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天体物理团队的最新研究显示,宇宙的寿命可能比此前预估缩短了数万亿亿倍。根据拉德堡德大学发布的报告,所有恒星将在1后面跟随78个零的年份彻底熄灭,这个时间虽然对人类而言仍遥不可及,但相较过往预测的1后接1100个零的年限,已呈现出指数级的缩减。
研究团队突破性地将霍金辐射理论扩展到黑洞之外的天体。1975年,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提出黑洞边缘会随机产生正反粒子对,当其中一个粒子被黑洞吞噬,另一个逃逸形成辐射,这种持续的能量耗散终将导致黑洞“蒸发”。此次研究首次证实,中子星和白矮星这类致密天体同样存在类似的衰变机制。
中子星是超大质量恒星超新星爆发后的残骸,其密度相当于将整个珠穆朗玛峰压缩成方糖大小;白矮星则是类太阳恒星耗尽燃料后的归宿,虽然体积与地球相当,却保留着恒星级别的质量。研究负责人海诺·法尔克教授指出,这些“死亡恒星”原本被认为能永恒存在,但新模型显示它们会通过量子隧穿效应逐渐失稳,最终发生剧烈爆炸。
团队通过数学建模发现,天体衰变速率与其密度直接相关。在2023年《物理评论快报》刊登的奠基性研究中,他们已证明任何具备引力场的物体都可能经历类似霍金辐射的过程。将这套理论应用于中子星和白矮星后,研究人员计算出这些宇宙中最后熄灭的天体将在1后接78个零的年限完全消散,从而为宇宙物质的存在设定了终极倒计时。
尽管时间尺度对人类文明而言依旧难以想象——即便是当前缩短后的宇宙寿命,也远超地球45亿年的存在历史——这项发现对基础物理研究具有突破性意义。数学教授沃尔特·范·苏伊尔科姆强调,该成果不仅验证了霍金理论的普适性,更为探索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的本质矛盾提供了新路径。
这项发表在《宇宙学与天体粒子物理学杂志》的研究,改写了人类对宇宙终极命运的认知。当最后一颗中子星在万亿亿年后归于虚无,浩瀚星空将陷入永恒的沉寂,而此刻的人类文明,不过是这漫长衰变过程中转瞬即逝的闪光。
荷兰天体物理团队的最新研究显示,宇宙的寿命可能比此前预估缩短了数万亿亿倍。根据拉德堡德大学发布的报告,所有恒星将在1后面跟随78个零的年份彻底熄灭,这个时间虽然对人类而言仍遥不可及,但相较过往预测的1后接1100个零的年限,已呈现出指数级的缩减。
研究团队突破性地将霍金辐射理论扩展到黑洞之外的天体。1975年,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提出黑洞边缘会随机产生正反粒子对,当其中一个粒子被黑洞吞噬,另一个逃逸形成辐射,这种持续的能量耗散终将导致黑洞“蒸发”。此次研究首次证实,中子星和白矮星这类致密天体同样存在类似的衰变机制。
中子星是超大质量恒星超新星爆发后的残骸,其密度相当于将整个珠穆朗玛峰压缩成方糖大小;白矮星则是类太阳恒星耗尽燃料后的归宿,虽然体积与地球相当,却保留着恒星级别的质量。研究负责人海诺·法尔克教授指出,这些“死亡恒星”原本被认为能永恒存在,但新模型显示它们会通过量子隧穿效应逐渐失稳,最终发生剧烈爆炸。
团队通过数学建模发现,天体衰变速率与其密度直接相关。在2023年《物理评论快报》刊登的奠基性研究中,他们已证明任何具备引力场的物体都可能经历类似霍金辐射的过程。将这套理论应用于中子星和白矮星后,研究人员计算出这些宇宙中最后熄灭的天体将在1后接78个零的年限完全消散,从而为宇宙物质的存在设定了终极倒计时。
尽管时间尺度对人类文明而言依旧难以想象——即便是当前缩短后的宇宙寿命,也远超地球45亿年的存在历史——这项发现对基础物理研究具有突破性意义。数学教授沃尔特·范·苏伊尔科姆强调,该成果不仅验证了霍金理论的普适性,更为探索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的本质矛盾提供了新路径。
这项发表在《宇宙学与天体粒子物理学杂志》的研究,改写了人类对宇宙终极命运的认知。当最后一颗中子星在万亿亿年后归于虚无,浩瀚星空将陷入永恒的沉寂,而此刻的人类文明,不过是这漫长衰变过程中转瞬即逝的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