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官媒新华社发布的照片显示,第一批上海感染新冠病毒的人康复后从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改建的方舱医院出院。(2022年4月9日)
上海一向被视为中国最发达、管理能力最强的城市之一,但自从三月底爆发大规模的新冠疫情以来,却乱象丛生。观察人士表示,来自北京的军警和上海的地方官员产生了台面下的矛盾与冲突,让上海防疫之战成为地方和中央间的政治角力。他们说,种种证据显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所坚持的清零政策在上海行不通,虽然上海不至于成为中共清零政策的破口,但极有可能透过数据造假来收场。
上海4月9日新增本土新冠病例高达24,943例,自4月7日首度单日突破2万例以来,连三日创新高纪录。上海副市长宗明于4月9日的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动态清零”的总方针不动摇,并将开展二次全员核酸检测,且实施分区分级的差异化防控,依风险程度采阶梯式分级管理,将上海划分为“封控区”、“管控区”及“防范区”等三区。
根据官方统计,上海本波疫情自3月1日以来,已累计超过18万例感染者,当局正加快脚步,将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改建为上海最大的方舱医院,预计可提供5万张床位。
上海坚持清零 学者:中央体制僵化
在全球多数国家都已改采与病毒共存的防疫思维后,中国仍坚持“清零”政策和严厉的封控措施。上海此波疫情是继武汉两年前首度爆发新冠病毒以来,封控规模最大的一次。目前上海2600万市民足不出户,面对民生物资供应不稳和防疫乱象百出,市民早已怨声四起。另外,全面封城期间,极需透析或化疗等病人的医疗照护需求受到排挤,使其生命安全陷入险境。种种的次生灾害已经远超过奥密克戎(Omicron)病毒本身所带来的伤害,让上海市民的容忍度消耗殆尽。
除了指责上海市政府,上海市民们也纷纷发起自救。微博近期出现的“上海抗疫求助超话”至4月10日为止,阅读量已经超过6亿次。
现居美国纽约的独立学者虞平
针对上海的防疫成效,位于纽约的独立学者虞平表示,上海不乏一流的医学专家,许多专家早已就肆虐上海的奥密克戎病毒,做出“不封城”、针对污染源“切块式”、“网格化”管理等符合科学的“精准防控”建议,但中共政治体制僵化,并以少数领导班子个人的意志为圭臬,导致为了清零,付出极大的封城代价。
虞平告诉美国之音:“零容忍政策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它并不是从流行病学角度来考虑问题,而是从政治的正当性,从他(习近平)以前防疫作为政治资本这样一个基本前提来考虑的。”
虞平分析,这两年来,习近平动辄实施强行“休克式”的防疫方式,让举国停摆来控制疫情,相较于其他国家脱序的疫情,政治上非常得分。但中国有效防疫两年多之后,却突然出现大规模的阳性感染者,“阳性”二字彻底挑动中共的敏感神经,也让习近平惯性延续对新冠疫情的“零容忍”路线。
乱象背后 上海与北京暗中角力
观察人士指出,目前上海各区除了有外地的防疫团队提供对口支持,来自北京的军队和武警也进驻上海,协助防疫和维稳,并独揽大部分的防控指挥权,让上海地方官员的行政管理权处处受限,也暗中出现政治角力。
对此,位于纽约的时事评论员唐靖远分析,上海和北京的官场一向有“不一定同调”的惯性,尤其上海之前所实施的“精准防控”路线也达到一定成效。
所谓“精准防控”是一种小范围的、有限度的共存模式,介于国际社会普遍采用的与病毒共存防疫,与北京一刀切的清零模式间。北京现强行介入为上海的防疫方针定调,更突击式地强制上海必须封城清零,地方和中央便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与冲突。
现居美国纽约的时事评论员唐靖远
唐靖远分析,他观察到上海正以两种方式来软性抵抗北京的清零政策。一是少作为、甚至不作为的消极作法;一是反而采取极端的措施,例如把婴幼儿与父母强行分开,分别集中隔离,并放任民怨和不满直接喷向中央。
唐靖远告诉美国之音:“这两种方式(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牺牲了大众的利益,然后把矛盾与怒火都指向政策的制定者(北京),而不是政策的执行者(上海)。换一种方式来说,上海的这些官员、这些执行者们其实发起一种集体的软抵抗,对习近平发出一种无声的抗议,意思就是,你(习近平)非要这么蛮干,那你就自己来收拾这个烂摊子好了。”
孙春兰赴上海“拨乱反正”?
资料照: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4月2日前往上海坐镇指挥时表示:“上海要以更快的速度、更硬的举措、更实的作风,不折不扣落实已部署的各项疫情防控举措。”
唐靖远分析,孙春兰的一席话就是在批评上海不够雷厉风行,执行的力度太软不够硬,且防控措施打折扣。他说,北京已经观察到,上海各界对封城清零普遍有反弹情绪。孙春兰前来坐镇,就是摆明了,上海不能搞特殊化,没有所谓的因地制宜,中国的防疫政策全凭习近平一个人总指挥。
唐靖远说:“(中共)高层的内斗延伸到对上海整个防疫主导权的争夺。现在上海的防疫究竟要采用哪种模式,其实已经成为高层一个政治斗争的工具。因为不同的(防疫)模式会对整个高层的政治格局带来冲击。”
上海若成“零容忍”破口 该如何收场?
中国两年来靠着严厉的封锁政策来控制疫情,也成为习近平继反贪腐和精准扶贫外,第三项引以为傲的重要政绩。分析人士指出,对习近平而言,中国的有效防疫彰显了中共的领导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因此,“上海一役”是习近平绝对输不起的战役。
旅美评论员唐靖远表示,中国官媒将清零模式与并病毒共存模式塑造为制度之争、治理能力之争,也是国力之争,所谓的“治理能力”就是反映习近平个人的政治权威,中共绝不容其被动摇。
唐靖远告诉美国之音:“习近平把清零模式与他自己的权力基础、乃至把中共执政的合法性,捆绑在一起了,变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防疫成效)也是他(习近平)争取在今年秋天二十大要连任的一个重要的政治筹码。在距离开会只有半年多的时候,他不太可能自我打脸,承认我们(中国)清零是失败的,因为这个对他来说,等于政治上的自我毁灭。”
唐靖远认为,若“清零政策”在上海行不通,依照中共惯例,一定优先考虑加大封控力度与延长封城的时间,把整个城市和市民彻底封死在家里,以遏制病毒蔓延的势头。若疫情还是失控,届时可能集中控制出现症状的感染者,默许放任无症状的感染者,并加大力度宣传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论述。
上海疫情将以造假收场?
旅美独立学者虞平则质疑,上海的官方疫情数据恐已开始造假,因为证据显示,上海没有书面通知阳性确诊者,仅以口头告知。在此情况下,虞平认为,就算清零政策在上海以失败作收,中央也绝不可能承认失败。他推测,届时最可能的结果是,中共再次通过数据造假的方式,默许与病毒共存,并宣称抗疫成功落幕。
虞平告诉美国之音:“它(北京)完全可以在某一个节点说,我们基本上稳定了,控制了这个疫情,所以我们可以宣布阶段性的胜利。这是中国体制下,特别是专制体制下,经常做的一件事情。它(北京)可以宣布阶段性的胜利,然后再说,大家恢复上班或恢复正常的生活,但是(私下)继续采取防疫措施。然后奥密克戎(病毒)在人群当中不断的流窜,最后也达到像西方一样。”
病毒学角度看上海疫情
位于台北的中央研究院生物医学科学研究所兼任研究员何美乡
上海封城进入第三周,北京的“清零”目标似乎越来越难实现,但持续封城恐对经济和社会造成更严重的破坏。位于台北的中央研究院生物医学科学研究所兼任研究员何美乡表示,疫情数据显示奥密克戎病毒所感染的病患,若具有疫苗的保护力,99.7%是无症状跟轻症。但根据中共的官方数据,中国还有超过五成的老年人,尚未完成两剂的疫苗接种,完成三剂接种的老年人则不到两成,这样的保护力非常不足。
何美乡表示,“清零政策”下的大规模封城应是为了争取更好的防疫工具或疫苗施打率有待提升的短期作为,若中共不改变防疫策略,提高人民的防疫力,就算挺过这一波疫情,也难保不会有下一波。
何美乡告诉美国之音:“在感染的人里面,年长者或是重症的人或是肺炎的比例是如何?把这个数字弄出来,也可以安定民心。我的观点是,不是我们要与病毒共存,而是病毒已经决定要与人类共存了。活在一个茧里面,这是不可能。”
习近平力挺中国防疫,封城清零之路还有多长?
习近平上星期五在北京冬奥表彰大会上说,中国的防疫政策再次经受住了考验,为全球抗疫提供了有益经验。他还引述外国运动员称,防疫若有金牌,“中国应该得到一枚”。目前上海封城因各种次生灾难远超疫情灾害本身引发巨大民怨,上海原本坚持的精准防疫与中央下达的封城清零政策的较量也在死灰复燃,习近平此时力挺清零模式自然引发关注。
中共官媒强调,疫情当前,选择“动态清零”还是“与病毒共存”,表面上看是抗疫的理念、策略和方法之争,本质上则是制度、国力、治理能力、甚至文明之争。习近平为防疫政策一锤定音,中国封城之路还有多长?中共封城不惜代价,得不偿失的奥密克戎清零还能走多远?官媒强调两种制度甚至两种文明之争,“动态清零”和“与病毒共存”哪一种模式更科学、更文明?
《北京之春》荣誉主编胡平表示,习近平在上海仍处封城的状态下表示,中国防疫抗疫应该得金牌,这一是给自己打气,二是要压制不同声音。
他说:“习主席这话是发扬党的优良传统,表扬和自我表扬。习近平说,中国的防疫抗疫应该得金牌,那其实就是说他自己应该得金牌,因为这是他亲自指挥、亲自部署。这话他当然不是随便说说。我也不认为习近平是受了蒙蔽,真以为形势一片大好。我想他一定也听到看到了很多的抱怨、很多的批评,所以他这么说呢,也是给自己打气。另外还有一层从意思,那就是借此压制内部的不同意见。因为在这次上海封城之前,上海本来搞的是所谓精准抗疫、精准清零。它是一种介乎于封城清零和与病毒共存之间的一个中间形式,也被很多人认为是中国逐步走向开放的一种探索。那当时上海这么做,当然虽然是上海自己的主意,但想来也应该是得到北京、得到习近平点头认可的。这次奥密克戎大爆发,习近平他就坐不住了,他就赶快叫上海放弃它的精准抗疫、精准清零,改成封城清零。那上海很多专家本来是不赞成封城清零的,像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3月26号还在说反对上海封城,说上海不能封城。可是现在在习近平压力之下,也只好改口,表示要支持封城。所以尽管很多人认为封城不必要,而且尽管封城造成的次生灾害也是怨声载道,可是习近平还是要自我表扬,还是要强调封城清零这个策略的正确性。那其实他也是在压制不同的声音。”
海外很多学界和政界人士表示看不懂中国最新一波的封城清零措施,因为防疫的次生灾难不能大于疫情灾害本身。信息与战略研究所经济学者李恒青分析说,中国豁出民生搞政治防疫,导致上海封城清零匪夷所思。
他说:“我想对民生的影响到目前为止已经发展到极致了,现在造成了全民恐慌,像次生灾害啊,都没有办法承受。比如说上海的护士没有办法去看病,最后被迫死亡了。没有吃的,方舱医院就跟一个牢笼一样,到那儿以后呢,完全就是圈在那个地方。所以像这些事情是非常的恐怖。但是同时,对经济本身的影响也是非常的巨大的。我们看到像日本的野村研究所,它说截止到4月3号的这个七天,一个周之内,它追踪中国境内的智能手机指数,结果就发现同比下降48%,将近50%。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城市之间的流动已经都下降了,都停止了。另外北上广深八大城市,地铁出行的次数比去年同期降了34%,在上海地铁出行的指数下降了93%。这就是封城的结果,大家都停顿在那个地方了,它造成了其他的很多的结果,但是你看不到。因为北京现在已经开始用各种各样的办法来控制舆论,但是事实是摆在这儿。统计的数字到3月28号的时候,这还是已经是十多天前的统计, 56个;然后中风险区是500个,比3月初的时候多了200个。现在已经比那时候多了,又多了很多。所以现在在高风险区的城市占全国GDP的比例是34%,占人口的比例26%。所以你就想对整个的国计民生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在这样的一个大的这个前提下,应该说就业,因为都停顿了,(对)就业的影响,生产、交通运输,18个省的交通全封了。所以像这种情况,应该说真的是匪夷所思。”
根据上海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目前发现大约15万新冠阳性病例,其中约5000确诊病例,仅1例重症,其余皆为无症状感染者。《北京之春》荣誉主编胡平认为,上海通报的数据答案反应两种可能性,要么数据是假的,要么是借机加强对国民的控制和党内不同意见的压制。
他说:“你看这上海的数据,15万阳性,5000确诊,重症只有1例,其余都是无症状。那死亡病例呢是一个都没有。那你看今年1月1号,上海的疫情通报,累计死亡人数是7例。你到今天去看它的通报,累计死亡人数仍然是7例。那就是说这3个多月来,在这次这个奥密克戎疫情中,上海是一个人都没有死。按照这个数据,这次重症率、死亡率比一般的流感还低很多。那你问题就来了,既然你重症率、死亡率这么低,比流感还低,那你当局为什么还不逐步放开与病毒共存呢?你干什么还要严防死守、动态清零,搞得劳民伤财、鸡犬不宁呢?那么答案只有两个,要么这个数据是假的,假得很离谱。其实有很多种重症和死亡,因此当局不得不采取严厉的封城。要么数据是真的,数据或者差不离,那这次疫情的杀伤力确实很低,当局之所以还要搞得这么严厉,那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是借机加强对国民的控制,借机强化对党内不同派别的打压。这个数据肯定有问题,尤其是零死亡 这个问题一定很大。因为你看《华尔街日报》也披露说,上海浦东的东海老人保健医院至少有20名死者死因不明。看来这次疫情上海是死了人的,只不过它没有把它算到新冠死亡病例名下。
习近平要求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观察人士认为,不但上海解封无日,广州、北京等其他大城市也都出现封城迹象和前兆。就连环球时报前总编胡锡进都跟着着急,发推说,我们不能躺平,可也不能轮流封城。那么中国封城之路还有多长?封城清零模式还能走多远?
信息与战略研究所经济学者李恒青表示,由于中国搞的是政治抗疫,因此清零模式不大可能在短期内终止。
他说:“中国目前来说就是坚决不改,为什么呢?因为一改啊,这一尊就没了。因为是定于一尊,是他制定出来的。一旦一尊没了,那他的下场可能就是要去秦城了,甚至或者更惨。那在这种情况下,各级的官员也都是一样,所以他们只能跟着一尊走。我想这个是主要的原因。”
中国官媒新华社发布的照片显示,第一批上海感染新冠病毒的人康复后从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改建的方舱医院出院。(2022年4月9日)
上海一向被视为中国最发达、管理能力最强的城市之一,但自从三月底爆发大规模的新冠疫情以来,却乱象丛生。观察人士表示,来自北京的军警和上海的地方官员产生了台面下的矛盾与冲突,让上海防疫之战成为地方和中央间的政治角力。他们说,种种证据显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所坚持的清零政策在上海行不通,虽然上海不至于成为中共清零政策的破口,但极有可能透过数据造假来收场。
上海4月9日新增本土新冠病例高达24,943例,自4月7日首度单日突破2万例以来,连三日创新高纪录。上海副市长宗明于4月9日的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动态清零”的总方针不动摇,并将开展二次全员核酸检测,且实施分区分级的差异化防控,依风险程度采阶梯式分级管理,将上海划分为“封控区”、“管控区”及“防范区”等三区。
根据官方统计,上海本波疫情自3月1日以来,已累计超过18万例感染者,当局正加快脚步,将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改建为上海最大的方舱医院,预计可提供5万张床位。
上海坚持清零 学者:中央体制僵化
在全球多数国家都已改采与病毒共存的防疫思维后,中国仍坚持“清零”政策和严厉的封控措施。上海此波疫情是继武汉两年前首度爆发新冠病毒以来,封控规模最大的一次。目前上海2600万市民足不出户,面对民生物资供应不稳和防疫乱象百出,市民早已怨声四起。另外,全面封城期间,极需透析或化疗等病人的医疗照护需求受到排挤,使其生命安全陷入险境。种种的次生灾害已经远超过奥密克戎(Omicron)病毒本身所带来的伤害,让上海市民的容忍度消耗殆尽。
除了指责上海市政府,上海市民们也纷纷发起自救。微博近期出现的“上海抗疫求助超话”至4月10日为止,阅读量已经超过6亿次。
现居美国纽约的独立学者虞平
针对上海的防疫成效,位于纽约的独立学者虞平表示,上海不乏一流的医学专家,许多专家早已就肆虐上海的奥密克戎病毒,做出“不封城”、针对污染源“切块式”、“网格化”管理等符合科学的“精准防控”建议,但中共政治体制僵化,并以少数领导班子个人的意志为圭臬,导致为了清零,付出极大的封城代价。
虞平告诉美国之音:“零容忍政策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它并不是从流行病学角度来考虑问题,而是从政治的正当性,从他(习近平)以前防疫作为政治资本这样一个基本前提来考虑的。”
虞平分析,这两年来,习近平动辄实施强行“休克式”的防疫方式,让举国停摆来控制疫情,相较于其他国家脱序的疫情,政治上非常得分。但中国有效防疫两年多之后,却突然出现大规模的阳性感染者,“阳性”二字彻底挑动中共的敏感神经,也让习近平惯性延续对新冠疫情的“零容忍”路线。
乱象背后 上海与北京暗中角力
观察人士指出,目前上海各区除了有外地的防疫团队提供对口支持,来自北京的军队和武警也进驻上海,协助防疫和维稳,并独揽大部分的防控指挥权,让上海地方官员的行政管理权处处受限,也暗中出现政治角力。
对此,位于纽约的时事评论员唐靖远分析,上海和北京的官场一向有“不一定同调”的惯性,尤其上海之前所实施的“精准防控”路线也达到一定成效。
所谓“精准防控”是一种小范围的、有限度的共存模式,介于国际社会普遍采用的与病毒共存防疫,与北京一刀切的清零模式间。北京现强行介入为上海的防疫方针定调,更突击式地强制上海必须封城清零,地方和中央便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与冲突。
现居美国纽约的时事评论员唐靖远
唐靖远分析,他观察到上海正以两种方式来软性抵抗北京的清零政策。一是少作为、甚至不作为的消极作法;一是反而采取极端的措施,例如把婴幼儿与父母强行分开,分别集中隔离,并放任民怨和不满直接喷向中央。
唐靖远告诉美国之音:“这两种方式(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牺牲了大众的利益,然后把矛盾与怒火都指向政策的制定者(北京),而不是政策的执行者(上海)。换一种方式来说,上海的这些官员、这些执行者们其实发起一种集体的软抵抗,对习近平发出一种无声的抗议,意思就是,你(习近平)非要这么蛮干,那你就自己来收拾这个烂摊子好了。”
孙春兰赴上海“拨乱反正”?
资料照: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4月2日前往上海坐镇指挥时表示:“上海要以更快的速度、更硬的举措、更实的作风,不折不扣落实已部署的各项疫情防控举措。”
唐靖远分析,孙春兰的一席话就是在批评上海不够雷厉风行,执行的力度太软不够硬,且防控措施打折扣。他说,北京已经观察到,上海各界对封城清零普遍有反弹情绪。孙春兰前来坐镇,就是摆明了,上海不能搞特殊化,没有所谓的因地制宜,中国的防疫政策全凭习近平一个人总指挥。
唐靖远说:“(中共)高层的内斗延伸到对上海整个防疫主导权的争夺。现在上海的防疫究竟要采用哪种模式,其实已经成为高层一个政治斗争的工具。因为不同的(防疫)模式会对整个高层的政治格局带来冲击。”
上海若成“零容忍”破口 该如何收场?
中国两年来靠着严厉的封锁政策来控制疫情,也成为习近平继反贪腐和精准扶贫外,第三项引以为傲的重要政绩。分析人士指出,对习近平而言,中国的有效防疫彰显了中共的领导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因此,“上海一役”是习近平绝对输不起的战役。
旅美评论员唐靖远表示,中国官媒将清零模式与并病毒共存模式塑造为制度之争、治理能力之争,也是国力之争,所谓的“治理能力”就是反映习近平个人的政治权威,中共绝不容其被动摇。
唐靖远告诉美国之音:“习近平把清零模式与他自己的权力基础、乃至把中共执政的合法性,捆绑在一起了,变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防疫成效)也是他(习近平)争取在今年秋天二十大要连任的一个重要的政治筹码。在距离开会只有半年多的时候,他不太可能自我打脸,承认我们(中国)清零是失败的,因为这个对他来说,等于政治上的自我毁灭。”
唐靖远认为,若“清零政策”在上海行不通,依照中共惯例,一定优先考虑加大封控力度与延长封城的时间,把整个城市和市民彻底封死在家里,以遏制病毒蔓延的势头。若疫情还是失控,届时可能集中控制出现症状的感染者,默许放任无症状的感染者,并加大力度宣传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论述。
上海疫情将以造假收场?
旅美独立学者虞平则质疑,上海的官方疫情数据恐已开始造假,因为证据显示,上海没有书面通知阳性确诊者,仅以口头告知。在此情况下,虞平认为,就算清零政策在上海以失败作收,中央也绝不可能承认失败。他推测,届时最可能的结果是,中共再次通过数据造假的方式,默许与病毒共存,并宣称抗疫成功落幕。
虞平告诉美国之音:“它(北京)完全可以在某一个节点说,我们基本上稳定了,控制了这个疫情,所以我们可以宣布阶段性的胜利。这是中国体制下,特别是专制体制下,经常做的一件事情。它(北京)可以宣布阶段性的胜利,然后再说,大家恢复上班或恢复正常的生活,但是(私下)继续采取防疫措施。然后奥密克戎(病毒)在人群当中不断的流窜,最后也达到像西方一样。”
病毒学角度看上海疫情
位于台北的中央研究院生物医学科学研究所兼任研究员何美乡
上海封城进入第三周,北京的“清零”目标似乎越来越难实现,但持续封城恐对经济和社会造成更严重的破坏。位于台北的中央研究院生物医学科学研究所兼任研究员何美乡表示,疫情数据显示奥密克戎病毒所感染的病患,若具有疫苗的保护力,99.7%是无症状跟轻症。但根据中共的官方数据,中国还有超过五成的老年人,尚未完成两剂的疫苗接种,完成三剂接种的老年人则不到两成,这样的保护力非常不足。
何美乡表示,“清零政策”下的大规模封城应是为了争取更好的防疫工具或疫苗施打率有待提升的短期作为,若中共不改变防疫策略,提高人民的防疫力,就算挺过这一波疫情,也难保不会有下一波。
何美乡告诉美国之音:“在感染的人里面,年长者或是重症的人或是肺炎的比例是如何?把这个数字弄出来,也可以安定民心。我的观点是,不是我们要与病毒共存,而是病毒已经决定要与人类共存了。活在一个茧里面,这是不可能。”
习近平力挺中国防疫,封城清零之路还有多长?
习近平上星期五在北京冬奥表彰大会上说,中国的防疫政策再次经受住了考验,为全球抗疫提供了有益经验。他还引述外国运动员称,防疫若有金牌,“中国应该得到一枚”。目前上海封城因各种次生灾难远超疫情灾害本身引发巨大民怨,上海原本坚持的精准防疫与中央下达的封城清零政策的较量也在死灰复燃,习近平此时力挺清零模式自然引发关注。
中共官媒强调,疫情当前,选择“动态清零”还是“与病毒共存”,表面上看是抗疫的理念、策略和方法之争,本质上则是制度、国力、治理能力、甚至文明之争。习近平为防疫政策一锤定音,中国封城之路还有多长?中共封城不惜代价,得不偿失的奥密克戎清零还能走多远?官媒强调两种制度甚至两种文明之争,“动态清零”和“与病毒共存”哪一种模式更科学、更文明?
《北京之春》荣誉主编胡平表示,习近平在上海仍处封城的状态下表示,中国防疫抗疫应该得金牌,这一是给自己打气,二是要压制不同声音。
他说:“习主席这话是发扬党的优良传统,表扬和自我表扬。习近平说,中国的防疫抗疫应该得金牌,那其实就是说他自己应该得金牌,因为这是他亲自指挥、亲自部署。这话他当然不是随便说说。我也不认为习近平是受了蒙蔽,真以为形势一片大好。我想他一定也听到看到了很多的抱怨、很多的批评,所以他这么说呢,也是给自己打气。另外还有一层从意思,那就是借此压制内部的不同意见。因为在这次上海封城之前,上海本来搞的是所谓精准抗疫、精准清零。它是一种介乎于封城清零和与病毒共存之间的一个中间形式,也被很多人认为是中国逐步走向开放的一种探索。那当时上海这么做,当然虽然是上海自己的主意,但想来也应该是得到北京、得到习近平点头认可的。这次奥密克戎大爆发,习近平他就坐不住了,他就赶快叫上海放弃它的精准抗疫、精准清零,改成封城清零。那上海很多专家本来是不赞成封城清零的,像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3月26号还在说反对上海封城,说上海不能封城。可是现在在习近平压力之下,也只好改口,表示要支持封城。所以尽管很多人认为封城不必要,而且尽管封城造成的次生灾害也是怨声载道,可是习近平还是要自我表扬,还是要强调封城清零这个策略的正确性。那其实他也是在压制不同的声音。”
海外很多学界和政界人士表示看不懂中国最新一波的封城清零措施,因为防疫的次生灾难不能大于疫情灾害本身。信息与战略研究所经济学者李恒青分析说,中国豁出民生搞政治防疫,导致上海封城清零匪夷所思。
他说:“我想对民生的影响到目前为止已经发展到极致了,现在造成了全民恐慌,像次生灾害啊,都没有办法承受。比如说上海的护士没有办法去看病,最后被迫死亡了。没有吃的,方舱医院就跟一个牢笼一样,到那儿以后呢,完全就是圈在那个地方。所以像这些事情是非常的恐怖。但是同时,对经济本身的影响也是非常的巨大的。我们看到像日本的野村研究所,它说截止到4月3号的这个七天,一个周之内,它追踪中国境内的智能手机指数,结果就发现同比下降48%,将近50%。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城市之间的流动已经都下降了,都停止了。另外北上广深八大城市,地铁出行的次数比去年同期降了34%,在上海地铁出行的指数下降了93%。这就是封城的结果,大家都停顿在那个地方了,它造成了其他的很多的结果,但是你看不到。因为北京现在已经开始用各种各样的办法来控制舆论,但是事实是摆在这儿。统计的数字到3月28号的时候,这还是已经是十多天前的统计, 56个;然后中风险区是500个,比3月初的时候多了200个。现在已经比那时候多了,又多了很多。所以现在在高风险区的城市占全国GDP的比例是34%,占人口的比例26%。所以你就想对整个的国计民生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在这样的一个大的这个前提下,应该说就业,因为都停顿了,(对)就业的影响,生产、交通运输,18个省的交通全封了。所以像这种情况,应该说真的是匪夷所思。”
根据上海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目前发现大约15万新冠阳性病例,其中约5000确诊病例,仅1例重症,其余皆为无症状感染者。《北京之春》荣誉主编胡平认为,上海通报的数据答案反应两种可能性,要么数据是假的,要么是借机加强对国民的控制和党内不同意见的压制。
他说:“你看这上海的数据,15万阳性,5000确诊,重症只有1例,其余都是无症状。那死亡病例呢是一个都没有。那你看今年1月1号,上海的疫情通报,累计死亡人数是7例。你到今天去看它的通报,累计死亡人数仍然是7例。那就是说这3个多月来,在这次这个奥密克戎疫情中,上海是一个人都没有死。按照这个数据,这次重症率、死亡率比一般的流感还低很多。那你问题就来了,既然你重症率、死亡率这么低,比流感还低,那你当局为什么还不逐步放开与病毒共存呢?你干什么还要严防死守、动态清零,搞得劳民伤财、鸡犬不宁呢?那么答案只有两个,要么这个数据是假的,假得很离谱。其实有很多种重症和死亡,因此当局不得不采取严厉的封城。要么数据是真的,数据或者差不离,那这次疫情的杀伤力确实很低,当局之所以还要搞得这么严厉,那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是借机加强对国民的控制,借机强化对党内不同派别的打压。这个数据肯定有问题,尤其是零死亡 这个问题一定很大。因为你看《华尔街日报》也披露说,上海浦东的东海老人保健医院至少有20名死者死因不明。看来这次疫情上海是死了人的,只不过它没有把它算到新冠死亡病例名下。
习近平要求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观察人士认为,不但上海解封无日,广州、北京等其他大城市也都出现封城迹象和前兆。就连环球时报前总编胡锡进都跟着着急,发推说,我们不能躺平,可也不能轮流封城。那么中国封城之路还有多长?封城清零模式还能走多远?
信息与战略研究所经济学者李恒青表示,由于中国搞的是政治抗疫,因此清零模式不大可能在短期内终止。
他说:“中国目前来说就是坚决不改,为什么呢?因为一改啊,这一尊就没了。因为是定于一尊,是他制定出来的。一旦一尊没了,那他的下场可能就是要去秦城了,甚至或者更惨。那在这种情况下,各级的官员也都是一样,所以他们只能跟着一尊走。我想这个是主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