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后中国军工技术进入了一段长达约10年的井喷期,目前解放军新式的各类技术装备基本都是在这十年来落地成熟并进入部队服役,这带来了绝对军事实力的迅速提升。
但往往被人忽视的一个现象,是十年来的国际局势的变化风起云涌,以至于即使是这样一个井喷期之后,中国的军事力量相比起基本的战略要求来讲,面对的挑战甚至更加艰巨了。
更直白的说,就是2020年代初的解放军面临既定的国际形势与己方的战略目标,甚至相比2010年代初时候的形势,力量上还要更加捉襟见肘一些。
比如说在2010年初,当年的解放军承担的任务主要就是作为一种威慑性力量,在政治的谈判桌上发挥作用,那时候不存在什么爆发战争的风险。
尽管2010年初的解放军在作战体系上远不及今天,很多现在重要的技术进步支撑起来的新战法在当时是不存在的,但毕竟那时候真没有什么迫切的军事威胁。
现代解放军这个核心的“区域拒止”作战体系,强调通过大量拥有精确打击能力的中短程弹道导弹构建杀伤链,以非接触方式打击敌方前沿军事设施,从而阻碍敌军的调度集结,建立局部兵力优势从而赢得决战。
这套体系最初设想的场景其实就是一个完全被动的场景,简单地说就是假定主要假想敌的美军发动战争并主动地进行战略进攻;这和历史上日本的“九段邀击”很相似,都假定了一个敌方大举入侵,我军防守反击从而消灭敌方主力的场景。
历史上美日太平洋战争最终爆发的时候,美国和日本都遇到了类似的问题:自己在战前制定的计划,以及围绕这个计划的军事体系并不完全适应当时的战略形势,而这造成了双方主要的战略弱点。
对于美国来说,问题就是中太平洋区域的美军战略部署本身比较薄弱不如菲律宾等一线基地区域。
而对于日本来说问题则是原本基于防御战略建立的军事体系,并不擅长在更远距离上的战略对抗。
其结果,就是美军在珍珠港事件后面临兵力极其匮乏的局面,少量机动舰队疲于奔命。而日本这边则是因为战前建设的决战舰队在远海作战时候缺乏足够的兵力投送能力导致他们输掉了关键的中途岛战役,从此失去了战略主动权。
中美之间的战争,其可能的战争形式与预设战场,主要是一场发生在辽阔海洋上的“海空战争”,历史上太平洋战争的案例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而着眼当下,同样的问题已经开始显现了:实际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局势发生了变化。
一方面是中国的实力大幅度提高之后,假想敌已经不会轻易地试图依靠主动发起的军事上的战略进攻实现目标,中美之间可能的预定战场相比十几二十年前构建“区域拒止”体系时候的预定战场,已经往中国外海推进了超过一千公里。
另一方面,是中国的战略目标更进了一步,如果说千禧年时候解放军只考虑本土抵抗入侵,那么当下的战略目标,不再是被动地抵抗入侵,而是要主动地走出国门,保护中国的海上航线,保护这个当下对中国至关重要的东亚经济体系。
而此时我们发现:原来建立起来的这套“区域拒止”体系是不足以应对这个任务的,一方面是远距离上兵力投送的能力很弱,另一方面这套体系擅长应对短时间的高烈度冲突。
但如果冲突的时间尺度被拉长,放在几年的尺度上看后劲不足,解放军原有的军事体系高度强调“决战”,但如果对方不决战呢?
比如说,解放军引以为傲的强大的中短程导弹力量,数千枚东风-15、东风-17、东风-21等中短程导弹构建起来的打击体系。
它一方面是解放军军事实力的一个核心的组成部分,但如果过于依赖这套体系,那么在一场极大规模战争中必然后劲不足。
很多人对大规模战争时候需要消耗的武器弹药规模缺乏认知,我举几个例子。
1999年科索沃战争,北约联军在大规模空袭阶段投送了超过20000枚空地导弹、精确制导炸弹等弹药。
2001年下半年的阿富汗战争时期,在正规作战阶段的前两个星期,美军投送了约17500枚精确制导武器。2003年伊拉克战争前两个星期美军投送了15000枚精确制导武器与超过700枚巡航导弹。
实际上这三次战争中精确制导武器的消耗数量加起来也比不上1991年的海湾战争。
而未来的中美战争时期的武器弹药投送规模会远远超过以上几次治安战,很可能在短时间内双方会投放数量逼近十万大关的导弹、炸弹等各种精确制导弹药。
美军为什么不喜欢用导弹,而是更喜欢用飞机丢炸弹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就算是财大气粗的美军,如果主要用导弹而不是飞机,这花费他们都承受不住。
根据美军自己的相关研究,即使是相对而言较为廉价的战斧巡航导弹,打击相同数量的目标花掉的军费也要高出数倍。
而解放军装备的各种中短程导弹,哪怕是东风-15,它的制导系统、动力系统,那台固体火箭发动机,可不是战斧那种廉价产品能够相比的。
所以不要看着好像中国的火箭军规模挺大,几十个旅,有几千枚导弹,真正到大规模战争的时候这几千枚导弹用起来必须要精打细算能省就省。
只有必须要用的时候才会打出去,并且如果说解放军的军事体系主要依靠弹道导弹实现中远距离的火力投送,那这在财政上完全无法承受的。
解放军近些年来发展上为什么如此强调要打造一支“战略空军”呢?
原因就在这里,真正与强敌的大规模战争,火箭军只是整个体系中的一环,甚至都不能当成是核心,火箭军作为核心的军事体系只能够被动地应对敌方的入侵战争,绝对没有能力将战场外推到国境线外。
如果说以台海为预设战场,弹药的消耗量可能也都是上述几次治安战的好几倍,就先不考虑美军,仅仅考虑一下台军。
台军弱小那是和解放军比起来,确实无论规模还是技术水平都差很多,但放眼全球来看台军的总体实力是能排上号的,欧洲地区军事力量比台军更强的只有法国和英国。
现在的台湾岛经过了几十年的要塞化,各种坚固的永久工事遍布全岛,无论是西部平原地区还是中部山脉区域,虽然台军技术装备长期没有什么更新,但是各种坚固防御工事足够多。
哪怕是战时征兆的炮灰部队只能也能躲在钢混结构的堡垒里面负隅顽抗,未来解放军攻台时候需要的火力投送规模必然超过海湾战争。
客观上讲台军的作战体系他其实对解放军的威胁基本没有,但问题在于只要对方不投降,你就得一个个拔掉他们的防御。
我们可以粗略计算计算一下,如果说解放军的作战飞机按照1000架计算,这个数量就远远不足以速战速决。
现代条件下,加油机、预警机、战略轰炸机这类大型作战飞机的出动率可以按照每两天1个架次计算,而战术飞机的出勤率可以按照每天1.5个架次计算。
但是考虑到解放军的战略轰炸机主要是作为反舰导弹平台使用,那么投入台湾岛上只计算战术飞机,也就是每天1200个架次。
这个水平其实还没达到海湾战争的水平,海湾战争时候多国联合部队出动总计约11万架次,其中美国海空军出动总计约6.5万架次,这是不到一个月时间内完成的,平均计算下来联军单日作战架次是3000以上。
解放军现役的作战飞机数量当然没有很官方的数字,不过按照美国方面的研究统计。
2022年美国国防部《中国军力报告》其中认为中国海空军拥有军拥飞机总计超过2800架,其中作战飞机约2300架,重型战斗机超过1200架,战略轰炸机约250-270架。
如果按照这个口径计算,东南方向部署的解放军海空航空兵力量的出动率勉强能够达到海湾战争时期联军的出动率,才有可能在短期内实现战略目标的可能性。
但很显然这是没有考虑外部干涉的情况下,实际上在一些较为严谨的以台海为预设战场的推演中,攻台的兵力消耗,在军事上造成的牵制甚至比美军干涉舰队带来的牵制还要更大。
如果单纯考虑攻台,亦或者是与美军的军事冲突,那么单独来看解放军的实力也足以应对。
针对美军而言,虽然总体上看仍然存在一个兵力劣势,但依靠火箭军的威胁,美军在前沿的兵力调度受到牵制的情况下,只要战场距离中国的海岸线不太远的位置,局部交战区域双方的兵力对比上看解放军还可以说是略有优势。
如果说是攻台的话,对打击能力的要求很高,但毕竟台军没有防守反击的能力因此主动权还是完全能够掌握。
但当下的解放军,特别是空军规模绝对无法支撑起同时实现两个作战目标,在美军出兵干涉的情况下,应对美军干涉必然会导致攻台行动延缓推迟。
根本问题在于非接触式的打击手段成本过于高昂,而较为廉价的传统空中打击手段,对航空兵规模提出的要求是当下中国空军无法满足的。
现代中国的军事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呢?其实就是规模太小了,论技术水平,只要不看连换装坦克都没闲钱的陆军,中国军工的新一代产品在各方面讲无可挑剔。
但问题是规模迟迟起不来,空军这边的换装与扩编主要受到产能限制,而海军方面则主要是军费限制,海军倒是不缺产能,而当下最迫切需要提高的是空军,从国际形势恶化的程度来看,解放军扩军的步伐并没有赶上需求。
这是问题的两面性,尽管解放军的实力大幅度地提高了,但另一方面,中国迅速发展的经济体量迫切地要求这个国家的武装力量必须做到以前想都没法想的事情,解放军面临的挑战甚至比十年前更加激烈,而这也必然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主旋律。
军事力量上无法满足本国战略目标,特别是军队规模方面无法满足目标,这不是说2020年代能够解决的问题,而是在未来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的现状。
因为国际形势的变化太快了,以前解放军的欠账太多了,即使是在2030年之前中国海空军的航空兵部队规模翻个倍,那么届时海军会成为主要短板。
不是说收复台湾之后就没其他事情了,恰恰相反,由于收台进程推进太慢,未来当中国收复台湾之后,国际形势的变化会导致出现新的需求,而这种需求更难满足。
很明显当下的国际秩序正在一点点松动溃败,中国作为秩序的主要受益者之一,过去并没有承担维持秩序的任务,但这种情况不会持续特别久。
以前美国愿意维持这个秩序,是因为他们从秩序中收获了巨量的利益,而且当时的中国构不成什么威胁。
但随着中国对美国的威胁越来越大,中国在这个秩序中的利益总量不断提升之后,美国没有任何必要去维持现在这个秩序,届时中国这点远海投送能力根本不够看的。
所以为什么官方会说“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与军队现代化”,这个真的不是保守目标,不能单看军队发展,还要看国家的战略需求。
这两者结合在一起看的时候就会发现,即使是过去十年军事力量高速发展期之后,中国的军事力量仍然捉襟见肘并且需要很长时间来补足。
2012年后中国军工技术进入了一段长达约10年的井喷期,目前解放军新式的各类技术装备基本都是在这十年来落地成熟并进入部队服役,这带来了绝对军事实力的迅速提升。
但往往被人忽视的一个现象,是十年来的国际局势的变化风起云涌,以至于即使是这样一个井喷期之后,中国的军事力量相比起基本的战略要求来讲,面对的挑战甚至更加艰巨了。
更直白的说,就是2020年代初的解放军面临既定的国际形势与己方的战略目标,甚至相比2010年代初时候的形势,力量上还要更加捉襟见肘一些。
比如说在2010年初,当年的解放军承担的任务主要就是作为一种威慑性力量,在政治的谈判桌上发挥作用,那时候不存在什么爆发战争的风险。
尽管2010年初的解放军在作战体系上远不及今天,很多现在重要的技术进步支撑起来的新战法在当时是不存在的,但毕竟那时候真没有什么迫切的军事威胁。
现代解放军这个核心的“区域拒止”作战体系,强调通过大量拥有精确打击能力的中短程弹道导弹构建杀伤链,以非接触方式打击敌方前沿军事设施,从而阻碍敌军的调度集结,建立局部兵力优势从而赢得决战。
这套体系最初设想的场景其实就是一个完全被动的场景,简单地说就是假定主要假想敌的美军发动战争并主动地进行战略进攻;这和历史上日本的“九段邀击”很相似,都假定了一个敌方大举入侵,我军防守反击从而消灭敌方主力的场景。
历史上美日太平洋战争最终爆发的时候,美国和日本都遇到了类似的问题:自己在战前制定的计划,以及围绕这个计划的军事体系并不完全适应当时的战略形势,而这造成了双方主要的战略弱点。
对于美国来说,问题就是中太平洋区域的美军战略部署本身比较薄弱不如菲律宾等一线基地区域。
而对于日本来说问题则是原本基于防御战略建立的军事体系,并不擅长在更远距离上的战略对抗。
其结果,就是美军在珍珠港事件后面临兵力极其匮乏的局面,少量机动舰队疲于奔命。而日本这边则是因为战前建设的决战舰队在远海作战时候缺乏足够的兵力投送能力导致他们输掉了关键的中途岛战役,从此失去了战略主动权。
中美之间的战争,其可能的战争形式与预设战场,主要是一场发生在辽阔海洋上的“海空战争”,历史上太平洋战争的案例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而着眼当下,同样的问题已经开始显现了:实际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局势发生了变化。
一方面是中国的实力大幅度提高之后,假想敌已经不会轻易地试图依靠主动发起的军事上的战略进攻实现目标,中美之间可能的预定战场相比十几二十年前构建“区域拒止”体系时候的预定战场,已经往中国外海推进了超过一千公里。
另一方面,是中国的战略目标更进了一步,如果说千禧年时候解放军只考虑本土抵抗入侵,那么当下的战略目标,不再是被动地抵抗入侵,而是要主动地走出国门,保护中国的海上航线,保护这个当下对中国至关重要的东亚经济体系。
而此时我们发现:原来建立起来的这套“区域拒止”体系是不足以应对这个任务的,一方面是远距离上兵力投送的能力很弱,另一方面这套体系擅长应对短时间的高烈度冲突。
但如果冲突的时间尺度被拉长,放在几年的尺度上看后劲不足,解放军原有的军事体系高度强调“决战”,但如果对方不决战呢?
比如说,解放军引以为傲的强大的中短程导弹力量,数千枚东风-15、东风-17、东风-21等中短程导弹构建起来的打击体系。
它一方面是解放军军事实力的一个核心的组成部分,但如果过于依赖这套体系,那么在一场极大规模战争中必然后劲不足。
很多人对大规模战争时候需要消耗的武器弹药规模缺乏认知,我举几个例子。
1999年科索沃战争,北约联军在大规模空袭阶段投送了超过20000枚空地导弹、精确制导炸弹等弹药。
2001年下半年的阿富汗战争时期,在正规作战阶段的前两个星期,美军投送了约17500枚精确制导武器。2003年伊拉克战争前两个星期美军投送了15000枚精确制导武器与超过700枚巡航导弹。
实际上这三次战争中精确制导武器的消耗数量加起来也比不上1991年的海湾战争。
而未来的中美战争时期的武器弹药投送规模会远远超过以上几次治安战,很可能在短时间内双方会投放数量逼近十万大关的导弹、炸弹等各种精确制导弹药。
美军为什么不喜欢用导弹,而是更喜欢用飞机丢炸弹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就算是财大气粗的美军,如果主要用导弹而不是飞机,这花费他们都承受不住。
根据美军自己的相关研究,即使是相对而言较为廉价的战斧巡航导弹,打击相同数量的目标花掉的军费也要高出数倍。
而解放军装备的各种中短程导弹,哪怕是东风-15,它的制导系统、动力系统,那台固体火箭发动机,可不是战斧那种廉价产品能够相比的。
所以不要看着好像中国的火箭军规模挺大,几十个旅,有几千枚导弹,真正到大规模战争的时候这几千枚导弹用起来必须要精打细算能省就省。
只有必须要用的时候才会打出去,并且如果说解放军的军事体系主要依靠弹道导弹实现中远距离的火力投送,那这在财政上完全无法承受的。
解放军近些年来发展上为什么如此强调要打造一支“战略空军”呢?
原因就在这里,真正与强敌的大规模战争,火箭军只是整个体系中的一环,甚至都不能当成是核心,火箭军作为核心的军事体系只能够被动地应对敌方的入侵战争,绝对没有能力将战场外推到国境线外。
如果说以台海为预设战场,弹药的消耗量可能也都是上述几次治安战的好几倍,就先不考虑美军,仅仅考虑一下台军。
台军弱小那是和解放军比起来,确实无论规模还是技术水平都差很多,但放眼全球来看台军的总体实力是能排上号的,欧洲地区军事力量比台军更强的只有法国和英国。
现在的台湾岛经过了几十年的要塞化,各种坚固的永久工事遍布全岛,无论是西部平原地区还是中部山脉区域,虽然台军技术装备长期没有什么更新,但是各种坚固防御工事足够多。
哪怕是战时征兆的炮灰部队只能也能躲在钢混结构的堡垒里面负隅顽抗,未来解放军攻台时候需要的火力投送规模必然超过海湾战争。
客观上讲台军的作战体系他其实对解放军的威胁基本没有,但问题在于只要对方不投降,你就得一个个拔掉他们的防御。
我们可以粗略计算计算一下,如果说解放军的作战飞机按照1000架计算,这个数量就远远不足以速战速决。
现代条件下,加油机、预警机、战略轰炸机这类大型作战飞机的出动率可以按照每两天1个架次计算,而战术飞机的出勤率可以按照每天1.5个架次计算。
但是考虑到解放军的战略轰炸机主要是作为反舰导弹平台使用,那么投入台湾岛上只计算战术飞机,也就是每天1200个架次。
这个水平其实还没达到海湾战争的水平,海湾战争时候多国联合部队出动总计约11万架次,其中美国海空军出动总计约6.5万架次,这是不到一个月时间内完成的,平均计算下来联军单日作战架次是3000以上。
解放军现役的作战飞机数量当然没有很官方的数字,不过按照美国方面的研究统计。
2022年美国国防部《中国军力报告》其中认为中国海空军拥有军拥飞机总计超过2800架,其中作战飞机约2300架,重型战斗机超过1200架,战略轰炸机约250-270架。
如果按照这个口径计算,东南方向部署的解放军海空航空兵力量的出动率勉强能够达到海湾战争时期联军的出动率,才有可能在短期内实现战略目标的可能性。
但很显然这是没有考虑外部干涉的情况下,实际上在一些较为严谨的以台海为预设战场的推演中,攻台的兵力消耗,在军事上造成的牵制甚至比美军干涉舰队带来的牵制还要更大。
如果单纯考虑攻台,亦或者是与美军的军事冲突,那么单独来看解放军的实力也足以应对。
针对美军而言,虽然总体上看仍然存在一个兵力劣势,但依靠火箭军的威胁,美军在前沿的兵力调度受到牵制的情况下,只要战场距离中国的海岸线不太远的位置,局部交战区域双方的兵力对比上看解放军还可以说是略有优势。
如果说是攻台的话,对打击能力的要求很高,但毕竟台军没有防守反击的能力因此主动权还是完全能够掌握。
但当下的解放军,特别是空军规模绝对无法支撑起同时实现两个作战目标,在美军出兵干涉的情况下,应对美军干涉必然会导致攻台行动延缓推迟。
根本问题在于非接触式的打击手段成本过于高昂,而较为廉价的传统空中打击手段,对航空兵规模提出的要求是当下中国空军无法满足的。
现代中国的军事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呢?其实就是规模太小了,论技术水平,只要不看连换装坦克都没闲钱的陆军,中国军工的新一代产品在各方面讲无可挑剔。
但问题是规模迟迟起不来,空军这边的换装与扩编主要受到产能限制,而海军方面则主要是军费限制,海军倒是不缺产能,而当下最迫切需要提高的是空军,从国际形势恶化的程度来看,解放军扩军的步伐并没有赶上需求。
这是问题的两面性,尽管解放军的实力大幅度地提高了,但另一方面,中国迅速发展的经济体量迫切地要求这个国家的武装力量必须做到以前想都没法想的事情,解放军面临的挑战甚至比十年前更加激烈,而这也必然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主旋律。
军事力量上无法满足本国战略目标,特别是军队规模方面无法满足目标,这不是说2020年代能够解决的问题,而是在未来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的现状。
因为国际形势的变化太快了,以前解放军的欠账太多了,即使是在2030年之前中国海空军的航空兵部队规模翻个倍,那么届时海军会成为主要短板。
不是说收复台湾之后就没其他事情了,恰恰相反,由于收台进程推进太慢,未来当中国收复台湾之后,国际形势的变化会导致出现新的需求,而这种需求更难满足。
很明显当下的国际秩序正在一点点松动溃败,中国作为秩序的主要受益者之一,过去并没有承担维持秩序的任务,但这种情况不会持续特别久。
以前美国愿意维持这个秩序,是因为他们从秩序中收获了巨量的利益,而且当时的中国构不成什么威胁。
但随着中国对美国的威胁越来越大,中国在这个秩序中的利益总量不断提升之后,美国没有任何必要去维持现在这个秩序,届时中国这点远海投送能力根本不够看的。
所以为什么官方会说“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与军队现代化”,这个真的不是保守目标,不能单看军队发展,还要看国家的战略需求。
这两者结合在一起看的时候就会发现,即使是过去十年军事力量高速发展期之后,中国的军事力量仍然捉襟见肘并且需要很长时间来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