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藏品定级标准》中,给出了一级书法、绘画艺术品的参考标准:元代以前比较完整的书画;唐以前艺术水平较高、首尾齐全有年款的写本;宋以前经卷中有作者或纪年且书法水平较高的:宋、元时代有名款或虽无名款而艺术水平极高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名人手迹;明清以来重要艺术流派或著名画家的精品。
如今,在国家的博物馆中保存着众多的文物,但是,仍然还有很多的流落在民间。
东北老人开价800万售画,文物局只出一万
1995年,一个来自东北的老人,找到了北京的一家拍卖公司,说他想让书画鉴定专家,帮他看看手中的一幅画。
本来,那里的专家们也没想到是什么了不起的宝贝,结果一看就傻眼了,那竟然是当年从故宫中流失的国宝级画作《十咏图》!
那位老人是因为已经年迈,而手中又并无太多的家产,为了能够给家中七个孩子分点钱财,他只好将这幅画拿出,看看能不能变现,没想到这还真是个好宝贝。
在得知了老人的手中握有《十咏图》之后,当地的文物局也曾找来,希望能够用一万元进行收购。但是让文物局的人没有想到的是,老人竟然直接开价800万,因此双方在价格上并没谈拢,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十咏图》为张先唯一作品,有众多拓文玺印
1072年时,张先82岁,致仕家居,出于对父亲的怀念,于是翻阅父亲生前的诗作,其中一首七律《吴兴太守马大卿会六老于南园人各赋诗》的最末两句说到“它日定知传好事,丹青宁羡洛中图”,张先对此有所触动,于是他创作了这幅《十咏图》。
《十咏图》是一幅山水人物画,在画卷的开首部分,便是吴兴南园的一角,主体建筑为一座重檐歇山顶的楼阁,相配小亭栏杆回环曲折。在庭中有鹤,在亭角有花一株,环境幽雅而又气象恢宏。
在楼阁内,马太守正陪二老对坐奕棋。在小亭内,二老手扶着栏杆,一面赏景一面闲话。
另二老或携琴或曳杖,款款而来,还有童仆衙役陪伴侍候。这是一次风流儒雅的集会,表现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气氛。
在画前引首,有清乾隆皇帝手书的“诵芬写妙”四字。
而拖尾则有南宋藏书家陈振孙,元代书家颜尧焕、鲜于枢以及脱脱木儿四人跋文,画中有北宋文学家以及词人孙觉一跋。
并且,在本幅上还有南宋权相贾似道“悦生”、“秋壑”、“秋壑玩赏”等印,明初“典礼稽察司印”半印,以及清代乾隆、嘉庆宝玺十余方,还有末代皇帝溥仪印三方。
张先的绘画作品,无论历史流传还是文献记载,都仅此一幅。
溥仪收藏《十咏图》,因动乱流落民间
在溥仪退位之后,虽然已经没有当初皇帝的权力,但是他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太大的波动,并且原本属于他的一众古物,也依旧是他的。
但是,《清室优待条件》还规定:“故宫中的古物,清室只有使用权,不得变卖、抵押。”因此,溥仪无权享用自己的众多珍宝,这让他非常恼怒。
但是,因为每年有400万两白银支撑,他的生活过得还是相当安逸。可当袁世凯死后,就没人会再给溥仪提供钱财,为了日后打算,溥仪就打起了宫中珍宝的主意。
于是,闭守宫中的溥仪,便开始以“赏赐”其弟溥杰为名,趁溥杰每天进宫陪他读书的时候,盗运国宝。在若干年后,人们在清点故宫的遗存时,从登记清单上查到《十咏图》,但却不见其物。
实际上,是溥仪已将《十咏图》等国宝,偷运到了长春伪皇宫。
在1945年时,日本战败投降,于是溥仪仓皇逃亡,而他的伪皇宫也遭到当时留守的看守以及太监哄抢,千余件书画被瓜分殆尽,《十咏图》便随着大量珍贵书画,散落到了民间。
而这位东北老人祖上便曾是溥仪的护卫,就抢到了这幅《十咏图》,后因分家产到北京拍卖此图。
老人拍卖《十咏图》,故宫博物院1800万购回
1995年,在有关《十咏图》的拍卖会上,故宫博物院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批准,以1800万元的竞价将此画购回。
对此,用启功先生的话说:“两个字,值得。”
小结
《十咏图》的回归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是美中不足的是,若是当初应了老人开的价,那么最后也不用大费周章还多花了1000万了。
参考资料:《文物藏品定级标准》、《清室优待条件》
《文物藏品定级标准》中,给出了一级书法、绘画艺术品的参考标准:元代以前比较完整的书画;唐以前艺术水平较高、首尾齐全有年款的写本;宋以前经卷中有作者或纪年且书法水平较高的:宋、元时代有名款或虽无名款而艺术水平极高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名人手迹;明清以来重要艺术流派或著名画家的精品。
如今,在国家的博物馆中保存着众多的文物,但是,仍然还有很多的流落在民间。
东北老人开价800万售画,文物局只出一万
1995年,一个来自东北的老人,找到了北京的一家拍卖公司,说他想让书画鉴定专家,帮他看看手中的一幅画。
本来,那里的专家们也没想到是什么了不起的宝贝,结果一看就傻眼了,那竟然是当年从故宫中流失的国宝级画作《十咏图》!
那位老人是因为已经年迈,而手中又并无太多的家产,为了能够给家中七个孩子分点钱财,他只好将这幅画拿出,看看能不能变现,没想到这还真是个好宝贝。
在得知了老人的手中握有《十咏图》之后,当地的文物局也曾找来,希望能够用一万元进行收购。但是让文物局的人没有想到的是,老人竟然直接开价800万,因此双方在价格上并没谈拢,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十咏图》为张先唯一作品,有众多拓文玺印
1072年时,张先82岁,致仕家居,出于对父亲的怀念,于是翻阅父亲生前的诗作,其中一首七律《吴兴太守马大卿会六老于南园人各赋诗》的最末两句说到“它日定知传好事,丹青宁羡洛中图”,张先对此有所触动,于是他创作了这幅《十咏图》。
《十咏图》是一幅山水人物画,在画卷的开首部分,便是吴兴南园的一角,主体建筑为一座重檐歇山顶的楼阁,相配小亭栏杆回环曲折。在庭中有鹤,在亭角有花一株,环境幽雅而又气象恢宏。
在楼阁内,马太守正陪二老对坐奕棋。在小亭内,二老手扶着栏杆,一面赏景一面闲话。
另二老或携琴或曳杖,款款而来,还有童仆衙役陪伴侍候。这是一次风流儒雅的集会,表现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气氛。
在画前引首,有清乾隆皇帝手书的“诵芬写妙”四字。
而拖尾则有南宋藏书家陈振孙,元代书家颜尧焕、鲜于枢以及脱脱木儿四人跋文,画中有北宋文学家以及词人孙觉一跋。
并且,在本幅上还有南宋权相贾似道“悦生”、“秋壑”、“秋壑玩赏”等印,明初“典礼稽察司印”半印,以及清代乾隆、嘉庆宝玺十余方,还有末代皇帝溥仪印三方。
张先的绘画作品,无论历史流传还是文献记载,都仅此一幅。
溥仪收藏《十咏图》,因动乱流落民间
在溥仪退位之后,虽然已经没有当初皇帝的权力,但是他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太大的波动,并且原本属于他的一众古物,也依旧是他的。
但是,《清室优待条件》还规定:“故宫中的古物,清室只有使用权,不得变卖、抵押。”因此,溥仪无权享用自己的众多珍宝,这让他非常恼怒。
但是,因为每年有400万两白银支撑,他的生活过得还是相当安逸。可当袁世凯死后,就没人会再给溥仪提供钱财,为了日后打算,溥仪就打起了宫中珍宝的主意。
于是,闭守宫中的溥仪,便开始以“赏赐”其弟溥杰为名,趁溥杰每天进宫陪他读书的时候,盗运国宝。在若干年后,人们在清点故宫的遗存时,从登记清单上查到《十咏图》,但却不见其物。
实际上,是溥仪已将《十咏图》等国宝,偷运到了长春伪皇宫。
在1945年时,日本战败投降,于是溥仪仓皇逃亡,而他的伪皇宫也遭到当时留守的看守以及太监哄抢,千余件书画被瓜分殆尽,《十咏图》便随着大量珍贵书画,散落到了民间。
而这位东北老人祖上便曾是溥仪的护卫,就抢到了这幅《十咏图》,后因分家产到北京拍卖此图。
老人拍卖《十咏图》,故宫博物院1800万购回
1995年,在有关《十咏图》的拍卖会上,故宫博物院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批准,以1800万元的竞价将此画购回。
对此,用启功先生的话说:“两个字,值得。”
小结
《十咏图》的回归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是美中不足的是,若是当初应了老人开的价,那么最后也不用大费周章还多花了1000万了。
参考资料:《文物藏品定级标准》、《清室优待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