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亲大数据告诉你,什么样的人更找不到对象?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19年10月11日 12点1分 PT
  返回列表
87862 阅读
13 评论
DT财经

“25岁还没有嫁出去的女人就像下午3点的小黄鱼,不新鲜了!”黄丽的父亲严肃地告诉她,希望她认真考虑自己的终身大事。美国留学归来后,黄丽并没按照父母的意愿,通过家庭关系网络在当地获得一段门当户对的婚姻,而是带着父亲这句海鲜味的“名言警句”只身来到中国结婚率最低的城市,上海。

从数据上看,黄爸爸的担心是有道理的。2018年上海4.35‰的结婚率充分表达了年轻人对于单身文化的认同。对于期待子女能够早日成家的父母来说,这个数据极具挑战性。不过父母们也有自己更加现实的应对方式——相亲。

人民公园相亲角挤满了焦虑的父母,传说这里待价而沽的单身男女,不是海龟博士就是在上海市中心有百平方的大套房。能让父母在人民广场代为相亲或许已经说明了相亲者的实力——上海本地人,或者有能力将父母安顿在上海的沪漂。

但在4.35‰低结婚率的背后,这座城市里仍然有人期待爱情和婚姻。相比人民广场里的“高端论坛”,门槛更低的网络相亲让更多学历和收入都更普通的人有了表达自我的机会,通过一张相亲帖与潜在的婚恋对象(们)相互连接,呈现出层次更为丰富的上海相亲者群像。

为了找到都是谁在相亲,DT君(ID:DTcaijing)从著名的婚恋网站百合网上找到了8277张相亲帖,在剔除所有以学生为职业的用户后,从户籍、房子、标签等关键因素切入,找到了18-35岁上海社会人婚恋的最真实一面。

我们将用数据依次解读“是谁在相亲”“他们对另一半有什么期待”以及“是什么导致相亲失败”三大问题,为你揭秘,为什么上海仍然有那么多人保持单身?

1

26岁网络相亲的年龄分水岭

从数量上来看,上海似乎是一个“剩男”更多的城市。

截至2019年4月,在我们找到的信息填写完整的8277位上海用户当中,男性用户为4519名,女性用户为3758名——男用户比女用户多出1/5。

男女比例失衡情况最严重的区间出现在18-25岁。在这个年龄段中,男性用户2569人,女性用户仅1098人。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甚至有182名男用户在18岁这个本应高中毕业、还没上大学的阶段,就开始了自己的相亲之旅,但他们能碰到的同龄女孩子只有14人。

等到23岁,男性用户对于网络相亲的热情将迎来第一个阶段高潮。本科刚毕业,部分适龄男用户就从教务系统涌向了婚恋网站。但残酷的事实依旧没有改变,男多女少的局面仍旧存在,年轻男性的相亲之路依然坎坷。除非他们能够等到26岁。

26岁对于网络相亲来说是一道分水岭。在18-25岁的相亲市场上,由于数量较少,女性拥有话语权。但从26岁开始,女多男少的局面就开始固定下来,女性在相亲市场上的性别优势开始逐渐消失。

显然,男女性之间对于相亲这件事情的“开窍”时间有着较为严重的错位分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男女用户相互匹配的概率,以至于给网络相亲蒙上了一层迷幻属性。

而当社会在讨论“大龄单身问题”时,首先关注的就是年龄。所以当社会的目光关注到上海的单身问题时,最容易察觉的就是这座城市里存在相当数量的“大龄剩女”。出于性别话题度以及社会传统认知,上海的剩女问题被不断放大。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只要过了26岁,上海的男青年就能在相亲网站上轻易找到对象呢?

2

大家对相亲对象有什么期待?

在讨论什么样的人相亲更加困难之前,我们需要先知道找得到对象的人都应该拥有哪些特质。接着,我们通过百合网找到了答案。

在百合网的注册过程当中,每个用户需要给自己打上标签。

以31-35岁的年龄段为例,男性用户提及最多的标签是厨艺不错、身材匀称、随和等,上海户口、有房、高收入等硬性条件也比较热门;而更多网上相亲的女性为自己打上了随和、厨艺不错、工作轻松等标签。

看重感觉在双方的标签页中都挺显眼,结合前面的种种生活相关描述,仿佛生活和谐是最重要的因素。

当性格上完成匹配后,相亲男女总会走到下一步——经济实力考量。

从择偶条件的选择来看,女性对于经济实力的要求就不那么“看重感觉”了。

同样还是以处于31-35岁的所谓剩男剩女为例,我们可以发现男性对另一半的经济确实不高,超过30%的男性并不介意对象只有5000元以下的收入,是否购房更是基本无所谓。但女性近60%需要另一半收入大于万元,对购房的要求也更高。 

从DT君的小范围采访来看,对于“剩男”来说,物质基础确实是能否摆脱单身的关键。

阿强(化名),34岁,上海本地人,在张江高科工作,有房有车,却仍然单身。并非阿强找不到对象,因为他曾经拥有过一段婚姻。重新单身后,阿强有过几个20岁出头的女朋友,但他并不急于按照父母的意愿“回归正轨”。在接受采访时,阿强表示这些感情都“没有意思”。

沈飞(化名),沪漂8年,没有对象、没有户口、没有房子,为了省下停车费也不怎么开车。工作数年后,沈飞仍然是互联网公司的底层程序员——一枚随时可能被更具性价比的年轻人淘汰的“螺丝钉”。虽然他月入将近2万,但今年的租房地点又往外环外挪了一点,这一切只是为了攒个首付,好找个结婚对象。

沈飞提到,需要一个能够在生活上帮得到他的女孩子。“(相亲网站上约到的女孩子)一般都家境普通、学历普通,工资只有我的一半。还有,不够好看。”他解释道,“女方经济条件不行的话,两个人在上海过日子很难。”

看得出来,虽然没有体现在明面上,但男性用户仍然对潜在的结婚对象有硬实力的要求。

既然相亲大多难以逃脱“硬实力匹配”环节,那我们不妨将有关于“硬实力”细分为户籍、收入和房产等多方面来分析,看看是什么阻止了剩男剩女之间的相互配对。

3

谁在面临相亲困难?

男女用户的网上相亲贴中会列明包括户口、学历、收入、房产等在内的一系列条件,而在同年龄用户的条件对比当中,男性用户常常落于下风。

首先就是户口,成为横亘在相亲男女之间一条无法回避的硬标准。

在我们的统计当中,30岁之前,拥有户口的男性数量一直少于女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上海单身男女的早期脱单进程。虽然我们无法判定外地男+本地女的家庭组合到底是不是普遍现象,但《我的前半生》这类爆款影视剧描述的上海丈母娘形象,已经足够让外地准女婿们闻风丧胆。

 

其次是学历和收入。从数据上看,30岁之前月入过万的男性用户比例仍然处于下风,学历上更是从18-35岁全年龄段被女性用户压制。这样的条件不对等,让剩男们在比例占优的情况下,仍然无法匹配同龄女性。

最后,房子。

虽然我们欣喜地看到,男性终于有一项指标能够完胜女性。但在各个年龄段,拥有不动产的男性用户仍然是少数。

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在30岁以前,相亲市场上同年龄的男性硬实力条件整体比不过女性。

结合前面我们对于相亲用户的实力分析,如果实现更好的匹配,相亲就得遵循“男性朝下,女性向上”的原则。

也就是说,当男性把目光放在年龄比自己小的女孩子身上,女孩子在年龄较大的男性中寻找另一半的时候,两方的条件就能达成更好的匹配——将26-30岁的男性与21-25岁的女性、31-35岁的男性与26-30岁的女性撮合在一起,男女双方在物质条件上就更容易势均力敌。

于是,最终被“剩下”的18-25岁男性和35岁以上女性,一不小心就成为了相亲场中的困难群众。

最后,如果你处于“困难”区间之外,却仍然找不到对象,原因大概就不用我们细讲了吧?

j
jiaming
1 楼
聪明的人选软件,傻瓜选择硬件。投资要长远,不要只看眼前
f
fiorean
2 楼
软件指?
万里孤鸿影
3 楼
一个人不经历点啥,根本活不明白,等经历了,活明白了,一切又都太晚了---- 当有了最基本条件,可以成家立业的时候,真的要赶紧找一个差不多的,先把日子过起来,拿到碗里好歹是一口吃食,挑三拣四的往往是没有自知之明,又有多少人有自知之明呢???
万里孤鸿影
4 楼
1楼所说的软件,应该就是指个人素质,跟身外之物无关的个人精神面貌,比如;性格天性、是否乐观勤劳好学,心地是否善良等等等等,是指一些以金钱无法买到也无法衡量的纯粹的人品---
万里孤鸿影
5 楼
至于家境相貌等等,可以是参考项,不一定非得是决定性因素---
d
danial
6 楼
我点赞了你的评论。 但是,这种现象也有其根源。存在了,必然在中国的大环境下有合理之处。 在国内,财务自由极其重要,不仅关系到生活质量,更是关系到尊严等一系列东西。有钱人享受到的东西远大于普通阶层。 而软件优秀对财务自由的贡献。。。。。这么说吧:软件得多优秀才能赚到好地段的房子? 老百姓集体意识反应着社会现状,也反应了适应现状做出的最优选择。
f
fiorean
7 楼
后天硬件没跟上落后于同龄人,问题出自软件
胖大爷
8 楼
突然想问,一直评价来去的相亲市场剩男剩女,是未婚还是二婚啊?情况不一样的应该区别分析吧?
l
leoel
9 楼
18-23的女生可能很多还被包养(失足妇女)26岁之后被抛弃大量进入相亲市场
普吉的海
10 楼
虽然我理解了你说的话,也“同意”你说的话,但是我觉得你对软件,硬件理解上有误。 硬件一般指自身条件,是不能够后天获得的,用在人身上,应该是指人的品质情商等等。 所以我觉得更好的说法是聪明的人择偶选硬件好的。
尽人事
11 楼
不是一整在吹男多女少吗???我个人认为越发达女生就越多,这是没有办法的
南方兔儿爷
12 楼
在中国,这叫配种。搭伙过日子稳定性伴侣。因为看的是条件,条件一变人就不对了,婚姻中除了那个人不变其他的一切都是会变的。所以离婚率走高。
z
zhulitmac
13 楼
月收入两万到五万 可以的