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在很多人眼中,去更加发达的国家,当“外劳”、“跨国打工”,工资高、也体面。
但是,“现实”总是要比“理想”苗条许多。在七大姑八大姨口中的“xx家小x可牛啦,人家在加拿大工作呐”、这样所谓的“光鲜”,又有几个是真正光鲜的呢?
照片中的11位越南姑娘,想必也是老家亲朋好友口中的“成功人士”——在日本有稳定的工作、工资高出越南几倍不止、是家里的“顶梁柱”······她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作“技能实习生”。
在劳动力短缺、尤其是廉价劳动力短缺的日本,从很早以前,就开始效仿欧洲,积极引入外国劳动力,还特别推出了“技能实习生”的一系列政策,为想要来日本“捞金”的打工人大开绿灯。
如今,越南已经超过中国,成为外劳输入最多的国家。
不过,你很难在日本的各大顶尖企业,发现越南人的身影。美其名曰的“技能实习生”,“技能”两个字,大多藏在日本鲜有人知的各个角落——酒店的打扫间、郊外的纺织厂、制作一次性餐具的工厂······
“在越南的时候,我们都一直听人家说,日本的一切都特别好,去了就是享福。到了日本之后,才发现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我们(之前)工作的地方很脏,住的地方环境也很恶劣······”
来自越南的技能实习生阿雅,为了还清老家150万日元的债务,下定决心要在日本“闯出一番天地”,多多地挣钱,给家人和儿子更好的生活。
“在越南的时候,(负责联络越南人赴日做技能实习生的)中介公司说,日本的工资是越南的10倍,只要去了日本,迅速攒下300万,不是什么难事的。”
离开才4岁的儿子,离开母国,阿雅来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异国他乡。语言不通的她,只能依靠中介公司,任凭他们安排工作,没得挑。
位于爱媛县的、阿雅“实习”的缝纫工厂,灯光昏暗、设备简陋,在这样连外面的阳光都难透进来的狭窄空间,一坐就得是一整天。
在阿雅自己记录的加班时间中,从早6点做到晚7点半是常事,上工的时候天还没亮,下工后也看不到太阳——平均每天要加5个小时的班,甚至连休息日都被叫过来继续做。
按照阿雅的记录,去年8月,她一共加了157.5个小时的班。
“当时确实很累很累,坐在缝纫机前,保持同一个姿势一整天,每天下班都累到不行。但当时的我想着,辛苦熬过来的时间,都是会给加班费的。所以,为了儿子,为了尽量多挣钱寄回家里,就一直坚持下来了,也几乎没有拒绝过加班。”
然而,在阿雅收到当月工资单的时候,她傻了。加班费,被公司做了手脚。
这家黑心的公司,把加班工时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22小时)按照日本的法律规定给出了正常的加班费,剩下的一大部分,竟然按照每小时400日元结算。要知道,日本小时工的最低时薪(除部分欠发达区域),基本都在1000日元/小时以上。
通算下来,这家公司欠阿雅200万工资、欠全部技能实习生2700万。
对于很多工薪“社畜”来说,最快乐的事,莫过于结束一天的工作,能回到自己温馨的小窝,舒舒服服地洗个澡,再惬意地吃顿饭。
不过,阿雅和几个同样来自越南的“技能实习生”,并没有一个“治愈系小家”可以回。公司安排的合租宿舍,似乎只能保证“有床睡觉、下雨不愁”。
浴室门是用报纸糊的,里面的墙板也都早已破烂不堪。
厨房的地板被水泡得凸起、柜子门合不紧、墙壁也全是脏污。
水龙头的水也是关不上的,只能让它一直这样流。
卧室的墙角,全是霉斑。
阿雅每天唯一的快乐时光,也许就是和儿子视频通话的短暂时刻了。
想用自己勤勤恳恳付出的劳动,换取相应的回报,给家人更好的生活——就是如此单纯的指望,让阿雅、以及众多和她一样的越南人远离家乡,长年待在陌生的国度。“有付出,就一定会有回报吧!”这是她们自始至终的祈愿。
另一边,公司雇主虽然很是“吝惜”发出的工资,但却毫不吝惜“差别对待”。
拥有和阿雅类似遭遇的另一位越南实习生就说,自己曾经实习的公司主管,骂越南人都是一群傻瓜,傻瓜不配拿正常人的工资。
忍无可忍的阿雅和其他技能实习生,找到了“日越共生支援会”,希望能协力要回自己的血汗钱。
准备通过法律手段维护实习生权益的支援会,却突然收到了公司方面的函件,表示公司已经破产。
钱是很难再追回来了,但如今的问题并不在这里——如果不尽快找到下家,阿雅她们将很快会被遣送回国。
好在,支援会为阿雅等人找到了新的实习公司。
全新的工作环境,让大家也有了新的希望。虽然依旧是纺织缝纫工作,但看到明亮整洁的工作间,大家才终于有了点“技能实习生”的“身份感”。
新的宿舍,也换成了没有霉点、没有漏水的“正常居室”。
大家聚在一起,吃着用越南调料制作的便当、用家乡话谈天说地。即便是短暂的午休时间,因为有同乡的陪伴,欢声笑语之间,整个休息室也是暖意盎然。
这天,阿雅和其他实习生们一起在新的宿舍,准备着一顿特别的“大餐”。
她们想要用家乡风味,款待支援会的工作人员们。
琳琅满目的越南特色餐食,像极了年节婚宴时刻的高规格席面。
没有大桌子,大家就把隔热垫铺在榻榻米上,围坐而食。
阿雅用磕磕绊绊的日语,和支援会的人交流着。“现在这个新的公司,很忙。但是没关系,可以的。”
“努力挣钱,不能抱怨”——这是很多外劳的对自己的“心理建设”。她们不是拥有多国语言能力的语言人才、也不是拥有高学历的稀缺型高新人才。在她们眼中,或许“1条出路”,便是“全部的出路”。
可能在很多人眼中,去更加发达的国家,当“外劳”、“跨国打工”,工资高、也体面。
但是,“现实”总是要比“理想”苗条许多。在七大姑八大姨口中的“xx家小x可牛啦,人家在加拿大工作呐”、这样所谓的“光鲜”,又有几个是真正光鲜的呢?
照片中的11位越南姑娘,想必也是老家亲朋好友口中的“成功人士”——在日本有稳定的工作、工资高出越南几倍不止、是家里的“顶梁柱”······她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作“技能实习生”。
在劳动力短缺、尤其是廉价劳动力短缺的日本,从很早以前,就开始效仿欧洲,积极引入外国劳动力,还特别推出了“技能实习生”的一系列政策,为想要来日本“捞金”的打工人大开绿灯。
如今,越南已经超过中国,成为外劳输入最多的国家。
不过,你很难在日本的各大顶尖企业,发现越南人的身影。美其名曰的“技能实习生”,“技能”两个字,大多藏在日本鲜有人知的各个角落——酒店的打扫间、郊外的纺织厂、制作一次性餐具的工厂······
“在越南的时候,我们都一直听人家说,日本的一切都特别好,去了就是享福。到了日本之后,才发现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我们(之前)工作的地方很脏,住的地方环境也很恶劣······”
来自越南的技能实习生阿雅,为了还清老家150万日元的债务,下定决心要在日本“闯出一番天地”,多多地挣钱,给家人和儿子更好的生活。
“在越南的时候,(负责联络越南人赴日做技能实习生的)中介公司说,日本的工资是越南的10倍,只要去了日本,迅速攒下300万,不是什么难事的。”
离开才4岁的儿子,离开母国,阿雅来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异国他乡。语言不通的她,只能依靠中介公司,任凭他们安排工作,没得挑。
位于爱媛县的、阿雅“实习”的缝纫工厂,灯光昏暗、设备简陋,在这样连外面的阳光都难透进来的狭窄空间,一坐就得是一整天。
在阿雅自己记录的加班时间中,从早6点做到晚7点半是常事,上工的时候天还没亮,下工后也看不到太阳——平均每天要加5个小时的班,甚至连休息日都被叫过来继续做。
按照阿雅的记录,去年8月,她一共加了157.5个小时的班。
“当时确实很累很累,坐在缝纫机前,保持同一个姿势一整天,每天下班都累到不行。但当时的我想着,辛苦熬过来的时间,都是会给加班费的。所以,为了儿子,为了尽量多挣钱寄回家里,就一直坚持下来了,也几乎没有拒绝过加班。”
然而,在阿雅收到当月工资单的时候,她傻了。加班费,被公司做了手脚。
这家黑心的公司,把加班工时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22小时)按照日本的法律规定给出了正常的加班费,剩下的一大部分,竟然按照每小时400日元结算。要知道,日本小时工的最低时薪(除部分欠发达区域),基本都在1000日元/小时以上。
通算下来,这家公司欠阿雅200万工资、欠全部技能实习生2700万。
对于很多工薪“社畜”来说,最快乐的事,莫过于结束一天的工作,能回到自己温馨的小窝,舒舒服服地洗个澡,再惬意地吃顿饭。
不过,阿雅和几个同样来自越南的“技能实习生”,并没有一个“治愈系小家”可以回。公司安排的合租宿舍,似乎只能保证“有床睡觉、下雨不愁”。
浴室门是用报纸糊的,里面的墙板也都早已破烂不堪。
厨房的地板被水泡得凸起、柜子门合不紧、墙壁也全是脏污。
水龙头的水也是关不上的,只能让它一直这样流。
卧室的墙角,全是霉斑。
阿雅每天唯一的快乐时光,也许就是和儿子视频通话的短暂时刻了。
想用自己勤勤恳恳付出的劳动,换取相应的回报,给家人更好的生活——就是如此单纯的指望,让阿雅、以及众多和她一样的越南人远离家乡,长年待在陌生的国度。“有付出,就一定会有回报吧!”这是她们自始至终的祈愿。
另一边,公司雇主虽然很是“吝惜”发出的工资,但却毫不吝惜“差别对待”。
拥有和阿雅类似遭遇的另一位越南实习生就说,自己曾经实习的公司主管,骂越南人都是一群傻瓜,傻瓜不配拿正常人的工资。
忍无可忍的阿雅和其他技能实习生,找到了“日越共生支援会”,希望能协力要回自己的血汗钱。
准备通过法律手段维护实习生权益的支援会,却突然收到了公司方面的函件,表示公司已经破产。
钱是很难再追回来了,但如今的问题并不在这里——如果不尽快找到下家,阿雅她们将很快会被遣送回国。
好在,支援会为阿雅等人找到了新的实习公司。
全新的工作环境,让大家也有了新的希望。虽然依旧是纺织缝纫工作,但看到明亮整洁的工作间,大家才终于有了点“技能实习生”的“身份感”。
新的宿舍,也换成了没有霉点、没有漏水的“正常居室”。
大家聚在一起,吃着用越南调料制作的便当、用家乡话谈天说地。即便是短暂的午休时间,因为有同乡的陪伴,欢声笑语之间,整个休息室也是暖意盎然。
这天,阿雅和其他实习生们一起在新的宿舍,准备着一顿特别的“大餐”。
她们想要用家乡风味,款待支援会的工作人员们。
琳琅满目的越南特色餐食,像极了年节婚宴时刻的高规格席面。
没有大桌子,大家就把隔热垫铺在榻榻米上,围坐而食。
阿雅用磕磕绊绊的日语,和支援会的人交流着。“现在这个新的公司,很忙。但是没关系,可以的。”
“努力挣钱,不能抱怨”——这是很多外劳的对自己的“心理建设”。她们不是拥有多国语言能力的语言人才、也不是拥有高学历的稀缺型高新人才。在她们眼中,或许“1条出路”,便是“全部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