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想捐口罩却买不到 把自己西装厂改做口罩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0年2月26日 13点23分 PT
  返回列表
113320 阅读
21 评论
新华社

也许,在一些外行人看来,做西装的企业改做口罩并不难,都是裁剪缝纫的活计,好像有点大材小用了。其实不然,从材料、设备、工艺到人员,这里面的差别大去了。

口述:池慧杰|45岁|董事长|浙江温州

整理:王俊禄|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温州人“商行天下”,信息也灵通。早在1月中旬,我就从武汉的朋友那里,听到过一些关于疫情的风声。

也许是温州商人的习性吧!不光嗅觉灵敏,对那些未知的、不确定性的事儿,我们往往能想得多一些、远一点。

父亲1986年开始创业,东蒙是温州最早一批做高档男士西服的企业。到2004年我接手时,仍是一个做来料加工的男士西服厂。

一晃16年过去了。现在,我们已转型成为一家以时尚定制为抓手,以智能制造为核心,专注于高端男装 ODM 研发生产,打通服装全产业链的集团企业。

听说武汉疫情消息后,我没有当成耳旁风。通过对早期汇集的信息分析,我很快意识到,疫情可能很严重。

这时,口罩热销、断货的新闻也多起来,连很多医护人员都缺口罩。我的第一个反应,是出钱捐赠口罩给一线医护人员。

没想到,一圈了解下来,市场上已经一罩难求,甚至连国外都很难寻觅。

我不甘心,紧接着又想,我们是服装生产企业,自己有生产线和新型材料,能不能自己生产口罩救急?

也许,在一些外行人看来,做西装的企业改做口罩并不难,都是裁剪缝纫的活计,好像有点大材小用了。其实不然,从材料、设备、工艺到人员,这里面的差别大去了。

好在我们不光做西装,还涉足健康领域、新材料等行业。现在回头来看,当时紧急攻关投产的口罩生产线,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1月18日前后,我动员伙计们紧急行动起来,改造机器设备、调试生产工艺、反复生产样品。经过一个月研发攻关,终于抢建出一条口罩生产线。

工人在生产车间加班加点生产口罩。受访者供图

由于缺原材料、缺人工、缺机器,口罩生产线规模化运转不起来。我反复权衡利弊,最后决定利用上海的科技子公司技术资源,研发口罩新材料。

于是,我们抓紧开题立项,夜以继日研发。2月15日,口罩核心材料取得关键性突破——飞浮丽纳米滤膜研发成功,顺利通过企业内测。

目前,我们已具备生产普通口罩的能力,产品符合相关标准。

与普通N95口罩在主要材料上相比,飞浮丽纳米口罩多了PTFE滤膜,以及一层PP熔喷无纺布。在过滤方式上,采用静电吸附加物理拦截,拦截率提高到99.9%,比N95拦截率提高近5个百分点。

工人在生产车间加班加点生产口罩。受访者供图

从实际防护效果看,已经达到了长时间稳定防护——透气阻力降低到80Pa,多项性能指标明显高于普通N95口罩。

新材料的研发成功,突破了医用口罩原材料短缺的瓶颈。新的问题又来了,生产口罩的机器一机难求,有材料没机器照样没法生产。

我想,第一步先发动工人返岗。同时,研发生产流程控制模板,用企业原有的智能机器,代替大量人工。为了更大规模、更高效率生产口罩,我还发动温州服装商会会员企业一起加工,加快解决温州地区口罩缺口难题。

当时,各地口罩纷纷开始告急。我们企业出具证明,保证了口罩生产所需的关键原料,顺利从江苏、杭州、宁波等地发货。

我们还逐一电话联系生产急需的技术人员,包括100多名本地员工,了解每个人的身体情况,沟通复工意愿,帮助他们尽快返岗。

疫情特殊时期,有的事情光靠我们企业自己也搞不定,当地政府也在帮忙想办法。

温州市经信局的同志急事急办,协调联系相关部门,一起到企业帮助解决用工、运输等难题。

池慧杰(右三)向当地干部介绍生产情况。受访者供图

现在,本地100多名员工已陆续返厂,口罩生产线投入运行比原计划提前了两天。

最近这些天,我基本每天都泡在厂里。第一条临时改造的口罩生产线,已经在高速运转,每天生产10万只。

经过智能化改造后,每天产量可以达到50万只以上。起码对温州老百姓需求、复工复产的需求,能弥补一些空缺。

此前,我们利用现有生产设备、PTFE过滤膜材料、纳米技术等生产的口罩样品,经过有关部门检测,已达到了行业相关标准。正在打造的无菌生产车间,也已向相关部门申请医用生产许可证,尽快投入批量生产。

在疫情面前,没有局外人。我们还在永嘉慈善总会设立了“东蒙慈善基金”,助力家乡建设、捐资助学、扶贫济困、灾难救援等。

疫情对服装行业影响巨大,尤其是会带来巨大的库存压力。作为温州市服装商会会长,我正在和大家一起想办法,争取在安全可控基础上有序复工。

搞清弄明
1 楼
中国亡矣。被一次流感彻底消灭。
搞清弄明
2 楼
爱国人士已经和恨国人士团结奋战,在消灭中国。
3
3年
3 楼
西装不好卖了吗?买不到口罩的联系我,1万个起!!!
z
zhulitmac
4 楼
聪明
搞清弄明
5 楼
中国在自杀。过度的免疫反应最终必然杀死自身。
爱逛动物园
6 楼
有个朋友最近从食品业转造口罩,第一天订单就是千万级。这种利润为什么不转产
g
goodsignal
7 楼
如果不是人造病毒就真没什么可怕的,大自然淘汰老弱病残,历史上那么多瘟疫大流行,总有人活下来的。
k
koukakoula
8 楼
你朋友挺牛逼的。转行就跟换衣服这么快。设备,人员,技术,原料,培训说来就来。说转就转😂
茗若酒
9 楼
喊着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发财致富。
爱逛动物园
10 楼
我也在问他这个,他说设备人员特别容易,麻烦的是原料,现在的订单已经不可能做完了
曾祖爷爷
11 楼
先将人心击垮,加快外资撤离,再把中国能动的行业转化成口罩,防护服,护目镜行业,瘟疫一退再一起垮。红朝劫。
曾祖爷爷
12 楼
包子同志把红朝三代基业毁于一旦,一手好牌打成个逼样,再不下罪己诏说不过去了。
游鱼
13 楼
: 自由民主的台湾靠爱发电,轮子靠身体挡子弹。要是这次中国不亡,你全家表演吃屎?妄想症患者,sb!
猪琴同芳
14 楼
: 轮子们真可怜!!!
c
cpa1
15 楼
富士康都跑去生产了,利润空间大
l
lying
16 楼
我靠,医用产品说生产就生产吗? 材料虽然名字一样,要医用要求更高吧,厂房是不是符合要求,别戴了口罩再染上别的传染病.生产工人是否体检过,乙肝,丙肝可是一辈子的事儿.
天使与恶魔
17 楼
感觉有点好心办坏事,口罩的防护能力是个?新研究就投产不靠谱,为啥不用老的成型的材料!
d
demu
18 楼
这种玩意儿谁敢用?
金绳玉锁
19 楼
等做大了收为党产
屡教不改
20 楼
民企比国企有良心,敢干。国企要转产不得搞定几层领导
r
rollor
21 楼
有好心没错。但我严重怀疑这些口罩的质量。 首先,工业口罩不同于防寒口罩。它需要符合安全标准过滤材料。而这些符合标准的材料,通常是由相关的化工产业合成的,不是谁心眼好就能生产的。 其次,这些产品的通常都有特定目的,且有相应的生产流程,基本上都是专利产品,不适合“自主研发”。试想,如果你研发出来的与别人的一样,那么你必须向别人付专利费,自己研发的钱白花;如果你研发出来的与别人不一样,你的产品需要测试、检验、认证,很久以后才能成为“合格产品”,不可能这么快就生产。 我知道中国对专利这种事不那么认真。我只是想说:这家企业或者侵犯了别人的专利,或者产品不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