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4月7日,洛克希德·马丁向美国陆军交付了第一台TPY-4雷达。从其宣传视频来看,这款洛克希德·马丁口中“远远领先”的雷达,正是以中国歼-20为目标。但能不能实现这一点,现在还真不好说。
▲终于交付的TPY-4雷达
面对对手隐身战斗机的迅猛发展,洛克希德·马丁在十几年前受命研发反隐身雷达,当时称作TPY-X,经过“十多年时间的研发,并投入超过一亿美元”后,成品获得AN/TPY-4(V)1的正式编号,简称TPY-4。怎么说呢,大家自从看到TPY-4的第一眼起,就有种“和珠海航展上中国反隐身雷达很像”的感觉。现在看到实物后,才发现这种感觉没错,两者相似度真的很高,甚至连氮化镓材料、数字化构型和L波段设计,也是一样的。
▲著名的国产JY-26反隐身雷达
同等科技水平下,不同国家面对相同问题,最终给出类似的解决方案很正常,就如同早年美国批评中国军工“抄袭美国武器”,国内不屑一顾一样,TPY-4和国内反隐身雷达相似背后,有没有抄袭并不重要。真正关键的是,国内型号2016年就出现在珠海航展,后面又一再迭代,现在已经发展到大家都看不太懂,以至于去年误把微波反无人机装备,当成红旗-19配套相控阵雷达的程度。换句话说,如今美国才下线一台,让洛克希德·马丁洋洋得意的TPY-4,不过是中国2016年公开展示的水平。
▲另一款国产经典反隐身雷达
别的不说,就以国内相控阵雷达白菜化的水平,用九年时间将陆基远程雷达更新整整一代,是很有可能的。相比之下,在中国对镓、锗、锑等稀土制品进行管制后,美国虽然表面上说不受影响,但在美国企业令人目瞪口呆的操作影响下,“阿利·伯克Ⅲ”后续建造速度一再放缓却是真的——就目前观察到的情况来看,主要问题似乎出现在舾装阶段,并且和SPY-6雷达迟迟不交付有关。TPY-4使用氮化镓确实获得了非比寻常的性能,但只要镓供应无法解决,产量就很难上来。
▲DDG-125作为“阿利·伯克Ⅲ”首舰建造速度反而是最快的
这么说吧,现在国内对TPY-4的态度,就跟2011年美国航空工业看待歼-20首飞的感觉差不多——看似进入同一水平,本质上却是刚刚进门和积累深厚的巨大差距。只不过,中航工业在歼-20首飞后奋起直追,美国航空工业则在F-35项目上尽情挥霍优势,这才有后面被赶上的局面。而现在国内在陆基远程雷达领域并没有懈怠,迭代速度反而越来越快,美国就算发力追也很难追得上,更何况其现在根本就没有追的意思,也就谈不上抹平差距。
▲歼-20最终赶上来了,TPY-4能赶上来吗
五代机从F-22A开始,对隐身性能的关键要求,就是针对当时主流的X短波雷达,这种特性反过来催生了更长波段(L波段算是主流)雷达的发展。作为一度面临隐身战斗机巨大威胁,又有相应技术积累的国家,中国率先实现突破,推出了先进米波反隐身雷达(和传统米波雷达是两种东西,后者并不具备反隐身能力),算是压力推动进步的典范。美国长期缺乏这种压力,所以磨蹭到现在才算有点进步。但要是在歼-35E大肆出口前,TPY-4的产能不能提上来,那局面可就难看了。
▲歼-35E大量出口会对美国反隐身装备体系造成巨大压力
顺带提一句,六代机再次针对反隐身雷达的发展,强化了对L波段的隐身水平,属于矛盾交叠上升的经典例子。换句话说,在美国针对五代机的反隐身雷达落地之前,中国反过来针对设计的六代机就已经首飞,并且还有两款。洛克希德·马丁现在不仅要保证TPY-4快速量产,还得赶紧开始下一代雷达的研发,这个担子可不轻松啊。
当地时间4月7日,洛克希德·马丁向美国陆军交付了第一台TPY-4雷达。从其宣传视频来看,这款洛克希德·马丁口中“远远领先”的雷达,正是以中国歼-20为目标。但能不能实现这一点,现在还真不好说。
▲终于交付的TPY-4雷达
面对对手隐身战斗机的迅猛发展,洛克希德·马丁在十几年前受命研发反隐身雷达,当时称作TPY-X,经过“十多年时间的研发,并投入超过一亿美元”后,成品获得AN/TPY-4(V)1的正式编号,简称TPY-4。怎么说呢,大家自从看到TPY-4的第一眼起,就有种“和珠海航展上中国反隐身雷达很像”的感觉。现在看到实物后,才发现这种感觉没错,两者相似度真的很高,甚至连氮化镓材料、数字化构型和L波段设计,也是一样的。
▲著名的国产JY-26反隐身雷达
同等科技水平下,不同国家面对相同问题,最终给出类似的解决方案很正常,就如同早年美国批评中国军工“抄袭美国武器”,国内不屑一顾一样,TPY-4和国内反隐身雷达相似背后,有没有抄袭并不重要。真正关键的是,国内型号2016年就出现在珠海航展,后面又一再迭代,现在已经发展到大家都看不太懂,以至于去年误把微波反无人机装备,当成红旗-19配套相控阵雷达的程度。换句话说,如今美国才下线一台,让洛克希德·马丁洋洋得意的TPY-4,不过是中国2016年公开展示的水平。
▲另一款国产经典反隐身雷达
别的不说,就以国内相控阵雷达白菜化的水平,用九年时间将陆基远程雷达更新整整一代,是很有可能的。相比之下,在中国对镓、锗、锑等稀土制品进行管制后,美国虽然表面上说不受影响,但在美国企业令人目瞪口呆的操作影响下,“阿利·伯克Ⅲ”后续建造速度一再放缓却是真的——就目前观察到的情况来看,主要问题似乎出现在舾装阶段,并且和SPY-6雷达迟迟不交付有关。TPY-4使用氮化镓确实获得了非比寻常的性能,但只要镓供应无法解决,产量就很难上来。
▲DDG-125作为“阿利·伯克Ⅲ”首舰建造速度反而是最快的
这么说吧,现在国内对TPY-4的态度,就跟2011年美国航空工业看待歼-20首飞的感觉差不多——看似进入同一水平,本质上却是刚刚进门和积累深厚的巨大差距。只不过,中航工业在歼-20首飞后奋起直追,美国航空工业则在F-35项目上尽情挥霍优势,这才有后面被赶上的局面。而现在国内在陆基远程雷达领域并没有懈怠,迭代速度反而越来越快,美国就算发力追也很难追得上,更何况其现在根本就没有追的意思,也就谈不上抹平差距。
▲歼-20最终赶上来了,TPY-4能赶上来吗
五代机从F-22A开始,对隐身性能的关键要求,就是针对当时主流的X短波雷达,这种特性反过来催生了更长波段(L波段算是主流)雷达的发展。作为一度面临隐身战斗机巨大威胁,又有相应技术积累的国家,中国率先实现突破,推出了先进米波反隐身雷达(和传统米波雷达是两种东西,后者并不具备反隐身能力),算是压力推动进步的典范。美国长期缺乏这种压力,所以磨蹭到现在才算有点进步。但要是在歼-35E大肆出口前,TPY-4的产能不能提上来,那局面可就难看了。
▲歼-35E大量出口会对美国反隐身装备体系造成巨大压力
顺带提一句,六代机再次针对反隐身雷达的发展,强化了对L波段的隐身水平,属于矛盾交叠上升的经典例子。换句话说,在美国针对五代机的反隐身雷达落地之前,中国反过来针对设计的六代机就已经首飞,并且还有两款。洛克希德·马丁现在不仅要保证TPY-4快速量产,还得赶紧开始下一代雷达的研发,这个担子可不轻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