的两个数据: “ 地方政府依赖土地财政,房地产的直接税收及土地出让收入贡献财政收入超三分之一,地价占房价6成左右。 2022年地方政府与房地产相关收入总额8.61万亿,其中国有土地出让金收6.69万亿,5个房地产特有税种税收合计1.92万亿。 2022年土地出让收入和房地产专项税占商品房销售额的64.6%。” “ 2022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35837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4.3%,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26.8%。 商品房销售额133308亿元,下降26.7%,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28.3%。” 8.61/13.3308=64.6% 平均房价是10000/m2,政府拿了6460,估算建安成本是2000左右,开发商是利润是1540,还要支付资金利息、管理费用和其它,数据表明确实是房地产的大头全是被中共拿走了。在房市不景的条件下,房企暴雷是很自然的事。
j
junkusb
19 楼
在中国,任何人不可能因言获罪
雁过留言机
20 楼
十年执政两茫茫 党指定 红二郎 貌似合理 国运陷泥塘 奈何草包根底浅 瞎折腾 不自量 怨声一浪高一浪 脸皮厚 不下岗 路在何方 傻逼挂倒挡 百姓家国无希望 混不吝 耍流氓 才疏学浅不自量 大撒币 指方向 千年大计 雄安事荒唐 无奈老天不作脸 淹涿州 灌廊坊 天灾人祸不敢当 指责任 躲迷藏 一带一路 几成烂泥塘 内外交困无法章 二百斤 也能扛?
路人丫
21 楼
保利和越秀有啥麻烦?不是土共在托着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